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冯骥才是“津味小说”的中坚力量,在他的作品中,天津风尚不仅仅是表现和审美的对象,更是一种深层意义上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他在描绘天津这座城市的民风民俗、市井百态的过程中,一方面保持清醒的批判立场,一方面又洋溢着深沉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冯骥才;天津风尚;文化批判
“Love This Land So Deeply”
——On the Tianjin Style in Feng Jicai’s Novels
Zhao Qi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Abstract:Feng Jicai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Jin-taste authors.The Tianjin Style in his novels,not only is the performance and aesthetic object,but also is a kind of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spirit.During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folk customs and the whole messy about Tianjin,he kept a clear critical position,in the meantime,filled with a deep love to the land.
Key words:Feng Jicai;Tianjin style;Cultural criticism
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11-01
所谓风尚,即风气、习俗。[1]而风气,是指“社会上或某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流行的习惯”,[2]习俗,就是习惯与风俗。[3]冯骥才小说中的天津风尚,是指清末至民国时期,天津市民的风俗与习惯,简单地讲,就是具有天津特色的风土人情。如果说,刘云若关于天津风尚的书写是出于配合主人公的活动背景,尚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那么冯骥才对天津风尚的表达,则着眼于理性与文化的层面。现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分述作者的这种创作实践与理念。
一、民风民俗的诗意呈现
民风民俗,既是一座城市感染外来者的直观印象,又是影响该地居民的持久力量,“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就是一种文化模式。它对人的生活的惯性与精神意识的塑造力极其巨大和令人无可逃脱。”[4]深谙此道的冯骥才,细致琐碎地从各个方面,展现了深入天津市民骨髓的风俗礼节和行为模式。
小说中,紫竹林租界的小白楼与破瓦寒窑的爬爬屋(《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遍布南市的胡同小巷与独门独院的名士府邸,共同构成了天津独特的建筑风貌。这既体现了天津五方杂处的聚居状态,又刻画了多种文化影响下奇特的人文景观。在平民百姓的活动场所中,饮食娱乐与拜年过节的风俗,总是种类繁多,花样迭出。吃的是凤糕、药糖、爆肚、熬小鱼儿、炸麻花(《赢拳》),听的是相声、评剧、莲花落子小曲兒(《好嘴杨巴》);过年要贴杨柳青年画,还要供奉三根红绳的鲤鱼以求来年大富大贵,鱼跃龙门(《大回》);五行八作、杂耍把式争相露面的灯节、皇会,更是热闹非凡(《神鞭》)。一口纯正地道的天津话,尽显能说会道的“卫嘴子”风格:“拿洋人当猫,自己当耗子,吓唬自己玩”,[5]像“赛”“赛的”“嘛”“哏”等天津方言,充斥于字里行间。颇具特色的天津方言,附着在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中,让小说带上了强烈的娱乐性和说书色彩。
以上这些民风民俗,经过作者的艺术处理,诗意地呈现给读者,在传达一种民俗学价值的同时,也显示了市井人民的文化取向和生存哲学。这也正是冯骥才天津书写的基础层面,是寄寓他创作理念的浅层所指和表面结构。
二、市井百态的传奇渲染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城市里生活的百姓,在塑造城市个性的同时,反过来被城市个性渗透植入,并且“直接体现在人的集体性格中”。[6]“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7]这主要体现在冯骥才创作的《俗世奇人》系列小说中。
这些小说中的主人公多是出身下层百姓的手艺人,像苏七块、泥人张、刷子李、张大力、傻二等,他们不仅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内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更是在为人处事上,恪守自己的准则,愤世嫉俗,睥睨权贵,所以,作者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充满着传奇色彩。作者在选取这些人物素材的时候,有意避开了“显耀上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平民意识的选择和关照,也在潜意识中揭示了冯骥才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投射。
三、激浊扬清的文化批判
创作一种带有地域文化色彩的小说,作家需要在民族保护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之间找到一个制衡点,用以限制在自己的文学历险中有意或无意的极端意识。但这个制衡点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中庸思想,而是冷静清醒的文化审视和批判。在这方面,许多优秀的作家,都有所实践,冯骥才的“津味小说”中,也闪耀着反思与智性的光辉,尤以他的《怪事奇谈》系列小说最为典型。《三寸金莲》中,冯骥才在考古式的讲述中,揭开了“中国文化中最隐秘、最闭锁、最黑暗的一个死角”;[8]《神鞭》是关于“老祖宗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好的”这一朴素哲理的隐喻和象征;《阴阳八卦》在绝妙的反讽中,寻求挣脱封建迷信的文化怪圈之道。如果说,前两个部分,是冯骥才春风化雨地悉数天津风尚的珍宝,那么这第三部分,则是他肃若秋霜地扎进天津风尚的病灶,并且“借此将文化思考上升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层面”。[9]如果说,前两部分毫不掩饰地反映了冯骥才对天津这座城市及其风土人情的依恋,那么这第三部分,则从另一个维度体现出他对这块土地深沉的爱,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并将其提升到整个传统文化的表现层面上,这折射出这位作家厚重的文化良心和责任感以及深深的文化忧患意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10]
参考文献:
[1]阮智富、郭忠新主编.现代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12):2434.
[2]倪文杰等主编.现代汉语辞海[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4(6):270.
[3]倪文杰等主编.现代汉语辞海[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4(6):1196.
[4][美]露丝.本尼迪科特.文化模式[M].上海:三联书店,1998:5.
[5]冯骥才.乡土传奇[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12.
[6]王尧、林建法主编.冯骥才周立民对话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81.
[7]冯骥才.乡土传奇[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7.
[8]冯骥才.手下留情:现代都市文化的忧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29.
[9]王云芳.论津味儿小说对天津城市形象的建构[J].理论与现代化,2011.5.
[10]冯骥才.手下留情:现代都市文化的忧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7.
基金项目:天津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金项目(2013023)。
作者简介:赵倩(1993—),女,甘肃白银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关键词:冯骥才;天津风尚;文化批判
“Love This Land So Deeply”
——On the Tianjin Style in Feng Jicai’s Novels
Zhao Qi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Abstract:Feng Jicai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Jin-taste authors.The Tianjin Style in his novels,not only is the performance and aesthetic object,but also is a kind of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spirit.During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folk customs and the whole messy about Tianjin,he kept a clear critical position,in the meantime,filled with a deep love to the land.
Key words:Feng Jicai;Tianjin style;Cultural criticism
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11-01
所谓风尚,即风气、习俗。[1]而风气,是指“社会上或某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流行的习惯”,[2]习俗,就是习惯与风俗。[3]冯骥才小说中的天津风尚,是指清末至民国时期,天津市民的风俗与习惯,简单地讲,就是具有天津特色的风土人情。如果说,刘云若关于天津风尚的书写是出于配合主人公的活动背景,尚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那么冯骥才对天津风尚的表达,则着眼于理性与文化的层面。现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分述作者的这种创作实践与理念。
一、民风民俗的诗意呈现
民风民俗,既是一座城市感染外来者的直观印象,又是影响该地居民的持久力量,“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就是一种文化模式。它对人的生活的惯性与精神意识的塑造力极其巨大和令人无可逃脱。”[4]深谙此道的冯骥才,细致琐碎地从各个方面,展现了深入天津市民骨髓的风俗礼节和行为模式。
小说中,紫竹林租界的小白楼与破瓦寒窑的爬爬屋(《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遍布南市的胡同小巷与独门独院的名士府邸,共同构成了天津独特的建筑风貌。这既体现了天津五方杂处的聚居状态,又刻画了多种文化影响下奇特的人文景观。在平民百姓的活动场所中,饮食娱乐与拜年过节的风俗,总是种类繁多,花样迭出。吃的是凤糕、药糖、爆肚、熬小鱼儿、炸麻花(《赢拳》),听的是相声、评剧、莲花落子小曲兒(《好嘴杨巴》);过年要贴杨柳青年画,还要供奉三根红绳的鲤鱼以求来年大富大贵,鱼跃龙门(《大回》);五行八作、杂耍把式争相露面的灯节、皇会,更是热闹非凡(《神鞭》)。一口纯正地道的天津话,尽显能说会道的“卫嘴子”风格:“拿洋人当猫,自己当耗子,吓唬自己玩”,[5]像“赛”“赛的”“嘛”“哏”等天津方言,充斥于字里行间。颇具特色的天津方言,附着在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中,让小说带上了强烈的娱乐性和说书色彩。
以上这些民风民俗,经过作者的艺术处理,诗意地呈现给读者,在传达一种民俗学价值的同时,也显示了市井人民的文化取向和生存哲学。这也正是冯骥才天津书写的基础层面,是寄寓他创作理念的浅层所指和表面结构。
二、市井百态的传奇渲染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城市里生活的百姓,在塑造城市个性的同时,反过来被城市个性渗透植入,并且“直接体现在人的集体性格中”。[6]“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7]这主要体现在冯骥才创作的《俗世奇人》系列小说中。
这些小说中的主人公多是出身下层百姓的手艺人,像苏七块、泥人张、刷子李、张大力、傻二等,他们不仅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内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更是在为人处事上,恪守自己的准则,愤世嫉俗,睥睨权贵,所以,作者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充满着传奇色彩。作者在选取这些人物素材的时候,有意避开了“显耀上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平民意识的选择和关照,也在潜意识中揭示了冯骥才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投射。
三、激浊扬清的文化批判
创作一种带有地域文化色彩的小说,作家需要在民族保护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之间找到一个制衡点,用以限制在自己的文学历险中有意或无意的极端意识。但这个制衡点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中庸思想,而是冷静清醒的文化审视和批判。在这方面,许多优秀的作家,都有所实践,冯骥才的“津味小说”中,也闪耀着反思与智性的光辉,尤以他的《怪事奇谈》系列小说最为典型。《三寸金莲》中,冯骥才在考古式的讲述中,揭开了“中国文化中最隐秘、最闭锁、最黑暗的一个死角”;[8]《神鞭》是关于“老祖宗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好的”这一朴素哲理的隐喻和象征;《阴阳八卦》在绝妙的反讽中,寻求挣脱封建迷信的文化怪圈之道。如果说,前两个部分,是冯骥才春风化雨地悉数天津风尚的珍宝,那么这第三部分,则是他肃若秋霜地扎进天津风尚的病灶,并且“借此将文化思考上升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层面”。[9]如果说,前两部分毫不掩饰地反映了冯骥才对天津这座城市及其风土人情的依恋,那么这第三部分,则从另一个维度体现出他对这块土地深沉的爱,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并将其提升到整个传统文化的表现层面上,这折射出这位作家厚重的文化良心和责任感以及深深的文化忧患意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10]
参考文献:
[1]阮智富、郭忠新主编.现代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12):2434.
[2]倪文杰等主编.现代汉语辞海[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4(6):270.
[3]倪文杰等主编.现代汉语辞海[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4(6):1196.
[4][美]露丝.本尼迪科特.文化模式[M].上海:三联书店,1998:5.
[5]冯骥才.乡土传奇[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12.
[6]王尧、林建法主编.冯骥才周立民对话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81.
[7]冯骥才.乡土传奇[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7.
[8]冯骥才.手下留情:现代都市文化的忧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29.
[9]王云芳.论津味儿小说对天津城市形象的建构[J].理论与现代化,2011.5.
[10]冯骥才.手下留情:现代都市文化的忧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7.
基金项目:天津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金项目(2013023)。
作者简介:赵倩(1993—),女,甘肃白银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