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会观察,留意生活细节,丰富自己的生活,耳闻目睹感受自然给予之美及投身其间的乐趣,感受生活中的真情和爱心,通过阅读书籍等间接的途径丰富精神世界。在此基础上尝试着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美学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受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启发,我想,当学生为写一篇文章而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之时,应教会他们学会观察,发现生活之美,积累生活之美,表达生活之美。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留心细节,学会远“观”近“察”,养成乐于观察、用心品味的好习惯。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做到变被动为主动,有了写作的积极性,写出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
1.在玩中观察
儿童天性好奇心强,看到喜欢的事物,往往会瞪大一双好奇的眼睛,抓住这一契机进行作文教学,效果常事半功倍。秋季的校园,常有三两只漂亮的小瓢虫爬在洒满阳光的窗台上,孩子们在下课之余饶有趣味的将几颗小脑袋围在一起,或议论纷纷,或屏息凝神。看到这一幅充满情趣的画面,我常不忍打扰,观察片刻,我会“打入内部”和孩子一起观察,并悄然引导他们有目的、有意识的看;有顺序、有步骤的说;最后,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让孩子们落笔写出自己所看、所说、所想,达到指导观察作文教学“润物无声”的境界。
2.在活动中观察
一切新鲜的事物都会让孩子们兴致勃勃。为了让他们学会观察事物,我喜欢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课本剧表演”,“特长展示”等。学生毕业前夕,要写一篇《送别母校》的作文。写作之前,为了加深学生对既熟悉(天天見到),又陌生(熟视无睹)的校园的印象,班里开展摄影比赛。参赛时要求学生以《夸夸我的学校》为题,用照片介绍校园,学生们兴趣浓厚,背上相机,走遍校园去选景,每一个角落都有学生的足迹。每一处景物都尽收学生的眼底。亲历的过程,让学生的作文材料丰实、真实可信。
二、引领观察,学会方法
学生观察事物往往粗略,缺乏细致性,针对这一特点,应教会学生观察方法。
1.有顺序地观察
但凡从事一项活动,总要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观察活动也是如此。教师有目的选择好观察对象,引领学生进入观察情境,指导观察顺序,教给观察方法,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写起,如窗台上的一盆花、身边的小闹钟等,让学生知道观察要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以观察“小书包”为例,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按从外到里的顺序,仔细、具体观察书包的特点,详细描述它的形状、图案、内部结构和作用,指导学生自觉的、有目的地从一般的“看”上升到真正的观察,帮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就能举一反三。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变无序为有序,一篇有生动的观察作文就新鲜出炉了。
2.观察与联想相结合
小孩子最善于联想,那灵动的小脑袋里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如果能正确诱发学生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感知到的事物就会更传神。在讲读课文教学中,我喜欢使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画面,生动形象的佳句,启发他们想象;喜爱为学生播放轻音乐,与学生一起配乐朗读。学生在如诗如画的、美妙动听的学习环境中,插上想象的翅膀,任思绪飞翔。常做这样的训练,看似无心插柳,实则学生心中早已绿意荫荫,这样写出文章来才可能是内容丰满,具体而生动的。
三、持之以恒,形成习惯
观察要持之以恒,光有三分钟热度是不行的,尤其是小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短 ,认识到观察的重要,学习了观察的方法,还不等于形成了观察的习惯。任何习惯都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要将观察生活贯穿于每一天中,这样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写随笔就是培养观察习惯的一种好方法。从低年级开始,每天让学生学会记录自己的生活,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或三言两语,或洋洋洒洒,尽兴而写,随意而止。随着年级的增高,观察视野的不断扩大,由每天的三两句话到写一段话,再到写篇,长期坚持,同学们的观察能力会更深入更细致。
四、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的话告诉我们积累素材在写作时的重要性。写作素材的来源是丰富的生活,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就难以持久地使学生写真述实。为解决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其次是增大阅读量。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还有就是关注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美学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受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启发,我想,当学生为写一篇文章而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之时,应教会他们学会观察,发现生活之美,积累生活之美,表达生活之美。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留心细节,学会远“观”近“察”,养成乐于观察、用心品味的好习惯。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做到变被动为主动,有了写作的积极性,写出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
1.在玩中观察
儿童天性好奇心强,看到喜欢的事物,往往会瞪大一双好奇的眼睛,抓住这一契机进行作文教学,效果常事半功倍。秋季的校园,常有三两只漂亮的小瓢虫爬在洒满阳光的窗台上,孩子们在下课之余饶有趣味的将几颗小脑袋围在一起,或议论纷纷,或屏息凝神。看到这一幅充满情趣的画面,我常不忍打扰,观察片刻,我会“打入内部”和孩子一起观察,并悄然引导他们有目的、有意识的看;有顺序、有步骤的说;最后,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让孩子们落笔写出自己所看、所说、所想,达到指导观察作文教学“润物无声”的境界。
2.在活动中观察
一切新鲜的事物都会让孩子们兴致勃勃。为了让他们学会观察事物,我喜欢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课本剧表演”,“特长展示”等。学生毕业前夕,要写一篇《送别母校》的作文。写作之前,为了加深学生对既熟悉(天天見到),又陌生(熟视无睹)的校园的印象,班里开展摄影比赛。参赛时要求学生以《夸夸我的学校》为题,用照片介绍校园,学生们兴趣浓厚,背上相机,走遍校园去选景,每一个角落都有学生的足迹。每一处景物都尽收学生的眼底。亲历的过程,让学生的作文材料丰实、真实可信。
二、引领观察,学会方法
学生观察事物往往粗略,缺乏细致性,针对这一特点,应教会学生观察方法。
1.有顺序地观察
但凡从事一项活动,总要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观察活动也是如此。教师有目的选择好观察对象,引领学生进入观察情境,指导观察顺序,教给观察方法,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写起,如窗台上的一盆花、身边的小闹钟等,让学生知道观察要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以观察“小书包”为例,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按从外到里的顺序,仔细、具体观察书包的特点,详细描述它的形状、图案、内部结构和作用,指导学生自觉的、有目的地从一般的“看”上升到真正的观察,帮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就能举一反三。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变无序为有序,一篇有生动的观察作文就新鲜出炉了。
2.观察与联想相结合
小孩子最善于联想,那灵动的小脑袋里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如果能正确诱发学生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感知到的事物就会更传神。在讲读课文教学中,我喜欢使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画面,生动形象的佳句,启发他们想象;喜爱为学生播放轻音乐,与学生一起配乐朗读。学生在如诗如画的、美妙动听的学习环境中,插上想象的翅膀,任思绪飞翔。常做这样的训练,看似无心插柳,实则学生心中早已绿意荫荫,这样写出文章来才可能是内容丰满,具体而生动的。
三、持之以恒,形成习惯
观察要持之以恒,光有三分钟热度是不行的,尤其是小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短 ,认识到观察的重要,学习了观察的方法,还不等于形成了观察的习惯。任何习惯都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要将观察生活贯穿于每一天中,这样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写随笔就是培养观察习惯的一种好方法。从低年级开始,每天让学生学会记录自己的生活,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或三言两语,或洋洋洒洒,尽兴而写,随意而止。随着年级的增高,观察视野的不断扩大,由每天的三两句话到写一段话,再到写篇,长期坚持,同学们的观察能力会更深入更细致。
四、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的话告诉我们积累素材在写作时的重要性。写作素材的来源是丰富的生活,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就难以持久地使学生写真述实。为解决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其次是增大阅读量。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还有就是关注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