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式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学科多,领域宽,门类复杂,适合探究的问题很多,是非常适合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一、地理探究式学习的途径
就地理学科而言,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多样化了,既包括课堂内学生的探究、讨论、交流、质疑等活动,又包括课堂外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活动。
1.课堂内的探究式学习。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成因等知识,虽然前人已有定论,但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问题设计成让学生发现的探究过程。这些探究性课题的设计要注意适合学生研究,不切实际的大而空的课题往往得不偿失。
2.课堂外的探究式学习。课外进行的探究式学习是对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设计能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探究性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参加生活实践活动,如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等去直接感受。如结合“水流域”的内容,要求学生调查家乡的水系和水资源利用情况,让学生掌握实地调查、访问的探究方法,并结合所学习的地理知识提出水资源利用、水系治理的建议和措施,使所学知识得到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1.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教师要精心备课,考虑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问题无探究性可言,反而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还要注意使所选的课题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和意义。因此,设计探究性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教材中确定探究课题。按新课程计划、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其本身已提供了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在灵活运用现成教学材料的基础上,更需要挖掘有关的教学内容,将一些教学内容加工转化为探究性提问。例如:澳大利亚大陆四周环海,为什么气候却炎热干燥?南极大陆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说明了什么问题?如果地球不是倾斜着运动,在我们生活中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这些提问符合探究性提问的设计要求,采用这样提问的探究活动既有趣又有益。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地理学科有关的问题。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非常密切,根据不同学生生活的具体环境和家庭条件及兴趣要求,确定最佳课题。如在农村生活的学生可拟定有关农业生产、农作物分布结构、山区经济开发等方面的课题;在郊区生活的学生,可以调查郊区的农业区位因素特点,开展河流污染状况的调查、探究,垃圾的处理等课题;城区的学生可以了解工厂、商业、交通的布局情况及区位因素,城市空气和环境的状况及原因,垃圾分类及城市水污染的问题等。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整体参与。探究性讨论主要以小组为组织形式,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集思广益,而不是要他们重复教科书、教师或他人已有的结论。不同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差异很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人,新课程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由易到难、分层推进,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有所提高。例如,在学习了“亚洲”的自然地理后,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让学生具备如何去分析一个大洲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的能力。可设计两类探究性问题:一是通过阅读地图,说出该大洲位于什么带?与哪些海洋相邻?二是该大洲的地势有何特征?主要气候类型有哪些?②该大洲的西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气候有何差异?为什么?北美洲冬季时为什么多暴风雪?与地形有何关系?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一般都可完成;而第二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这样使少数能力较强的学生有探究的深度。探究性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要分层次、有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3.加强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方法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知识。受传统的强调接受式教学的影响,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容易被教师忽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落实。新课程强调“学习方法”,旨在改变对地理学科死记硬背的学习状况,鼓励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理解、掌握科学的方法,并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内化这些方法。
当课题确定后,教师可以提出几种方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内容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根据课题确定最佳研究方案,教师还可以给予适当的建议和补充。如社会调查类,研究方向是就某一自然现象或人文现象展开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形成调查报告。
4.注重学生能力的形成。其一,注重地图能力的培养。掌握空间分布,必须以地图为载体。任何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都有其空间分布的位置,如点的分布规律(城市与聚落)、线的延伸方向(河流、交通线)、带的形成因素(温度带、自然带)、面的区域特征(区域经济发展、世界政治格局)都离不开空间分布与特征。其二,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引导学生掌握好基本的地理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材加强了动手实验和调查活动的设计,如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简易测量学校所在地某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家乡的河流、商品等级和市场服务范围的关系等。其三,高度注重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学生彼此的“合作与交流、探讨与争论”,教师则负责充当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获取的知识,不一定是教材中固有的现成结论,也不一定是教师讲就一定能讲到的东西,但肯定比较容易内化,获取这些知识的过程便是培养自主探究能力的过程。
一、地理探究式学习的途径
就地理学科而言,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多样化了,既包括课堂内学生的探究、讨论、交流、质疑等活动,又包括课堂外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活动。
1.课堂内的探究式学习。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成因等知识,虽然前人已有定论,但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问题设计成让学生发现的探究过程。这些探究性课题的设计要注意适合学生研究,不切实际的大而空的课题往往得不偿失。
2.课堂外的探究式学习。课外进行的探究式学习是对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设计能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探究性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参加生活实践活动,如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等去直接感受。如结合“水流域”的内容,要求学生调查家乡的水系和水资源利用情况,让学生掌握实地调查、访问的探究方法,并结合所学习的地理知识提出水资源利用、水系治理的建议和措施,使所学知识得到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1.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教师要精心备课,考虑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问题无探究性可言,反而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还要注意使所选的课题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和意义。因此,设计探究性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教材中确定探究课题。按新课程计划、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其本身已提供了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在灵活运用现成教学材料的基础上,更需要挖掘有关的教学内容,将一些教学内容加工转化为探究性提问。例如:澳大利亚大陆四周环海,为什么气候却炎热干燥?南极大陆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说明了什么问题?如果地球不是倾斜着运动,在我们生活中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这些提问符合探究性提问的设计要求,采用这样提问的探究活动既有趣又有益。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地理学科有关的问题。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非常密切,根据不同学生生活的具体环境和家庭条件及兴趣要求,确定最佳课题。如在农村生活的学生可拟定有关农业生产、农作物分布结构、山区经济开发等方面的课题;在郊区生活的学生,可以调查郊区的农业区位因素特点,开展河流污染状况的调查、探究,垃圾的处理等课题;城区的学生可以了解工厂、商业、交通的布局情况及区位因素,城市空气和环境的状况及原因,垃圾分类及城市水污染的问题等。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整体参与。探究性讨论主要以小组为组织形式,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集思广益,而不是要他们重复教科书、教师或他人已有的结论。不同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差异很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人,新课程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由易到难、分层推进,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有所提高。例如,在学习了“亚洲”的自然地理后,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让学生具备如何去分析一个大洲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的能力。可设计两类探究性问题:一是通过阅读地图,说出该大洲位于什么带?与哪些海洋相邻?二是该大洲的地势有何特征?主要气候类型有哪些?②该大洲的西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气候有何差异?为什么?北美洲冬季时为什么多暴风雪?与地形有何关系?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一般都可完成;而第二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这样使少数能力较强的学生有探究的深度。探究性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要分层次、有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3.加强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方法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知识。受传统的强调接受式教学的影响,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容易被教师忽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落实。新课程强调“学习方法”,旨在改变对地理学科死记硬背的学习状况,鼓励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理解、掌握科学的方法,并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内化这些方法。
当课题确定后,教师可以提出几种方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内容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根据课题确定最佳研究方案,教师还可以给予适当的建议和补充。如社会调查类,研究方向是就某一自然现象或人文现象展开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形成调查报告。
4.注重学生能力的形成。其一,注重地图能力的培养。掌握空间分布,必须以地图为载体。任何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都有其空间分布的位置,如点的分布规律(城市与聚落)、线的延伸方向(河流、交通线)、带的形成因素(温度带、自然带)、面的区域特征(区域经济发展、世界政治格局)都离不开空间分布与特征。其二,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引导学生掌握好基本的地理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材加强了动手实验和调查活动的设计,如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简易测量学校所在地某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家乡的河流、商品等级和市场服务范围的关系等。其三,高度注重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学生彼此的“合作与交流、探讨与争论”,教师则负责充当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获取的知识,不一定是教材中固有的现成结论,也不一定是教师讲就一定能讲到的东西,但肯定比较容易内化,获取这些知识的过程便是培养自主探究能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