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强学生在新课改中的德育教育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f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事孝为先,诸育德为首。在社会转型期,体制转轨,观念更新的时代,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生活,重智商,轻德育。面对现状,我们如何加强德育教育,为共同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而努力,现在就德育教育这个话题,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际,谈点体会:
  一、利用新课中的导入,渗透德育教育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德育工作是学校整个教育工作中的统帅,是灵魂。无论是小学和初中的素质教育,还是高中的新课程的实施,都有一个不变的主题,就是教书重在育人,“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是摆在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新课题。探索和完善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是时代赋予给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在教学中,首先抓好“导课”这一环节。要善于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和富有感情语言,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对社会、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才,培养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主动地渗透德育
  上课之前要求我们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其中德育的材料,利用教学资源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创设各种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教学情境,利用生活实践和对大自然的感受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交流,使学生增强爱护环境意识,同时也增强了热爱祖国的意识。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明确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念。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使学生不仅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美。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熏陶,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的新人才。
  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一幅厚重而宏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画卷,令人震撼而又倍感亲切,也勾起了世界人民包括广大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在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被科学技术带来的利益所迷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少之又少,从而形成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年青一代最为明显。因此,对于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应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向学生讲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讲清学生自身肩上所负有的责任,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让学生知道没有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中国的独立品格。如果离开了传统,割断传统文化的血脉和根,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
  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各学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对此要求各科任课教师立足课本实际,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其他文献
“后进生”的形成,有其智力因素原因,也有非智力因素的原因。笔者在职业教育中发现形成“后进生”的非智力因素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后进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转化“后进生”的关键,应从剖析“后进生”心理入手,了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在此基础上分别采取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进行疏导。笔者认为要针对后进生的学习现状及困难归因而采取相应的施教策略:  (一)缺乏学习信心,学习能力降低。本人所带的职教班
作为一名管理者,针对集体的现状,要如何打造一支和谐、进取的团队,才更能够促进年轻教师的迅速成长,让这个集体可持续生存、发展,是我两年来一直思考、与实践的问题。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等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千行百业的转型,也让运营商业务进入了下一个黄金时代.能源基础设施作为运营商业务发展的基石,其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断
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国际形势的变化,国际竞争的激烈,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都要求一流的教育,个体通过教育向上社会流动的趋势也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