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情境教学是一种充分利用形象创设氛围,将教学内容和情境高度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的教学组织形式。本文对情境教学的生活性、形象性、问题性、实践性、情感性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生活性 形象性 问题性 实践性 情感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应当是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以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多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为适应新新课程的需要,在教学中我结合实际进行情境教学法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情境教学的生活性、形象性、问题性、实践性、情感性进行论述。
一、情境教学的生活性
情境教学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模拟的自选商场,以一个购物者的身份亲自体验商场,情绪一直处于兴致高昂的状态,在无意中顺利进行,学习活动随之变得轻松愉快,体验到学习过程中愉悦快乐的情感。最后我还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商品包装袋和商标,进行环境识字,让学生真正走出教材,走进生活,关心周围的事物,使识字变成真正的生活识字,将识字与生活结合起来,拓展识字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让单纯的兴趣变成学生的一种心理满足,养成学习的内驱力,识字能力也在认识和探究中得到发展。要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由教师进行语言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二、情境教学的形象性
情境就是具体的场合、景象或境地。构成情境内容的,无论是人还是物,是造化天然的还是人为创设的,都是具体存在的,都是可以感知的对象。这些对象,或者用眼可以看到,用耳可以听到,用手可以触摸到,或者用多种感官可以同时感知到,可见形象性是情境教学的重要特征。语文教材给情境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为情境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文学是人学”,教材中文学作品占了70%以上。一套语文教材犹如展示从古到今各种人物艺术形象的画廊,这些形象各具特点,栩栩如生。语文教材在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同时,还展示了人们赖以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些自然景物形象对指导学生认识生活,提高观察能力,陶冶感情,净化心灵,都是大有裨益的。语文教材中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必然牵涉具体的事物,这些事物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人化自然”的形象,体现了人类改造世界的无穷威力,揭示了人类文明进化的程度。这些形象对学生具有增志益智的作用,能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激励他们做创建人类文明的主人。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平时作文中学会形象思维,品要品得有味,写要写得细腻,从而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三、情境教学的实践性
有人说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课堂是学生表演的舞台。陶行知提倡“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嘴、时间和空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及专业特点,适当安排表演实践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天山景物记》、《威尼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时可以让学生将课文改编成导游词在课堂演示,教学话剧《雷雨》、《窦娥冤》时可以让学生上台扮演角色,可以结合单元训练进行模拟应聘、自荐、辩论赛等训练,还可以让学生上图书馆查找资料、电脑上网等。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增强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四、情境教学的问题性
有疑难,就会引发探究的兴趣。质疑问难的问题一般是经由大家思考过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暂时还没有解决的问题。问难必须有选择,问题与问题之间必须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善于在无疑处设问,在有疑处发难。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们积极探究新事物的倾向,对形成动机有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就曾说,他没有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尤其强烈,往往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创设探究性情境时,应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二册《美丽的小路》时,先出示精美课件:一条铺满花花绿绿鹅卵石、旁边开满鲜花的路,一条堆满垃圾、到处是苍蝇蚊子的路,问:“你们喜欢哪条路?”通过对直观形象图画的观察,学生说喜欢美丽的小路;再围绕着“为什么”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学生一上课就被深深吸引,从而产生创新动机,自主地质疑提问:“为什么一条小路那么美,另一条那么脏呢?”“那条很脏的小路上的垃圾是从哪儿来的?”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积极地朗读课文,通过讨论、比较,自主寻求答案,感悟到课文提倡爱护环境的含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情境教学的情感性
语文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在充分考虑语文认知因素的同时,着意突出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调节、组织等作用,使学生情知共进,形成健康个性、完善健全人格的一种教学模式。“情生于境,境能移情”,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的交互情境,能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小学语文课本为儿童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在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体验作品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例如,我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用发自内心的对总理的无限热爱、无限怀念和万分悲伤的心情范读课文,使课文中蕴含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深受感染,犹如身临道别总理灵车的人群之中……这样在朗读的过程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又让学生获得了缅怀革命领袖高尚品德、情操的情绪体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总结。语文教师一定要运用情感教学,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积极性,师生情感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大幅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学与教的心理学.邵端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2]马樟根主编.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关键词: 生活性 形象性 问题性 实践性 情感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应当是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以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多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为适应新新课程的需要,在教学中我结合实际进行情境教学法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情境教学的生活性、形象性、问题性、实践性、情感性进行论述。
一、情境教学的生活性
情境教学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模拟的自选商场,以一个购物者的身份亲自体验商场,情绪一直处于兴致高昂的状态,在无意中顺利进行,学习活动随之变得轻松愉快,体验到学习过程中愉悦快乐的情感。最后我还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商品包装袋和商标,进行环境识字,让学生真正走出教材,走进生活,关心周围的事物,使识字变成真正的生活识字,将识字与生活结合起来,拓展识字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让单纯的兴趣变成学生的一种心理满足,养成学习的内驱力,识字能力也在认识和探究中得到发展。要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由教师进行语言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二、情境教学的形象性
情境就是具体的场合、景象或境地。构成情境内容的,无论是人还是物,是造化天然的还是人为创设的,都是具体存在的,都是可以感知的对象。这些对象,或者用眼可以看到,用耳可以听到,用手可以触摸到,或者用多种感官可以同时感知到,可见形象性是情境教学的重要特征。语文教材给情境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为情境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文学是人学”,教材中文学作品占了70%以上。一套语文教材犹如展示从古到今各种人物艺术形象的画廊,这些形象各具特点,栩栩如生。语文教材在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同时,还展示了人们赖以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些自然景物形象对指导学生认识生活,提高观察能力,陶冶感情,净化心灵,都是大有裨益的。语文教材中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必然牵涉具体的事物,这些事物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人化自然”的形象,体现了人类改造世界的无穷威力,揭示了人类文明进化的程度。这些形象对学生具有增志益智的作用,能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激励他们做创建人类文明的主人。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平时作文中学会形象思维,品要品得有味,写要写得细腻,从而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三、情境教学的实践性
有人说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课堂是学生表演的舞台。陶行知提倡“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嘴、时间和空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及专业特点,适当安排表演实践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天山景物记》、《威尼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时可以让学生将课文改编成导游词在课堂演示,教学话剧《雷雨》、《窦娥冤》时可以让学生上台扮演角色,可以结合单元训练进行模拟应聘、自荐、辩论赛等训练,还可以让学生上图书馆查找资料、电脑上网等。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增强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四、情境教学的问题性
有疑难,就会引发探究的兴趣。质疑问难的问题一般是经由大家思考过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暂时还没有解决的问题。问难必须有选择,问题与问题之间必须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善于在无疑处设问,在有疑处发难。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们积极探究新事物的倾向,对形成动机有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就曾说,他没有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尤其强烈,往往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创设探究性情境时,应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二册《美丽的小路》时,先出示精美课件:一条铺满花花绿绿鹅卵石、旁边开满鲜花的路,一条堆满垃圾、到处是苍蝇蚊子的路,问:“你们喜欢哪条路?”通过对直观形象图画的观察,学生说喜欢美丽的小路;再围绕着“为什么”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学生一上课就被深深吸引,从而产生创新动机,自主地质疑提问:“为什么一条小路那么美,另一条那么脏呢?”“那条很脏的小路上的垃圾是从哪儿来的?”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积极地朗读课文,通过讨论、比较,自主寻求答案,感悟到课文提倡爱护环境的含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情境教学的情感性
语文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在充分考虑语文认知因素的同时,着意突出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调节、组织等作用,使学生情知共进,形成健康个性、完善健全人格的一种教学模式。“情生于境,境能移情”,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的交互情境,能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小学语文课本为儿童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在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体验作品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例如,我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用发自内心的对总理的无限热爱、无限怀念和万分悲伤的心情范读课文,使课文中蕴含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深受感染,犹如身临道别总理灵车的人群之中……这样在朗读的过程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又让学生获得了缅怀革命领袖高尚品德、情操的情绪体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总结。语文教师一定要运用情感教学,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积极性,师生情感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大幅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学与教的心理学.邵端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2]马樟根主编.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