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靠叙述之妙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wenjun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于“不可靠叙述”
  “不可靠敘述”是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韦恩·布斯在其文艺理论专著《小说修辞学》中首次提出。韦恩·布斯把小说的叙述者分为可靠叙述者和不可靠叙述者两类。他提出两者的判定依据是看叙述者是否与隐含作者(作者创造的“第二自我”,作者依据其来表达价值观念)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如果叙述者的信念、规范与隐含作者相一致,叙述者就是可靠的;如果相背离,则叙述者是不可靠的。
  “不可靠叙述”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包括叙述者认识水平上的缺陷、根深蒂固的偏见以及别有用心的欺骗等。认识上的缺陷往往和叙述者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精神及心理状况等有关。偏见往往和阶级、种族、性别、亲疏等有关。欺骗往往是叙述者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隐藏真相或编造谎言,有善意的、也有恶意的。
  二、《万事通》情节梗概及教参解读
  《万事通》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毛姆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这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名篇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入选如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短篇小说选读》等众多教材。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一战”刚刚结束。“我”在从旧金山前往横滨的旅途中,因轮船拥挤不堪,不得不和柯拉达先生同舱。“我”起初非常讨厌柯拉达先生,认为“他是全船最招人嫌的人”,称他为“万事通”。
  在小说开始后的大半篇幅里,“我”反复描绘,不断渲染,使柯拉达先生不识抬举、夸夸其谈、自以为是、死皮赖脸、诡谲奸猾、俗不可耐的“万事通”形象深深印在了读者的脑海里。直到打赌事件中,在和兰赛赌兰赛太太脖子上的项链真假时,柯拉达先生在确定项链是真的情况下,为了顾及善良、美貌的兰赛太太的名誉及家庭,却说项链是赝品,甘愿输了100美元赌注,被众人耻笑。打赌事件让我们看到了柯拉达的通情达理、善良有爱。“这时,我不完全讨厌柯拉达先生了。”
  苏教版《〈短篇小说选读〉教学参考书》(以下称“教参”)中分析说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低级庸俗而天良未泯灭的商人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资产阶级的面貌”。至于反映了怎样的面貌教参则语焉不详。
  柯拉达真的低级庸俗吗?小说反映了一战后英国资产阶级怎样的面貌呢?若用“不可靠叙述”理论进行分析,我们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或许会有别样的、更深入的认识。
  三、真实的柯拉达和不可靠的“我”
  打赌事件中柯拉达确定兰赛太太的项链价值不菲,正“漾出胜利的笑容”时,发现了兰赛太太的异样。他毅然放弃了马上就要赢得的钱财和赞誉,主动认输,保住了兰赛太太的“幸福”。这在“我”和受“我”叙述影响的读者看来,太不符合柯拉达爱炫耀、好面子的“万事通”性格了。然而这件事在小说中真真实实的发生了。通过这一情节的叙述,我们看到了柯拉达人性中的善。
  这样写固然如教参所说“这种先抑后扬的写作方式加强了小说的故事性”“突然出现了一个不符合常理的部分,事件急转而下,情节相对复杂起来,人物形象也丰富起来”。然而运用不可靠叙述理论分析,我们不妨可以追问这样几个问题:“我”在项链事件之前对柯拉达的认识可靠吗?如果不可靠,柯拉达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是什么原因使“我”对柯拉达的认识不可靠了呢?
  在小说最后连“我”也觉得“不完全讨厌柯拉达先生了”,我们一般读者也扭转了对柯拉达的印象。回过头来再研读前文我们或许会发现,柯拉达其实并不“低级庸俗”,在“我”眼中柯拉达的很多缺点其实恰恰是他的优点。
  如柯拉达的在“我”看来有点“邋遢”、看着“不顺眼”的行李里,有法国上等化妆品,乌木的梳子镶着代表他姓名的金字图案,皮箱上贴了很多标签,这些不也是柯拉达爱美、有条理、有品味、懂得享受生活的体现吗?柯拉达谈纽约,谈旧金山,讨论戏剧、绘画、政治,不也是他热情、健谈,见多识广的体现吗?他三天之内认识船上的每一个人,主办一切,我们从中似乎也能看出柯拉达有爱,善于交际,富有组织能力……
  这样我们发现,柯拉达热情、通达、善良,人性可贵。而“我”眼中的柯拉达带有太多叙述者个人的主观色彩,我对柯拉达的认识并不可靠。那么“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我”会对柯拉达产生不可靠的认识呢?要回答这些,先要认识“我”。
  其实细究小说中“我”的很多叙述语言,“我”的形象也就渐渐清晰了。“可是假如我的旅伴姓史密斯或布朗(课文注释说‘史密斯、布朗都是普通的英国姓’)什么的,我还不至于这么扫兴。”原来“我”不喜欢柯拉达先生是因为在“我”看来柯拉达不能算是英国人。尽管柯拉达的护照可以证明他是英国籍的,但是他“皮肤是深黑色的,”“黑色的头发光滑而卷曲,”“他说话流利,但流利之中没有一点英国味,”“我感到相当有把握如果把那张护照拿来仔细看一看,准可以发现柯拉达先生出生地的天空要比英国一般能够见到的天空更蓝些,”他的微笑也是“东方式的微笑,”“英国国旗是一面壮丽的旗帜,但是挥舞在一位来自亚历山大港或是贝鲁特的绅士手中,我不禁感到对它的尊严有所损害”……
  毛姆的短篇小说涉及英国人在国内外的生活。从“我”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柯拉达并不是英国本土人,而是拥有英国国籍的大英帝国殖民地的公民。联系故事发生的背景,19世纪英国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中占有殖民地最多的帝国了,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尽管一战后大英帝国处于殖民统治衰落时期,但是“日不落帝国”的民族优越感,使“我”看不起柯拉达海外英国人的身份。
  综上所述,“我”是一个带着殖民主义有色眼镜,高傲、自大,瞧不起殖民地人民的本土英国人。是“我”的殖民者偏见和种族优越感使“我”的叙述变得不可靠了,使“我”眼中的柯拉达显得一无是处,被贴上了许多负面标签。柯拉达的热情在“我”看来是不识高低,健谈是夸夸其谈,平易是死皮赖脸,见多识广是自以为是。而小说结尾处,柯拉达舍己为人的善举彻底扭转了他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在那一刻,我不是完全不喜欢柯拉达先生了。”由厌恶变为“不是完全不喜欢”,已经是我这个傲慢的“正牌”英国人对柯拉达很高的评价了。   四、“不可靠叙述”之妙
  那么毛姆运用不可靠之“我”展开小说叙述到底有什么用意呢?这样写能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呢?
  英国赛琳娜·黑斯廷斯在《毛姆传》中写到“毛姆短篇小说的标志就是冷静、客观和深刻地剖析与解读人性的弱点,人世间的人情冷暖,讽刺了当时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畸形关系”。从主题表达看,教参说《万事通》“从一個侧面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资产阶级的面貌”。那么小说反映了一战后怎样的英国资产阶级面貌呢?
  通过上文对“不可靠叙述”背后的真相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个真实的柯拉达。他热情、多识、善良,对人如一股春风。我们认清了“我”,一个怀有殖民偏见和种族优越感的英国本土人。这样英国资产阶级的面貌以及作者的态度就可以清晰表述了:针对一战后英国社会人情冷漠的现状,小说呼吁应多一些柯拉达式的热情善良;小说还讽刺了“我”这类人身上的殖民偏见和种族优越感。
  不可靠叙述因叙述者对事件的错误阐释和判断会造成作品反讽效果。《万事通》从不可靠叙述者的立场出发,颠倒黑白,欲扬先抑,与隐含作者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使人物形象生动丰满,产生了“观感逆转”的效果。文中“我”对柯拉达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恰恰增添了小说戏剧性的反讽效果。
  用“不可靠叙述”的视角对《万事通》一文进行解读,我们对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展开和主题表现等都有了新的更深发现。选入教材或读本的很多小说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祝福》《伤逝》、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等,经典名著如《红楼梦》《巴黎圣母院》《麦田守望者》等,如果我们用“不可靠叙述”视角进行解读,均可以发现别样的美。
  随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各种类型的叙述人不仅对作家来说是一大挑战,也对读者提出了更高的阅读要求。“不可靠叙述”增添了小说叙述的艺术张力和美学色彩。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为小说解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用“不可靠叙述”视角审读相关作品,读者就能在阅读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轻信不盲从,深入思考,挖掘叙述者及作者的“言外之意”,从而了解故事真相,洞悉作者写作意图,深刻体会作品艺术魅力。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重点自筹课题“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高中语文阅读项目学习研究”(课题批准号为:B-b/2020/02/131)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江苏宿迁市马陵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为了促进大陆地区的高考语文试题的发展,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从考试内容、考试目标、考试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发现我国台湾地区高考语文试题内容上少于大陆,且考查模式要优于大陆,更加人性化,但大陆地区有更加详实的考核目标及要求。   关键词 高考语文;海峡两岸;高考语文试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基本教育考试制度。1977年大陆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底层的光芒”这一专题中,高尔斯华绥笔下的格斯拉兄弟和杨绛笔下的老王等人物的特殊命运都让同学们唏嘘不已。在《巴黎圣母院》节选部分中,卡西莫多这样一个形貌丑陋却内心高尚的畸人形象也引发了学生的关注与思考。这些卑微的生命都寄居于社会的底层,但却在作者人性关怀的视野里闪烁出圆足的生命光辉。借此机会,笔者又向学生推荐了东方文学里《庄子》一书中的几个单篇:《养生主》《人间世》《大宗
很荣幸,在《好作文是这样生成的》面世之前,我已经领略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谢李仁甫老师的信任和邀请,让我有机会先睹为快,还能借他的“领地”谈谈自己的感受——我一直认为,一本书就是一个人的精神领地,闯入者必须尊重主人的权利。  我跟李老师未曾谋面,却神交已久。这也是当下的一种普遍的人际交往状态吧。这得感谢网络,感谢各种各样的社交媒体。必须承认,网络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太多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就在几年前都
一、从语文课标(大纲)百年发展历程中探寻内容目标的基本元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始阶段在现状调查和国际比较方面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课改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参照系;可是对“癸卯学制”100年来,对新中国60年来课程发展的历史和语文课程内容目标建设缺乏总结和研究,所以2001年和201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内容目标是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促进学生智慧发展、建
基于理解的作文逆向教学设计源自于美国课程学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Grant Wiggins and Jay McTighe)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nderstanding by Design UbD)模式。UbD是一种计划课程的架构,强调帮助学生理解重要的概念,并将学习结果迁移到新的情境中。UbD从一个新的视角,引导教师跳出一般的教学设计思维,依据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对教学程序进行重
我的祖国  您用睿智的灵魂  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使山川鲜花般娇艳  绽放东方的璀璨    我的祖国  从你的精神里  从你的蓝图中  我们读懂了燃烧的灵魂  开拓辉煌明天的艰辛  黄河、长江、长城  铸就了亘古的河山  改革、开放、发展  点亮世界的眼光  我自豪于祖国的辉煌    伟大的祖国  犹如奔驰的列车  迎着世纪的曙光  擎起燃烧的信念  奔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摘 要 2021年举行的八省市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将会是2021年夏季高考命题思路和风格的体现,比对八省市新高考适应性测试题与2020年新高考试题的变化,在变与不变中寻求规律,洞察无机,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备考效率。  关键词 新高考;八省联考;变化;规律   探究2021年八省市新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以下简称“八省联考”),比对2020年新高考试题,洞悉命题规律,管窥试题变化,能提升学生的复习
2019年4月17日晚,《中学语文》读者群组织了一场主题为“用文字码出生命的高度——教育写作漫谈”的研讨活动,活动主持人为周友喜、黄传福、邓维策,两位特邀嘉宾分别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长三角”教育科研优秀个人、“三度语文”首倡者和践行者——刘祥老师;湖南省“优质空间课堂”首席教师、永州市名师——周志恩老师。现将专题研讨的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一、刘祥老师主讲内容概述  1.教育写作
摘 要 以隐喻为技法依托,以“朦胧”为风格追求,加上“漫长”的复合创作,让《峨日朵雪峰之侧》抒情主体二元对应、抒情内核螺旋进化。由诗歌的两个创作时间,看清昌耀跨越21年的两种处境,屹立峨峰的两样抒情姿态,进而感知昌耀指向现实、过往和未来的两般情怀,能走出一条“千岩万转”的文本解读之路。内容开掘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教学落实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创作时间;创造姿态;作者情怀  《峨日朵雪峰之侧》
主持:黄珍平  清晨,一帮老太老头在公园里练太极或跳舞,不久,一群中青年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  练功间隙,两位老人聊了起来,他们一起互通姓名、年龄。其中的一位老伯是数学老师,知道对方的年龄后说:“我们两个人年龄的平方差是195,年龄倒差不多,哪知道平方以后,差数竟那么大,真是不算不知道,算了吓一跳啊。”  正在这时,一对中年夫妇走了过来,听见了他们的话,就笑着说:“真的很巧,我们两人的年龄平方差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