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筹触上市房企蠢蠢欲动
回顾上一轮上市潮,出现在2007年,当时正值中国房地产风华正茂。碧桂园、合景泰富、SOHU中国等内地知名房企,成功开启了H股的大门。而中信地产、恒大、绿地、龙湖、星河湾等更多的房企,则为H股、A股的IPO做着各种各样的准备。
2008年9月,汹涌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令大批房企准备上市而最终搁浅。中国股市第七次IPO暂停,房企的A股上市之路暂被截断。其间,H股市场对内地房地产股的估值已经低于其净值,房企难达到融资目的,众多房企也只能暂停上市梦。
如今,IPO重启令徘徊在A股、H股门前的房企,在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又看到了希望。然而,其会否引发新一轮上市潮,令房企圆梦资本市场呢?
“IPO重启的确令之前不少意欲赴港上市的开发商增强了信心。”世华财讯分析师从力说,“广州开发商恒大,自2008年3月上市无果,近期有强烈的上市准备。对于恒大来说,目前的上市环境明显优于当初,该集团对上市充满信心。而以豪宅产品闻名的星河湾集团,今年将在全国新开四个全新项目,实现向全国扩张,赴港上市的意愿非常明显。”
“而早前就有上市计划的利海、方圆、珠江投资等广州房地产企业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始新一轮上市准备。除了地产开发企业,近年来大举进军广州的地产中介公司深圳世联地产,近期也传出可能会成为IPO重启后的首批上市公司之一。”从力进而介绍。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年初以为,上海绿地集团、重庆龙湖开始大量的土地扩张;及后,富力地产在北京和广州拿地,不能不说和A股的重启IPO无关。据该人士透露,2007年宣布进入上市预备期的多个房地产企业,如今都在做新一轮的上市筹谋。
尽管IPO重启令众多房企蠢蠢欲动,但在从力看来,2009年,房地产企业在内地成功IPO的案例预计很难有。而与房地产相关的企业,也仅一家今年上市可能性最大,即截至目前,唯一通过审批的建筑施工类企业——中国建筑。
资本市场排队容易分羹难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本市场需要恢复融资功能,重启IPO势在必行,IPO重启对于未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应该是个机遇。通过上市,可以募集资金、扩大企业规模、改善公司治理。在开发商阵营中,一些等待上市的开发商,往往属于中型或中型偏大的开发商,项目存货、土地储备较多,因此资金压力普遍比较大。对于这些中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IPO重启,他们必然希望争取上市,希望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补充企业资金,以缓解资金压力,也有利于企业参与竞争、扩大发展。此前如保利地产、北辰实业等近几年的迅猛增长,就离不开股市融资的支持。但是,尽管IPO重启给希望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提振了信心,但这条路会比较漫长。
据此,从力分析认为,尽管IPO重启对于未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来说,的确多了一条融资的渠道。但是,预计不会引发上市热潮。主要原因在于,通过IPO成功上市,这需要房地产企业递交一系列材料、提请,然后等待审批,会有一个很长的时间。对于大部分急需拓展融资途径的房企来说,远水并不能解得近渴。对于房企来说,采取通过降价销售,加快资金周转以解决资金链问题,才是上策。值得注意的是,IPO重启对市场的影响力更在于心理层面,可以提振房企融资的信心。
再者,房地产行业融资一直是政府主管部门严控的重点,尤其是如今信贷激增等原因再度引起楼市上涨,政府主管部门担心资金过度涌入房地产行业,从而造成新一轮的“地产泡沫”,因而此次IPO重启,政府更多的是希望扶持实体经济,预计对房地产业的上市审批依然会比较严格。
由上可见,在新政面前,不少房地产企业图谋上市也只是一厢情愿。毕竟,IPO重启,众房企挤过独木桥,需要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公司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上市。比较而言,借壳上市更加便捷。因壳资源是现成的,上市程序相对简单一些。
事实上,自2008年9月IPO停止以来,已有企业踏上借壳上市之路,比如任志强名下的华远地产借壳ST幸福成功实现上市。重庆金科集团亦正在借壳ST东源实现上市。2009年5月12日,*ST国药发布了重组方案,宣布以定向增发方式购入上海凯迪企业100%股权,准备变身成为房地产企业。在此之前,海航置业因持有新生地产67.3%的股权间接控制ST筑信,实现了借壳;信达地产借壳北京天桥基本完成,股票更名为“信达地产”。
在世华财讯从力、虎杰投资张寅等众多资深分析师看来,对于未上市的房地产企业而言,无论是直接上市还是借壳曲线上市,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融资,毕竟,通过上市进行股权融资自然是最为经济的选择。但因上市有一定难度,当前开发商更应考虑通过其他方式融资,比如发债、银行信贷。而最主要的还是通过销售市场的快速回笼资金。通过合理定价,加快销售、加速资金周转以改善资金链。
住宅开发商上市意义何在?
面对房企上市潮,诸多业界专家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均表示很难理解。因为,意欲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多以住宅开发为主。而住宅本身是不具备投资属性的,那么,该类开发商上市无非是为了融资、扩张,再融资、再扩张。而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而言,其上市的意义远不如持有型物业。
“对于以住宅开发为主的房地产企业而言,经历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必然资金链紧张,于是重启IPO之后,纷纷想寻求上市,通过股权进行融资。如果上市成功,对于企业而言,不仅可以缓解资金压力,同时亦可扩大知名度、影响力及企业规模。但这些仅仅是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对于投资者而言意义不大。”曲卫东说。
支持其如上观点的理论依据是,住宅产品本身不具备投资属性。住宅的主要功能是居住,尽管近年不少人把住宅当成投资品,但其百分之几的投资回报,根本无法承载起投资盛名。 “我个人是非常反对住宅投资的,以住房消费带动关联行业,甚至拉动经济增长的观念是错误的。目前我国住宅仅有3%~4%的投资收益,根本不能称其为投资品。房价过高,而租金一直下滑,很多房屋的租金都抵不了银行月供款。也就是说,购买资产的成本要大于投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房企要大量寻求上市,可以说是对未来投资者不负责任的表现。”曲卫东说。
在曲卫东看来,以商业地产为主的持有型物业是具备投资属性的。但由于商业地产的起步晚于住宅,因此商业地产开发企业上市比例较小。据世华财讯粗略统计,截至目前,A股市场房地产板块中以住宅开发为主的企业占比约48.6%,而以持有型物业为主的开发商占比不足30%。
不过在曲卫东看来,商业地产很快就能迎来全新的发展,未来该类以持有型物业为主开发企业,上市比例或将增大。“去年奥运会前后,北京推出很多酒店类物业,品质非常高。因为,北京 不仅是全国的首都,也是全世界的北京,它会接待很多国内外往来于此的人。但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令酒店业一度陷入低迷。不过,我相信其很快就能走出低谷。与此相应,随着各种机制的完善,整个商业地产未来亦将成为较好的投资产品。因此,以商业地产开发为主的企业上市,意义远大于住宅类开发企业。”曲卫东说。在其看来,华侨城若实现整体上市,那么,持有物业的上市之路,无疑迈出了重要一步。
金科:抢先龙湖登陆资本市场
从成为ST东源第二大股东,到拿出资产注入方案,重庆市金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金科集团)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若重组成功,金科集团将成为2009年第一个通过借壳,成功实现曲线上市的房企。
6月4日,ST东源(000656)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5.18元/股的价格发行不超过9.21亿股A股,以吸收合并金科集团。金科集团由此借壳ST东源实现整体上市。资产注入完成后,金科集团将被注销,其全部业务、资产与负债由ST东源承继。后者还将向有关审批部门申请拟变更公司名称为“金科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公告显示,交易标的股权的预估值约为47.70亿元,存在预估值增值较大的风险。分析人士认为,在对金科集团的估值中,或更多地考虑了未来两年的收益。金科集团26家公司中,有18家房产公司,业务主要集中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公司称,按公司2009至2011年预计实现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平均值计算,47.70亿元预估值对应的市盈率为8.15倍。
作为和龙湖一样曾经做过赴香港上市梦的地产企业,此次金科成功借壳,令龙湖上市再一次成为关注焦点。尽管去年不断传出龙湖上市的消息,但市场突遭寒流后,其上市便路途坎坷,至今未果。同样是从重庆走向全国的房企,缘何一个即将圆梦资本市场,而另一个却依然在股市大门外徘徊呢?
“客观地讲,龙湖在全国的知名度要高于金科,但后者却先于前者实现上市。原因即是两个企业选择的上市途径不同。去年一级市场IPO停顿,金科集团放弃IPO借壳ST东源,通过重组募资缓解资金需求压力,应该说是非常明智的。毕竟,借壳上市程序相对简便。而龙湖继续坚持香港上市,尽管其为此做足了准备,但时运不济,金融危机爆发后,港交所对内地上市房企的审查明显变严,于是,其上市计划只好暂时搁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产分析师如是评述。
此外,亦有分析人士认为,龙湖上市困难重重除与香港联交所的严格审查有关外,根本问题在于龙湖当时土地储备的价值无法满足达到其融资需求的条件。其2007年之前的土地储备多数集中在重庆,其他城市的土地价值并不被投资者所认可。而IPO重启后,龙湖在全国范围大举拿地,可见其再度上市意向明显。
华侨城:年内有望整体上市
从2003年便开始筹划整体上市的华侨城,6年之后终于接近了上市的终点。
6月9日,深圳华侨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000069.SZ,下称“华侨城”)发布公告称,华侨城拟向公司控股股东华侨城集团定向非公开发行股份,以73.74亿元购买华侨城集团持有的12家标的公司的全部股权,本次交易完成之后,华侨城集团内旅游、地产及其相关业务将通过华侨城实现整体上市。
应对变化调整战术
华侨城集团的整体上市方案于2008年6月23日获得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有效期为一年。而在距离一年有效期快要到来之际,公司于今年6月9日发布公告称,华侨城集团正在与国务院国资委就华侨城集团主营业务“整合上市方案”,调整为“重大资产重组”方式进行政策咨询及方案论证。
时隔将近一年之后,华侨城集团换了个法子实施整体上市。对此,复旦大学博士叶檀分析认为,华侨城战略调整与房地产市场步入低谷不无关系。“市场好的时候,房企整合上市的较多,而在市场不好的时候,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实现上市的案例就多一些。因为后一种方式更为便捷。”
与前方案相比,华侨城集团未将资产标的较小的华夏艺术中心注入上市公司。因此,在新的资产估值后,华侨城拟注入资产总值比原来减少约1.9亿元。“华侨城修改原先的上市方案,虽此次方案和上一次的方案相比差异不大,但由公开增发改为定向增发,其不确定性减小,公司可望在年内顺利实现整体上市。”分析师从力说。广发证券地产分析师花长劲亦认为:“这样的改变其实就是把原来必须两步才能完成的事情,缩减为一步完成。”换言之,采取定向增发比公开增发更简单,更容易获得证监会通过。
改变赢利结构提高竞争力
接受本刊采访的分析人士一致认为,华侨城新方案募集资金额度从原先的不超过83亿元下降至73.7亿元,增发股数有所下降,赢利摊薄减少,对中小股东形成一定的利好。本次整体上市未能为华侨城募得资金,2008年公司备考合并净负债率为89%,资产负债率64%。
“收购若顺利完成,优质资源将进一步向上市公司倾斜,公司土地储备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充,权益储备面积由增发前228万元增加至359万元。”从力说,“目前,公司储备项目大多属于豪宅,随着市场销售的回升,预计2009年业绩将出现显著增长。”
通过本次交易,华侨城集团通过华侨城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从根本上避免了其与上市公司在未来产生同业竞争的可能,还能够改善华侨城的赢利构成,提升华侨城的赢利水平,增强上市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华侨城总裁姚军表示,目前华侨城的主业是旅游和地产,集团整体上市之后,还会增加酒店、纸包装及其他关联业务。此举有助于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平台提升公司竞争优势,达到资金和资源最有效的配置。
回顾上一轮上市潮,出现在2007年,当时正值中国房地产风华正茂。碧桂园、合景泰富、SOHU中国等内地知名房企,成功开启了H股的大门。而中信地产、恒大、绿地、龙湖、星河湾等更多的房企,则为H股、A股的IPO做着各种各样的准备。
2008年9月,汹涌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令大批房企准备上市而最终搁浅。中国股市第七次IPO暂停,房企的A股上市之路暂被截断。其间,H股市场对内地房地产股的估值已经低于其净值,房企难达到融资目的,众多房企也只能暂停上市梦。
如今,IPO重启令徘徊在A股、H股门前的房企,在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又看到了希望。然而,其会否引发新一轮上市潮,令房企圆梦资本市场呢?
“IPO重启的确令之前不少意欲赴港上市的开发商增强了信心。”世华财讯分析师从力说,“广州开发商恒大,自2008年3月上市无果,近期有强烈的上市准备。对于恒大来说,目前的上市环境明显优于当初,该集团对上市充满信心。而以豪宅产品闻名的星河湾集团,今年将在全国新开四个全新项目,实现向全国扩张,赴港上市的意愿非常明显。”
“而早前就有上市计划的利海、方圆、珠江投资等广州房地产企业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始新一轮上市准备。除了地产开发企业,近年来大举进军广州的地产中介公司深圳世联地产,近期也传出可能会成为IPO重启后的首批上市公司之一。”从力进而介绍。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年初以为,上海绿地集团、重庆龙湖开始大量的土地扩张;及后,富力地产在北京和广州拿地,不能不说和A股的重启IPO无关。据该人士透露,2007年宣布进入上市预备期的多个房地产企业,如今都在做新一轮的上市筹谋。
尽管IPO重启令众多房企蠢蠢欲动,但在从力看来,2009年,房地产企业在内地成功IPO的案例预计很难有。而与房地产相关的企业,也仅一家今年上市可能性最大,即截至目前,唯一通过审批的建筑施工类企业——中国建筑。
资本市场排队容易分羹难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本市场需要恢复融资功能,重启IPO势在必行,IPO重启对于未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应该是个机遇。通过上市,可以募集资金、扩大企业规模、改善公司治理。在开发商阵营中,一些等待上市的开发商,往往属于中型或中型偏大的开发商,项目存货、土地储备较多,因此资金压力普遍比较大。对于这些中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IPO重启,他们必然希望争取上市,希望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补充企业资金,以缓解资金压力,也有利于企业参与竞争、扩大发展。此前如保利地产、北辰实业等近几年的迅猛增长,就离不开股市融资的支持。但是,尽管IPO重启给希望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提振了信心,但这条路会比较漫长。
据此,从力分析认为,尽管IPO重启对于未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来说,的确多了一条融资的渠道。但是,预计不会引发上市热潮。主要原因在于,通过IPO成功上市,这需要房地产企业递交一系列材料、提请,然后等待审批,会有一个很长的时间。对于大部分急需拓展融资途径的房企来说,远水并不能解得近渴。对于房企来说,采取通过降价销售,加快资金周转以解决资金链问题,才是上策。值得注意的是,IPO重启对市场的影响力更在于心理层面,可以提振房企融资的信心。
再者,房地产行业融资一直是政府主管部门严控的重点,尤其是如今信贷激增等原因再度引起楼市上涨,政府主管部门担心资金过度涌入房地产行业,从而造成新一轮的“地产泡沫”,因而此次IPO重启,政府更多的是希望扶持实体经济,预计对房地产业的上市审批依然会比较严格。
由上可见,在新政面前,不少房地产企业图谋上市也只是一厢情愿。毕竟,IPO重启,众房企挤过独木桥,需要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公司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上市。比较而言,借壳上市更加便捷。因壳资源是现成的,上市程序相对简单一些。
事实上,自2008年9月IPO停止以来,已有企业踏上借壳上市之路,比如任志强名下的华远地产借壳ST幸福成功实现上市。重庆金科集团亦正在借壳ST东源实现上市。2009年5月12日,*ST国药发布了重组方案,宣布以定向增发方式购入上海凯迪企业100%股权,准备变身成为房地产企业。在此之前,海航置业因持有新生地产67.3%的股权间接控制ST筑信,实现了借壳;信达地产借壳北京天桥基本完成,股票更名为“信达地产”。
在世华财讯从力、虎杰投资张寅等众多资深分析师看来,对于未上市的房地产企业而言,无论是直接上市还是借壳曲线上市,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融资,毕竟,通过上市进行股权融资自然是最为经济的选择。但因上市有一定难度,当前开发商更应考虑通过其他方式融资,比如发债、银行信贷。而最主要的还是通过销售市场的快速回笼资金。通过合理定价,加快销售、加速资金周转以改善资金链。
住宅开发商上市意义何在?
面对房企上市潮,诸多业界专家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均表示很难理解。因为,意欲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多以住宅开发为主。而住宅本身是不具备投资属性的,那么,该类开发商上市无非是为了融资、扩张,再融资、再扩张。而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而言,其上市的意义远不如持有型物业。
“对于以住宅开发为主的房地产企业而言,经历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必然资金链紧张,于是重启IPO之后,纷纷想寻求上市,通过股权进行融资。如果上市成功,对于企业而言,不仅可以缓解资金压力,同时亦可扩大知名度、影响力及企业规模。但这些仅仅是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对于投资者而言意义不大。”曲卫东说。
支持其如上观点的理论依据是,住宅产品本身不具备投资属性。住宅的主要功能是居住,尽管近年不少人把住宅当成投资品,但其百分之几的投资回报,根本无法承载起投资盛名。 “我个人是非常反对住宅投资的,以住房消费带动关联行业,甚至拉动经济增长的观念是错误的。目前我国住宅仅有3%~4%的投资收益,根本不能称其为投资品。房价过高,而租金一直下滑,很多房屋的租金都抵不了银行月供款。也就是说,购买资产的成本要大于投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房企要大量寻求上市,可以说是对未来投资者不负责任的表现。”曲卫东说。
在曲卫东看来,以商业地产为主的持有型物业是具备投资属性的。但由于商业地产的起步晚于住宅,因此商业地产开发企业上市比例较小。据世华财讯粗略统计,截至目前,A股市场房地产板块中以住宅开发为主的企业占比约48.6%,而以持有型物业为主的开发商占比不足30%。
不过在曲卫东看来,商业地产很快就能迎来全新的发展,未来该类以持有型物业为主开发企业,上市比例或将增大。“去年奥运会前后,北京推出很多酒店类物业,品质非常高。因为,北京 不仅是全国的首都,也是全世界的北京,它会接待很多国内外往来于此的人。但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令酒店业一度陷入低迷。不过,我相信其很快就能走出低谷。与此相应,随着各种机制的完善,整个商业地产未来亦将成为较好的投资产品。因此,以商业地产开发为主的企业上市,意义远大于住宅类开发企业。”曲卫东说。在其看来,华侨城若实现整体上市,那么,持有物业的上市之路,无疑迈出了重要一步。
金科:抢先龙湖登陆资本市场
从成为ST东源第二大股东,到拿出资产注入方案,重庆市金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金科集团)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若重组成功,金科集团将成为2009年第一个通过借壳,成功实现曲线上市的房企。
6月4日,ST东源(000656)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5.18元/股的价格发行不超过9.21亿股A股,以吸收合并金科集团。金科集团由此借壳ST东源实现整体上市。资产注入完成后,金科集团将被注销,其全部业务、资产与负债由ST东源承继。后者还将向有关审批部门申请拟变更公司名称为“金科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公告显示,交易标的股权的预估值约为47.70亿元,存在预估值增值较大的风险。分析人士认为,在对金科集团的估值中,或更多地考虑了未来两年的收益。金科集团26家公司中,有18家房产公司,业务主要集中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公司称,按公司2009至2011年预计实现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平均值计算,47.70亿元预估值对应的市盈率为8.15倍。
作为和龙湖一样曾经做过赴香港上市梦的地产企业,此次金科成功借壳,令龙湖上市再一次成为关注焦点。尽管去年不断传出龙湖上市的消息,但市场突遭寒流后,其上市便路途坎坷,至今未果。同样是从重庆走向全国的房企,缘何一个即将圆梦资本市场,而另一个却依然在股市大门外徘徊呢?
“客观地讲,龙湖在全国的知名度要高于金科,但后者却先于前者实现上市。原因即是两个企业选择的上市途径不同。去年一级市场IPO停顿,金科集团放弃IPO借壳ST东源,通过重组募资缓解资金需求压力,应该说是非常明智的。毕竟,借壳上市程序相对简便。而龙湖继续坚持香港上市,尽管其为此做足了准备,但时运不济,金融危机爆发后,港交所对内地上市房企的审查明显变严,于是,其上市计划只好暂时搁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产分析师如是评述。
此外,亦有分析人士认为,龙湖上市困难重重除与香港联交所的严格审查有关外,根本问题在于龙湖当时土地储备的价值无法满足达到其融资需求的条件。其2007年之前的土地储备多数集中在重庆,其他城市的土地价值并不被投资者所认可。而IPO重启后,龙湖在全国范围大举拿地,可见其再度上市意向明显。
华侨城:年内有望整体上市
从2003年便开始筹划整体上市的华侨城,6年之后终于接近了上市的终点。
6月9日,深圳华侨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000069.SZ,下称“华侨城”)发布公告称,华侨城拟向公司控股股东华侨城集团定向非公开发行股份,以73.74亿元购买华侨城集团持有的12家标的公司的全部股权,本次交易完成之后,华侨城集团内旅游、地产及其相关业务将通过华侨城实现整体上市。
应对变化调整战术
华侨城集团的整体上市方案于2008年6月23日获得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有效期为一年。而在距离一年有效期快要到来之际,公司于今年6月9日发布公告称,华侨城集团正在与国务院国资委就华侨城集团主营业务“整合上市方案”,调整为“重大资产重组”方式进行政策咨询及方案论证。
时隔将近一年之后,华侨城集团换了个法子实施整体上市。对此,复旦大学博士叶檀分析认为,华侨城战略调整与房地产市场步入低谷不无关系。“市场好的时候,房企整合上市的较多,而在市场不好的时候,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实现上市的案例就多一些。因为后一种方式更为便捷。”
与前方案相比,华侨城集团未将资产标的较小的华夏艺术中心注入上市公司。因此,在新的资产估值后,华侨城拟注入资产总值比原来减少约1.9亿元。“华侨城修改原先的上市方案,虽此次方案和上一次的方案相比差异不大,但由公开增发改为定向增发,其不确定性减小,公司可望在年内顺利实现整体上市。”分析师从力说。广发证券地产分析师花长劲亦认为:“这样的改变其实就是把原来必须两步才能完成的事情,缩减为一步完成。”换言之,采取定向增发比公开增发更简单,更容易获得证监会通过。
改变赢利结构提高竞争力
接受本刊采访的分析人士一致认为,华侨城新方案募集资金额度从原先的不超过83亿元下降至73.7亿元,增发股数有所下降,赢利摊薄减少,对中小股东形成一定的利好。本次整体上市未能为华侨城募得资金,2008年公司备考合并净负债率为89%,资产负债率64%。
“收购若顺利完成,优质资源将进一步向上市公司倾斜,公司土地储备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充,权益储备面积由增发前228万元增加至359万元。”从力说,“目前,公司储备项目大多属于豪宅,随着市场销售的回升,预计2009年业绩将出现显著增长。”
通过本次交易,华侨城集团通过华侨城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从根本上避免了其与上市公司在未来产生同业竞争的可能,还能够改善华侨城的赢利构成,提升华侨城的赢利水平,增强上市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华侨城总裁姚军表示,目前华侨城的主业是旅游和地产,集团整体上市之后,还会增加酒店、纸包装及其他关联业务。此举有助于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平台提升公司竞争优势,达到资金和资源最有效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