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学的“深入”与“浅出”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vin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寓言以篇幅短小、生动有趣、耐人寻味,深受同学们的喜欢。然而,寓言教学如何能引导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走向深刻?如何让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而不是牵强附会?恐怕这些问题正是造成教学“瓶颈”的原因。而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深入”地解读文本,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上有“浅出”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听课过程中,有如下浅思:
  一、关注寓意的多元解读,让思维走向开放
  寓言教学的要想浅出,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教师要正确而精准地把握教材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有的寓言故事耐人寻味,有着多元的寓意,在寓言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有发散的思维,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想,而不是单一的、一元化地理解文本。《纪昌学射》这篇寓言故事,就应该有多元的解读。我们可以从“飞卫”的角度来理解,即严师出高徒;可以从“纪昌”的角度来理解,即学习一项本领,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还可以这样理解,只有把一个个的小目标、阶段目标看大,做好,才可以更好的接近大目标,实现大目标。当然学生理解到这一层次是不容易的。可是,做教师的首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有多元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能力,这样教学的过程中才可以因势利导,顺学而为,在学生思维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助学生“一臂之力”。
  《扁鹊治病》这篇寓言也同样有多元的解读,从蔡桓公的身上,我们分析出:刚愎自用、太过固执就没有好的结果;还可以读出应该防微杜渐,把“毛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它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严重。多视角、多方面、多维度地解读寓言故事,这本身就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折射。在备课的过程中不容忽视。
  二、寓意的揭示要有依托,力求做到“浅出”
  镜头一:让形象树立得更完整,不要“碎片化”
  艺术形象是寓言的躯体,道德教训是寓言的灵魂。寓言教学要想办法让学生理解它的比喻义,换句话说,就是要懂得寓意。我们在进行寓言教学时,往往会将关注点过分地聚焦在寓意本身上,而忽视了揭示寓意的过程性,忽视了“形象”树立的过程。
  《扁鹊治病》一课,有两个人物形象——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形象应该树立起来,并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身上获得启迪,从而理解寓意。一位教师对名医“扁鹊”这一形象的体会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1)找出描写扁鹊的一个词。(名医)
  出示一组四字成语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理解:妙手回春 救死扶伤 药到病除 起死回生 望闻问切 医德高尚
  (2)介绍扁鹊的关于“起死回生”的历史故事。
  (3)请从课文中找找能说明他是名医的句子。
  生:我从第2自然段中知道的。我从“皮肤上有点小病”连小病也能发现,从中看出他是名医的。
  生:我从第3自然段中知道的。“过了十来天,他又来拜见”看出他很高尚。
  生:我从第4自然段中知道的。这时的病已经到肠胃了,他劝蔡桓公快治病。可以看出他是名医。
  生:我从第5自然段中扁鹊的解答中知道的。他说——(生读文)
  师:是呀,不同的阶段都有方法,不愧是名医。能对症下药呀!
  反思:
  教学即便到了最后,扁鹊的形象也没有立体地树立起来,只是零零星星的印象,没有从整体上的了解和认识,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这样的教学设计,造成学生的头脑中只能留下一些“碎片”。教学设计没有遵循整体性原则,缺乏“整体性”的考虑,缺乏对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学生只是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每个学生只是从“一孔”之中“窥人”,所得不会是整体的。如何渗透给学生立足整体分析人物,认识人物,在头脑中树立起一个呼之欲出的形象?这应该是本节课改进的方向。
  如果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课文中描写扁鹊的句子集中出示: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
  师:从这些语句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扁鹊?
  试想,学生联前想后,通过分析扁鹊的一系列的行为、语言,人物的形象还会是“碎片式”的吗?很显然,学生就容易从“一次又一次”的拜见中——“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来天”“拜见”等词语中,体会到的对病人的高度负责的精神,这是高尚医德的体现;从“站了一会儿”“老远”“只看了几眼”以及蔡桓公果然不幸被言中等内容中,可体会到扁鹊望闻问切的功力之深厚,真不愧是——神医呀!
  虽然学生同样是从这些语句中体会扁鹊,但是,对学生的影响却不同。这个不同在于——后者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要联前想后地读书,要比较着读书,从一个人的一系列的行为举止中了解一个人物,分析一个人物。更重要的是,这个人物形象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对比分析得出的,而不是教师一点一点地牵引着理解到的。
  寓言故事往往是用最朴素、平实的语言进行故事叙述,很少会“描绘”,而寓意的揭示要想水到渠成,“入木三分”,需要在树立人物形象上下功夫,需要关注学生“领悟”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注意整体性。
  镜头二:引导学生走入人物的内心,彰显其“源”,明晰寓意
  寓言故事中的形象往往是夸张的,讽刺意味十足,而寓意往往就蕴含于他的思想认识之中。因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心理想法,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扁鹊治病》一课,我们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蔡桓公到底死于什么?由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再一次走入课文。用学习扁鹊的方法来分析蔡桓公。学生也一定会将蔡桓公的一系列的行为表现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会从中发现:蔡桓公死于自己的固执,是固执让他送命的,是刚愎自用让他送命的。从蔡桓公的语言——“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以及他的表现——“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可设问“试想,蔡桓公没有理睬他,蔡桓公当时会是什么样的表情?他可能在想什么?”“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又会想什么?”这样,通过推想人物的内心想法,就将蔡桓公的问题根源彰显了出来,也就直指寓意了。
  教材中《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一类的讽刺、训诫意味较浓的寓言,要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揭示寓意,也同样要挖掘人物的“思想痼疾”,展示出人物的心理,才能更好地明确寓意。
  镜头三: 抓住关键词句,给概括寓意一个坡度
  多数的寓言故事,总是由一种思想或行为造成了某种不良后果。从故事的发展中,我们得出了教训,受到了教育,说明了道理。因而,抓住故事中的变化,抓住变化过程中的关键词句,也可以给学生启示,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感性的事件上升到理性的推而广之的道德训诫的高度。完成思维的提升,实现寓意的理解。《守株待兔》一课,故事非常短小,但是要让学生理解到“种田人是存在侥幸心理,把偶然当成了必然。”这样的深刻道理还是比较难的。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这样设计,取得了异想不到的效果。
  在引导学生了解了故事,进行了讲故事的练习之后,老师巧妙地抓住了“一天,每天,整天,一天一天”联系故事来思考。学生很快地理解到了——这个种田人是把“一天”的事情当成了“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事,所以,结果一无所获。寓意就在把玩几个词语之间的联系的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反思:这位老师敏锐地发现了寓意和课文中的几个关键词语之间的关系。将一个故事浓缩在了几个词语之中,引导学生联系着去想,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新奇感中,也隐隐地感悟到了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原来,可以把文章读成几个相关联的词语,再联系着全文思考,就可以想得更深远。原来,读懂文章是有方法的。这一堂课真正体现了简约的美,很让人拍案叫绝!
   总之,寓言的教学还有一些误区。但对于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裁,我们怎么能通过教学让学生习得阅读寓言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感悟寓意的水平……许多的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思考、研究。
其他文献
2007年12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三个至上”即“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重要观点。这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因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三个至上”从三个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实质,在法律思想史上第一次划清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韵原则界线,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期刊
加强素质教育,重视个性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几年来,应用尝试教学理论,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我们选择了一部分教学内容,采取由浅入深、穿插安排、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研究,取得了较理想的实验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点实际体会。  一、加强基本概念教学,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无论在知识面上,还是从分析理解
期刊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大家肯定有过这样的现象,当你画了一幅精美的图画,当你写了一篇比较满意的作文时,回到家里,家人会对你说些什么呢?  生:去年期末考试,我考了第一名,妈妈对我说;“不要骄傲,要继续努力。”  生:那次我画了一幅风景画,我爸爸见了亲了我一口对我说:“儿子,你真棒!”  师:看来大家都倾向于鼓励性评价,这不奇怪,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有同样的心理,这也是大多数
期刊
摘 要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践是物理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以及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协作精神,提倡启发式教学,重视能力培养,特别是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处理好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注射器 实验教学 应用    物理实验由“演示实验”、“学生探究性实验”、“动手动脑”、
期刊
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留守孩子的数量日益增多。而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其教育问题不可忽视。本文主要探讨农村中学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从三个方面分析这些问题及存在的原因,最后提出四点建议。   关键词 农村中学 留守孩子 家教现状 策略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留守孩子已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特别是在农村。“留守孩子”指的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经商或学习,而将其孩子
期刊
摘 要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年儿童时期是健康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针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本文重点分析了学生时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对学生健康心理素质教育做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 学生心理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今天当人在生命的活动
期刊
摘 要 教学改革前,技工学校计算机实习现状令人担忧,教师教得很累,学生掌握不好,课堂效率不高。教改后,技工学校计算机课中所存在某些不良现状,有了很大改观。结合素质教育理论和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作者认为组织好技工学校计算机实习课堂是关键。  关键词 改革课堂 团结协作 任务驱动 开放课堂 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为使课堂教学活起来,让学生乐学、
期刊
所谓“空白”,这里指的是课文语言空白。即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教学中,教师若能抓准“切入点”,精心设计教学,在教学时留有余地,有目的地捕捉知识上、心理上、插图上的“空白”点,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使学生生出“实”来,这必将收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形成幽远的教学氛围。使“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生机盎然”。那么如何寻找文本的“空白”引导学生开展自
期刊
摘 要 友谊是青少年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喜欢交际、广交朋友几乎成为中学生的共同特征。但是中学生对友谊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存在误区和盲目攀比现象。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一些交往的技巧,以诚待人,每个人都能找到真正的知己。  关键词 青少年 友谊 慎重 选择 交往 技巧 忠告     记得一次上课过程中发现一名同学不注意听讲,红着眼睛在桌子底下叠纸鹤,于是上前予以没收,该生很不情愿地给了我。下
期刊
摘 要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有一个主导的模式,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要求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从而构建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具体做法为:自主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指导——总结感悟——练习巩固。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自从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努力,也有了不少的新发现。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