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物理新课程要求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今情况下发现并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有其本身的特点,能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但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跟上时代的步伐,随时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对几种常见的物理课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教无定法”,关键是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对症下药进行教学。
一、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高中物理教材中,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很少,这种先行理论、后行验证的传统做法,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学生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有浓厚兴趣时,便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基于上述认识,在教学中,应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研究题目,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探索性实验,最后教师引导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实践说明,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而且使学生掌握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二、纯理论推导改为“举例”性
导出高中物理教材中,很多重要规律,如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冲量定理等均是直接进行纯理论推导而得出的。照此进行教学,多数学生势必产生推导过程明白,而应用却无从下手,特别是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在这些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应将纯理论推导改为“举例”性导出,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形象的思维过渡到抽象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从而达到“活化”的程度。如“动能定理”的教学,教师可只提出研究的题目:合外力所做的功与动能增量的关系。然后举实例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做进一步引导,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规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得出W合=△Ek的结论。
实践表明:先由实例得出个别结论,再由理论导出一般结论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是普通中学进行规律教学的较为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三、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高中物理概念、规律繁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多种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地组织教学。例如:在教具和学具上,可以不必满足于实验室的设备,由教师和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如讲单摆时,我让学生找来细线和小球,每人自制一个单摆观察它的运动。在自制教具和学具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课后做些小实验。如讲“受迫振动”时,我用“米花的舞姿”小实验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做法是:把六个涂成不同颜色的米花用线穿起,挂在衣架的横梁上。六根细线每两根等长,最短的挂在中间,最长两根分别挂在最外面。将一根橡皮筋拉长,从米花构成的弧下方穿过,并与米花悬线面垂直,用手指拨动皮筋,米花应声起舞。有条件的还可以将米花放在用布包紧的大口径低音喇叭上,当喇叭传出音乐声时,不同位置的米花以不同高度在上面跳跃。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为了巩固公式S=1/2gt的平方,我在课堂上组织了“手握落尺测反应速度”实验。同学两人一组,从尺落下的长度知道位移,利用公式计算出从尺开始下落到另一人握住尺的时间,也就是握尺人的反应时间。这个小实验使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既动手又动脑,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和规律都可以用一些对联、口诀、谜语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从生活中和教学实验中搜集了许多对联、谜语应用到物理课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三定律时,给学生出了这样一副对联:他蹬地,地也蹬他,双方运动为何地没动我打你,你也打我,等值二力为何你觉疼横批:说清有奖于是同学们立即活跃起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解释了这一现象。
还有如:
未受外力运动状态永不变
没有摩擦机械能量总守恒
横批:注意条件
这副对联是描述惯性定律和机械能量守恒定律的,朗朗上口,很容易理解和记忆。
下面这一对联:
两球落斜塔双音一响
八马拉半球一声双分
横批:学史奇观
上联是描述比萨斜塔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下联是描述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一副小小的对联将物理学史上两大实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物理学中物理量数不胜数,物理概念更是多如繁星。我采用谜语的形式方便学生记忆。如屡教不改———惯性;一对红———赫(赫兹);异口同声----共鸣;闹矛盾----摩擦;景德镇的作坊———磁抄…这些丰富多彩的对联和谜语,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现了由“厌学”到“爱学”的转变,课堂气氛活跃而和谐,形成了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
四、注重物理语言的艺术性
1、讲物理首先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规范。语法混乱、言不及意,将严重影响知识的传递以至影响教学。
2、教师的语言,要饱含激情。在语言中饱含对学生真诚的期望、对物理教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精辟的,见解,才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教学语言语速快慢、声音高低应恰到好处。语速太快,学生反应不过来;语速太慢,学生又提不起精神。声音太高,神经容易疲劳:声音太低,学生注意力难以保持。因此,课堂教学中语言应快慢适中,高低适宜。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应当从教学实际出发,取得最佳效果。对于物理来说:教学语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高度的责任心,依赖于教师雄厚的知识基储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个人性格情操的陶冶等等。
五、用类比方法解答物理习题
例如:边长为a的正方形导线框放在按空间均匀分布的磁场内静止不动。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与导线框平面垂直。B的大小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周期为T,最大值为B0。导线框内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为多少?
解析:本题的常规思路是利用法拉第的B电磁感应定律E=△Φ/△t=S△B/△t.写出E的瞬时表达式,再把B对时间t进行求导。但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少且浅,因此不少同学感觉无从下手。
如果我们写出磁通量Φ的瞬时表达式:Φ=BS=B0a2sin2πt/T,可以发现,这种磁通量Φ的变化过程与线圈在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的轴匀速转动的磁通量Φ的变化过程相同。因此可以把本题所涉及的变化过程类比于:一个面积为a2的正方形线框在磁感应强度为B0的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的轴以角速度ω=2π/T做匀速转动,线圈中将产生交流电,则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为Em=B0Sω=B0a22π/T。
用类比的方法求解物理问题,可以用已知模型的物理规律求解不熟悉的物理问题,拓展了思维,也简化了解题过程。
一、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高中物理教材中,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很少,这种先行理论、后行验证的传统做法,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学生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有浓厚兴趣时,便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基于上述认识,在教学中,应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研究题目,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探索性实验,最后教师引导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实践说明,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而且使学生掌握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二、纯理论推导改为“举例”性
导出高中物理教材中,很多重要规律,如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冲量定理等均是直接进行纯理论推导而得出的。照此进行教学,多数学生势必产生推导过程明白,而应用却无从下手,特别是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在这些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应将纯理论推导改为“举例”性导出,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形象的思维过渡到抽象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从而达到“活化”的程度。如“动能定理”的教学,教师可只提出研究的题目:合外力所做的功与动能增量的关系。然后举实例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做进一步引导,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规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得出W合=△Ek的结论。
实践表明:先由实例得出个别结论,再由理论导出一般结论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是普通中学进行规律教学的较为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三、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高中物理概念、规律繁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多种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地组织教学。例如:在教具和学具上,可以不必满足于实验室的设备,由教师和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如讲单摆时,我让学生找来细线和小球,每人自制一个单摆观察它的运动。在自制教具和学具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课后做些小实验。如讲“受迫振动”时,我用“米花的舞姿”小实验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做法是:把六个涂成不同颜色的米花用线穿起,挂在衣架的横梁上。六根细线每两根等长,最短的挂在中间,最长两根分别挂在最外面。将一根橡皮筋拉长,从米花构成的弧下方穿过,并与米花悬线面垂直,用手指拨动皮筋,米花应声起舞。有条件的还可以将米花放在用布包紧的大口径低音喇叭上,当喇叭传出音乐声时,不同位置的米花以不同高度在上面跳跃。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为了巩固公式S=1/2gt的平方,我在课堂上组织了“手握落尺测反应速度”实验。同学两人一组,从尺落下的长度知道位移,利用公式计算出从尺开始下落到另一人握住尺的时间,也就是握尺人的反应时间。这个小实验使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既动手又动脑,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和规律都可以用一些对联、口诀、谜语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从生活中和教学实验中搜集了许多对联、谜语应用到物理课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三定律时,给学生出了这样一副对联:他蹬地,地也蹬他,双方运动为何地没动我打你,你也打我,等值二力为何你觉疼横批:说清有奖于是同学们立即活跃起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解释了这一现象。
还有如:
未受外力运动状态永不变
没有摩擦机械能量总守恒
横批:注意条件
这副对联是描述惯性定律和机械能量守恒定律的,朗朗上口,很容易理解和记忆。
下面这一对联:
两球落斜塔双音一响
八马拉半球一声双分
横批:学史奇观
上联是描述比萨斜塔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下联是描述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一副小小的对联将物理学史上两大实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物理学中物理量数不胜数,物理概念更是多如繁星。我采用谜语的形式方便学生记忆。如屡教不改———惯性;一对红———赫(赫兹);异口同声----共鸣;闹矛盾----摩擦;景德镇的作坊———磁抄…这些丰富多彩的对联和谜语,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现了由“厌学”到“爱学”的转变,课堂气氛活跃而和谐,形成了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
四、注重物理语言的艺术性
1、讲物理首先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规范。语法混乱、言不及意,将严重影响知识的传递以至影响教学。
2、教师的语言,要饱含激情。在语言中饱含对学生真诚的期望、对物理教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精辟的,见解,才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教学语言语速快慢、声音高低应恰到好处。语速太快,学生反应不过来;语速太慢,学生又提不起精神。声音太高,神经容易疲劳:声音太低,学生注意力难以保持。因此,课堂教学中语言应快慢适中,高低适宜。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应当从教学实际出发,取得最佳效果。对于物理来说:教学语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高度的责任心,依赖于教师雄厚的知识基储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个人性格情操的陶冶等等。
五、用类比方法解答物理习题
例如:边长为a的正方形导线框放在按空间均匀分布的磁场内静止不动。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与导线框平面垂直。B的大小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周期为T,最大值为B0。导线框内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为多少?
解析:本题的常规思路是利用法拉第的B电磁感应定律E=△Φ/△t=S△B/△t.写出E的瞬时表达式,再把B对时间t进行求导。但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少且浅,因此不少同学感觉无从下手。
如果我们写出磁通量Φ的瞬时表达式:Φ=BS=B0a2sin2πt/T,可以发现,这种磁通量Φ的变化过程与线圈在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的轴匀速转动的磁通量Φ的变化过程相同。因此可以把本题所涉及的变化过程类比于:一个面积为a2的正方形线框在磁感应强度为B0的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的轴以角速度ω=2π/T做匀速转动,线圈中将产生交流电,则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为Em=B0Sω=B0a22π/T。
用类比的方法求解物理问题,可以用已知模型的物理规律求解不熟悉的物理问题,拓展了思维,也简化了解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