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中悉规律 变化中洞先机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287315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21年举行的八省市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将会是2021年夏季高考命题思路和风格的体现,比对八省市新高考适应性测试题与2020年新高考试题的变化,在变与不变中寻求规律,洞察无机,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备考效率。
  关键词 新高考;八省联考;变化;规律
   探究2021年八省市新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以下简称“八省联考”),比对2020年新高考试题,洞悉命题规律,管窥试题变化,能提升学生的复习效率,为高考备考指明方向。
   一、不变:思路风格延续相承,命题规律清晰可见
   2021年八省联考语文测试题在“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的背景下保持了较强的稳定性。
   1.试题数量
   八省联考语文测试题共有23道题,延续了2020年新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数量,题目数量趋于稳定。八省联考客观题共11道题,新高考Ⅰ卷10道题,新高考Ⅱ卷12道题,客观题数量介于两套新高考试题中间,相对稳定。除去作文试题,八省联考主观题共12道题,新高考Ⅰ卷11道题,新高考Ⅱ卷10道题,变化幅度也不大。
   2.试题顺序
   八省联考语文测试题延续了2020年新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顺序,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Ⅰ、Ⅱ)、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继续沿用2020年新高考语文试题的试题顺序,没有变化。
   3.试题结构
   八省联考语文测试题每道题的题目结构相对稳定。与2020年新高考题目结构大体一致。现代文阅读Ⅰ共5道题,3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现代文阅读Ⅱ共4道题,2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2020年新高考Ⅱ卷中3道客观题,1道主观题);文言文阅读(3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古诗歌阅读(1道主观题,1道客观题)、名篇名句默写(3道主观题),试题结构更加稳定,基本没有变化。
   4.试题选材
   八省联考语文测试题延续了去年新高考语文试题选材注重当下,贴近学生这一特点。八省联考语文测试题现代文阅读Ⅰ选取了当下热点“人工智能”,既具有时代性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2020年新高考Ⅰ卷选取的“历史地理学”这一学术理论,表面与时代性脱钩,和学生生活关系不大,实际上是对我国当下“一带一路”的学术阐释,关注这一国家战略建设,“历史地理学”一定绕不开,具有极强的时代性。
   八省联考语文测试题作文选取的是抗美援朝的材料,从国家大事角度选题,延续了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的命题思路,意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关注当下,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这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全面彰显高考育人功能的体现。
   5.情境任务
   以情景任务设题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八省联考语文测试题与2020年新高考语文试题在情景任务题设置上高度一致,全部以情景任务作为试题的主要载体,已不再单纯的考查知识点和静态的知识,转变为综合性的测试模式,全部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设置一组与材料密切联系的,直指核心素养的问题和任务。
   二、变化:凸显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强化综合考查的命题导向
   2021年八省联考语文测试题在总体平稳的前提下就行了局部调整,紧紧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命题,强调综合考查的命题思路,在题型、赋分、题目设计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这些细微变化应当引起我们重视。
   1.选择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题目,体现学生个性;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八省联考试题有向“可供选择”和“开放性”的题目上靠拢的趋势。其中第5题: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这是一道选择性的主观题,学生答题从被动变成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不同的答案,只要符合文意即可,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对于此类试题,2020年天津高考语文试题开始尝试,14题第(3)小题:“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2020年北京卷高考试题更为明显,很多题都有选项设置,微写作有,大作文也有,就连新增的《红楼梦》试题也有“四选三”的要求: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请从判词的画线部分选择三处。各举出原著中的一个具体情节加以印证。
   以前的高考试题也出现过选择性的试题,并没有引起重视。2004年浙江卷第16题第(2)小题: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选择性试题主观性强,没有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根据知识储备选择回答,既能考查学生知识的存储量,又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此类试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2.开放性
   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变化大,灵活性较高。八省联考试题第17题名篇名句默写第(3)小题:古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展现宽阔胸襟,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唐代李商隐就写过许多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的答案有三个:沧海月明珠有淚,蓝田日暖玉生烟;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未谙沧海路,何处玉山岑。这道题虽然没有给出具体考查的篇目,很多考生可以通过“沧海”与李商隐这两个信息点明确《锦瑟》这首诗歌。题虽然简单,但折射出命题人的思路并不简单,这是在基础性试题的基础上的一次很大尝试,这里面传递出的信号需要注意。课堂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课内,还要关注课外,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注重课外知识点的渗入,融会贯通,尤其是与课文密切相关的材料,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他人评价等,这些都有可能是命题的点。
   3.综合性
   综合性试题不再是单纯考查知识点或碎片化试题,而是“围绕情景选择相关材料,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和任务”。八省联考试题全部围绕情景命题,呈现出材料的综合性、知识的综合性,这与核心素养要求的综合性,综合考查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是一致的。现代文阅读Ⅱ第7题,四个选项都对学生学科素养进行综合全面考查:A项考查“五四”精神,B项考查《老残游记》中大明湖听书一段,C项考查李清照《夏日绝句》一诗中的观点态度,D项考查鲁迅《朝花夕拾》的题材与内涵。这四个选项都是选文中出现的信息,但命题人并未根据选文信息就题命题,而是由信息点辐射开来,隔牛打山,考查与之相关的知识,在整体知识网络下考查,要求学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综合性极强。这体现了“高考在核心价值引领下对知识的交叉、能力的复合、素养的融合的全方位考查”。因此,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课堂,以课文为中心,向课外的阅读材料辐射。拓展阅读空间,开拓阅读视野,尽量做到以一篇带多篇,不断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021年八省联考虽然是一次模拟演练,但命题原则、思路、风格、意图等因素会影响到2021年夏季高考的命题趋势和走向,研究八省联考模拟试题,在“变化”与“不变”中探寻其规律,这对指导高三备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通联:山东济宁市育才中学]
其他文献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报道是在“没有什么新闻”的情况下写出的新闻名篇。笔者认为,其获普利策奖的原因绝不仅仅是“突破了新闻‘零度写作’原则”,而更应当是颁奖词最后所说的“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震撼生者的心”。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很多,特别是在有纪念活动的年份,但是没有哪一篇新闻像课文第6段那样直接而强烈地表达
2017学年第二学期,我市七年级语文期末检测中有这么一道题目:  4.生活处处有语文。下面两家商店的招牌,风格独特,获得好评。请选择一个,说你对这个招牌的评价。(3分)  这是一道综合性习题,考查的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的学习情况。“我的语文生活”设置了“正眼看招牌”“我来写广告词”“寻找‘最美对联’”三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本题聚焦“正眼看招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
从小到大,我和父亲很少发生争执,与母亲一。的关系更是亲密。我喜欢称呼我母亲为“老妈”,因为她就像我的老朋友一样。我喜欢依赖着母亲的感觉。但人总是要成长,在我到上小学的年龄后,也迫不得已离开妈妈的庇护,进入到陌生的环境里生活。  在进入到新校园后,我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恐惧。那时的我就像是独自在大海中游泳,找不到歇息的彼岸,遇不到知心的朋友。这时,是母亲的信,给予我勇往直前的信心与希望……  珂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一种思想,认为语文知识的教学是必须要抓好抓牢的,这是学生学习的根本,也是学生学习最终获得收获的一个量化标准。因而,在实际课堂上,教师大多对语文知识强调要过关,要死记硬背,还要条分缕析,分列出来各种重难点。那么到底该如何把握语文知识教学呢?是弃而不教吗?显然,对语文知识视而不见是不可行的,那会走上另一个极端。毕竟,语文知识的掌握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毋庸置疑的。针对
摘 要 为了促进大陆地区的高考语文试题的发展,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从考试内容、考试目标、考试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发现我国台湾地区高考语文试题内容上少于大陆,且考查模式要优于大陆,更加人性化,但大陆地区有更加详实的考核目标及要求。   关键词 高考语文;海峡两岸;高考语文试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基本教育考试制度。1977年大陆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底层的光芒”这一专题中,高尔斯华绥笔下的格斯拉兄弟和杨绛笔下的老王等人物的特殊命运都让同学们唏嘘不已。在《巴黎圣母院》节选部分中,卡西莫多这样一个形貌丑陋却内心高尚的畸人形象也引发了学生的关注与思考。这些卑微的生命都寄居于社会的底层,但却在作者人性关怀的视野里闪烁出圆足的生命光辉。借此机会,笔者又向学生推荐了东方文学里《庄子》一书中的几个单篇:《养生主》《人间世》《大宗
很荣幸,在《好作文是这样生成的》面世之前,我已经领略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谢李仁甫老师的信任和邀请,让我有机会先睹为快,还能借他的“领地”谈谈自己的感受——我一直认为,一本书就是一个人的精神领地,闯入者必须尊重主人的权利。  我跟李老师未曾谋面,却神交已久。这也是当下的一种普遍的人际交往状态吧。这得感谢网络,感谢各种各样的社交媒体。必须承认,网络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太多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就在几年前都
一、从语文课标(大纲)百年发展历程中探寻内容目标的基本元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始阶段在现状调查和国际比较方面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课改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参照系;可是对“癸卯学制”100年来,对新中国60年来课程发展的历史和语文课程内容目标建设缺乏总结和研究,所以2001年和201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内容目标是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促进学生智慧发展、建
基于理解的作文逆向教学设计源自于美国课程学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Grant Wiggins and Jay McTighe)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nderstanding by Design UbD)模式。UbD是一种计划课程的架构,强调帮助学生理解重要的概念,并将学习结果迁移到新的情境中。UbD从一个新的视角,引导教师跳出一般的教学设计思维,依据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对教学程序进行重
我的祖国  您用睿智的灵魂  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使山川鲜花般娇艳  绽放东方的璀璨    我的祖国  从你的精神里  从你的蓝图中  我们读懂了燃烧的灵魂  开拓辉煌明天的艰辛  黄河、长江、长城  铸就了亘古的河山  改革、开放、发展  点亮世界的眼光  我自豪于祖国的辉煌    伟大的祖国  犹如奔驰的列车  迎着世纪的曙光  擎起燃烧的信念  奔向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