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想中的罪恶观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yuk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的最重要的一部小说《卡拉马作夫兄弟》寄托了他毕生对宗教、人生、世界的思考,可以说是他人生中最为伟大的小说,也是社会的瑰宝。宗教情怀贯穿着小说的始终,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满足于单纯的善与恶、信神与渎神,他既看到了现实中的恶,也坚持着自己对善的信仰。本文将对陀氏人生中的困惑以及他自己给出的答案以考察。
  【关键词】:宗教;善;恶;罪
  《卡拉马佐夫兄弟》并不像以往的作品中那样,作者只揭示某一类人或者某一行为、思想对社会、他人和自己的荼毒。作者这次为我们描写了一个家族——卡拉马佐夫家族的气质,除此之外,还有神学院以及女性群体的的种种精神气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着罪与恶的气息的社会图景。
  一、浅谈陀氏的的“恶”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自己的作品中给予社会中的罪恶以深于常人的揭发,罪恶始终是陀氏聚焦的中心。如果说在《罪与罚》中的罪来自于一种主人公选择的超人哲学思想,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罪则更为复杂、更为多样、深刻。这是一个充满罪恶的世界,有的人不承认自己有罪,有的人则明目张胆的以自己的罪恶为荣。文中的卡拉马作夫家族就是其中的典型。伊凡曾对阿辽沙提起卡拉马佐夫家族的一种气质,“卡拉马佐夫的力量,……卡拉马佐夫式下流行为的力量”,“这就是沉迷于荒淫生活,就是使灵魂腐化堕落”,“卡拉马佐夫的方法即为一切都可以允许,一切都可以做”。陀思妥耶夫斯基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充满恶的世界,甚至最后演变成了罪。众生在这样一个恶的世界沉沦与挣扎,堕落与救赎。
  二、罪恶的社会群像
  但丁在神曲里根据恶行的严重性顺序排列七宗罪,其次序为:好色、饕餮、贪婪、懒惰、愤怒、妒忌、骄傲。文中的大部分人都不同层次的沾染上了罪的痕迹。文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不够全心爱上帝的,沉迷于欲望,即使是神学院的学生也有沉迷于物质利益,想着收房租之类的事情,除了少数的几个之外,都不相信上帝,反而信奉了魔鬼。
  1、老卡拉马佐夫一生两次婚姻,要么是出于争取财产的行动,要么是出于色情的冲动。妻子私奔后,甘心扮演一个受辱丈夫的角色,并引以为荣。终日饮酒放荡,第二任妻子死后甚至不记得坟墓在哪里。甚至在遇到格鲁申卡之后,疯狂的迷恋上她,不惜以金钱相威胁,要求儿子德米特里放弃她,这种贪婪无耻的态度他自己反而是引以为骄傲的。
  2、德米特里也是一个沉溺于自身欲望而无法自拔的人。他脾气暴躁,没有耐心,粗野,爱吃喝玩乐,发展到找父亲要钱而不得,差点铤而走险的不归路。在最初对格鲁申卡的感情中,他和老卡拉马佐夫一样是出于色情的冲动,过度放纵自己。一旦听说自己喜欢的格鲁申卡要跟老头子碰面,便会怒不可遏,并在公众场合多次扬言要杀死自己的父亲,以至于最后成为造成自己牢狱之灾的罪证。
  2、伊凡
  伊凡读过大学,冷静明智,他具备哲学家的气质,不相信上帝,在他的心中存在着这样一个难题,假使上帝不存在,也就无所谓道德,也就根本不需要道德。他不爱任何人,遵循着卡拉马佐夫家的一切都被允许的力量行事。他拥有着哲学家的骄傲,也拥有着宗教大法官式的愤怒。然而当他意识到,杀人凶手是斯麦尔佳科夫时,才意识到自己的手中可能沾上了父亲的血,精神濒临崩溃。
  3、斯麦尔佳科夫虽然是费多尔的私生子,却是被他当做自己的仆人加厨子。平日里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但是又性格高傲,看不起任何人。他痛恨整个卡拉马佐夫家族。在选择了老二伊凡的信仰之后,认为既然没有上帝,人们就只听从自己的选择。他杀了费多尔,并摆脱了嫌疑。然而他却不能逃过自己内心的折磨,很快他就病的很厉害,卧床不起,神经失常,最后自杀。
  三、罪恶的根源
  (一)否定原罪观念
  《圣经》中提到,亚当与夏娃偷吃了生命树之果被赶出伊甸园,从此原罪通过亚当夏娃之身流传世世代代。然而,俄罗斯的东正教是不崇尚原罪的。正如20世纪流亡哲学家森科夫斯基对俄国哲学的总体定性为人类中心主义,而非上帝中心主义和宇宙中心主义。在以基督教文化为主的俄罗斯文化中,对人的关注占中心地位。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不承认原罪的。他认为罪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与社会培养出来的,正因为如此,米卡在经历过“这一声霹雳之后”,顿悟到“大家都应当为一切人承担罪责”。
  (二)失落的上帝信仰
  罪恶的来源最根本的在于不信上帝。伊凡把人类看做是无法去冥想上帝的事情的,而关于有些东西不为我们所知,是否可为我们所爱的问题。即使伊凡知道上帝是存在的,他也完全不能接受上帝所创造的世界。他不愿接受永恒的和谐,同时又对人性持藐视态度,同霍拉赫柯娃太太一样,相信近距离的爱是“虚伪的自我折磨”,只能抽象的爱邻人,对上帝、人性都持否定态度,什么都不相信,也就没有希望,最终不是自杀就是靠着卡拉马佐夫式的力量沉沦下去。
  四、罪恶的沉沦与救赎
  (一)善与信的存在
  在圣经文化的熏陶下,陀思妥耶夫斯基确立了以基督为准则的生命价值观。他在1854年2月下旬致冯维辛娜的信中说,“如果有谁向我证明,基督脱离了真理,并且的确是真理也脱离了基督,那我宁愿是与基督而不是与真理在一起。”
  阿辽沙是作者毫不讳言很喜欢的一位人物。他有着神圣而不可动摇的信仰,虔诚的信仰上帝,对人诚实,待人真诚,心地善良,对待自己的哥哥和父亲都亲近友好,相信美好的事物。几乎没有人不喜欢她。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请努力变得更善良、挚爱、宽容和同情,信仰上帝和基督,向他忏悔、爱他。
  (二)苦难的救赎力量,人的灵魂注定在尘世备受煎熬
  作家在经历了死亡的认知后,自己形成了对苦难独特的认识。每个人都应当对一切人承担罪责,即使身受痛苦,但只要我们变得更加虔诚、宽容与仁爱,不仅是我们自身能够得到救赎、避免堕入邪恶的深渊,我们周围的人也能因这一粒麦子的死,而有所改变。正如作者在前文引用《约翰福音》第十二章第二十四节的那句话:“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1、在追寻上帝的路途中,改造的最为成功的一个就是德米特里。值得注意的是,在他对自己的情欲反思之后,他的情欲升华成为了爱情,并得到了自己的爱情。他在内心里是相信上帝的,他祈求大家给自己一个从新做人的机会。尽管自己无法无天,还是希望上帝能够接受自己,不要抛弃自己。甚至在自己入狱之后,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固然过的是荒唐生活,但也羡慕美德,我时时刻刻都在向往改过自新,但所过的生活还是象野兽一样。我要努力做一个好一些的人,祈求赦免我,不要把我的上帝也夺去。我就怕那个复活的人又离开了我。
  2、伊留莎
  伊留莎的故事是文中的一个支线。然而正是这个孩子背后的一群孩子,将成为我们这个故事的下半部分也是作者说的最为重要的部分的主角,正是这个孩子,将成为一粒“死亡的麦子”。正是他使得文章末尾部分,“所有的孩子和阿辽沙一起联结在善良的情感中之中,使我们一辈子记住它”。伊留莎的死正像是德米特里的无辜受难一样,他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一种善良的情感,使得得救赎的人永远记得这一根葱头,“也许正是这一个回忆,会阻止他作出最大的坏事”,这是埋在未来的“宗教大法官们”的心灵的善的种子。
  参考文献:
  [1]《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宗教与革命语境下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冷满冰著,四川大学出版社
  [3]《宗教人本主义视野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王志耕著
其他文献
一、菊  我爱傲骨高洁的梅,她香蕊蘸雪寒中笑,剪风裁冰只报春;我爱清淡素雅的兰,她幽居野谷深林下,任是无人也馨香;我亦爱虚心劲节的竹,她“未曾出土先有节,至凌云处尚虚心”。然而,我最爱的还是清逸脱俗的菊——  我爱菊,她虽然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也没有月季的娇艳妩媚,但她以隽美多姿,淡雅清纯之品性见美于人。她本性质朴,却将丰富的色彩奉献给世界。她黄的高贵,红的奔放,白的淡雅,绿的清灵,墨的端庄···
期刊
【摘要】:《红楼梦》与《西游补》分别是中国古典小说写梦的巅峰之作和世界第一本意识流小说,在分析比较中发现两书的结构和寓意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在这样的一个总体框架和寓意下,两部小说在细节、表现手法和对“情”的认识上都有诸多一致之处。本文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和比较试图对这种相似性的表现进行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西游补》;相似性  曹雪芹是否读到过《西游补》,还未找出确凿证据,但《红楼梦
期刊
【摘要】:每种艺术情态的产生与流变都有它背后深层次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因素,无论起源,婵变,以及其过程中闪耀着的万点繁星,无不折射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所滋养着的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哲学文化,美学思想。花鸟画是美的,虽不长反映社会现实,却也在一动一静,一呼一吸之间,抚慰着你我疲惫的心灵。  【关键词】:花鸟画;流变;艺术情态  一、花鸟画起源  自人类历史有迹可循时,花鸟画最为图腾崇拜的形式与上古智慧
期刊
【摘要】: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在欧洲乃至全世界都享有很大的名声。《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作品之一,凭着塑造出的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构建的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营造出的跌宕起伏的情节,备受读者的喜爱。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可见《哈姆莱特》的深刻和厚重内蕴。哈姆莱特的形象成为了世界文学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他的“复仇王子的命运”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进行
期刊
【摘 要】贵州毛南族是贵州唯一的人口较少民族,其人口发展问题应备受关注。从毛南族的人口数量、人口性别、年龄构成、人口行业及职业构成、人口科学文化构成状况为基础,分析贵州毛南族人口与经济、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方面的发展及存在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寻求解决毛南族人口发展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有力措施。  【关键词】毛南族;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特征  毛南族是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贵州毛南族的前身是
期刊
常常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在某个夜深人静、月白风清的晚上,温柔的月光匍匐入室,留下半边桌影。耳畔依稀听到棕榈树宽大的叶片舞动出“哗哗”声,半开着窗棂的红叶帘蓦地掀起,须臾盖过桌影,地上不规则的图案顿时像极了瞬间跃起的浪涛舔舐桌腿。案上的孤灯不卑不亢,冲淡些许黑暗,房间里有青灯、长卷、月华,还有高大的墙影。此时,一位散发清香、妩媚可人、身穿红裙的女子,捧一碗温茶,神色安然地徐徐走来,她踩得很轻,生怕踏破
期刊
【摘要】: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作者大部分为男性,作品中更是表现出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思想,是男性文学视角审视下的文学创作。明清时期,女性成为了弹词创作的主力军,弹词女作家们和她们笔下的文学形象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创造了一种“妇女的文学”,其中女性作家陈端生的长篇弹词名著《再生缘》最具代表性。笔者想通过简单的分析作品内容,展现出女性弹词作家视角审视下的女人世界,从而丰富我国古代女性文学的内涵。  【
期刊
【摘要】:徐志摩的爱情诗是中国现代诗坛不可忽视的存在,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爱情诗的成熟。徐志摩的爱情诗以其独树一帜,温婉隽永的特点赢得了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喜爱。  【关键词】:徐志摩;爱情诗;风格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受人关注最多的诗人之一。原因在于: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他的恋爱、他的性格、他的诗歌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尤其是徐志摩的爱情诗,既是他个人爱情经历的生动写照,又代表了不少青年们
期刊
【摘 要】东兴市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南濒临北部湾,西南接壤越南。东兴市下辖地区拥有三个镇,分别是东兴镇、江平镇、马路镇。其中江平镇地理位置及其优越,南接北部湾,北靠防城区,西邻东兴镇,江平镇的万尾、巫头、山心三个村是京族在我国的唯一聚居地。  【关键词】京族;跨国民族;文化  一、广西东兴市京族发展现状  1、京族在中国的分布现状  京族聚居于广西防城港市境内北部湾畔的巫头、澫尾、山
期刊
【摘 要】马英力剧本改编,娄烨导演的电影作品《推拿》继承了毕飞宇同名小说《推拿》的文学思路,最大限度地接近盲人的真实,即“盲人在明处,健全人在暗处”的生存状态,使小说与电影剧本在立场与风格上相一致。小说结构多线索式的逐条推进,为电影提供了剪辑的参照。从小说到电影剧本的变异过程中,对两个女性人物的重要特质——都红的过去,金嫣的追求,进行了弱化,直接采纳“都红的大拇指断裂,金嫣的痛哭”两个结果,删除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