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多元开放 促进感悟生成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q8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开放体验的时间
  课堂要让儿童认识一个事物、懂得一个道理或养成一种习惯,就要与学校其他活动、家庭和社区相关的生产生活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还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精心安排好具体时间,设计好具体内容。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小苗快快长》(人教版)的前两周周末,就把“种植”这个体验活动相关的日期、自己的行动、小苗生长情况和自己的感悟制成“种植记录”表格发给学生,让学生和家长按提示完成。后来在收回的“种植记录”中,他们的感悟多种多样:“食用的豆子做种子不可靠。”“同一块地太阳照得多的地方小苗长得快。”“君子兰浇水太多会烂根。”……这些感悟是学生课外亲历体验的生成。这些生成虽不免粗糙、片面,或表述不够科学,但生命成长的不易得到了初步感悟,也为课堂的深入交流、观点碰撞和生成的提升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二、开放体验的空间
  对学生生活经验较为丰富的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开放性的情境,弥补学校空间狭小的不足,让学生的思维与视野超越学校空间的限制,扩展到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扩展到美丽的大自然中,让学校的教育空间在情境的创设中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但是对一些学生体验较为肤浅的,要开放体验区域让学生走出课堂实地调查访问。一位教师在教学《给垃圾找家》(人教版)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对乱扔垃圾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感到可耻的道德情感,设计了社区、学校、公园和马路等不同区域,让家长带领孩子自主选择一个区域观察垃圾处理情况并作分析。事后学生在调查记录中写道:“在琴岗路旁,有一堆垃圾,那臭味让我当场作呕,其他路人捂着鼻子绕着路走。”“我住的生活小区有些居民,常不规则扔垃圾,弄得垃圾满天飞。”……学生把这些感悟带到课堂,爱护环境的情感建立水到渠成。
  三、开放体验的形式
  体验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要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几种形式结合使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家乡人民的生活变化真大”一课时,让学生课前按衣食住行等四个方面分组调查,结果在课堂汇报交流时,有的学生拿着奶奶当年的一件嫁妆,用感人的语言讲述奶奶当年在重大节日和做客等庄重场合才能穿这件嫁妆的故事,而后讲述自己对穿衣四季分明的考究;有的用一张老房子照片讲述了祖辈在这里居住生活的故事,而后讲述现在居住的优越条件;有的用两组统计数字对比讲述道路交通的变化……这样学生在丰富而又精彩的课堂交流中,体验到国家的开放政策好,体验到家乡人民的聪明勤劳。
  四、开放体验的内容
  新课标理念要求教学活动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从儿童实际生活中发现契机,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笔者在教学《让我走近你》一课时,根据当今老龄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选择了老人作为弱势群体的代表,先把自己事先搜集准备好的一个在50年代参加中国人民海军的军人照片和他立功的奖状给大家看;接着让大家发表看法,然后我把这个老人请到课堂现场,对同学们说:“刚才那张照片上的老人就是这位老爷爷。随着岁月的流逝,他褪去了青春活力,现在需要你我他乃至全社会的尊重和照顾了,你们有什么办法让老爷爷开心呢?”学生纷纷上台,为老人讲述故事和笑话,敲打揉搓为老人按摩肩背,表演文艺节目……活动结束时,我肯定了学生们的做法,并告诉他们关爱老人应该成为自己的日常行动。这些扩展性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不但懂得应该了尊重和关爱老人,而且还懂得了怎样去尊重和关爱老人。
  五、开放体验的深度
  一位老师在教学《我想要与我能要》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父亲不同意买溜冰鞋的插图,然后让学生轮流表演不同个性的父親去说服儿子不能买溜冰鞋。表演虽然有趣,但学生思路总是受老师暗(下转第54页)(上接第96页)示,体验的宽度和厚度达不到编者的意图。后来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把“说服儿子”改为“对待儿子”,结果学生有的说今年要购置大宗家产暂时不能买,有的说会影响学习成绩不能买,有的说学习成绩提高了再买,有的说可以买但是要有节制地玩……这样,快乐健康的正当要求在不同情况下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支持,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且初步感知了具体问题要具体对待,不能一刀切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六、开放体验的评价
  新课标倡导评价主体、角度和尺度多样化。一位老师教学《给垃圾找家》,在交流讨论环节,有个学生说:“我在路上发现了一个年轻人乱扔西瓜皮。”另一个学生说:“你应该善意制止并动员其一起捡掉。”老师评价说:“你有一双发现不爱护环境行为的慧眼,如能做到这位同学所希望的那样一起清理水果皮,那你会成为更具文明魅力的人。”这样开放的评价既委婉地指出了学生的不足,又指明了学生努力的方向,同时肯定和鼓励了另一个学生的正确意见。
  
  (作者单位:上杭临江城东小学
  福建龙岩364200)
   责任编辑余志权
  
其他文献
【摘要】英语是初中学习阶段难度比较高的一门学科,而且由于目前世界趋于国际化的形势,导致英语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因为我国应试教育的原因,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并不是很好,甚至不喜欢学习英语,而英语不错的学生基本上掌握的也都是“哑巴英语”。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就探究了如何通过课堂导入的策略来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此提高学生的成绩。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导入;策略  【作者简介】易文香,湖南省邵阳市隆
2010年11月5日,广东省中山市教育局和公安局联合在石岐中心小学举行了中山市校园网上警务室开通仪式。  校园网上警务室是全国警校合作的首创之举,是中山中小学开展警民共建的新形式,也是在新形势下搭建的一座学校、公安、家庭之间的“连心桥”、“便民桥”。长期以来,中山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校园安全、师生安全的工作,在市综治委牵头下,联合公安、教育、工商、文化、卫生、城管等部门,经常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环境专
陈文海:德育应回归生活世界的或然向度  陈文海在《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6期撰文指出,当前,不论是理论探讨还是实践运行,都多把回归生活世界划分为实然和应然两个向度,这大大消减了学生主体的多样性和生活本身的无限可能性。在实然与应然的张力结构之间,应存在一种或然向度,指向人的可能生活。  为此,应重构学校生活,让教育成为一种可能生活。首先,可能生活是“具体个人”的可能生活。教育对人的尊重必须体现在
[设计理念]  责任心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做人、成人的基础。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对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活动力求使学生意汉到承担责任的重要性,学会增强责任心的方法,提高心理素质。  [活动目的]  1,明晰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2提高责任意识  [活动重点]  感受或体验勇于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适合年级]小学五年级  [活动内容]    一、暖身活动,感知责任  1.明确游戏规则
思想品德课的复习,重在帮助学生基于已经获取的知识信息,通过构建知识体系的生成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对社会生活实践、社会问题(现象),经过质疑和探究获得理论,反过来再运用理论知识来解释社会现象。这一过程是经由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理解,以及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来完成的。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
为了尽可能缩短教学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距离,基于生活德育的理念,品德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以及《品德与社会》)从创设之初就提倡“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它内在地蕴含着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两方面内涵:既要求重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道德资源,通过生活实践来进行道德教育,又指出德育的终极价值应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提升其道德生活质量。新课程改革推行的这十余年来,教师们通过接受培训、自我学习以及教学探索,已基本接受
“行知班”特色文化经营是指在班级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引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元素来更新班集体建设的理念,进而建构具有“行知”特色的班级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    一、用行知语言营造“行知”特色环境文化    1 张贴“行知”语录  陶行知先生的许多语言体现他的教育思想,揭示教育规律,如“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学生
课间,苗智媛(以下皆为化名)同学焦急地跑到办公室来向我“报案”,说她那部价值千元的音乐播放器丢失了。  很快,教室失窃的消息以令人吃惊的速度散播开来。这是我班发生的第一起“窃案”,且“涉案金额”巨大!尽管表面上风平浪静,但班里处处弥漫着猜疑。一夜之间,这群面庞青涩的少男少女就仿佛以一种令人不安的速度“长大了”——以前喧腾欢快的教室变得安静了不少,一股莫名的力量把原本亲密无间的欢愉割裂,三五成群的小
孩子就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我们都在一页一页往下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一位哲人曾说过: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地球的手。这精辟的话语无疑是在启示我们,让班级生活擦亮孩子的人生,这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命题。那么,如何才能擦亮孩子的人生,让孩子能茁壮成长呢?下面笔者就将自己班级管理中几件“轶事”的所思所得全盘托出,与同仁共享。    养成教育不可忽视    轶事1:垃圾桶的故事  
【Abstract】Dialogic reading is one of interventions for the children who have the literacy difficult, this paper is explained the Vygotsky’s zone of proximal and Bandura’ s social learning theory be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