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guoq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有句古话,“万事开头难”. 一个有创意的开头能迅速激发阅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因此,初中数学课堂可以通过一些有趣味性的问题来引出专业复杂的初中数学知识,让枯燥的初中数学教材变得生动有趣.
  【关键词】 初中数学;提问方法;创新;兴趣
  中国有句古话,“万事开头难”. 有很多教师抱怨,学生对初中数学学习的热情不高,每次上课前看到同学们无精打采的样子,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传授知识的热情也瞬间烟消云散了. 由此可见,学生要学好初中数学,兴趣是关键,当今时代新课程概念风行于校园,正是要求教师敢于课程创新,把书本上死的知识变成生动的、有趣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初中数学课. 此外,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上的初中数学问题较为枯燥,这也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既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又可以让初中数学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这充分体现了初中数学问题创设的重要性. 问题创设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类型,下文将对此进行讲解.
  一、诱导型问题创设方法
  问题创设:小明家门口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河,小河的中心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巨石的西面7米和8米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棵柳树,巨石的东面6米和4米处分别有一棵枣树和一个稻草人,试将文中提到的各个事物的具体位置画图表现出来. 通过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画出文中事物的具体位置?需不需要考虑顺序问题?应该先画什么?
  文中的距离和方位是如何体现的?很明显,这个问题需要运用数轴的知识,如果不能确定小河的走向及巨石的位置,槐树、柳树、枣树和稻草人的位置就很难准确地画出来,小河的东西走向在图纸上表现为从左到右,由此引发教材中数轴的正方向和负方向概念解释,而小河中心巨石的位置也引发教材中数轴原点的概念解释,与此同时,7米、8米、6米和4米的距离也很容易让学生想到以一米为单位长度的方法,为教材中数轴的等距离要求做铺垫.
  这便是诱导型问题创设的例子. 诱导型问题创设,需要教師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将抽象的初中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情境来进行讲解,提出与初中数学概念相关的问题,诱导学生一步一步将关注点从情境转到具体的初中数学知识上来,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加深对初中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渗透式问题创设方法
  问题创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各种各样的成语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浮光掠影、揠苗助长、镜花水月等等,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成语,那么,哪些成语所讲述的故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呢?哪些又是一定不会发生的?哪些是不一定发生的?还有哪些成语所讲述的故事是不一定发生的?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感受概率”一章,就可以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来讲解,旨在让学生通过这些有趣的成语来充分了解到什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对事件的发生概率问题有了充分的判断能力. 另外,学生在判断成语的确定性之前,必然需要运用一定的语文、历史知识,充分了解成语的意思及背景,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渗透式问题创设要求教师们将枯燥的初中数学问题与不同学科相互结合,这样既增加了问题的趣味性,又可以让学生充分兼顾到各门学科,减少偏科现象的发生,体现了新课程概念中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
  三、趣味式问题创设方法
  问题创设:《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做了很多轰轰烈烈的事情,花果山称王、大闹天宫、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等等. 而最让我们佩服的,是他有一个专属武器——定海神针. 定海神针的神秘之处,不仅在于它的威力无穷,还在于它可以变大变小. 如果你可以穿越到齐天大圣那里,看他手握定海神针的中间部分,说一句:“长!”定海神针的两端就开始无限延长,而当他双手放在定海神针两端时,它就纹丝不动. 请结合初中数学知识解释其原因. 很显然,这个原理可以在苏科版教材“线段,射线,直线”中找到.
  目前穿越剧受到许多人的欢迎,初中生尤其喜欢看,当我们将“穿越”一词运用到初中数学课堂时,相信有不少学生会因此而提起兴趣,死板的初中数学课堂也会因此变得活跃. 很多教师会抱怨自己讲一个知识点讲了不下三遍可还是有好多同学一无所知,学生不认真听课让教师在初中数学课上事倍功半. 这与学生的所处年龄段有关,很多学生可能长期在上课,对上课不怎么感兴趣,但是他们却对网络上的一些流行话题感兴趣. 初中数学课堂上应用流行语,可以加深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印象,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也会加深,也呼应了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与时俱进.
  四、日常生活式问题创设方法
  问题创设:夏天天气炎热,而打开风扇会给我们带来一丝凉爽,当风扇运转起来的时候是什么形状呢?同学们上学的路上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它们的轮胎又是什么形状呢?请列举出其他跟风扇和轮胎形状相同的日常生活用品. 这样一来,苏科版教材中“圆”的知识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跟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了,与普通教学模式相比,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创设可以将抽象的初中数学知识具象化,让学生轻松明白自己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学了什么. 很多学生说课本的知识枯燥,不实用. 而日常生活式的提问就是将书本中的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一方面更加容易理解知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知识的使用价值,让学生知道知识不只是用来考试的,还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这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且简单易行.
  其实,教师和大多数初中学生一样,早已厌倦了枯燥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只是照教材念的授课方式万万不可取. 一次简单的创新,一个巧妙的问题创设,可以将死气沉沉的教学课堂变得生气勃勃,也可以让学生不再对初中数学课如此排斥,何乐而不为呢?聪明的教师永远懂得大胆地去做课堂创新,给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加点颜色,我们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吴亚萍.“新基础教育”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在当前花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学生也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在数学的学习上,但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因此,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有效性,探究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成为必然之势.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运用哪些方法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数学教学的经验,将在下文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进行深入探究.  一、新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任何知识的有效前提,所以很多教师都会说:“兴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面对新的要求,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已经在尝试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数学教学,那么,在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上如何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呢?  一、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练习总是和教学如影随形,设计的练习是为了学生掌握本节课的什么知
【中图分类号】O156.2  【文献标识码】A  一、前 言  数学教学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围绕着考试转,更多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以数学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致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既枯燥乏味又看不到什么实际用途.但数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并掌握一些数学知识,更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运用数学的能力.“数学建模”可以说是数学专业为数不多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总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很多学生都成为应试教育下的奴隶——死记硬背型的“人才”。他们当中一部分人对数学知识熟烂于心,但谈及应用便举步维艰;更有
“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的开设是新、老教材区分的重要标志之一,每册新教材都会结合单元内容安排几次实践活动,大家普遍对这样的“单元实践活动”比较重视,因为它有规定的课时,明确的目标,便于检测;但对练习中安排的“习题实践活动”却关心不够,或敷衍了事,或置之不理,编者意图未能得到体现. 一次习题实践活动是很小,如果经营得当,小项目也能取得大效益.  【案例】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18页三角形的面积练习中,有这
新一轮课改已经进行了八年,我也教了八年的小学数学,经过不断实践,深有感触:在农村小学教数学,要让学生爱学不容易. 众所周知,在诸多科目中,普遍认为数学科比较呆板,单调乏味,数学教材内容也不如语文那样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花一定的心思,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尤其是在农村,教学条件差,要让学生喜欢上数学,需要老师付出的汗水更多.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乐意走进数学课堂,乐意在课堂上展
【摘要】文章从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出发,对高职数学学习障碍的分析建立在中学阶段数学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深刻反省中学阶段教学的弊端,找到高职数学学习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并由此提出一些克服学习障碍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数学;学习障碍;对策      对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所有从业者和参与学习的高职生都会有深刻的认识,那就是枯燥、乏味、没有成就感。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觉得这应该是学生对于高等数学学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对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增加了新内容,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教师要明确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把握渗透的契机,真正使学生既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培养能力.  【关键词】 数学思想方法;困惑;思考  我们常说:“学数学的人与别的人不同,他们在想问题和做事时常常喜欢追求数量精确性,过程严谨性,条理简约性及思考与表达的高度概括性. ”说到底
在初中阶段的文化课程学习中,学生普遍面临着三多一少(所学课程多、学习内容多、课堂容量多、课后巩固时间少)的学习压力,这就造成了部分学力不足的学生奔波往返于各个课程之间,疲于应付的学习现状.   这样的一种学习特征在知识点多、难点多、考点多的初中数学学习中尤其明显. 结合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笔者认为解决这一学习矛盾的最重要的阵地还是在课堂,也就是老生常谈的向45分钟要效益.   一、什么是效益
课程改革多年,其中的教材内容已日新月异,更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时代的发展需求.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就增设“找规律”的知识. 下面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的“周期性规律”谈谈教学体会.   一、循序渐进,分层教学  为了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材在编排过程中十分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难度由浅入深,要求逐步提高,坡度的设计有效分散了难点,缓解了学生的认知负担.   首先,引导学生“找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