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经验 统筹兼顾 进一步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red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尤其是特大干旱、低温寒潮、严重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给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困难。但依然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好成绩,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实现了中央要求的“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确保农民收入不徘徊、确保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 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农村经济发展各项任务。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两会期间,记者就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特点、加快农村基础建设,如何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等问题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司长高俊才。
  记者:2010年,我国实现粮食连续第7年增产,“菜篮子”产品稳定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为满足国内需求、管理好通胀预期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请您介绍一下2010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的特点。
  高俊才: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各级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通过广大农民群众的努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农业丰收,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畜牧水产稳定增长。全年粮食产量10928亿斤,增产312亿斤,平均亩产663斤,总量和亩产双双刷新历史纪录,实现连续7年增产,连续4年超过1万亿斤。
  二是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实际增长10.9%。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工资水平双双增长。
  三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支持抗旱救灾和水毁水利设施恢复重建,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教育、医疗等基础条件继续改善。
  四是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实现了“双增长”。全国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的初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面积达到29亿亩,森林蓄积达到13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防沙治沙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禁牧休牧轮牧草原面积达到10.2亿亩,退牧还草工程围栏草原面积累计达到7.8亿亩,草原生态恶化势头有所减缓,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开始好转。自然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恢复。
  五是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农业“四项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确权面积达到21.76亿亩,占集体林地面积的80%,近3亿农民直接受益。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全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开始建立。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较快发展。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金融服务进一步改善,涉农贷款增幅高于各类贷款。统筹城乡迈出新步伐,一些省市出台了促进农民进城落户的具体办法。
  记者:2010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就为“十二五”开好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您认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哪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高俊才:一是气候制约增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多发重发。据统计,2010年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2亿亩,绝收4008万亩,全年共有3335万人、2441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全年洪涝灾害人口2.1亿人,因灾死亡3222人,失踪1003人,倒塌房屋227万间,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998年,为近20年以来同期之最。夏粮和早稻因灾分别减产8亿斤、41亿斤。水旱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除气候异常、地质条件复杂外,与防灾抗灾体系不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是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农业市场风险增大。随着农产品供求进入紧平衡状态,以及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融合日益加深,加上自然灾害影响和热钱炒作等因素,农产品价格波动明显加剧。食品价格成为2010年物价上涨的“第一推手”。虽然农产品价格上涨总体上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但如果涨幅过大,容易引起大起大落并造成农业生产的大起大落,从长远看反而不利于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
  三是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比较效益偏低的问题依然突出。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费用、劳动力成本、农机作业成本和土地成本上升很快。尽管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总体上升明显,但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性改变,特别是与其他行业相比,从事农业的收益明显偏低。2009年三种粮食亩均现金收益只有467元,2010年预计为536元,大致仅相当于一个农民外出打工10天左右的收入。这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一些地区“农业副业化”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是农业投入缺口大,支农资金管理尚需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调整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不断加大对“三农”的倾斜支持力度,中央各部门也都显著加大了投入,但与农业发展需要相比,缺口仍然很大,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同时,支农资金管理渠道多、相互之间衔接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支农资金的总体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城乡收入差距2010年比2009年有所缩小,但城乡收入之比仍高达3.23∶1。农村社会事业虽发展加快,但城乡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不协调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居民人均拥有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还远低于城镇。在土地征用和整治过程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时有发生。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仍面临一些制度性障碍。
  六是生态建设形势严峻,投入不足矛盾突出。我国森林人均资源少,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平均的1/7。草原超载过牧严重,大部分草原出现不同程度退化,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约30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近32%。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严重威胁,一些动植物物种处于濒危状态。天然湿地面积萎缩,功能下降。虽然近年来我国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的投资逐年增加,但与需求相比,投入不足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记者:“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请您介绍一下“十一五”国家促进农民增收减负惠农政策实施情况。
  高俊才:促进农民增收减负,是“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十一五”期间,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拿出了大量真金白银,帮助农民增收减负。“十一五”农民收入年均增长8.9%,是“七五”以来增速最快的。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5919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9%。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高出3.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上年的3.33∶1,缩小到3.23∶1(2005年为3.22∶1),城乡收入差距,连续多年的不断扩大,变为开始缩小。
  “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的主要政策和作用,一是取消农业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335亿元。始于春秋时期、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多年的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广大农民欢欣鼓舞,有的农民甚至铸鼎作为纪念,让子孙后代永远不忘这一历史性的制度变革。
  二是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了25%到40%,稳定和提高种粮农民的收入。
  三是多渠道增加“三农”投入。“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补贴资金。建立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农民的生产补贴资金(种粮农民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去年达到1226亿元。建设补助资金。中央安排大量资金,支持农村建设饮水、沼气、道路、危房改造、电网改造、学校、医院和其他改善生活生产生态条件的一系列农村和农业建设工程,提高抗灾能力,增加就业岗位,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生态补偿资金。对退耕还林农民的补助资金,按照适当标准,延长一个周期(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草补助2年)。其他惠农资金。新农合、新农保、家电下乡补助、中小学免除学杂费等惠农政策,使农民看病不太贵、上学不交费、有钱敢消费。
  四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国务院出台了(国发〔2006〕5号)等文件,对搞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合理确定和提高农民工工资等,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取得了好的效果。2010年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工资水平双双增长,全年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比上年增长5.4%。农民工月均工资1690元,同比提高19.3%。
  五是大力推进集体林权改革。全国30个省(区、市)已确权面积24.3亿亩(其中发放林权证20.1亿亩),占全国集体林地面积的88.6%。通过林改,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开展抵押贷款,加快林地流转,发展林下产业等,提高农民增收能力,既兴林,又富民。
  记者:“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请您谈谈“十二五”时期在惠农强农政策方面有哪些举措。
  高俊才:“十二五”期间,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巩固和提高家庭经营收入的同时,增加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具体有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各种补贴补助办法,根据财力可能加大补贴力度,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稳定和提高农民种粮等农业经营收入;在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容人之量”的同时,广辟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渠道,通过实施新一轮农民工培训规划、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民工工资、落实工资保障制度等,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按照“三化同步”(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农村内部活力,优化外部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减负,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记者: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十二五”规划提出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提高投入综合效益,请您谈谈2011年和“十二五”期间将重点考虑哪些政策安排。
  高俊才: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等党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和国家发改委的部署,抓好贯彻落实工作,主要有九个方面:
  一是加强防洪安全建设。要在继续加快大江大河治理的同时,加大对中小河流、中小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资金支持力度,力争用5年时间,使防洪减灾体系薄弱环节的突出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防御洪涝和山洪地质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当务之急是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伤亡特别是避免群死群伤为当前主要目标,以2010年堵口复堤续建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保护人口多但防洪标准较低的重点河段治理、“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灾害风险评估”、“搬迁避让”等为应急建设重点,按照规划,尽快完善前期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尽早启动项目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以保障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统筹兼顾粮棉油糖、肉蛋菜奶、瓜果和水产品等农产品需求,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1年要进一步加快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粮食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大力推进节水灌溉,积极发展旱作农业,提高粮食单产水平。要抓紧编制和争取尽早实施蔬菜规划,统筹考虑生产与流通环节,兼顾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利益,防止和解决农民卖菜难和城市菜价过度上涨的问题。继续加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基地建设,促进大宗农产品稳定增产。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植保工程、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加快农业优良品种繁育推广,加强动植物病虫害防控。继续支持建设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转变饲养方式,促进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加强渔政渔港建设,提高服务和保障能力。
  三是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应按照“保障水源、改善水质、保证水量、提高标准”的总体要求,与有关部门和地方加强协商配合,进一步加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供水方式尽可能实行水质和水量保证程度高的集中式供水,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城乡一体化供水。2011年,国家安排资金再支持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提高到77%。“十二五”期间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2011年和“十二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与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已建检测能力的作用,强化农产品质检机构的人员和经费保障,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产品、重点环节的检验检测。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建设一批部级专业质检中心,完善风险监测和信息预警功能,重点支持市级综合质检中心和县(场)级综合质检站建设,提高基层检测能力。
  五是加强耕地安全建设。在稳定耕地数量方面,首先要树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理念。在提高耕地质量方面,也需要多层次、多部门采取措施,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要按照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兴农田水利建设。要加大实施保护性耕作、增施有机肥、秸秆粉碎还田等措施的力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和保水保肥能力。要通过加强水土保持、“坡改梯”、“淤地坝”等工程建设,加大坡耕地改造力度,防止水土流失。
  六是加强农村安居工程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对安居工程的支持力度,改善农牧民、农民工、农林场职工住房条件,推进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建设。农村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包括供水、供电、道路、通讯、学校、医院、文化设施等多个方面,要按照缩小城乡差距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在做好规划的同时,加大支持力度,结合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解决城乡和地区之间差距大以及一些农村“有新房、无新村”等问题。
  七是加强生态安全建设。要把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与生态文明建设、富民惠民工程结合起来,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继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退牧还草、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继续组织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继续推进坡耕地治理的规划和试点工作,扩大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规模。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生态脆弱河湖尤其是易灾地区生态综合治理与修复,科学实施太湖、滇池等流域重大引水工程建设,增加湖泊生态水量,加快流域重点治理步伐。
  八是加强水安全建设。一方面,要加强非工程措施,包括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水资源保护;通过明晰水权和适当提高水价和污水处理费,促进节水和水污染防治;通过实施“虚拟水”(生产产品过程中所需的水)战略,使缺水地区和富水地区实现双赢。另一方面,要加强开源节流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加大对农业节水增效工程的支持力度,使灌溉渠系和田间减少渗漏、蒸发,同时减少化肥、农药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一批调水工程建设,缓解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容量不足问题。南水北调工程要加快骨干工程和配套工程建设,保证实现既定的目标,建设一批新的水源工程,西南五省等地区要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建设一批大中小型水库和相应的输水用水工程,以及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加大利用非传统水源的力度,包括提高人工增雨的作业水平和次数、增加废污水资源化的水量和增强安全性、提高雨水的利用效率等。
  九是加强移民安置区和蓄滞洪区的安稳致富工作和安全建设。2011年和“十二五”期间,各渠道资金应该向水库移民倾斜,加大支持力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做好安稳致富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安居工程和安全设施建设。对于淮河行蓄洪区和淮河干流滩区的居民,实行居民迁建工程建设,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迁出蓄滞洪区在安全地带建房的提高补助标准,使农民安居乐业。■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建立起了一套以国有产权为核心的金融制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制度逐渐表现出了不适应性。民间资本和国家之间不断博弈,争夺制度外收益,引发了资金产权的重新组合。这种组合导致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  关键词:制度变迁产权小额贷款公司    一、前言  自200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在陕西、四川等五省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以来,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受到了各方的瞩目。已有的文献大
期刊
摘要:本文归纳了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投资结构不合理问题、产业链延伸长度不够、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缺乏统一协调、区域协调与合作机制缺乏不健全等影响转型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使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延伸、开展内部合作与外部跨区域合作,形成资源开发与城市发展的联动机制、重视环境保护,建立有特色的综合性服务体系、完善基于长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撑保障体系等解决问题的对策,为进一步加
期刊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己在国内全面推开,它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为主,具有保障水平适度、交费方式灵活、适合农村实际的特点。但是,如何在经济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低、农村人口极其庞大的欠发达农村地区建立覆盖广泛、保障适度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仍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以地处欠发达地区的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为调查对象,探索我国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之途径。  一、实施状
期刊
说起苹果,很多人自然而然会想起三个: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被咬了一口,现在在乔布斯手里……却极少有人想起洛川。  殊不知,洛川的苹果在解放之初就漂洋过海远渡重洋。近年来,也时常作为“国果”出现在国家级的会议和活动现场,只是低调的洛川人没有经常拿出来“晒晒”而已。  洛川虽然不是苹果的出生地,但经过60多年的种植证明,这里是苹果最佳的生长地。  1947年,当第一株苹果树落户洛川,就注
期刊
摘要: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缓慢增长的居民收入和过高的商品房价格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得出高房价切实影响了城镇居民消费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房价居民消费支出收入分配改革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整体衰退,我国的出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拉动内需成为我国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两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投资的计划,2009年的投资率高达45
期刊
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加快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由于资源禀赋和历史原因,山西省长期以来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生产为主的产业格局,工业结构畸重、发展方式粗放、能源消耗偏大、落后产能较多,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变这一严峻局面,“十一五”时期,山西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的各项政策,采取了一系
期刊
回顾“十一五”时期,举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赢得了宝贵的时机。展望“十二五”,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风险和挑战。党中央高度重视“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十七届五次全会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深入调查,听取民
期刊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主动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我国外贸发展基本情况  (一)货物贸易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占世界贸易总额比重上升到6.2%,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
期刊
根据《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要求,2010年4月至2010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2009年全国重点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物流状况和物流企业经营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本次调查共收到1188家企业资料,有效报表1117家,报表有效率94%。其中,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672家,占60%,物流企业445家,占40%。  调查企业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国有企业144
期刊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难点在欠发达地区。为了解欠发达革命老区统筹城乡的进展和问题,定点观察“十一五”以来县乡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国家发改委宏观院调研组于2010年9月26—28日前往河北易县,分别到县政府有关部门以及2006年考察过的4个村①(桥头乡中山南村、城西镇后部村、流井乡全山村、白马乡北白马村)调研,并与当地农民进行座谈。  一、“十一五”易县城乡经济社会的主要变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