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作君子之文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这句话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规范。人如此,文亦如此。内容厚实、观点新颖,但语言梗塞、结构杂乱的文章,难以引发阅读兴趣,更不用说给人教益、引起审美愉悦了;反之,内容空洞、观点陈腐、无病呻吟的文章,辞采再绮丽,结构再精美,同样令人难以卒读。乾嘉年间,“阳湖派”就主张“质为文所彰,文为质所存”,强调文质并胜相得益彰。笔者通过对《高中语文课程准》和人教版课标教材的学习,认为写出内容厚重、文采飞扬、质文兼美的君子之文,正是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对学生作文的要求。这里的“君子之文”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作文中展现出君子人格,二是文章如君子一样具有文质彬彬的特点。
  
  一、作文先做人,以质存文
  
  文学即人学,风格即人。这类观点,强调人情人性人格对文章的影响及其在文章中的自然流露。我们也常说“文如其人”,这其实是从阅读中、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见,作文教学离不开对人的教育熏陶和培养。我们应该培养具有什么人格精神的人?笔者从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写作专题中读出“君子”两个字。
  什么是君子?君子以仁爱为核心,推己及人;君子坦荡无私,重义轻利;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写作专题采用话题加写法的编排体例,20个话题几乎涵盖了对君子人格的全部要求。其中包括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即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世界;也包括人应该怎样建构自己、宽待他人、构建和谐世界的要求。新时期高中生在作文中展示的人格类型和生活态度不正应该是这样吗?
  课标教材是怎样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君子人格建构的呢?教材明确告诉我们,对自己,意志品质上要确立自信,直面挫折,善于发现幸福;思维品质上要多思善想,善于锤炼思想,能缘事析理,注重创新。对他人,要学会感恩,讴歌亲情,礼赞园丁,善待生命,学会宽容,在爱中学会奉献爱,在交往中使心音共鸣。对世界,以黄河之九曲认识世界的缤纷绚烂,在与自然的亲密相处中感受自然的博大浩渺,在对时间的解读中认识四维时空和人类发展的历史。上述种种,无疑是健全人格的必备质素,也是从古至今华夏文化的深沉积淀;既是历史的、传统的,又是现代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无论编者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些都融汇了5000年的中华文化精髓,暗藏君子人格的范型。如果我们的学生已经具备上述种种,那么对话题的再探讨,无疑会进一步廓清他们对上述诸话题的认识;更普遍的情况是,我们的学生对以上问题或知之甚少,或认识失之片面和表面,如果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集中、系统、深入的思考交流探讨,无疑对学生人格的健全、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具有极其现实而正面的意义。
  虽然“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说法深入人心,但是作为教材,其示范性和引领性是不容质疑更是不容忽视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准确深刻地领会编者的意图,吃准学生的人生实际,做高屋建瓴而又深入浅出的引导,方能收到以作文育人的功效,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同时,学生的生花妙笔、过人才情才有可能因美好的君
  子人格得以保存和流传。
  
  二、言文行远,以文彰质
  
  美好的人格、远大的志向、深刻独特的见解,乃至创新发明,要表达出来为人所知,为人所接受,并最终影响他人,改变世界,就必须借助规范准确、条理明晰、容易为读者接受的表现方式加以展现,正如孔子所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而无文,行而不远”。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明确传达了以文彰质的理念,配合20个话题,对文章形式上的要求做了巧妙而又系统的训练安排。就文体而言,涉及到叙事类文体、议论类文体、抒情类文体的训练;就技巧而言,涉及到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各种表达方式训练,涉及到抓特征、显个性、兴波澜、取角度、议中叙等众多方法训练;就层级而言,涉及到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不同要求,既有文从字顺、条分缕析、结构严谨的一般训练要求,又有写得深刻、充实、有文采,写得新颖的升格指导。就教材而言,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教与学而言,可以说为教师和学生指明了路径,照亮了作文方法技巧训练的前程。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深谙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结合学生实际做系统全面的规划,在每一次作文训练中不贪多务得,着重训练一种技巧,教师把技巧讲透彻,学生把方法学到家。我们相信,通过这种系统的方法训练,学生在高中阶段达成“进一步提高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的目标是毋庸置疑的。
  
  三、文质之辩:与其史也,宁野
  
  作文训练是一个“双重转化”的过程。第一重转化是指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作者头脑的转化,第二重转化是指作者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人教版课标教材兼顾了双重转化,要求高中作文训练讲求文质协调。那么,哪一重是高中阶段作文训练第一位的任务?换言之,当文与质二者一定要分出个轻重,该作何取舍呢?笔者认为应更加注重作文内容——质的要求。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杨氏的话:“……与其史也,宁野”,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只要认真阅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我们就会发现,语文的育人功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也被摆在了相当突出的位置。在新时期,语文学科承担了新的使命,这个使命就是担负起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浸染熏陶和培养。而作文训练中特别注重内容的要求,作文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君子人格的塑造,要求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从而表达对生活的见解和思考,正是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贯彻和落实,也是新时期语文学科教学(包括写作指导)责无旁贷的使命。
  从“兴、观、群、怨”说到“文以载道”说都表明,直陈真知灼见、紧跟时代步伐、感受时代节拍是中国文章历来所走的正途,中国文化实践理性的特质浸染熏陶出华夏民族经世致用的思维方式。虽然时代变了,学生的使命和君子人格的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我们的文化根基没有变,我们的文化长河没有干涸,相反,我们的文化源远流深,浩荡汪洋。对文章质的倍加重视,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对几千年华夏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彰显。
  就教学实际而言,教师指导学生“怎么写”驾轻就熟,但在“写什么”的指导上往往停留在审题的层面,充其量指明一个大致的写作方向。难道是语文老师不知道写什么具体内容吗?不是。问题在于,老师的经验、认识和感悟传达给学生,不等于学生就具备了相同的经验、认识和感悟,因为对事物的观察、对生活的感受、对世界的思考和把握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就学生作文实际而言,内容空洞人云亦云,缺乏真感受真见解正是许多学生作文要走出的困境。因此,高中作文教学理应提高对“质”的要求。
  [作者通联:湖北宜昌市三峡高中]
其他文献
下午四点的阳光  你有没有见过那种阳光  突如其来的,夹杂  在阴翳和黑暗之间  不合时宜的阳光  那么明亮,明亮得像  只争朝夕的爱情  像一个做完手术的病人,几个月来  看到的第一束阳光  这天我站在这样的阳光下  没有由来地想落泪  就忽然理解了他  是在什么天气,写下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那种回光返照的明亮  一如倒叙,一如一个人  满心希望地走向绝望  海兰卡  ※  然后人们教
古人写诗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读诗,也应该咬文嚼字。  首先要“咬”“嚼”的当然是“诗眼”。  好诗多有“诗眼”。诗眼者,诗歌之灵光汇聚的核心词语也。打开这个词语,便可以触摸到诗人之心跳,窥见诗人之心境,进而测量到诗人之心温。“诗眼”既可以是具有点题作用的关键词,也可以是具有独特的辅助诠释功能的“第三只眼”。擦亮“诗眼”,就是找到了诗歌教学的主题,找到了解读诗歌的曲径、幽径、妙径。  抓住
人家说三搬一火,搬三次家就等于失火一次。我们家才第二次搬迁,就已经有很多东西不见了。前天晚上,妈妈问我有没有看见一个铁质点心盒。  我一边整理漫画一边说着,我看到了就给你。妈妈却一再叮嘱我,仿佛那是一个什么宝贝似的。  妈妈经营着一家服装店,专门卖年轻女孩子穿的衣服。她经常把店里的衣服拿回家来给我穿。家里并不宽裕,爸爸去世得早,这个家完全靠妈妈不到十个平方的小店来维持。可正处于青春叛逆末期的我却总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语文课程改革走到了第十个年头,回顾年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的整体样貌,似乎可以用“面壁十年图破壁”来描绘。做出这样的判断有三个理由:   一是从研究内容来看,本年度的综合性学习论文可以归为两类。一类侧重于解析综合性学习的
乡愁是文学亘古不变、常写常新的一个主题。事实上是,人不论古今,地不分中外,乡愁是人类所共同的一种精神现象。郑振铎的《海燕》就是一首优美无比的思乡曲。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郑振铎为躲避因联名写信抗议蒋介石的暴行而可能遭遇的不测,被迫于5月21日乘法国邮船“阿托士”号,从上海出发逃亡到法国、英国等地将近一年半。此次同船的还有陈学昭、徐元度、袁中道、魏兆淇等,除了陈学昭外,其余三人都是在
《孔乙己》是鲁迅最满意的一篇小说,“在《呐喊》集中,这可说是呐喊的火气最弱,作者的内心隐痛却表现得最饱满的一篇,鲁迅如此偏爱它,正显出了他创作的真正的兴趣所在。”一般认为,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但实际上,如同我们只看到了海面上巨大冰山的一角,多数人只看到了被旧科举摧残毒害的孔乙己,却很少关注一个被社会逐渐染黑毒害的小伙计,笔者认为,这正是巨匠鲁迅于文本中赋予
总盯着过去,你会瞎掉一只眼;然而忘掉历史,你会双目失明。  ——[俄]亚历山大·索尔尼仁琴  1  命运,年轮编织的神龛。  生命,被年轮附着和包裹的磁场。  不断创造和改变着世界容貌与格局的磁场,不止是一具鲜活的肉体,还有细腻、充满幻想而且复杂多变的灵魂参与其中。人不过是这颗古老星球皮肤上微乎其微的一部分。大千世界,人其实非常渺小、卑微。仿佛渺小、卑微,就是每个个体在世间的另一个妈妈。  201
气质与行为有什么关系呢?我想,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清楚气质是什么东西。首先我要解释,心理学上的“气质”一词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气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也许你曾听过这样的话:“那个女孩子长得不怎么样,但气质不错。”这里的“气质”指的是人在言行举止和穿衣打扮中所体现的个人风格和气度。但在心理学中,“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
引导学生对课文整体分析,例如厘清文章思路、归纳文章主旨、概括写作特色,均有必要,有利于他们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但仅达于此是远远不够的。时间一长,篇篇如此,学生学得枯燥,具体知识不易触类旁通,情感提升的收效也受影响,弄不好,只能是“学习一篇又一篇,篇篇主旨加特点”。欲提高阅读、写作能力,调动学生情感,有必要抓住重点段落赏读。我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着重对文中的第二、五、六这三部分引导学生仔细赏读和悟
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仅就美学意蕴而言,李乐薇先生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登峰造极之作。文章篇幅不长,但称得上是一座小型的文学“富矿”。这给执教的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一是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审美经验,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二是要掌握一定的授课艺术,能解读出作品中蕴含的美学元素,交给学生一把探宝的钥匙,自行探宝,学有所获。  笔者明知这篇文章“难教”(难以教好),但受其美的诱惑,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