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的主体性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c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地说,我们习惯于从语言形式着眼并对语言形式及形式意义进行释义。但在语言交际的实际过程中,释义过程是相反的。人们首先关注的是自己思想的准确表达和其表达内容被语言受体准确接收。只有当这些意义在交际的发送和接收中遇到障碍时,人们才会反观语言形式,进而调整语言表达形式,以达到交际意义的准确传达和接收。如果语言调整无效,则会采用辅助手段。人类的语言交际并不是交际“语言”,而是利用“语言”形式在各个层面上点拨人的精神与意识,点到之处,就是人们交流与交换之处。这样,交流与释义也就有了层次之分,如语言形式的释义、语言内容的释义、人类精神与意识的释义等,分成若干个层面来进行。但是,这一切都是以语言为最重要的、基层的介质来进行的,因而,有可能将不同层面上的问题混同为一个单纯的语言层面的释义问题。在语言交际的实际过程中,其意义的表达和接收是在多个层面上进行的,其释义也会在不同层面上发生。
  翻译是一种双语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语义的转换是其核心。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权威尤金·奈达博士给翻译下的定义是:“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如果释义学关注的不是发现文本背后隐藏的意图,而是展现文本面前的世界,那么真正的自我理解就必须遵循文本的质的指引。这里文本取代了作者的主体性。理解不是把自我投入文本,而是使自我向文本展开,或者说是接纳一个通过占用阐释所展开的世界而扩大自我。
  对翻译性质本身的认识决定翻译的取向,翻译不是从文本到文本的问题,而本质上是从人到人、从创造者到创造者的活动。翻译的主体性不同于创作的主体性,翻译囿于原文的限制中。翻译从文本分析出发,而终于文本的再造。这样,我们在思考翻译问题时,首先需要确定的是:翻译从何处出发,以何为立身之本?翻译理论围绕的中心问题一直就是如何传达出原作的含义。随着结构主义的兴起和语言学的发展,意义转换的概念得到加强,翻译道德与理论方面的考虑,对译者相对于原作者的附属地位的强调,也使意义转换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然而同原文并存的译文又可以佐证对意义确定性的疑问,对翻译的传达功能表示怀疑。奎因在《语词和对象》中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由于意义没有客观标准,“语际转换被不确定性原则所制约”暗示翻译对等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翻译是一种操控行为,很少会出现文本、作家、文化之间的对等。诚如罗斯所说,翻译在本质上就有缺陷,就是自相矛盾。译文和原文都是独立的存在,它们隶属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体系,翻译为译入语读者提供另一文本时必然抹去原有文本;或者说,呈现在译入语读者面前的,是译者所书写的不同于原作的另一文本。但如果译文不能向译入语读者传递原始文本的信息,翻译就无法达到其沟通目的。原作通过译文进入异国他乡,不得不以身所属的文化范畴孤立出来为代价。然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一直依赖翻译,通过对译文的阅读与原作者、原作所隶属的文化相遇。尽管翻译有欠缺的地方,但它始终是世界普遍交往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业之一。从主体角度讲,翻译问题即是理解问题,是译者与原文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理解问题。翻译以对原作和原作者的理解为始发点,理解的程度越深,翻译的过程越顺利。这里的理解不是单纯的复制过程,而是具有主动性。当译者和原文作者具备同样的气质和修养,具备共通的领悟和体验,具备译入语的表达能力时,就会产生出色的翻译。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对翻译的理解和认识,为翻译的作用与功能进行理想的定位;可以根据对某一翻译现象或翻译事件的分析,为翻译的实际影响进行定位;也可根据对某一具体文本的分析,对文本的价值与效果进行评价。在这里,作用、功能、影响、价值等词语,虽然意义有所区别,但就本质而言,指的都是翻译活动应该起到或所起到的作用,即翻译的价值。翻译在本质上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以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具有“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中学)□责任编辑:曾宪瑛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学校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体验式教学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提高品德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立足于学生的实
一、口头表达及书写能力。会说、会写是最起码的素质。现在的学生能讲比较纯正的普通话的是越来越多,但却不会说,不善于说。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交往,影响了信息的摄取。在写作方面,不少学生字迹潦草,网络语汇、错别字在作业中随处可见。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并长期坚持下去。说一口清晰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漂亮的字,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交
[目的]探讨醒脑静联合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对老年脑卒中后癫痫(PSE)患者脑电图表现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72例老年PSE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
推进企业继续教育开展,促进职工素质全面提升,一直是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关注的大事。它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日前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举办的“中国职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对于学生而言较为困难,且教学过程较为枯燥乏味,数学应用题不同于其他练习题目,许多学生对于应用题的解题模式不易理解,甚至对于数学应用题产生了抗拒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才资源优势,成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提高人口素质,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赋予教育的重任。九年义务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对提高民族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关键在于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知识视野中的起码知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
众所周知,数学是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其中很多数学知识以及问题都来源于实际生活.因此,在教授小学数学课程时,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数学建模,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描述概括
以往研究[1-6]显示,在乳癌细胞的生长、浸润、转移过程中,乳癌特异基因1 (breast cancer specific gene-1,BCSG1)、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基质金
期刊
@@
一、重视发现,激活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问题的多向性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大胆思考,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敢于质疑和超越,对同一个习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来解决。尤其要安排时间让学生去想、去琢磨、去探索,发现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激活其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性质”时,笔者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通过将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作为一门课程也逐渐进入学校课堂教学中.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出现较晚,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