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点而不透”的艺术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rasp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什么很多数学教师自己业务精深,教学又认真负责,但教出的学生成绩却不优秀呢?作者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思考,总结出原因:是因为教师过于包办了,并给出了“点而不透”的具体教学建议。
   【关键词】点而不透;地方力度;层次角度;少讲多练
  
   一、起 因
   时常会有同事向我抱怨说她同组的一位数学老师教学水平并不高,还经常向她请教一些专业知识;课堂上的知识点和例题也讲解不到位,可是每次考试人家班级的平均分总能遥遥领先,所以感觉很不公平:为什么她不如我,教出的学生成绩却比我们班级好呢?其实对这样的情况我也深有同感,安慰之余自己也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究竟是我们教学中的哪些方面阻碍了学生成绩的提高?
   二、“点而不透”的含义及数学教学价值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经过深入思考得出的结论让我大吃一惊:竟是我们的老师过于敬业、过于仔细,讲得太多、太全、太透,把本该留给学生去思考的问题都大包大揽了,逐渐让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懒于思考的习惯,一切都等着老师去讲解、去总结,长此以往,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必然下降,遇到新颖一点的题目就做不出来了。我们好心的老师生怕学生吃不饱,把课本知识不断地加深加宽,书上所有的问题甚至是没有的问题都给总结好归纳好,并上纲上线形成一套理论,结果造成难度远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做了许多无用功,更是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从学生的角度去想想,课堂上都是老师在讲,自己没发表意见的权力,结论都是现成的,无须自己思考,那学习还有什么乐趣?能力还怎么提高?这就好比一幅画,如果处处都非常清楚明了,无歧义,也就没了吸引力。只有存在不太清楚、理解不透或有歧义的画才能越发激起人们研究的兴趣,平时常说的“朦胧产生美”“距离产生美”就是这个道理。教学也是一样,所以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上不是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要精讲精练,学生能思考出来的问题就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对思考有难度的问题也只要点拨一下关键即可,不必说得太全太透,多留些给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总结!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我把这种教学方法概括为“点而不透”的艺术。
   三、课堂上如何实现“点而不透”
   1“点而不透”要求教师自己先要吃透教材教法
   想给学生一桶水,自己须要有一缸水。教师要想在课堂上统揽全局、得心应手,首先自己必须对教材深刻理解,对教法运用自如,对重点难点了然于心,对如何复习引入、分析展开、得出结论、说明注释、应用举例、练习板书、归纳小结等都成竹在胸,这样才能自信十足、居高临下,课堂上才能左右逢源,对所点的问题才能点石成金!
   2了解学情是实现“点而不透”的前提
   几千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一节课哪些知识点需要“点”,哪些不需要“点”,“点”到什么程度,绝不能一概而论。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标准也应不同,基础差的需要多点化一些。所以了解学情是实现“点而不透”的前提。作为老师在你迈入教室前必须对所教班级学生的数学基础有所了解,是普通班还是重点班,是文科还是理科,班里哪些学生基础较好哪些较弱,等等,因此不同难度的问题要留给不同基础的学生来回答。
   3“点”的地方要在关键处
   课堂上需要教师点拨的知识点必须要“点”,否则就会讲解不透、积压问题、误人子弟;反之,不该“点”的不要乱点,否则就是“满堂灌”、一言堂,时间长了会使学生丧失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点”既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面面不到。到底哪些需要“点”,应由学情而定,这是“点”的选取问题。而对于要“点”的问题一旦点了必须要点到关键处、点中要害,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所在,否则等于没点,这是“点”的地方问题,只有“点”的选取和“点”的地方都把握好,才能起到四两拨千斤、提纲挈领之效,课堂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4“点”的力度要恰到好处
   凡事都要把握好一个“度”字,过犹不及。点拨问题更是这样。若“点”的力度不够,学生仍然悟不透想不明白,或似是而非越听越糊涂,这样的“点”是无效的,白白浪费时间;反之,若“点”得过度,昭然若揭,学生就不用费脑筋去思考,那就不能叫“点”,而是讲解灌输,时间长了学生会形成思维惰性,降低学习能力。所以如何把握好“点”的“度”,显得非常重要,判断“点”是否恰到好处的重要标准就是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即经过学生认真积极地思考,自己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成就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注意提问的层次性和角度
   难题是由若干简单题组合而成的,如果教师能注意提问的层次性和角度,步步深入、层层推进,那么许多问题都可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来。为师者一定要注意提问的技巧,注重引导和启发教学,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答案而不是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也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知识的引领者,知识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自己“发现”的,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6课堂上要少讲多练
   当教师上课由讲解变成“点拨”,教师讲的就少了许多,课堂时间就被解放出来了,留下时间应让学生多做相应的练习,在练习中去慢慢体会。练习分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课堂练习能暴露学生对当堂课的掌握情况,做对了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做错了也能警示他人,特别是一些典型易犯的错误通过课堂板书体现出来,老师加以说明、纠正,能使全班都受益,未尝不是好事;课后练习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针对性的课后作业才能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补救。
   我相信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注意以上“点而不透”的艺术,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还可以让教师适当地解放出来,何乐而不为呢!
  
其他文献
长时间以来,我国的环境污染一直呈上升势头,尤其是农业污染,近些年上升幅度较大。目前,农业污染量已占到全国总污染量(指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及农业污染的总和)的l/3以上;同时,
【摘要】条件概率问题,一直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如何合理把握难度,搞好条件概率的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自身教学体会,介绍了高中数学教学中条件概率的教学心得.  【关键词】条件概率;概念;安全;小结  在中学学习过程中,条件概率是公认的一个难点问题,如何让学生明白条件概率,学会计算条件概率,是中学数学教学中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很多优秀教育工作者都已经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近日,温州市政府官方网站显示.温州市金融改革创新行动方案确定。方案的总体思想是.平稳当下危机之时,希望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收服民间资金。如新增股份制村镇银行.变民间资金“体外
因06Ni9(w(Ni)为9%)钢在不同的热处理条件下性能变化较大,则研究了二次淬火时06Ni9的微观组织结构,分析了组织演变规律及其对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06Ni9钢二次淬火加回火后冲击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一个问题始终让我感到困惑. 有时候自我感觉某一堂课上得很成功. 可是,一旦作业中出现了类型比较新颖的题,许多学生就束手无策了. 平时也常听到有老师说,某个知识点在课上刚讲过,练习题目稍稍变化,有些学生就不会做了. 我们常常归咎于学生,其实原因还是在于教师. 是我们不该在课堂上讲得太多,用我们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 我们过多地“抛”给学生知识而不是帮学生“领悟”知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公有制企业改制浪潮一波高过一波.经过20多年时间的发展,到2004年前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顶峰。在这期间.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退民进”成为一个媒体
河北省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牢牢抓住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和河北省加快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的机遇,从特色产业聚集、公共服务平台、技术与资本融合、人才高地建设上下功夫,努力
数学概念一般是指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 而数学概念一般较抽象,教者难教,学者难学. 多数学生一见到概念便如见到语文的名词解释一般开始回答,实质理解不到位. 为此,如何让学生切实学好数学概念,让数学概念教学扎实有效,是我们每个数学老师应该关注的话题. 下面就结合“质数和合数”这一课的教学谈谈我的具体做法,与同行们交
对大型高炉的炉前出铁操作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实际操作结果对炉前出铁技术进行了总结,从而制定出合理的炉前出铁制度,以提高炉前出铁技术。
【摘要】 现在新课程改革在继续推进,初中数学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学校的初中数学教学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有效性得到明显的提高,但是也有的数学课堂虽然形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其有效性并不显著,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本文主要结合新课改的教学背景,根据自身平时的教学实践,对有效性教学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数学;有效性;思考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