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国家对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我国现有的教育理论与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之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现象,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着改变。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高校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点和基本结构进行分析,改变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解放思想、提升综合素质等多条途径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创新能力;探索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21-01
一、前言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1999年至2010年的12年间,我国高等教育数量一直在持续扩张,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已经达到了一定数量,但人才培养质量则成了当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2005年钱学森教授在温家宝总理看望他时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然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又在人才。国家对创新型科技人才迫切需求。大学是培养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的摇篮,肩负着神圣使命。我国许多学者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理论观点和实践主张,一些高校为了探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合理路径,也采取了各种改革举措。但这注定是一项宏伟的大工程,探索路上需要我们更加努力。
二、当前我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当前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度的提升,各大高校也都积极开展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在近些年的探索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经验,比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以及华南理工大学旳创新班,他们所采取的的培养模式、方案不同。我国当前存在的培养模式有:(1)“通识教育”,将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相整合;在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科研研究能力,懂得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培养创新能力;(2)开设创新实践基地,通过课外的相关科研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3)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这一模式能够有效的应对当前就业环境的变化,带动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去适应社会的需求。这些培养模式都是国内一小部分高校提出的,但在全国范围来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没有特别有效的培养方案,部分高校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明确的培养方案。
2.当前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层面存在误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高学历等同于创新,这是认识层面上最严重的误区之一,一个人的学历并不等同于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它只是一个人的学习经历。一个人具不具有创新能力,是不是创新人才,关键在于他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打破思维定式的束缚,能够在他所学领域占据主动权。还有一个常见认识误区就是把创新人才只锁定为科学技术人才,其实现实生活中创新人才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缺一不可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对创新的需求无处不在,不仅仅是科技创新产品。我国大多高校在学生选择专业、课程等方面没有给学生提供太多自主权,几乎都是学校统一安排。强调统一管理学生,缺乏灵活性,学生在学校的管理下突显不了个性,难以养成创新思维。
(2)教学层面中课程体系不完善、存在灌输式教学以及学生实训不足。我国高校传统的课程教育体系以专业教育为,专业划分很细,缺乏通识性、实践性。虽然近些年各大高校纷纷展开了课程改革,重构了课程体系,同时更新了课程内容,但是高校课程改革还缺乏深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出现了学生数量与教师资源增长不平衡现象。经调查表明许多高校教师充当着支配者的角色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自学能力差。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从我国高校的师资情况、教学情况中我们不得不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堪忧。我国的高校教育中还存在着重知识、轻实践的现象,学生实践训练普遍不足。
(3)制度层面存在弊端。我国高校对学生的评价制度缺乏灵活性,主要以分数、考试为标准,学生形成了唯分论,失去了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制度是行为的保证,只有健康有序的制度体系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1.更新观念,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创新教育难以得到顺利进行。我们必须解放思想,除去那些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以及陈规陋习,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让高校对培养创新人才重要性的认识更加充分。我们的教育理念应该是提高创新素质,塑造创新品格,培养创新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有着导向作用,它决定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并且德智体美等方面能全面发展的人才。”应该是我们高等院校所设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时必须以人为本,给学生创造他们可以自由发挥个性创作的广阔舞台。多鼓励学生提出创新观点、进行创新实践,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2.调整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专业结构合不合理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我们必须不断优化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以重点突出,强化优势,促进交叉,扶持新兴为指导思想。让我们培养的创新人才掌握的知识面更广,综合素质得到质的提升。每个高校都应该不断优化建设自己的优势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体系方面,学校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借鉴国外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如美国的一个“中心”、三个“结合”的培养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将科学与人文相结,课堂内和课堂外相结合。而日本则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鼓励各大高校建立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出高效实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义洁,刘方.加强科研与教学的融合—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教育前沿, 2006,9:28-29.
[2]王秀丽.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15.
[3]李雪萍.应用型创新人才及其素质构成分析[J].职业时空,2008(8).
作者简介:
1.曹国华:男,(1981-),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讲师,法学学士,从事思政和人事管理研究。
2.陶璐:女,(1987-),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助教,中共党史硕士,从事思政和人事管理研究。
3.王樱霏:女,(1984-),上饶师范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从事法学和学生工作研究。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创新能力;探索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21-01
一、前言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1999年至2010年的12年间,我国高等教育数量一直在持续扩张,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已经达到了一定数量,但人才培养质量则成了当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2005年钱学森教授在温家宝总理看望他时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然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又在人才。国家对创新型科技人才迫切需求。大学是培养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的摇篮,肩负着神圣使命。我国许多学者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理论观点和实践主张,一些高校为了探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合理路径,也采取了各种改革举措。但这注定是一项宏伟的大工程,探索路上需要我们更加努力。
二、当前我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当前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度的提升,各大高校也都积极开展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在近些年的探索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经验,比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以及华南理工大学旳创新班,他们所采取的的培养模式、方案不同。我国当前存在的培养模式有:(1)“通识教育”,将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相整合;在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科研研究能力,懂得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培养创新能力;(2)开设创新实践基地,通过课外的相关科研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3)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这一模式能够有效的应对当前就业环境的变化,带动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去适应社会的需求。这些培养模式都是国内一小部分高校提出的,但在全国范围来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没有特别有效的培养方案,部分高校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明确的培养方案。
2.当前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层面存在误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高学历等同于创新,这是认识层面上最严重的误区之一,一个人的学历并不等同于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它只是一个人的学习经历。一个人具不具有创新能力,是不是创新人才,关键在于他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打破思维定式的束缚,能够在他所学领域占据主动权。还有一个常见认识误区就是把创新人才只锁定为科学技术人才,其实现实生活中创新人才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缺一不可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对创新的需求无处不在,不仅仅是科技创新产品。我国大多高校在学生选择专业、课程等方面没有给学生提供太多自主权,几乎都是学校统一安排。强调统一管理学生,缺乏灵活性,学生在学校的管理下突显不了个性,难以养成创新思维。
(2)教学层面中课程体系不完善、存在灌输式教学以及学生实训不足。我国高校传统的课程教育体系以专业教育为,专业划分很细,缺乏通识性、实践性。虽然近些年各大高校纷纷展开了课程改革,重构了课程体系,同时更新了课程内容,但是高校课程改革还缺乏深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出现了学生数量与教师资源增长不平衡现象。经调查表明许多高校教师充当着支配者的角色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自学能力差。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从我国高校的师资情况、教学情况中我们不得不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堪忧。我国的高校教育中还存在着重知识、轻实践的现象,学生实践训练普遍不足。
(3)制度层面存在弊端。我国高校对学生的评价制度缺乏灵活性,主要以分数、考试为标准,学生形成了唯分论,失去了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制度是行为的保证,只有健康有序的制度体系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1.更新观念,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创新教育难以得到顺利进行。我们必须解放思想,除去那些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以及陈规陋习,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让高校对培养创新人才重要性的认识更加充分。我们的教育理念应该是提高创新素质,塑造创新品格,培养创新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有着导向作用,它决定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并且德智体美等方面能全面发展的人才。”应该是我们高等院校所设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时必须以人为本,给学生创造他们可以自由发挥个性创作的广阔舞台。多鼓励学生提出创新观点、进行创新实践,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2.调整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专业结构合不合理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我们必须不断优化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以重点突出,强化优势,促进交叉,扶持新兴为指导思想。让我们培养的创新人才掌握的知识面更广,综合素质得到质的提升。每个高校都应该不断优化建设自己的优势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体系方面,学校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借鉴国外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如美国的一个“中心”、三个“结合”的培养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将科学与人文相结,课堂内和课堂外相结合。而日本则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鼓励各大高校建立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出高效实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义洁,刘方.加强科研与教学的融合—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教育前沿, 2006,9:28-29.
[2]王秀丽.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15.
[3]李雪萍.应用型创新人才及其素质构成分析[J].职业时空,2008(8).
作者简介:
1.曹国华:男,(1981-),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讲师,法学学士,从事思政和人事管理研究。
2.陶璐:女,(1987-),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助教,中共党史硕士,从事思政和人事管理研究。
3.王樱霏:女,(1984-),上饶师范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从事法学和学生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