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心灵创伤成为家族标志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hydromu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文>=梁启超在文章《最苦与最乐》中写道:“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家有怨妇,鸡犬不宁
  “我是一个典型的怨妇。我不希望这样下去,请您想办法治好我。”樊女士在我面前坐下,开门见山地说。她今年32岁,是一家超市连锁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从她的语气中不难听出,她对自己喜欢抱怨这个习惯也充满了抱怨。
  为了缓解她的焦虑,我宽慰道:“生活中,哪个女人不抱怨两句?不必给自己贴上‘怨妇’的标签。”
  “不,我就是一个怨妇!”樊女士打断我,“我讨厌死抱怨了,可又忍不住。再不改掉这个毛病,老公会跟我离婚,女儿也会离我远去。我的婚姻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交流中我了解到,樊女士早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还与同班同学杜先生喜结连理,不久就有了女儿蒙蒙,生活幸福美满。2012年,她的生活接连发生了两个变故,父亲去世和工作变动。“爸爸去世对我打击很大,我感觉天塌了一半。爸爸是个胆小怕事的人,事业不成功,经常被妈妈唠叨,却从不还嘴。他特别疼我,每次我被妈妈骂,他都私下里帮我,但他从来不与妈妈正面对抗。我感觉他这一辈子活得挺窝囊的。”樊女士一边擦眼泪一边说,“爸爸走了,妈妈搬来跟我一起生活,我终于体会到了下雨不打伞的感觉。”
  我问:“什么意思?”
  樊女士说:“妈妈的唠叨就像上海的梅雨一样没完没了,而爸爸就是我的伞,现在他走了,我要独自承受妈妈的折磨。半年后,妈妈搬回老家跟我哥哥一起生活,我才没有崩溃。我知道这样想不对,毕竟雨过天晴了。但平静的日子没过几天,我所在的研究所被撤并,我被分流到现在的公司从事具体的物流业务。悠闲的生活一去不复返,我忙得焦头烂额。碰巧女儿又该上幼儿园了,忙上加忙,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陀螺,不停地旋转,不能停,一停就倒。”
  我安慰道:“非常理解。一下子碰到这么多麻烦事,难怪你有些怨言。是不是丈夫不体谅你?”
  樊女士说:“不,他很体谅我的。说他是个暖男一点也不过分,但我还是忍不住唠叨他。他说抱怨是我们家的遗传基因,还说他是我的丈夫,不是我的心理医生,治不好我的家族病。这话多伤人啊!好像我们家的人都是劣等人种。不过他说得对,他的确不是我的心理医生。”
  我问:“您都抱怨他什么?”
  樊女士欲言又止,想了想,扑哧笑了:“女人要抱怨,还愁没理由吗?大到事业、婚姻、孩子的教育、经济能力,小到饭菜口味、家务劳动、业余爱好,甚至他睡觉打鼾都能成为我抱怨的理由,最后上升到‘成心不让我好好睡觉’的高度。丈夫气坏了,搬到客厅去睡。另外,我的抱怨在公司好像也很有名,我去门店检查工作,店长们都不敢见我。”
  我问:“女儿也受到影响了吗?”
  樊女士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女儿当然是跟妈亲,但亲不到半小时,她就跑去找她爸爸了。她说我说话像是写作业,总要一句话说十遍。前不久,女儿幼儿园的老师通过微信向我推荐一本书,叫《不抱怨的世界》,还委婉地告诉我,妈妈少抱怨,孩子成长得更顺利。明显话里有话。后来我通过别的家长才弄明白,老师让孩子们练习口头表达能力,题目是《我的妈妈》,我女儿不避家丑,给我的抱怨恶习做了一次大大的广告。羞愧之余,我冷静下来,决定来找您,一定要治好我的抱怨病,否则家里鸡犬不宁,我和我老公甚至有离婚的危险!”
  抱怨恶习,源自创伤
  我告訴樊女士,抱怨的潜台词是“怎么做都没有用”,即把失败、心情不好等问题统统归为外在的、无法掌控的原因。长期沉浸在抱怨的情绪之中,反复絮叨种种不满,会摧毁自己的心情,消磨自己的意志,还会让周围的人难以招架,不是奋起反抗,就是逃之夭夭。家人是逃不掉的受害者,往往索性吵一架,让家庭气氛变坏。
  “没错没错!”樊女士点头称是,“我家就是这样。可是,我为什么要抱怨呢?难道真是家族基因在作怪?”
  我说:“人有抱怨恶习,大多源自童年的心理创伤。”
  樊女士大惊小怪:“童年创伤?我小时候没遇到什么重大变故啊!”
  我说:“童年的心理创伤未必是惨烈的事件,许多在成人看来平淡无奇的事也会对儿童的心理成长构成严重伤害。”
  我进一步解释,人的心理微妙之处在于,如果你被爱过,你就会学会自爱;被相信过,你就会学会自信;被尊重过,就会学会自尊。爱抱怨的人,大多在童年时期被灌输过无助的观念。
  首先,孩子追求某些愿望时,如果总是受到打击,便会形成习得性无助。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电击关在笼子里的狗,刚开始时狗拼命地想逃脱,但电击次数多了,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电击,根本无法躲避,最终狗放弃了努力。狗最终放弃努力,叫习得性无助。如果孩子想要达成某种愿望,父母不予支持,反而反复打击孩子,孩子无法反抗,无力挣脱,就会像实验中那条可怜的狗那样放弃自己的愿望,只能用抱怨、做事磨蹭等方式缓解内心的焦虑,久而久之便养成了抱怨的恶习。如果父母也爱抱怨,那么孩子用同样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焦虑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其次,孩子遇到挫折时,如果父母总是采用外归因的方式,孩子便会养成同样的习惯。比如,孩子学走路时不小心跌倒了,姥姥赶紧跑过来抱起小孩:“宝宝不哭,宝宝不哭,都怪这个地板把宝宝绊倒了。姥姥打地板。”边哄孩子边用脚跺地板。这就是外归因。长此以往,孩子再遇到挫折也学到了同样的归因方式。
  “没错,我小时候妈妈就是这样伤害我的!”樊女士的表情就像指认凶手,“我小时候要求妈妈买舞蹈鞋,妈妈嘲笑我腿短;我要求报名参加美术夏令营,妈妈撇嘴,说我没有艺术细胞……”
  我用手势制止樊女士的唠叨,接着说:“人的成长就像开车,开始学习驾驶的时候要对每个动作进行分解练习,学会后就变成了一种自动化的习惯。同样,童年时期的行为在重复中会变成习惯性、自动化的反应,一旦遇到类似的情境,人就会开启自动模式。如果小时候养成了习得性无助,再加上外归因方式,那么这种消极的思维方式就固定下来了,遇到麻烦就抱怨“都是别人的错”“怎么做都没用”,从而放弃努力。想想看,您的情况是不是这样?”   樊女士没有接话,若有所思的样子。
  心灵创伤,家族标志
  我问:“您在想什么?”
  樊女士幽幽地说:“父母对孩子行为方式的影响如此之大吗?如果是的话,那我的女儿岂不是也成了受害者?难道我丈夫说对了,抱怨真是我家的家族病吗?”
  我说:“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有句名言:‘往往是过去把我们弄成现在的样子。’一百多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受益于精神分析,很少有人再怀疑童年经历对成年人的思维和行为有重大影响。在儿童眼里,父母是他的天,是他的一切。这不仅因为他的生命由父母赋予,更重要的在于这种血缘链接背后的情感辐射。另一位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过母婴关系:‘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眼中看见他自己。’儿童通过与父母相处,逐步形成了对自己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投放到了外在世界的大荧幕上。您想想看,这样的影响还不够大吗?”
  樊女士不安地问:“这样的创伤会涉及后代吗?”
  我说:“根据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个体心理障碍的病因来自照顾者及与之相关的客体关系。照顾者的各种失误,比如忽视、拒绝、冷漠等,是由他自己的心理问题所造成的。孩子在不良照顾下产生了问题,也就相当于长辈将自己的心理问题传递给了下一代,这种情形是极为常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创伤是一个家族的标志。中国人喜欢续家谱、溯祖籍,特别是祖上有达官显贵,更是要大书特书,以显门第的高贵。至于家丑,则是万万不可外扬,甚至要将其完全抹掉才甘心。但对于人的精神世界来讲,不好的事情反而比好的事情留得更为久远,它以种种微妙隐幽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中,世代相传。”
  樊女士问:“人们常说,时间是治疗创伤的良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能淡忘童年的痛苦吗?”
  我说:“大仲马在《基度山伯爵》中写道:‘精神上的创伤就有这种特性——它可以被掩盖起来,但绝不会收口;它是永远痛苦,永远一被触及就会流血,永远鲜血淋淋地留在心头。’这句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创伤的本质。从心理学层面来说,岁月往往令伤痕更加突出,因为童年所受的创伤会在人的心里留下阴影,不知不觉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持续发酵,影响旁人和下一代。”
  樊女士说:“考大学时,我故意报离家远的大学,大学毕业以后,我也不喜欢回老家,因为我不想听妈妈的抱怨。这或许是我本能地在逃避吧?”
  我点头,说:“但你是逃不掉的。心理困扰不像皮肤过敏,离开过敏源就能万事大吉。情结是要消解了才没有,并不是隔离了就没有。未能言说的痛,总会以变形的方式渗进我们的生活。从心理层面来讲,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就是这个人内心世界的投射。如果一个人的内心积压了大量愤怒,对父母也好,对自己也罢,往往就会不自觉地将这种愤怒在平日与人的交往中体现出来。”
  樊女士面容凄苦,问:“那我该怎么办呢?”
  我是导游,不是导演
  我说:“当然是改变。”
  樊女士苦笑道:“谁不想改变呢?问题是,我都32岁了,还来得及吗?”
  我说:“生而为人,成长是责任,责任也会带来成长。正如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中所写的那样:‘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不可否认,履行对自己的成长责任势必会带来疼痛。可如果不去尝试,就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
  樊女士问:“您说的自由是什么意思?”
  我说:“真正的自由,就是人认为自己的生命全然由自己负责,不把责任归诸他人。相反,依赖别人的安慰,依赖别人的引领,就是不自由,因为那是孩子的方式,把责任扔给父母。要知道,正是责任的挑战,使人变得睿智。”
  樊女士失望地说:“这么说,我连您都不能依赖了?”
  我笑道:“我不是您生活的导演,我只是带领您治愈心理创伤的导游。”
  樊女士决心进行自我修炼。我给了她以下三个心法,算是导游手里的一张“路线图”吧:
  第一,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再依賴别人。心理成长是一个复杂、漫长的系统工程,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中领悟。当一个人有了改变的意愿,并且愿意像成年人那样付出,而不是像婴儿一样单方面索取时,改变就已经发生了。人在受伤后往往会更加沉默专注,无论是心灵还是肉体上的创伤,只要善加利用,对成长都有益处。
  第二,接纳自己,爱自己。自我成长,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学习理解生命和人性。当你用更客观、更完整的视角看待自己和他人,你会发现自己的创伤并非过错,亦非缺陷,而是一个指南针,指引你走向成熟。
  第三,与女儿共同成长。老年人常说:“生孩子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坐月子是女人重生的机会。”虽然有些迷信色彩,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还是有道理的。我提醒樊女士:“您可以把女儿当成童年的自己,把自己当成理想中的妈妈。女儿有合理愿望,您要尽力满足,满足不了的也不要打击她。女儿遇到挫折,您要采取正确的归因方式,引导她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我明白了!”樊女士大喜,“陪女儿再成长一次,与自己不堪的童年记忆告别。”
  我赞许道:“没错!所以说,家庭教育是父母造就孩子,也是孩子成全父母。”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精神压抑的学霸们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我国心理创伤与危机干预和精神动力学方面的专家,请谈一谈我国精神障碍患病率及其发展趋势。  徐凯文(以下简称徐):世界卫生组织的权威调查显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精神障碍患病率大致是1%,这个数据到2005年已经达到了17.5%。其中,焦虑症从1%发展到13%,抑郁症发病率从0.05%发展到6%。这是爆炸式的增长。  记:中国人的精神状况为什么变得那
优等生在很多人眼中是天之骄子,是无所不能的天才,似乎就应该“十项全能”,不但学习好,就连心理、人格都要比其他人更健康。而事实上,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学习成绩好,仅仅代表他在某些方面有独到之处,作为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内心也会有迷惑、有不解。但是由于旁人的“高看一眼”,他们无法直接解决这些内心冲突,时间长了就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偏差,甚至诱发心理疾患。  案例一:  小洁从初一到初
我通过了选拔,要参加古诗吟诵比赛了!开心之余,我心中涌现出不安的念头:其他选手也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的精英啊!  比赛那天,在休息区候场的时候,我观察台前台后的场景:有的同学吟诵得很好,有声有色;有的同学忘词跑调,跟不上节奏;有的同学发挥不好,下台就“呜呜”大哭起来……终于轮到我了!上台时我心中暗想:豁出去了!干脆大干一场。我深呼吸了一下,开始吟诵苏轼的《题西林壁》。在吟诵的时候,我觉得我就是诗人,我
现象:孩子不良情绪何其多  “那天孩子回家,拿了一打‘校园诅咒卡’玩,卡上的内容很消极。”郑女士说,最近她发现儿子买了很多“校园诅咒卡”,而且在卡片上写下被诅咒者的名字,卡片内容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郑女士警告儿子,以后不要买这种卡片。但是孩子不以为然地说:“同学们都买,都在玩。”  其实,校园诅咒卡的出现,说明孩子的内心有太多的不良情绪需要疏导。在没有正常渠道疏导的情况下,孩子就会采取一些成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接受更多的教育不仅能改善人的健康状况,还能提高收入水平。学习年限越长,受益就越大,每多接受一年的教育,长大成年后自评健康水平就会高出16%。  研究者选取了3596个3~18岁的芬兰儿童,在为期21年的随访期内对他们进行了4次调查。每个参与者对其所受到的社会支持和自尊程度进行了评分,还回答了关于工作和抽烟、饮酒等方面的问题。分析结果清楚地显示,受过多年教育的人,其健
心有余而力不足  冉静是一名初三女生,学习成绩中等。在班主任看来,她属于一名“临界学生”,意思是说:努力一把,她有可能考上重点高中,以后冲击重点大学;稍微松懈,就与重点中学无缘,将来只能读职业学校。班主任还说,冉静是个聪明孩子,没有偏科现象,品德、行为也中规中矩,没有早恋和网络上瘾的苗头,缺点是太贪玩,荒废了太多宝贵时间。  以上信息,是冉静的妈妈吴女士在电话预约咨询时告诉我的。我有点好奇,说冉静
联词:同桌,点头,发生,相当于,每天,生气,引起,操场  我和我的同桌 每天形影不离,是相当于亲兄弟的好朋友,可是有一天我们之间发生了一次小小的冲突:那天,我和几个同学在操场上玩丢沙包,他和另一个同学用水枪玩打仗。他光顾自己玩,不小心把我撞倒了,结果让另一个同学把水喷到了我身上,把我的新衣服弄脏了。我非常生氣,站起来就去打他。我俩的打斗引起了一位老师的注意,她跑过来制止了我们,并对我们提出了严厉的
夫妻争执:谁来管孩子  章先生和黄女士结婚16年,有两个孩子,儿子14岁,女儿10岁。章先生自办企业,商海沉浮,辛苦经营,积累财产百万。黄女士专职在家抚养儿女,管理家务,也是尽心尽力。这个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生活富足,儿女双全,很是令人羡慕。  可俗语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章先生和黄女士因为教育子女问题经常吵架,总是达不成共识。上初二的儿子到了青春期,很是叛逆,不时与妈妈顶嘴怄气,弄
问:我与孙某6年前登记结婚,婚后经常因为琐事吵架,起初只是嘴上吵,后来他开始打我。我不堪忍受,提出离婚。孙某不愿离婚,请求我原谅他,我们便签订了一份协议,约定他今后如果再对我使用暴力,则赔偿我10万元。半年后,孙某恶习不改,因为家庭琐事又对我拳打脚踢。现在,我想去法院起诉离婚,请问,我和孙某签订的赔偿协议有效吗?  罗江(四川自贡)  律师意见:我国《民法通则》第55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
所谓的“野猪教育”,就是在不提供经济支持的情况下,把孩子放到外地,以培养其独立生存的能力。时下,很多家长意识到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一旦走上社会,很难经受得住残酷现实的洗礼。于是,他们便有意识地对孩子实施“野猪教育”。不过,一些家长却忽视了孩子的身心特点,急于求成,给孩子造成了心灵上的创伤。下面这个故事也许能给有这方面打算的家长一些警示……  孩子没有生存能力最可怕  家住石家庄市的邱瑞琴婚后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