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随想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紧紧地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性、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有效性
  一、加强概念数学
  现在,很多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兴趣,认为数学特别难学。我们只要认真分析,就不难发现,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搞清楚,没有理解掌握好。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着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了“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2.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利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哪些旧知识与新概念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二、挖掘生活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所谓数学意识,是指能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数感。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教学中把教材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把教学情境生活化。首先,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资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善于挖掘生活资源,采撷生活数学实例,通过数学活动,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使学生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其次,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养成主动地从数量上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认识到数学符号、公式、图表是表示、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有关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的事物,分析它们的共同特征,让学生从熟悉的具体的事物中理解一些数学概念。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抽象的概念学习中解脱出来,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学习效果。最后,创设“生活数学”情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三、不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
  苏霍姆林斯基从来不给小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而是让学生试着重新做一遍。上课前半小时,和学生坐在树底下一起思考问题,帮他们解除疑惑,这是师生心灵交往的多么幸福的时刻。再想想自己平时的做法,虽然不会给孩子打不及格,但面对成绩差的学生总是缺乏耐心,边讲解边批评,让孩子学习得不快乐,这是极其错误的。分数不是孩子的全部,其实每个老师也很清楚这一点,但是面对这种教育体制,老师的做法也有一些功利。今后,我会多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给孩子一个空间,和孩子一起解决他们的问题,让孩子感到幸福,感到老师是真正地在帮助他们,而不是一味地批评。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应尽力想办法解决,批评、责怪毫无用处。
  四、注重数学复习方法
  1.精选习题
  围绕复习的主题,通览教材,把其中经典的题目圈画出来单独呈现,让学生再次练习,将平时单元测试中学生出错率高的题目,单独摘抄出来,供学生反复训练。教师自己编写或者从资料中查找综合性强的典型题目,做有益的补充。在复习过程中查漏补缺,抓学生的薄弱环节。将零散知识集中起来,使知识纵成行、横成片,形成互相联系的知识网络。
  2.复习时少讲精讲,让学生多练,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各种类型的题目全班都要意义过关,各别同学单独辅导,练习时采用变换练习的方式,开展游戏活动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练习时注意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有竞争与合作的伙伴。
  总之,只有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从教学实际出发,优化教学环节,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才能有助于主体意识的培养,推进现代化教学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黄元岭.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20)
  [2]连航娥.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教师,2010(8)
其他文献
摘 要: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阅读教学方式对小学生进行引导,对提高学生课堂理解、欣赏等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的提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关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方式  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和学习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开阔学生思维,提高认知判断能力,为将来各学科课程学习打好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成为当今世界通用的语言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语言,掌握英语这门语言,成为当今社会公民都普遍愿意接受的一个学习任务。学生的高考成绩如何,也受到其掌握英语语言的熟练程度影响,为此,教育部已经将英语列为小学阶段的必学学科之一。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环境;单词记忆;阅读能力  学英语不仅是适应国际交流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扩展我们自身知识结构的需要,学英语可以拓宽
摘 要: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教学领域改革频仍,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素质教育被推出,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初中生的素质和能力。我们都知道,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而,利用实验激发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目的,成为一线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重要性  对于初中生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初中物理课堂,不仅枯燥、
课堂练习是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没有有效的课堂练习,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难以保证。因此笔者认为,要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有效的课堂练习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练习观,从“有效”入手,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真正发挥课堂练习的功效。  一、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围绕本课的教学目的,要体现出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素养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素养;培养策略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要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重视学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