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化的动态过程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mei2007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动态过程的视角审视教育技术化的本末始终;用系统的思想研究教育技术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方式;打开教育技术化的黑箱并用动态的观点研究教育技术化过程中的各种形态以及形态间的转化、联系及区别,探讨教育技术化的本质。
  关键词 教育技术化;动态;过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8)20-0013-03
  
  有学者认为,“教育技术化”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技术的属性、结构、功能和规律等技术因素通过某种方式作用于教育,使教育发生变化并进而转化为教育的本质力量。有学者对此提出疑义,认为“化”字过了头,教育有技术性但不可技术化,否则就会“走火入魔”,有将教育的某个属性本质化之嫌。显然,这里对“化”字有不同的理解之义,笔者仅从其表示的过程涵义探讨教育技术化的来龙去脉。
  
  1 什么是教育技术
  
  关于教育技术是什么,教育技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典型的有美国学者埃林顿(Herry Ellington)所做的解释,他区分了“教育中的技术”和“教育的技术”两个概念[1]。“教育中的技术”指呈现信息的所有工具,比如电视、计算机、投影等“视听工具”,可分为“软件”和“硬件”,硬件指设备,软件则指投影片或电视片。教育技术的早期发展阶段是硬件阶段,由于在教学中缺乏相应软件,教育技术的发展进入第二阶段——重视软件开发。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要以学习和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因此教育技术中“技术”一词的工程性含义开始发生转变,人们逐渐意识到并开始认真思考教和学情境的设计的重要性。这种导向指引教育技术工作者对教育技术产生新的更为广义的理解,即“教育技术”应该是“教育全部技术”,“教育中的技术”仅是教育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教育技术是指“教育的技术”,是一种广义的概念,通过运用“教育的技术”的途径,帮助提高教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率。国内也有学者持此种观点,比如,刘美凤博士将教育技术定位在技术的“全部物化形态 全部智能形态”的基础之上[2];李芒博士明确指出教育技术是作为知识要素存在的技术知识[3]。把教育技术定义为“广义”也好,“狭义”也罢,总没有脱离教育技术是知识、技能、经验或工具、媒体、解决问题的方案等静态的视角,误把教育技术的要素等同于教育技术本身,不可能全面揭示教育技术的本质。
  
  2 “教育技术化”的提出揭示了动态过程审视的角度
  
  严士刚博士从技术的本质认识探讨教育技术化与技术教育化的过程,提示以动态过程视角考察教育技术的思路;不能仅仅强调教育技术的某种要素,用教育技术中的某种要素代替其本身,这样就混淆了教育技术和教育技术要素的区别。教育技术乃是一个由诸要素构成的、有内在联系的系统。作为过程的存在,必然是永恒变化发展的,过程范畴本身就包含了动态的含义。笔者认为教育技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着意强调“动态”这一过程的基本属性。有许多观点是从静态观点分析教育技术本质的,而这并不能揭示教育技术本质,只有用动态的观点才能恰当地理解教育技术。
  这里强调教育技术化是一个过程的范畴,它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经历3个阶段。首先,技术进入教育活动之初,一般以单纯“工具”的形态发挥作用,对整个教育活动的影响比较小,人们看到的以及它能影响到的也就是其“功能”范围之内的事情。其次,为了广泛深入地推广使用,要求教育主体学习并掌握有关该技术的知识、使用方法、操作步骤,甚至制作和维护技能,进而改变主体的素养和行为习惯。最后,由于技术的使用使得形成教育经验的内外条件发生变化,以至于相关“教育理论”也发生变化,以求得适应[4]。从教育技术工具→教育主体的无形技术→与教育融为一体的技术,技术作用的客体在此过程中被打上技术主体目的的烙印。从这个角度讲,任何一项教育技术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从静态的角度分析教育技术、追问教育技术,把教育技术看作一种静止的实体,很可能就是片面的,会把教育技术某一阶段的形态看成是教育技术本身,得出的教育技术定义也只能代表技术在某一阶段的某些特点。只有用动态的观点分析教育技术,才能把握教育技术的全过程,才能更进一步揭示教育技术的本质。
  
  3 教育技术化形态分析
  
  教育技术化作为过程的存在,必然是不断生成并不断消逝,如果用绝对的过程思想,只把教育技术看作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就根本无从下手。教育技术化过程不仅认为教育技术是各要素在动态过程的统一,同时也认为在教育技术化中要把握特定阶段的不同形态。也就是说,分析教育技术形态要打开教育技术化的黑箱,通过研究不同形态教育技术及教育技术形态的生成、转化、区别和联系,全面研究教育技术化的整体,把握教育技术的本质。
  教育技术形态在教育技术化过程中转化是通过其目的性来实现的,因为针对同一教育技术原理,目的性在教育技术形成与发展中是不断变化的,相应的教育技术手段也在变化,教育技术要素在组合中表现为不同的形态,由此就有了教育技术形态的变化。也就是说,在教育技术化过程中,每种教育技术形态的手段、主体、客体、要素组合和目的都不同,也正因为如此,教育技术形态才是不同的。从微观层面看,教育技术的演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技术形态的演化过程,包括从教育主体向技术客体的转化、各种技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潜在与现实转化。潜在的教育技术需要通过教育实践的创新来实现。教育技术目的性一直是一个积极的变量。目的性是整个教育技术系统发展的动力,是支配各要素的灵魂,教育技术的目的性指的是教育主体有意识地把某种业已存在的技术对象转变为受教育影响、加工、改造和受教育控制的对象,使技术成为变革教育的手段,而不是指教育技术本身就是目的。在某种教育技术逐渐成为满足教育需要的物品的过程中,教育技术目的性也逐渐得到实现。教育技术目的在教育技术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教育技术目的的变化就会导致教育技术手段的变化,由此产生教育技术的不同形态。
  强调教育原理转化为现实教育实践,实际上是把教育原理转化为教育技术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包括教育原理向教育技术原理的转化、教育技术原理向教育的技术创新的转化、教育的技术创新向教育技术化的转化的横向的3个阶段和纵向的3种形态的转化过程(图1)。在这3个阶段和3种形态的转化过程中,技术主体的目的性从抽象的技术目的性转化为具有特定功效性的目的性,并进一步转化为符合特定教育实践的目的性,使得技术的目的性更加教育化。对每一教育技术产品与教育技术化过程来说,目的性构成其本质。将教育的理念、原理、实践联系起来真正高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正是教育技术产品目的。教育技术物品是由工程师设计出来的,并经过教育实践的长期检验才能真正作为教师、学生手中的利器。教育技术作为行动,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结果,这个结果是作为技术主体的意图事先存在于主体的意图之中的。为了达到这个预期的结果,就要获得一定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基于对教育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并寻找一定的手段(包括物质的工具和理论的方法),从而变革业已存在的各种技术并使其朝着实现教育意图的方向发展。
  
  用“系统”和“过程”范畴阐释教育技术,强调要全面考察教育技术,不要用教育技术系统中的某一种要素替代教育技术本身,也不要把教育技术化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形态替代教育技术本身,而要把技术和技术要素、技术和教育技术化过程中的某一形态区分开来。因此笔者将教育技术化过程概括为:教育技术是无形技术与有形技术、潜在技术与现实技术在教育动态过程中的统一;是技术软件与技术硬件在动态过程中的统一;是经验、知识、能力与物质手段在教育动态过程中的统一;是技术目的与手段、功能、价值在教育动态过程中的统一。
  教育技术化过程主张,教育技术是目的与手段在过程中的统一,教育技术形态的演化过程是特定的教育活动主体赋予特定的技术形态以特定的价值的过程。这里隐含着对技术是具有负荷价值的承认。分析教育技术化的价值必须分析不同教育技术形态的价值,任何教育技术形态都有其目的指向,也就是它的应用指向,不同形态的教育技术有其特有的教育应用目的和价值,所以不同教育技术形态的技术价值又是不同的。当技术引入教育时,教育主体已经设定了技术的目的并负载了价值,只不过其价值由于其形态没有转化为教育技术而没有显现出来,是潜在的。当教育技术在教育中起到作用,即潜在技术变为现实技术,其价值才得以实现。
  
  4 对教育技术化动态过程之必要辩护
  
  关于教育技术化是一个动态过程的思想,是本文的核心观点。这个命题很可能会受到一些人的质疑,说教育技术化是一个过程不过是一种空泛的议论,一切事物不都是过程吗?说教育技术化是一个过程又有什么确定的、特殊的意义呢?
  对此,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化是一个实践性的、历史性的范畴,它本身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对教育技术的不同理解,是由于教育技术形态的不同引起的,不同时期人们侧重于教育技术的某一形态,便产生不同的教育技术理解。这点在教育技术学者纷繁的讨论中已经不言自明。
  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系统,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是认识教育技术本质时的基本观点,而且也是符合现代系统论的思想的。因为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一个系统都有输入和输出,输出是输入的结果。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系统,输入的是各种物质化、能量化和信息化技术,在改造教育和利用教育的理论过程中,经过处理和控制,输出的是经过加工改造了的教育形态。而这一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都要有一个演化。因此,教育技术必然是一个动态系统。只有把教育技术如实地看作一个系统或过程,才能揭示教育技术化的本质和特征,并且为教育技术化的研究打开新的局面。
  
  5 研究教育技术化动态过程的意义
  
  教育技术化的提出提供了一种从哲学视角研究教育技术的新的方法,在理论上全面阐释了教育技术。从宏观角度,认为教育技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提供一种过程教育技术观,并指出把教育技术的某一种形态看作是技术本身的观点是片面的,而应该在动态的教育过程中全面把握技术;认为教育技术是要素相互作用有机结合的系统,提供一种系统教育技术观,并指出把技术的某一种要素看作教育技术整体的观点也是片面的,因为在教育技术化过程的不同阶段,技术要素的主次和组合方式不同。从微观的角度,打开教育技术化的黑箱,按教育技术化的阶段性特点分别把握每一阶段的技术形态,通过这种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教育技术本质,这种研究方法上的改变,为教育技术哲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和新的思路。
  教育技术形态分析中,每个阶段教育技术形态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其手段、主体、客体、要素的组合和教育技术目的不同。要研究教育技术整体,必须要分别具体研究各种教育技术形态及其转化过程,研究教育原理、教育技术原理、教育的技术创新。尤其是教育的技术创新问题,这扩大了教育技术哲学的研究领域。因为当人们谈论教育技术化、教育技术的价值、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等等这样一些话题时,谈论的绝不应只停留在什么是“抽象的”教育技术,而是有具体操作过程、有明确目标指向、有特定教育影响的现实技术。事实上,在教育实践中从来不存在什么完全“抽象的”“纯粹的”技术。因此,应结合具体教育技术的发展实际,从其中的教育技术目地、作用功能、作用价值来分析问题,才能够真正去理解教育技术的价值。如果脱离教育技术发展的活生生的实际去谈论问题,只有哲学上的思辨,这样做也许有哲学上的所谓“深度”,却难免有“纸上谈兵”之嫌,是不容易谈好、谈准确的。因此在研究教育技术化的过程中仍需教育的技术创新的支持,而且是关键支持。
  
  参考文献
  [1]Ellington H, Percival F, Race P.Handbook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M].NJ:Nichols Publishing Company,USA:1993:3-4
  [2]刘美凤.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89
  [3]李芒.关于教育技术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1998(7):1-3
  [4]颜士刚.技术的教育价值的实现与创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66-68
其他文献
针对传统的依靠单一参数对密封状态监测的不足,利用模糊神经网络处理问题的能力,综合多种密封参数的信息,建立针对密封状态监测的模糊神经网络系统,提出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故障诊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近年来,笔者努力寻找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的新途径。    抓精心备课    认真组织语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实行“个人自备、集体议课、专人整理、上课听课、反思修改”的备课方案,从以下4个方面做起,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  突出教学资源的
情感不是人的专利 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这些带有情感色彩的词,好似一向是属于人的专利。野兽有情感吗?伟大的英国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在100多年前就为这个问题作了
期刊
2000年底,位于美国内华达州沙漠地区的一家从事动物克隆试验的神秘生物试验室突然向外界宣布,该实验室将在2001年1月正式开始克隆人类试验,并希望能在2月份完成首例克隆人类
期刊
众筹融资对于拓宽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在评析《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重
它们命系风的怜悯和浪的垂青……它们中的坚韧者可漂流达241 35公里…… 估算漂流周期 请设想一下你孤立无援地漂浮于辽阔的大海,身距海岸数千英里之遥,命系于风的怜悯与浪的垂青—
期刊
思想政治课主要是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和修养为内容,理论知识较多,较抽象,初中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针对初中教材内容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初
亘古的地质历史和漫长的自然演替造就了这片土地雄浑的轮廓及和谐的生态,不屈的生命之光在这里闪耀,多彩的生灵在这里繁衍,甚至流沙在这里亦别有风采。这里的一切都在用它们无声
摘 要 通过引入化工仿真技术,借助计算机对化工专业的学生进行仿真实习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生到工厂中只能眼看不能动手的尴尬局面,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仿真科学与技术将势必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化工仿真;实践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89X(2008)10-0056-02  Application of C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