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主动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我国外贸发展基本情况
  (一)货物贸易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占世界贸易总额比重上升到6.2%,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7年,我国外贸出口12186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商品出口国;2009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约占全世界出口额的10%。201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9727.6亿美元,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进口13948.3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至此,贸易大国的地位得以确立。
  (二)外贸结构明显改善,从“中国制造”朝着“中国创造”迈进
  从进出口产品结构看,2001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为9.9%,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为90.1%;初级产品进口比重为18.8%,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为81.2%。到2010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为5.2%,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提高为94.8%;初级产品进口比重提高为31.0%,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下降为69%。200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为17.5%,到2010年这一比重提高到31.2%。我国在纺织服装产品、箱包、玩具、电视机、DVD、微波炉等轻工产品方面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基地。
  从贸易方式结构看,200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比重为42.1%,加工贸易比重为55.4%。到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比重提高到55.1%,加工贸易比重下降为29.9%。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取得进展,国内产业链条延长。2001年,加工贸易国内增值比例为36.3%,到2010年这一比例已经提高到43.6%。加工贸易逐步从代加工向代设计和自创品牌发展,从“中国制造”朝着“中国创造”迈进。
  (三)服务贸易稳定增长,进出口位列世界第五
  服务贸易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660.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301.5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为2.02%,位居世界第12位;进口额358.6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为2.43%,位居世界第9位。到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已经达到3044.0亿美元,其中,出口1464.0亿美元,进口1580.0亿美元,分别增长了66、57.8和82.6倍。进出口占全球比重分别为4.6%和3.9%,进出口均位居世界第5位。2009年,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服务贸易有所下降,但2010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大幅增长,达到1656亿美元,同比增长31.7%;全年服务贸易进出口突破3000亿美元。
  (四)外贸多元化取得明显进展,主要贸易伙伴份额相对集中
  目前,我国已经同世界230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从传统市场到新兴市场,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对外贸易关系格局。亚洲及欧洲是我国最大的进出口市场,2010年,我国对亚洲、欧洲及北美洲的货物进出口占我国对外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2.7%、19.3%和14.2%,三大洲合计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86.2%。与其他各洲的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分别为非洲4.3%、拉丁美洲6.2%、大洋洲3.3%。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对亚洲、欧洲及北美洲的进出口贸易有下降趋势,而对非洲、拉丁美洲及大洋洲皆呈上升趋势。
  (五)按照我国对世贸组织承诺,对贸易体制和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调整
  1、完善了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提高了贸易政策透明度
  中国还按照加入承诺,设立了中国世贸组织通报咨询局,提供有关中国贸易政策的信息,并根据世贸组织各个具体协定的要求,履行通报中国贸易政策和措施的义务。
  2、认真履行承诺的关税减让义务,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自2002年起我国逐年调低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15.3%调整至目前的9.8%,农产品平均税率由18.8%调整至目前的15.2%,工业品平均税率由14.7%调整至目前的8.9%。2010年降低鲜草莓等6个税目商品进口关税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关税减让义务全部履行完毕。
  3、配额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中国在加入议定书附件3中承诺取消的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特定招标等非关税措施,到2005年1月1日已经按所承诺的时间表全部取消。对植物油的关税配额管理已按承诺于2006年1月1日起取消。中国的关税配额管理体制按照加入承诺进一步完善,关税配额量按承诺逐年扩大。
  4、深化外贸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新修订的《对外贸易法》,我国于2004年7月1日起,提前半年履行了放开外贸权的承诺,取消了实行了50年的外贸权审批制。2005年1月1日,中国取消了丝绸的国营贸易管理。指定经营也按照加入承诺如期取消。
  5、服务贸易按照承诺的时间逐步开放
  在世贸组织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多个,占62.5%,接近发达成员水平。在银行、保险、电信、分销、会计、教育等重要服务部门,中国严格履行了加入承诺,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准入机会。
  6、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和水平显著提高
  在入世前后,我国对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几乎所有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都进行了修改,使其与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以及其他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规则相一致。通过日常监管与专项治理相结合,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执行力度在行政和司法两个方面都大大得到了加强。2004年,我国成立了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保护知识产权的专项行动。
  二、加入世贸组织的总体评价
  (一)入世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
  1、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001—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是10.5%,而同期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1.6%。据有关部门测算,过去10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达到20%,拉动经济增长平均在2个百分点左右,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2、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入世以来,我国外贸快速发展,与世界经济的交换量也相应扩大,不仅有效地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3、加快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形成
  入世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使得我国国民经济摆脱了封闭状态,逐步转向开放型经济。目前,我国的对外开放地域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到沿边、沿江地区和省会城市等内陆地区;开放领域从一般加工工业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扩展,向金融、保险、外贸、旅游、通信、商业零售、法律咨询和会计等服务行业延伸。同时,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加入WTO要求,我国多次大幅度下调进口关税税率,进口关税平均水平已从1992年的43.2%降至目前的9.8%。开放型经济的初步形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4、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通过进口国内短缺资源,拉长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板”,有力保障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原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一半左右通过进口保障供应,净进口农产品约为5亿亩土地的产量。通过引进国外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设备,为国内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保证,不仅增强我国产品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增强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据测算,进口对我国生产率进步的贡献率约为46%。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通过发展加工贸易等方式,成功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提供的3次重大机遇,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实现全要素生产效率提升。
  5、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益提高
  随着我国外贸持续快速增长,我国海关税收规模已经由1980年的31.8亿元快速增长到2010年的1.2万亿人民币。如果加上与外贸关联高的外资企业税收,外向型经济带来的税收约占全国总税收的三分之一,极大充实了国家财力。外贸发展为我国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外汇储备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外汇储备也随之大幅度增加。1998年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外汇储备对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均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6、为扩大就业作出了贡献
  据测算,我国平均每1亿美元出口可创造1.5万个就业岗位。目前外贸直接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亿,其中60%来自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农轻纺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直接吸纳就业人数约5000万。
  7、促进了体制和管理创新,为国民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从微观看,企业通过开展外贸业务,不断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一些企业还成功转型,从代加工向自主品牌转变,从单纯外贸向贸工技一体化转变,涌现了一批国际知名品牌。从宏观看,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增进了同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密切了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8、为我国外贸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外部环境
  通过世贸组织的框架和规则,我们不但取得了普遍的最惠国待遇,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公平、透明、可以预期的贸易环境,而且通过WTO的多边机制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订,更充分发挥了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
  (二)入世后出现的新矛盾和问题
  1、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国外的能源和原材料依赖程度加深
  2010年,我国进口原油2.39亿吨,已占到了国内消费的50%以上,今后还将逐年增加;大豆进口5480万吨,进口量超过国内产量一倍以上;棉花进口达到284万吨,已占到了国内消费的30%以上;铁矿石进口6.2亿吨,占国内消费量的67%。
  2、部分产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2010年我国钢产量达到6.26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44%;目前我国钢铁产能已达到7亿多吨,每年要进口6亿吨铁矿石。据国家发改委对国内20家汽车企业集团和10家整车骨干企业进行第5次汽车产能调查,2009年整车产能1395万辆,2015年规划产能已达到3124万辆,而未来全行业的整个规划产能将远超过这个数字。汽车产业快速扩张式发展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风险。据工信部统计,到2010年底,全国电解铝产能2300万吨,实际产量1560万吨,设备利用率仅70%。目前全国拟建电解铝项目23个,总规模744万吨,全部投产后,全国产能将超过3000万吨,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3、农产品进口压力增大
  由于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经济作物挤占粮田、水资源制约、粮价偏低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粮食生产难有大的增加,当年产量与当年消费缺口将继续存在。
  4、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竞争压力加大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每年外商投资30—40亿美元,90年代每年增长400—500亿美元,2001年至今,外商在我国投资上了一个新台阶,每年达到1000亿美元左右。目前外资企业已经全产业链、全方位进入我国市场。外资的进入,对提高我国制造和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对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构成越来越大的压力。此外,跨国公司往往通过并购排挤和消灭国内竞争对手,形成新的行业垄断。目前,我国如软件、电脑、手机、照相机、轮胎、包装、饮料等已经呈现垄断的趋势。
  5、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约束矛盾突出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全国666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原油消费的50%以上需要进口;电力供需矛盾加剧;铁矿石进口2010年已占到消费量的67%;10种有色金属所需矿产原料进口占到消费量超过50%。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水、电、油、矿产等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会进一步强化。
  6、我国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农业面临冲击的压力将越来越大。2010年我国进口粮食6695万吨,食用植物油687万吨,食糖177万吨,棉花284万吨。由于近年来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度,输入性通胀日益明显,给国内农业和农产品价格带来很大压力。制造业发展将面临很大压力。2001年我国汽车进口17.5亿美元,2010年猛增到305.8亿美元。国外制成品的大量进入,对我相关行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国外各种贸易和技术壁垒对我农产品、纺织品和机电产品出口的制约将进一步加强。银行、保险、证券、分销、电信等高附加值服务行业,也将面临较大冲击。金融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后,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国际化以及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将对中国金融稳定带来巨大挑战。
  (三)总体评价
  1、我国入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里程碑
  10年来,中国的平均关税从入世前的15.3%降到了9.8%,开放了100个服务贸易的部门,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清理立法的工作,学习运用市场规则,建立起稳定可预见的贸易制度,商业环境更加开放,市场意识、法制精神和知识产权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2、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入世10年来,我国出口增长了4.9倍,进口增长了4.7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两倍多,人均GDP由当初的800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4000多美元。10年前中国对外投资不到10亿美元,而2010年中国的海外投资已将近600亿美元。我国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通过连续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工业产品生产国、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已成为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功带领数亿人摆脱贫困,在减贫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入世10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的迅速崛起。加入世贸组织之初很多人担心“狼来了”, 研究了很多“与狼共舞”的对策,但经过10年的考验,现在国际上谈得最多的却是“与龙共舞”的问题。
  4、我国经济安全明显改善
  例如,针对我国耕地减少、人口增多、主要粮食供应紧平衡的国情,积极利用国外资源。我国进口的大豆数量从2001年的1394万吨增至2010年的5480万吨,净增4086万吨,如果按照大豆每亩产量150公斤折算,等于是将国内约2.7亿亩的耕地和水资源留给了玉米、粳稻的生产。
  5、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损害,有利于我国进出口贸易获得稳步发展
  世贸组织为中国设定了极高的门槛。同样作为发展中成员,中国入世时的工业品关税水平只相当于巴西和印度的四分之一,农产品的进口关税甚至比欧盟还要低,这对中国来说确实是一剂苦药。但如果中国没有加入到世贸组织这个多边体制中,对外贸易就会受制于几个主要西方伙伴,这些西方大国可以通过国内立法搞贸易保护主义来遏制中国,而入世这剂苦药却成为中国摆脱这些遏制的保险箱。
  6、入世是中国与世界分享繁荣和实现共赢的10年
  入世使中国获得了市场准入、贸易争端解决、贸易规则制定等方面的便利,也增强了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的信心,帮助我国赢得了大量投资。同时对于其他世贸成员来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遇。一方面,中国工业制成品和农产品进口税率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过去10年,中国在出口猛增的同时,进口规模也以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长。这些都给中国的贸易伙伴带来了机遇。目前我国给43个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实行关税免除,对95%的进口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目前成为这些国家最大的出口目的地。我国入世是世贸组织60年历史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双赢”结局的事件。
  三、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入世”10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五个重大转变:一是由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开放,二是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三是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四是由被动接受国际规则,转变为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订,五是由只依靠多边,转变为多双边和区域合作并举。展望未来,我国将以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为新起点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外贸政策,加强多双边和区域合作,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一)继续推动WTO多哈回合谈判
  作为一个发展中成员和新加入成员,我国始终积极推动多哈谈判,多次扮演了“桥梁”和打破僵局的作用。为推动技术层面的谈判,中国提交了100多份提案,并做出了实质性的关税削减承诺,将进一步把农业和工业品的实施关税削减30%左右。为了推进下一步谈判,我国要求世贸组织成员积极把握2011年多哈谈判的“机会之窗”,锁定谈判成果,以具体案文为基础寻求突破,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改善政策环境,健全服务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支持力度。
  加快投融资体制、流通体制和审批制度改革。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明确事权,减少程序,简化手续,规范行为,提高政府管理决策程序的科学化和透明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WTO规则要求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加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在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上的协调,提高政策的统一性。
  充分挖掘国内的市场潜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深化电力、铁路、民航、通信、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的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降低经营费用,提高服务质量。
  取消和禁止对跨地区营销、投资的限制和封锁,废除阻碍统一市场形成的各种规定,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
  (三)根据国内外形势制定我国外贸发展战略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科技进步、结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未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应适当调整出口导向、进口替代和贸易保护的外贸发展战略,更多地转向追求对外贸易的动态利益,促进技术进步,加快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促进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四)进一步完善外贸发展政策
  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健康发展。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实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进出口总额应保持略高于我国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货物贸易出口巩固世界第一位次,进出口实现基本均衡。在质量指标方面,力争拥有一批跨国公司和世界品牌,提升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和主导权、商品议价权和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改善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形成国际竞争的综合优势。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其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要抓住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重要机遇,完善管理体制,制定扶持政策,创造良好环境,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将服务贸易占我国贸易总额的比重提高到18%左右(目前世界平均水平)。
  促进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一是要优化进出口企业结构,培育更多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二是优化贸易方式结构。在稳定一般贸易比重基础上,努力扩大一般贸易进口。三是要在巩固发展美国、日本、欧盟、港澳等传统市场的同时,下大力气,多方位开拓新市场,包括南亚、东欧、俄罗斯、拉美及非洲等地区新兴市场,减少对少数发达国家市场的过度依赖和由此引发的贸易争端,增强外贸发展的多元化和抗风险能力。
  在稳定发展中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应在保持出口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优化出口结构,努力提升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质量和档次,鼓励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在政策导向上着力提高出口的质量和效益,逐步实现出口增长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
  积极扩大进口,充分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作用。完善扩大进口相关政策,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和国内短缺的资源、原材料进口,适当扩大消费品进口,扩大储备商品进口。敦促美、欧等发达国家放宽对我高新技术出口限制。
  继续推进加工贸易发展与转型升级。完善加工贸易产业指导目录、商品及企业分类目录。提高加工贸易行业准入标准,实行按鼓励、限制和禁止分类管理。对那些国内配套能力已经很强的产业、商品,应逐步退出加工贸易,或者将其限制在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内实行“封闭式”管理。积极推进我国境外加工贸易的发展。
  (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与区域合作,妥善处理贸易摩擦问题
  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与区域合作,推动国际经济体系改革,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认识贸易摩擦增多的必然性和长期性,深入研究国际贸易摩擦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应对机制,制定全面、科学、长期、有效的应对战略,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
  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加强对话与协商,加快开放市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优惠待遇,追求共赢,将“中国威胁论”变为“中国机遇论”。
  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要实现更大效益,必须增强在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组织中的话语权,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截至2010年底,我国正在商建的自贸区共14个,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双边贸易额达到了5213亿美元,占我国外贸总额的1/4。今后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区域贸易安排,逐步构建面向全球的区域经济合作网络,为进出口企业创造稳定、透明、自由、公平的环境。
  妥善处理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经贸关系。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区别对待、有取有予的国别经贸战略,妥善处理各种贸易摩擦,实现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
  健全贸易运行监测预警体系和摩擦应对机制。引导出口企业合理调节出口增长节奏,完善贸易救济法律体系,完善产业损害预警预案体系,合理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加强对反倾销、反补贴的磋商和应诉。
  完善对外经济关系的协调和谈判机制,加大对外交涉力度。综合利用贸易、投资、对外援助、外交等手段,加强国别经贸政策协调。按照“统一领导、科学决策、有效协调、一直对外”的原则,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反应迅速、协调有序的对外谈判工作机制,提高对外贸易谈判能力,增强应对贸易争端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敦促有关国家尽快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六)掌握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涉外经济政策。利用进出口和储备调节以及利率、税率等手段,搞好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
  加快立法,切实维护产业安全。加强税收监管,遏制外资企业通过转移定价、关联交易等手段转移利润。
  立足国内需求,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确保粮食、石油、重要矿产资源稳定供应。
  建立完善涉外经济预警机制。
  实施均衡的区域开放战略,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外贸协调发展。
  区别东中西部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外贸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要加快制定本地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规划和政策措施,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承接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转移,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中部地区要根据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找准找好承接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接点,努力发展对外贸易,在发展中逐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西部地区要在控制资源性初级产品出口的同时,加快外向型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首先把“蛋糕”做大,然后再根据需要调整进出口结构。
  (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化解“中国威胁论”的不利影响
  要努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企业形象,继续弘扬遵守规则、扩大开放的世贸精神,以实际行动向全世界表明,中国是坚持改革开放的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发展对世界不是威胁,而是巨大的机遇,让全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并与中国一起进入互利共赢、和谐发展的新时代。
其他文献
今年是中国入世十周年。10年前,霍建国曾任国家经贸委对外经济协调司副司长,并代表国家经贸委参加了中国入世谈判的工作,具体负责我国工商领域的对外谈判出价工作,亲历了入世前的谈判和10年的变化。为此,记者就如何评价中国入世的意义和作用,如何评价贸易竞争力,如何看待我国外向型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挑战等问题,采访了商务部研究院霍建国院长。  记者:您如何评价入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及作用?  霍建国:自
期刊
“十一五”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经济增速等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和竞争力逐步提高;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趋于缩小,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为耀眼的亮点之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一、构建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2004年发布的《2020我们住什么样的房子—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居住目标研究》指出,到2020年我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目标将为35平方米、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将大于20平方米,而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总体水平与小康水平却存在不小差距。因此,建立和完善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制度,通过政府适当干预来满足市场解决不了的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要,全面提高低收人
期刊
摘要:我国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建立起了一套以国有产权为核心的金融制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制度逐渐表现出了不适应性。民间资本和国家之间不断博弈,争夺制度外收益,引发了资金产权的重新组合。这种组合导致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  关键词:制度变迁产权小额贷款公司    一、前言  自200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在陕西、四川等五省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以来,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受到了各方的瞩目。已有的文献大
期刊
摘要:本文归纳了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投资结构不合理问题、产业链延伸长度不够、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缺乏统一协调、区域协调与合作机制缺乏不健全等影响转型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使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延伸、开展内部合作与外部跨区域合作,形成资源开发与城市发展的联动机制、重视环境保护,建立有特色的综合性服务体系、完善基于长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撑保障体系等解决问题的对策,为进一步加
期刊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己在国内全面推开,它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为主,具有保障水平适度、交费方式灵活、适合农村实际的特点。但是,如何在经济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低、农村人口极其庞大的欠发达农村地区建立覆盖广泛、保障适度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仍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以地处欠发达地区的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为调查对象,探索我国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之途径。  一、实施状
期刊
说起苹果,很多人自然而然会想起三个: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被咬了一口,现在在乔布斯手里……却极少有人想起洛川。  殊不知,洛川的苹果在解放之初就漂洋过海远渡重洋。近年来,也时常作为“国果”出现在国家级的会议和活动现场,只是低调的洛川人没有经常拿出来“晒晒”而已。  洛川虽然不是苹果的出生地,但经过60多年的种植证明,这里是苹果最佳的生长地。  1947年,当第一株苹果树落户洛川,就注
期刊
摘要: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缓慢增长的居民收入和过高的商品房价格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得出高房价切实影响了城镇居民消费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房价居民消费支出收入分配改革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整体衰退,我国的出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拉动内需成为我国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两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投资的计划,2009年的投资率高达45
期刊
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加快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由于资源禀赋和历史原因,山西省长期以来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生产为主的产业格局,工业结构畸重、发展方式粗放、能源消耗偏大、落后产能较多,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变这一严峻局面,“十一五”时期,山西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的各项政策,采取了一系
期刊
回顾“十一五”时期,举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赢得了宝贵的时机。展望“十二五”,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风险和挑战。党中央高度重视“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十七届五次全会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深入调查,听取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