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技术课为载体,实施小学创新教育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me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的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已和现阶段的学习实际相矛盾,愈来愈显示出其诟病。那么,在小学信息教学中,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将创新教育渗透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之中?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将激发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以兴趣培养作为创新意识的起点。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创新思维的火苗才会被点燃,也才会喷涌出创新的灵感。同时,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将自己置身于学习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参与课堂的热情。
  计算机知识不仅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也蕴含着丰富的的趣味性,小学生也都对信息技术课心驰神往。作为老师应该抓住这一学科优势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比如,在学习“画图”时,我先向学生呈现了一件通过计算机完成的作品,让学生感受电脑绘画的魅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学生通过“画图”软件,通过亲身实践,体会计算机画图的独特优势和奇妙,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激情,以此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二、通过行之有效的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现今社会是合作与竞争并存,教给学生怎样与他人合作是当前每一位教师的神圣使命。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发挥优异学生的优势,还可以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合作发展的意识。特别是农村小学,每个班级几乎都由几十名学生组成,学生之间的计算机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之前,甚至连电脑摸都没摸过。也有部分同学很小就接触了计算机,已经具备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及操作本领,甚至在某一方面还能独树一帜。对于这些水平相差较大的学生,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同样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必然形成更大的能力差异。而如果此时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选用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担任老师的小助手,去帮助哪些基础差的同学,这样不但可以缓解老师课堂上的教学压力,还能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互相协作的意识。另外,在教学中,那些在平时帮助人的学生也会在教学中不断发现自己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更能促进自己查漏补缺,不断探究,从而更加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不断拓展自己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对于被帮助的学生,通过向他人“取经”,一方面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是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他们的关系更平等、更自然,更无拘无束,也能使他们畅所欲言,积极思考,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相互增强创新能力的效果。
  三、通过构建和谐、愉悦、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产生创造条件
  小学生,由于个性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弱,学习上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呵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努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热情,学生才能充满信心,朝气蓬勃,努力学习,愉快地参加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那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怎样营造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呢?首先,教师在提问中要多用一些激励性语言来引导学生。比如: “老师最喜欢敢想、敢说的同学了!”、“某某同学最大胆、真勇敢!”。通过这些话语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浓浓爱心,又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探究新知,从而迸发创新的火花。其次,在课堂评价中,教师则经常采用比如“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你的回答真精彩!”等激励性期盼性的语言,让学生想说、愿说、敢说,使学生始终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努力探究获取成功的强烈愿望。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那颗脆弱的心灵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和亲情的呵护,也才能促使其创新意识的不断提高。
  四、强调信息技术学科的运用功能,通过和其它学科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归根究底,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服务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一定意义上讲,它更是其它学科用于学科教学的工具。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学科教学优势,主动与其它学科老师建立联系,将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有机渗透在其它各科的教学之中,通过开展其它学科中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一方面提高兄弟学科的教学效率,更让学生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信息素质。
  比如,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教师为了缓解学生因为缺乏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现状,利用计算机知识制作动画和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呈现出一个个鲜明直观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能自觉自然地融入课堂、学的轻松、学得快乐,学生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知识的无穷魅力。借助计算机进行教学,使学习过程不再是重复、枯燥的数字和记忆,而变成了形象、生动、轻松、有趣、自主的学习游戏。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自然地将各科的知识融汇贯通在一起,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创造了一个良好条件。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点点滴滴,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学科优势。广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适时启发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才能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其他文献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走进中国古典诗词,仿佛漫步于奇葩花苑。峨冠博带、肃然吟哦的屈原,浩气当歌、飘逸豪放的李白,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杜甫,正屹立于花苑中,微笑着俯视芸芸众生。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歌是诗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学的精华。因此,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如果让学生走进诗歌,让诗歌和语文课堂教学如影相随,使语文教学带上一层诗性的光辉
从毕业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经过认真思考,我认为教学文言文,做好下面几条是非常重要的:    一、坚持反复地多样化诵读    初中的文言文相对于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的。从初一到初三,文言文的篇目和难度也是逐步加大。如果一下子让学生在短期内背诵四五篇古文,这样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使学生对古文产生反感。所以为了让学生熟悉古文,我采用了化整为零的方式。从开学起,每天诵读需要背诵的古文一遍,
江泽民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现代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和科技创新的竞争,而要具备创新型人才,则必须要有创新的教育。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体该如何实施呢?    一、在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顺应社会对教
【摘要】做为语文老师,可以从命题、积累素材、整理修改成文等方面加以训练,要从现实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写出一篇较好的文章。  【关键词】切近 积累  整理  兴趣    作文是衡量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是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存在一些简单化、片面化的误区:为应付常规检查,仍沿袭每学期8次作文的惯例;为赢得中考高分,以作文的
[摘 要]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联系实际,激发兴趣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优化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问题设计 规律 发展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
语文老师普遍认为,读与写的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如何结合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校曾经多年致力于读写结合的研究。不同的试验者有不同的看法与做法:有些老师认为读写结合应强调自然性,认为文章读多了,就自然会写,不必刻意进行指导;有的则认为通过阅读范文,进行有针对性的仿写是最有效的办法,也有的主张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采用化整为零式的小练笔形式进行训练。  每种做法都有可取之处,试验下来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思想性、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听说读写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初中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型,那些中外名著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人生之美等,在语文教学中,把握作品奔腾的情感激流,并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有血有肉的思想情感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地上。”黑格尔说:“没有人的情感,任何伟大的东西都不可能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呢?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策略:    一、生活走进数学    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出校园,走进生活,把生活内容请进课堂,将知识的应用情况引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创新情境,激发兴趣。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教学内容要注意从生活中来,向生活开放
传统的作文教学,你讲我听,你说我练,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主观能动性不能调动起来,学生只能在自我封闭的情况下,抄袭作文,东拼西凑,结果是捉襟见肘,有血有肉的东西甚少,缺乏语言色彩。新形势下,教师应树立以人文本的理念,搞好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互动中,积累素材,筛选材料,加工材料,迁移学习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有三种学习情况:即合作、竞争、个人学
[摘 要]教师群体的学科素养能够反映出学科共同体的专业特征、学科文化底蕴及学科发展前景等。具备良好学科素养的教师对学科共同体会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会激励和督促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创新,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和维护学科共同体的声望。  [关键词]科学范式 学科信仰 学科人格 学科通观 培养    著名的科学哲学家科恩(Thomas,s,Kuhn)最先提出“范式”的概念。它是指由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