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me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近几年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也努力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一)以旧带新预习单词,让学生找到预习最简单的方式
  小学英语课本简单的说就是学习单词和课文两部分。例如四年级,单词通常有六至八个,其中一半是在三年级的书中出现过的二会单词。看到这个特点,我就在学生预习之前给学生们几个问题:我们学过的单词有哪些?你能背出来吗?还学过这种类型的其他单词吗?这课的新单词有哪几个?你能跟着录音机读三遍吗?等等。例如:4B第四单元,文中要求学生掌握8个水果类单词的复数形式。在二、三年级的时候学生们早已学过apples, oranges, bananas, peaches, pineapples, watermelons, pears这些复数单词,因此在本课的预习中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复数的书写和朗读规律。学生根据我提的问题到家预习,首先他们自己用查字典等方式了解这些单词的单数形式,再一一将这些单词的复习一一列出,看看哪些是加s哪些是加es的,最后跟着录音机反复朗读得出自己的结论。第二天在课上,学生们将自己的预习结果跟大家汇报,老师在课上进行分析、总结。有了学生事前有的放矢的课前预习,原本比较复杂的复数变化形式和朗读规律等新知识的新授就变得简单容易多了。经过一段时间让学生有方向的进行预习的尝试,我发觉在单词新授课上学生们学得比以前容易了,老师教得也变得轻松多了,学生对于学过的单词无论是在朗读还是背诵方面都做的非常棒,对于新单词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是什么意思,怎样朗读。可见,这样的预习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简单可以去做的。
  (二)以图解析课文,让学生找到预习课文最便捷的途径
  中年级的课文多数有四五张图片构成一段简单的对话,在学生预习之前我也给学生一些预习任务:课文中的新句型划出来;根据图片来试着理解课文,讲讲本课的大致内容;有哪些疑问可以记下来。在新授课中,我就这几个预习题目让大家来一一解答。例如4B第四单元,四幅图讲得是苏阳姐妹去參加化妆舞会所发生的几件事情。由于这一课的新句型很多,这更需要学生们进行有效地课前预习。在布置预习时我给学生们列出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1)三年级我们学会了评价他人的东西,本课中苏海是怎样评价苏阳的衣服的?和三年级有何不同?(2)who和whose有什么区别?看图猜猜whose的含义?第二天在课上,学生们通过预习早已大概了解了课文含义。通过对以前知识的回顾学生们很快得出结论:当发现别人的衣服不合身时,我们可以用It’s/They’re too…来提出合理的建议。这就让我在课上很快解决了本课第一个难点,再通过图片观察和pair work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操练,让绝大多数学生在新授课上就学会运用新句型。本课另外一个重点就是whose句型,通过预习学生们知道它的意思“谁的…”。在课上通过对课文句型的分析和对比学生们基本都能理解其含义和它的用法,整篇课文的教授也就容易多了。可见,这样的预习方式学生还是比较能够接受的,以图解析课文也让学生能够更为便捷的理解课文。
  
  二、课上大胆设问,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体现在学生的大胆设问上。现代教育研究表明: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的阅读寻找答案的策略更有效,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过程,它是学生对教材的认知、理解及掌握程度的具体体现,当学生发现并提出一个高质量问题时,必然伴随着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这正是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例如:我在上四年级上册《whose gloves?》这课时,有这样两句:Try this one on. 和Try this pair on.学生通过图片解析和上下文的理解可以得出这两句的含义:试穿一下这件(条)。在课文中一样的作用,可是却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时就有同学提出为什么这里的表达不同?一石激起千层浪,激烈的讨论展开。最后同学们讨论得出的结论是:一个是单数,一个是双数。虽然在英语语法中这样的解释不确切,但是已接近答案。这时老师再充分详尽的解释其正确的区别和用法,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并学会了怎样运用。
  三、课后深入复习,巩固学生自学的效果
  大纲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因此,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自学习惯的好处,更要求他们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让学生更了解课文,可以自己归纳总结一些简单的英语语法知识,这不仅养成了学生自学的习惯更巩固了学生自学的效果。英语的复习除了简单的背诵默写,老师也可以适当布置一些练习、调查等内容,尽量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例如:四年级《I like》这一课中我们讲到了like这个单词,like后面加名词复数表明喜欢一种东西。在课后复习中学生们做了有关该单词的一些练习,其中有两题是涉及到了动词。同学们在复习练习的时候,势必要拿出三年级的书来看看当时like后加动词是哪种形式。在第二天讲解时,同学们很自然地将这个单词的一些语法点归纳了出来:like加名词复数,加this/that/the名词单数,加动词ing结构(动名词)。可见,通过各种形式的复习学生不仅对已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组织和归纳的能力。
  【作者单位: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 江苏】
其他文献
调查背景:不知几何时,常有家长打电话问孩子学习的问题,我惊讶地发现很多家长与自己的孩子并不沟通,所以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管老师表扬还是批评,学生进步还是退步,家长均不了解,只能与老师联系,而交流过后,家长回去也不跟学生沟通。在老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存在着断裂。学生的中心主体地位被教师所替代,三者沟通出现了障碍  我对四年级50位同学进行了调查,反馈的结果是父母对孩子学习程度的重视达到了一个前所
品德教育伙伴组织(CEP,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曾对品德教育做出过简洁而合理的定义:品德教育就是学校、家庭与社会在帮助孩子理解、关心和实践核心伦理价值的有意识的努力。2010 年国家远景目标纲要也指出,学校品德教育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深远意义上讲
孩子,來帮妈妈洗洗菜。
期刊
图画书是绘画和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画风各异、精彩多变,既能让幼儿阅读也能让幼儿阅美,获得艺术感染和熏陶。因此,图画书已然成为美术教学新的资源宝库。充分利用幼儿对图画书的阅读兴趣,使之转化为幼儿对美术创作的满腔热情,充分利用图画书中的故事及情感线索、画面独特的审美元素,使之成为幼儿想象和表达的不竭动力,使美术创作从书中来,到书中去,这是从图画书走向美术活动的关键。现就以中班创意版画“自己的颜色”为
纵观整个吴江的一些学校,目前很多学生小学临毕业还是“二指禅”,更何况是一些刚接触计算机的小朋友了,为了实现“盲打”,必须要练就正确快速的键盘指法,这对小学生而肓并非易事,那么我们老师作为引路人如何来提高小学生的中英文键盘输入速度呢?而且是建立在让他们乐学易学的基础上,我想这个问题值得所有的信息技术老师深思。我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觉得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  一、缺少喜欢打字的兴趣和动机。 
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学习和创造活动的过程,是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从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看,习作是学生最直接的个性化创造实践活动。一篇习作就是极具个性特征的精神产品。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尊重作文的本质特征,采取个性化习作训练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一、以人为本,循
既然学生来到了学校,他们的学习就已经开始了。于是教师对孩子的影响也随之产生了。这学习显然不仅仅在学科课堂,课间、晨会、出操、升旗仪式等等,都可以成为孩子的课堂,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也都可以成为课堂。学生走进校园,就已经徜徉在美丽的课堂里了。作为班主任,更要有效利用这些没有固定时间、没有固定地点,没有预设授课内容的课堂,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在这些特别的课堂里,作为班主任:该告诉学生什么呢?  一、要告诉学
一、现象  一次阅卷时的困惑  一次期末测试,教师进行统一阅卷,在批阅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时,大家出现了一点争议,即如460÷6≈有教师认为75也对。这个答案是否合理,也许很难单凭这个数据来下定论。  一次练习题的争论  “实验小学的阶梯教室共有32排,每排有28个座位。如果有750名教师参加听课活动,能坐得下吗?请用算式说明。”在解答这题时,学生只学过二位数乘二位数的口算与估算,但题目没有明确
一、问题的提出  良好的科学教育是为培养科技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幼儿阶段的科学教育则是科学素质的启蒙教师。也就是说,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质是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或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和机会,以不同的组织形式,在不同的场合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幼儿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学和自由探究活动中主动获取科学经验,形成初级的科学概念,掌握学科学的方法、探究的能力,发展幼儿的智力技能,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的过
在执教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最后一课“用纸造一座桥”时,全班48名学生分8组,在规定的时间内7个组完成了任务,有的造成了拉索桥,有的造成了拱桥,有的造成了平板桥,分别运用到了瓦楞形、圆形、三角形、拱形等结构。在小结时,有个孩子说:“老师,我们这儿竹子这么多,用竹子代替报纸造桥一定更牢固。”我一愣,是啊,何不利用身边的资源,让孩子去尝试去创作呢?  【活动描述】  我把参加活动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