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行儿童舞蹈的创作之前,编导首先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深入到幼儿园、小学,在和孩子们共同生活、学习、娱乐的过程中观察和了解孩子们爱什么、恨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了解他们的性情和所好,懂得他们的追求和希望。儿童舞蹈是编给孩子们看的,儿童舞蹈绝不是成人舞蹈和专业舞蹈的改头换面。因此,儿童舞编导必须先研究“儿童”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特征。
一、儿童心理特征在儿童舞蹈创作中的重要性
大量创作实践已表明,儿童舞蹈不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就难以举步成功。凡是卓有建树的儿童舞蹈编导,都能够考虑到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在童心的牵动下,驰骋于儿童舞蹈创作的园地,不断推出新作,编织精品,为广大儿童乃至成人献上了格调高、品味纯的“精神粮食”。
儿童舞蹈《我是解放军》中,编导抓住了孩子贪玩的心理特点,讲述了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午休时间不睡觉,装扮成解放军玩起了打仗游戏的小故事。舞蹈中孩子们一会儿射击,一会儿搏斗,一会儿跃起冲锋,一会儿躲藏隐蔽,玩的不亦乐乎,最后累得玩不动了,东倒西歪地倒在床上睡着了。该作品巧妙地将孩子玩耍的游戏情景搬上舞台,真实反映出一颗纯净的童心和一派质朴的童趣。儿童歌舞剧《这里的春天最美丽》,以多种物类的模仿为舞段形成了它独具特色的艺术品格。舞剧中有模仿海底水母、珊瑚、章鱼的舞蹈片段;有模仿森林中小鸟、小猴、梅花鹿的舞蹈片段;还有模仿太空中星星、月亮、机器人等的舞蹈片段,都真切地反映了孩子善于模仿,喜欢幻想的情趣。
当然,在儿童舞创作中对儿童几种典型的心理特征的把握和表现手法,均属于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如舞蹈《步步高》,既反映了孩子逞能的心态,又显示出贪玩的兴致;舞蹈《我是解放军》是体现孩子游戏的舞蹈,也是模仿解放军的舞蹈。舞蹈中关于儿童心理特征的表现手法,相互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即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互通的渗透性。
二、儿童舞编导必须研究“儿童”这一表演材料的生理特征
研究儿童的生理特征,也就是把握儿童舞蹈创作的物质条件。3岁至12岁的儿童,从总体上看,骨骼较软,容易变型;肌肉纤维细,弹力小;收缩力差,容易疲劳;关节韧性大,但容易脱节,等等。因此,儿童舞蹈创作不能与成人舞蹈创作相提并论,必须研究“儿童”这一特殊表演材料的生理特征后,方可进行舞蹈的创作。
1. 骨骼
儿童的骨组织含钙较少,骨化过程尚未完成。因此,儿童骨骼比成人软而柔韧,富有弹性,是软度训练的最佳时期。但是,因为硬度较低,骨骼容易弯曲变形,需谨慎行事。根据儿童骨骼的特点,在儿童舞蹈的动作设计和排练时要注意:适当设计软度技巧,动作力求舒展,考虑排练场地的安全性,注意补充营养。
2. 关节
儿童关节面软骨相对较厚,关节囊、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周围的肌肉细长。儿童活动时的关节活动范围大于成人,但牢固性相对较差,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出现脱位。因此要注意:排练前进行关节活动;动作可塑性强,但难度要适宜;避免大力拉扯动作,以防关节脱节。
3. 肌肉
儿童时期的肌肉组织正处于迅速增长期。喜欢蹦跳,弹跳性好,但耐力差,易疲劳。随着年龄增长,肌肉重量不断增加,肌力也相应增强。身体各部肌肉发育顺序是,躯干肌先于四肢肌,屈肌先于伸肌,上肢肌先于下肢肌,大块肌肉先于小肌肉。根据儿童这一生理特点,在儿童舞蹈的动作设计和排练时要注意:运动量不宜过大,避免疲劳过度;动作难度适宜,谨防肌肉拉伤;结合肌力发展规律设计动作,不可拔苗助长。
4. 神经系统
儿童神经过程不稳定,兴奋过程占优势,神经系统活动的集中能力较弱,表现为儿童活泼好动,动作不协调,容易出现多余动作,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排练时应注意:动作设计活泼欢快为宜;舞蹈的节奏要鲜明,清晰;采取生动有趣的排练方法,集中注意力。
三、儿童生理特征在儿童舞蹈创作中的重要性
从以上儿童生理特点看,孩子们的生理机能正处于快速而有序的发育阶段。此阶段的骨骼组织硬度小,韧性大,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但是,若遭遇不适度的外力,便容易弯曲变形,甚至出现损伤,影响正常发育。另一方面,此阶段的肌肉组织也正处于健全成长的时期,有较大的可塑性,但同时缺乏持久的耐力,通常表现为弹性频率与收缩频率都比较迟钝,缺乏一定的力度。尤其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无论是骨骼、肌肉或筋脉系统,都更为幼嫩和软弱,对剧烈动作的平衡协调与急缓变化过程中的控制能力,均不能与成人相提并论。
曾看过这样一个儿童舞作品,一群看上去7岁、8岁的小演员们披着长发,身穿宽松的大白裙,在舞台上随着非常躁动的音乐,疯狂地跑动和甩动着头发。不知是地板太滑还是孩子们的控制力太差,舞台上出现好几个小演员摔倒在地的场面,台下的观众无不为小演员们的安全担忧。该舞蹈应该是根据北京现代舞团《我的1997》改编的现代舞作品,把成人作品生搬硬套在孩子们身上,以孩子们的身体条件无法表现该作品所需要的张力和抽象的意境。有些编导,为了比赛拿到好成绩,不顾孩子的安全,拼命堆砌高难度技巧,以至于孩子们吃不消,出现扭伤、拉伤,甚至腰椎骨折终身瘫痪等严重问题。这种舞蹈不仅不能使儿童受到美的熏陶,还使儿童舞蹈园地——这块沃土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儿童舞蹈编导不能只站在编导的角度考虑作品效果,还应该充分了解儿童身体所能承受的量和度。
因此,儿童舞蹈编导在设计动作时,一定要从儿童生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儿童身体发展的自然素质,研究儿童舞蹈动作的发展规律。编导在编排动作时难易程度和运动量的大小及组织技巧等方面,都要符合儿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点,随时注意避免骨骼折断,肌肉拉伤和过度疲劳等现象发生,防止创作过程中的“专业化”、“成人化”倾向,确保儿童舞蹈创作活动能够顺利、健康、愉快地完成。
责任编辑 邱丽
一、儿童心理特征在儿童舞蹈创作中的重要性
大量创作实践已表明,儿童舞蹈不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就难以举步成功。凡是卓有建树的儿童舞蹈编导,都能够考虑到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在童心的牵动下,驰骋于儿童舞蹈创作的园地,不断推出新作,编织精品,为广大儿童乃至成人献上了格调高、品味纯的“精神粮食”。
儿童舞蹈《我是解放军》中,编导抓住了孩子贪玩的心理特点,讲述了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午休时间不睡觉,装扮成解放军玩起了打仗游戏的小故事。舞蹈中孩子们一会儿射击,一会儿搏斗,一会儿跃起冲锋,一会儿躲藏隐蔽,玩的不亦乐乎,最后累得玩不动了,东倒西歪地倒在床上睡着了。该作品巧妙地将孩子玩耍的游戏情景搬上舞台,真实反映出一颗纯净的童心和一派质朴的童趣。儿童歌舞剧《这里的春天最美丽》,以多种物类的模仿为舞段形成了它独具特色的艺术品格。舞剧中有模仿海底水母、珊瑚、章鱼的舞蹈片段;有模仿森林中小鸟、小猴、梅花鹿的舞蹈片段;还有模仿太空中星星、月亮、机器人等的舞蹈片段,都真切地反映了孩子善于模仿,喜欢幻想的情趣。
当然,在儿童舞创作中对儿童几种典型的心理特征的把握和表现手法,均属于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如舞蹈《步步高》,既反映了孩子逞能的心态,又显示出贪玩的兴致;舞蹈《我是解放军》是体现孩子游戏的舞蹈,也是模仿解放军的舞蹈。舞蹈中关于儿童心理特征的表现手法,相互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即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互通的渗透性。
二、儿童舞编导必须研究“儿童”这一表演材料的生理特征
研究儿童的生理特征,也就是把握儿童舞蹈创作的物质条件。3岁至12岁的儿童,从总体上看,骨骼较软,容易变型;肌肉纤维细,弹力小;收缩力差,容易疲劳;关节韧性大,但容易脱节,等等。因此,儿童舞蹈创作不能与成人舞蹈创作相提并论,必须研究“儿童”这一特殊表演材料的生理特征后,方可进行舞蹈的创作。
1. 骨骼
儿童的骨组织含钙较少,骨化过程尚未完成。因此,儿童骨骼比成人软而柔韧,富有弹性,是软度训练的最佳时期。但是,因为硬度较低,骨骼容易弯曲变形,需谨慎行事。根据儿童骨骼的特点,在儿童舞蹈的动作设计和排练时要注意:适当设计软度技巧,动作力求舒展,考虑排练场地的安全性,注意补充营养。
2. 关节
儿童关节面软骨相对较厚,关节囊、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周围的肌肉细长。儿童活动时的关节活动范围大于成人,但牢固性相对较差,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出现脱位。因此要注意:排练前进行关节活动;动作可塑性强,但难度要适宜;避免大力拉扯动作,以防关节脱节。
3. 肌肉
儿童时期的肌肉组织正处于迅速增长期。喜欢蹦跳,弹跳性好,但耐力差,易疲劳。随着年龄增长,肌肉重量不断增加,肌力也相应增强。身体各部肌肉发育顺序是,躯干肌先于四肢肌,屈肌先于伸肌,上肢肌先于下肢肌,大块肌肉先于小肌肉。根据儿童这一生理特点,在儿童舞蹈的动作设计和排练时要注意:运动量不宜过大,避免疲劳过度;动作难度适宜,谨防肌肉拉伤;结合肌力发展规律设计动作,不可拔苗助长。
4. 神经系统
儿童神经过程不稳定,兴奋过程占优势,神经系统活动的集中能力较弱,表现为儿童活泼好动,动作不协调,容易出现多余动作,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排练时应注意:动作设计活泼欢快为宜;舞蹈的节奏要鲜明,清晰;采取生动有趣的排练方法,集中注意力。
三、儿童生理特征在儿童舞蹈创作中的重要性
从以上儿童生理特点看,孩子们的生理机能正处于快速而有序的发育阶段。此阶段的骨骼组织硬度小,韧性大,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但是,若遭遇不适度的外力,便容易弯曲变形,甚至出现损伤,影响正常发育。另一方面,此阶段的肌肉组织也正处于健全成长的时期,有较大的可塑性,但同时缺乏持久的耐力,通常表现为弹性频率与收缩频率都比较迟钝,缺乏一定的力度。尤其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无论是骨骼、肌肉或筋脉系统,都更为幼嫩和软弱,对剧烈动作的平衡协调与急缓变化过程中的控制能力,均不能与成人相提并论。
曾看过这样一个儿童舞作品,一群看上去7岁、8岁的小演员们披着长发,身穿宽松的大白裙,在舞台上随着非常躁动的音乐,疯狂地跑动和甩动着头发。不知是地板太滑还是孩子们的控制力太差,舞台上出现好几个小演员摔倒在地的场面,台下的观众无不为小演员们的安全担忧。该舞蹈应该是根据北京现代舞团《我的1997》改编的现代舞作品,把成人作品生搬硬套在孩子们身上,以孩子们的身体条件无法表现该作品所需要的张力和抽象的意境。有些编导,为了比赛拿到好成绩,不顾孩子的安全,拼命堆砌高难度技巧,以至于孩子们吃不消,出现扭伤、拉伤,甚至腰椎骨折终身瘫痪等严重问题。这种舞蹈不仅不能使儿童受到美的熏陶,还使儿童舞蹈园地——这块沃土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儿童舞蹈编导不能只站在编导的角度考虑作品效果,还应该充分了解儿童身体所能承受的量和度。
因此,儿童舞蹈编导在设计动作时,一定要从儿童生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儿童身体发展的自然素质,研究儿童舞蹈动作的发展规律。编导在编排动作时难易程度和运动量的大小及组织技巧等方面,都要符合儿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点,随时注意避免骨骼折断,肌肉拉伤和过度疲劳等现象发生,防止创作过程中的“专业化”、“成人化”倾向,确保儿童舞蹈创作活动能够顺利、健康、愉快地完成。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