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天子都要模仿

来源 :时代先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at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浙江宁波,一座私人藏书楼天一阁,竟然得到乾隆另眼相看,它有什么建筑秘密,竟然让天子都来学习?
  
  清乾隆年间,几位京官来到天一阁,对天一阁的建造格局和设施进行了详尽考查。此后,用于收藏《四库全书》的七座藏书楼在中国大地拔地而起。这两件看似不相关的事情,实际是有其内在联系的。那几位官员就是乾隆皇帝亲自派到宁波的,他们的任务就是把天一阁的建筑数据和理念学习过来,为后面的七座藏书楼绘出蓝图。
  
  小小天一阁,一座私人藏书楼,其中有什么建筑秘密,竟然惊扰了一朝天子?
  
  通风的秘诀
  
  清初大儒黄宗羲曾经慨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天一阁则成功存在400 多年。
  藏书楼以及现代的图书馆,最大的隐患就是火灾,所以现代图书馆内永远都是阴凉的。明代著名学者钱谦益的藏书楼,就是因为一个小女儿剪烛,结果“楼与书俱尽”。天一阁之所以得名,依据是《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就是取生水防火的意思。
  天一阁主人范钦本是朝廷命官,作为读书人,他取的藏书楼名字自然有深意。天一阁的具体修建年代已经不可考了,可以确定的是在明嘉靖年间。当年藏书楼建成后,在楼前面挖了一方水池,周围再种植上竹子、树木,总体格局算是大致成形了。但水池子的名字还没定呢,这时他们偶然得到了吴道士龙虎山天一池碑刻。可能是觉得这个名字用在藏书楼更合适,范钦就用天一阁命名了自己的藏书楼。
  天一阁的建筑有其独到之处。它坐北朝南,上下两层。上面一个大开间,用来藏书;下面是六开间,东西两房筑有封火墙。这种六开间的建筑布局在浙东地区很少见,是对传统建筑的颠覆。上面一间,下面六间,暗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意思,并且天一阁的高低深广,书橱的尺寸等都有六数。再加上在阁前挖的水池,从理想到实际,天一阁都具备了防火的条件。
  
  书籍怕火也怕潮。楼上比较干燥,用来贮书,前后都有窗户,利于通风。对于书橱,范钦也设计得很科学,“前后有门,两面书橱,取其透风”。房屋、书橱的通风,被认为是藏书楼史上的一大创新。
  天一阁梁柱都用杉松等木料,耐久不易腐朽。范钦还注意在书橱下面放一块英石,用来吸潮。这种方法大概是范氏独创,至少在其它藏书楼的记载中没有出现过。
  乾隆着两淮盐道寅著前往宁波考察,绘下天一阁图纸,决定分建四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和圆明园的文源阁最先建成,随后又在紫禁城建文渊阁,在沈阳故宫建文溯阁。江苏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浙江杭州的文澜阁后次第建成。
  天一阁藏书楼的防火理念对乾隆营建南北七阁有很大影响。乾隆皇帝不仅注意天一阁的建筑设计,而且在名字等各方面都要和水沾边。比如为六座楼都取了水部的字,如文源阁、文渊阁、文津阁……文宗阁在镇江,没有水旁。故宫里的文渊阁,屋顶使用了黑色的琉璃瓦,椽头用绿色的琉璃瓦,整体以冷色调为主,与整个紫禁城金黄色琉璃瓦、朱红色门墙的暖色调格格不入。因为黑色属水,把文渊阁打扮得冷清也是寄托“以水克火”的意思。
  乾隆不仅把天一阁作为自己所建藏书楼的模本,而且他还下令全国,以后再新建大型藏书楼都要仿照天一阁的格局和尺寸营建。
  
  存书的绝招
  
  天一阁有很多藏书的管理规则和方法,都被许多藏书楼借鉴,很多藏书楼里的典籍因此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书籍的保存,防止虫蛀需要花很多精力。藏书家都头疼这个问题,很大一部分古籍都是在蛀虫的啃噬下从文明典籍中消失的。天一阁除了建筑上的精细考虑外,在书籍保存中,范钦对付虫蛀也很有绝招。
  本来范钦也跟诸多藏书家一样,对虫蛀问题一筹莫展,他早期的藏书很多都在蛀虫的侵扰下,变得残缺不全。也是偶然,范钦在一大堆被蛀虫摧残了的图书中发现,《书经新说》第六卷在众残损的古籍中完好无损。范钦大感惊诧,他仔细翻看,试图揭开秘密,终于在书中发现一株小草。小草带有淡淡的香味,难道这就是这本书没有遭遇蛀虫的原因?他想起这是广西的读书人夹在书里做书签用的,但叫什么名字却没了头绪。他马上写信给广西的朋友,得知这种草叫灵香草,在广西被广泛用于衣物的防蛀。正是在灵香草的护佑下,天一阁图书才得以存400 多年而不废。
  对于买不到的好书,范钦就会自己手抄一份,不然他会为好书的遗漏而后悔。范钦抄书,不会简单地誊录一份就完事,他选用昂贵的优质棉纸来抄录,这种棉纸能保存经久而不损坏。天一阁的白棉纸钞本在藏书界是独树一帜的。
  要想书籍保存得时间长,纸质要好,是最基本的常识。乾隆皇帝贵为一国之主,做到这点太简单了,不用下令,估计都是全国最好的纸。
  
  当然,天一阁能成为古书的诺亚方舟,还有很多偶然因素。
  比如,范家严苛的家规,范氏“代不分书,书不出阁”,一般人又很难登楼看书。有家人违反规定,迎接他的就是很严厉的惩罚。更严重的时候,就会把违规者逐出家门。但是,乾隆建的七座藏书楼,有国家做后盾,管理可谓强有力,可最短的仅存在了六、七十年。目前只有文渊、文津、文溯、文澜四阁尚屹立人间。
  最近,美国罗得岛大学也看中了天一阁,他们完全按照天一阁的样子修了一座建筑,只是比例有些缩小。
其他文献
邻家院子里萧咽的笛声、昏暗的烛光、火红的炭火、浓浓的醉意,把李清照带到了30 年前的新婚之夜和那个上元节的汴京街头……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传说,赵明诚21 岁那年,父亲开始给他物色妻室。一日,赵明诚午睡,梦中一直吟诵一首诗,醒来后却只记得其中的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亲讨
期刊
姜尚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姜尚无人不知,卢泰愚总统来临淄祭祖,自称是姜氏的后裔。姜尚曾云:“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中山先生因之题有“天下为公”之匾。太公当年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率师灭商,一派仙风道骨,《诗经》中的《大明》篇描摹牧野决战中的姜子牙:牧野洋洋,檀车煌煌,唯师尚父,时维鹰扬。  商朝以生意起家,最终却灭于生意人之手。太公先世本为贵族,舜时为官
期刊
花姑娘    日本兵真的如电影中描绘的那样四处找花姑娘。村里的所有年轻妇女全都用锅底灰擦得满脸都是,怎么难看就怎么打扮。通常,日本兵不敢单独进村子里找事,但也有例外。一个日本兵跑进了村子, 钻进了我姥姥家,我姥爷在山里,家里只有我姥姥和我妈。倒霉的是那天还有一个亲戚在屋里,这个亲戚论辈分我应该叫表姨。她正年轻,虽然抹一脸灰,但依然可以看出是个年轻人。日本兵扑上去,将她压倒在炕上,然后就一手脱了自己
期刊
宋江不过花了10两银子和饯行的一顿饭钱,就成了武松心中的大哥。    历史上的宋江应该是一个杀人如麻、刚强无比的大丈夫。《宋史 侯蒙传》记载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36 人的流寇,竟能威胁到京城汴梁,可见其能量。  梁山众好汉被他收得服服帖帖,李逵被他毒死前,还垂泪道:“罢,罢,罢!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这个又黑又矮的胖子是如何修炼的?  
期刊
苏涣科举做官改变了西蜀人学而不仕的风气,从那以后,眉山地区出了一千多个学者。      “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宋仁宗在主持完嘉祐五年的制科考试后,回到后宫,兴致勃勃地对曹皇后说道。皇帝口中的这两位未来宰相,一个叫苏轼,另一个叫苏辙,来自四川眉州的兄弟两个。三年前,在欧阳修主持的礼部试中,苏氏兄弟双双进士及第。他们的父亲——苏洵,这时已名震京师,老苏的文章正被士子们争相传诵。现在,大苏、小苏
期刊
到底是义做了利的“嫁衣裳”?还是利做了义的垫脚石?损伤了谁的利?    富翁落水,爬在溪涧的石头上,高喊救命。小伙子奋不顾身荡舟营救。富翁高喊:“你救了我,我给你1000块!”小伙子没放在心上,继续奋力前行。但因是逆流而上,水流又越来越急,舟行缓慢。富翁心急之下不停加码:“快啊!我给你2000块。”……“5000块。”筹码加到5000块,小伙子不由心中一动。这时,富翁却已将筹码加至10000块。功
期刊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嫉妒潜伏在心底,如毒蛇潜伏在穴中。”    钓过螃蟹的人都知道,如果在篓子里放一群螃蟹,不用盖盖子,螃蟹绝对不会爬出去。因为只要有一只想爬出去,其它的就会攀附在它身上,把它拉下来,结果是一只也爬不出去。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记载,刘伯玉的妻子段氏特别好嫉妒。一天,刘伯玉在妻子面前吟诵《洛神赋》,吟罢,还陶醉在洛神的美貌中,不禁感叹“如果能娶到洛神这样的妻子,今生无憾啊!”段
期刊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大红的椽子、望板,朱红的柱子、门窗,鲜红的梁枋、栏杆……绚烂而又华丽的色彩,给千年楼阁镀上了“现代”的味道。漫步回廊,放眼望去,西山苍苍,章水泱泱,风吐云飞,高楼林立,大桥如虹,车水马龙……  当年王勃在《滕王阁序》里一声“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的“临别赠言”,竟成了滕王阁千年命运的箴言。    载歌载舞    贞观十三年,李元婴被
期刊
穿着别人的衣裳生,换上自家的衣裳死,说起来是件尴尬之极的事。    汉族,人口排名世界第一,却独独没有自己的服饰。每逢大典,我国56个民族中的55个皆盛装出场,惟独汉族不伦不类。第三套人民币10元券的票面上,汉族人穿了套中山装;第四套人民币的10元券和1角券上面,汉族人和满族人穿了同样的服装;而2004年的56个民族金花联欢活动中,55个少数民族都身着各自的民族服装,而汉族金花却身着西式黑色晚礼服
期刊
我虽然不同意你的吃法,但我誓死捍卫你心跳的权利。    据说江阴有一家老字号,门口悬挂一块祖传的木牌———上面印刷着保单,烧好的河豚上桌前,要让厨师或店主先行做试验。如有意外,主人可以偿命。这样的生意,实在不比贩毒安全多少。但却不是所有卖河豚的饭馆,都有这种服务。大多饭馆强调的是食客自愿,听起来有些推托责任的嫌疑,但后者的生意却远远好过前者。    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作为食客,后者才是真正的享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