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浙第一世家

来源 :时代先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ia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钱永健,可能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提到钱永健的堂叔钱学森,以及钱氏家族始祖武肃王钱镠,恐怕就尽人皆知了。
  吴越国国君钱镠是杭州最伟大的历史人物之一。自他开始,就秉持着自善其身、尊教重学、勤俭持家的钱氏家训,使钱氏家族不但在初创的五代十国时期显耀一方、家运亨通,这种显赫更是延及宋元明清,直至当代。可以说,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家族能拥有如此“后裔遍五洲,江山代有人才出”的历程。
  
  先祖钱镠镠
  
  《百家姓》里,钱姓排在了第二位。但是在今天,大陆钱姓只是第89大姓,台湾地区则是第100大姓,即使回想一下身边人,姓钱的也寥寥无几,那么钱姓如何能在宋代编制的《百家姓》里位列第二呢?
  赵氏名列第一,因为赵匡胤是皇帝,为当然的天下最高姓氏,吴越钱氏则为仅次于皇族的“百姓”之首。五代十国中的吴越国在今江苏南部、浙江和福建北部一带,国君是被誉为“一剑霜寒十四州”的武肃王钱镠。
  当年赵匡胤南征北战,建立北宋时,已经以武力消灭了八个国家,面对赵匡胤的强大兵力,当时的吴越国国君钱镠的孙子钱弘,为了使生产力不遭破坏,生灵不受涂炭,尊承武肃王的遗训,作出了明智的选择,取消吴越王位,尊赵氏为帝,将13州1郡、86县、55.07万户、11.5万兵卒全部献纳给宋朝,海内一统。宋朝皇帝把“位极人臣”的钱氏排在了《百家姓》的第二位。
  关于钱姓来源,一说认为钱氏远祖始于上古,人称“人瑞”的彭祖,他是颛顼的玄孙,也就是黄帝的后裔。他有一个后代叫“彭孚”,在西周时作“钱府上士”的重要官职(负责管理钱财的调度),因与“钱”搭边,他的后代于是就改以“钱”为姓,认为钱姓来源于彭姓。
  
  据史料记载,钱氏上推六代至远祖钱师宝以下,其实都是定居临安石镜乡大钱村的普通农户。而钱氏家族之所以成为两浙地区最著名的“世家望族”,实为钱镠创业而开其端。
  
  诗礼之家
  
  钱镠开创吴越国以武力取胜,所以人们论钱氏功业时往往只注意武功和治国的业绩,其实钱氏家族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家族,古时,犹以钱氏文人群体在宋初文坛的璀璨为耀。
  苏东坡曾在《金门寺中见李西台与“二钱”》的诗中写道:“未肯将盐下莼菜,已应知雪似扬花。五季文章堕劫灰,升平格力未全回。”以此来咏叹文坛“二钱”——钱易、钱惟演两位诗人语出惊人、才华卓越。
  钱惟演和钱易是堂兄弟,世称“二钱”,常被比之于晋代的“二陆”(陆机和陆云),他们同样都是昆仲天才倾动中原文坛。“二钱”之中,钱易为兄,人品诗品也略高,明代冯梦龙称钱易“文行诗词,独步朝野”,南宋王庭也评“希白 (钱易的字)博古,能逐追其间,冠绝于时,非才大莫能然也”,称赞钱易能作一流的诗作,他努力从新的角度学习唐人诗风,开拓宋诗的新局面。尤其是一系列讽刺政治的咏史诗,发人深省。
  钱惟演比钱易小九岁,但却成名较早,29岁就和杨亿等共创西昆体,成为领军人物。西昆体是北宋初年一种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的诗体。杨亿、钱惟演在编书之余所写的酬唱诗结集为《西昆酬唱集》,这部诗集在当时影响很大,学子纷纷效法,号为西昆体,在宋初风靡了数十年。《西昆酬唱集》收集了17位作者的250首近体诗,其中杨亿、钱惟演的就有202首。
  而钱惟演的幼弟钱惟济,钱易的胞兄钱昆都为当时的著名诗人,之后晚辈中的钱昭度、钱藻等钱氏后裔,亦驰骋于北宋诗坛,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宋代“钱氏文人”群体,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
  因为崇尚做学问,钱氏后裔不仅自古出了很多诗人,还通过科举制度出了颇多文状元、武状元、探花、解元及经元,选入翰林者为数众多。乾隆年间,钱氏家族更是出了一个历史上罕见的“连中三元”的奇才——钱棨。
  
  钱氏家训
  
  钱氏家族历代子孙鼎盛、人才辈出,这与钱氏家族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引导,要求后代自善其身、尊教重学、勤俭持家密不可分。在《钱氏家训》中,反复教导要“孝于家”,“忠于国”,“兄弟相同,上下和睦”。又言:“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读经传则根底深,看史书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这些家训“祖武是绳,代代相传”,从而造就了钱氏家族的兴旺发达。
  
  现今的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是目前吴越国创始人钱氏后裔最集中、人口最多的地方。这里1万多人中,90%都姓钱。清代时,长乐镇上有300亩土地,作为教育基金,以此来鼓励钱氏后裔认真读书、研究知识。
  这种家族内部互帮助学的精神,一直是钱氏家族的优良传统。我国杰出的科技界“三钱”之一的钱伟长,少年丧父后,就是靠叔父钱穆与宗族的救济,才完成了学业,最后成为大家。
  钱伟长的名字就是钱穆给取的,钱穆也是我国一代国学大师。钱伟长的父亲在钱伟长16岁时逝世,钱穆深感侄子命苦,于是力助钱伟长读书。然而当时钱穆也只是在一所中学当教师,收入微薄,但他仍然省吃俭用,资助侄子,而钱氏家族的“钱氏义庄”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救济钱伟长读书。
  科技界“三钱”的叫法来自周恩来总理,可见他对这三位杰出科学家的褒扬。“三钱”中的另外两人,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之父,钱三强是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都是赫赫有名、德才兼备的科学家。
  近代是钱家人才“井喷”的时候,诸如: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复、钱穆、钱钟书、钱玄同等等。据统计,当代国内外仅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分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 (摘自《观察与思考》)
其他文献
在浙江宁波,一座私人藏书楼天一阁,竟然得到乾隆另眼相看,它有什么建筑秘密,竟然让天子都来学习?    清乾隆年间,几位京官来到天一阁,对天一阁的建造格局和设施进行了详尽考查。此后,用于收藏《四库全书》的七座藏书楼在中国大地拔地而起。这两件看似不相关的事情,实际是有其内在联系的。那几位官员就是乾隆皇帝亲自派到宁波的,他们的任务就是把天一阁的建筑数据和理念学习过来,为后面的七座藏书楼绘出蓝图。    
期刊
2000年的地球奖,奚志农是惟一一位评委会全票通过的获奖者。    “1992 年的9 月15 号下午大约3 点钟左右。当时,我和队友先是看到了一堆依稀还冒着热气的猴粪,于是用最快速度穿过一个叫‘杜鹃岭’的山脊,就看到沟对面正好有一个猴子家庭在一棵树上,我当时什么都顾不得,赶紧找一个最高点,把外衣一脱,把机器往石头上一搁,找到猴子焦点一清就一按。现在回过头来再看那个镜头,我会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
期刊
     
期刊
1990年12月,鲍勃鲁宾与史蒂夫·弗里德曼一同担任高盛的共同高级合伙人和共同主席。高盛有这个传统,共同这个,共同那个,有共同运营执行官、共同副主席,还有共同首席财务官。共同得都有点不讲逻辑了。怎么会有两个“共同首席财务官”?既然是“首席”,怎么还有两个?  券商中有双头领导班子的不多。鲁宾与弗里德曼能够相安无事,主要原因是鲁宾已萌去意,不准备在高盛久留。他从财政部长位置上退下来之后,也没有再回高
期刊
迄今为止,有一个中国人已为35种恐龙起了名字,是世界上给恐龙命名最多的人。他,叫董枝明。  当19世纪恐龙热席卷西方的时候,中国还只是一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而今天,中国已经是世界恐龙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占1/4已知种类的恐龙化石在这里出土,近40种中国恐龙走进世界恐龙名录。  1981年,董枝明带着中国恐龙化石,第一次走出国门,来到日本。在那之前,大多数日本人只在《恐龙特急克塞号》中见过橡胶“
期刊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我国养老市场规模快速扩张,但是目前养老产业还处于兴起阶段,主要是采取“9073”的模式,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机构养老共存的模式发展,未来将会以“三合一”新模式、智慧养老、医养结合、充分发挥保险的作用、主要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以及政策推进养老市场多样化这六种趋势,发展养老产业。  关键词:养老产业;养老模式;发展趋势  老年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从各种具
期刊
富翁自杀前,留下一纸遗书,上面只有两行字:“把家具还给民生公司,好好跟孩子们过。” 这是1952年年初。富翁创办的民生公司光是在海外就为新中国保存了两千余万美元的资产。如果按时下实际价值计算,可能已超过一亿美元。当然还有在大陆的资产。但是富翁自己不拿民生公司的股份,连住房也是借的银行宿舍,连家具也是向民生借的。所以,他走的时候叮嘱发妻的是,“把家具还给民生公司”。  这是一个没有钱的富翁。   这
期刊
长江向南流到云南石鼓镇,形成长江第一湾,水势缓慢。因为有了这个大转弯,有了这个缓冲,有了这个过渡,万里长江才能从容北上,穿山过岭。有诗云: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  雄壮大观离不开一个适当的过渡。越是伟大的业绩越不是一蹴而就的,总是要经过一个关键的环节才能变现。过渡是一个加工车间,进去的是原材料钢铁,出来的却是成品奔驰。过渡中蕴含着转折点,预示以后的方向和力度。看不懂过渡区,就看不清未来。
期刊
靖康二年,岳飞在开德、曹州大败金兵,宗泽对岳飞的才能很是吃惊,说:“你有勇有谋,古代的很多良将都不如你,但是你好野战,不按套路打,并非万全之计,难登大雅之堂呀。”说完,拿出了阵法图,要传授给岳飞。岳飞笑笑说:“兵家之要,在于出奇。敌人猜不透你的想法,才能够取胜。如果在平原旷野,跟敌人突然相遇,哪里有时间布阵呢?而且敌众我寡,一布阵法,敌人轻易就能把你的兵力看得清清楚楚,根本不会怕你。布阵不但不能取
期刊
明万历三十年,李贽遭人陷害,囚居在北京监狱里。他让狱卒给他剃光头发,然后用剃刀割破了自己的喉咙。气息奄奄中,狱卒问他:“痛否?”李贽用手指蘸着自己脖子上的血在地上写道:“不痛。”狱卒又问:“为何自杀呢?”李贽又写道:“七十老翁何所求?”次日午夜时分,李贽血尽气绝。  一提起李贽,人们都会说他是古今少有的一个“狂人”。他的死和他颠沛流离的一生一样,都符合其好自由而不受管束的性格。李贽的一生,真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