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值得思考的几点问题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ling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共发现了五点问题:教学内容乏味、与生活脱节;教学形式模式化、单一化;教学评价简单化、一刀切;教学方法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教学过程超负荷。这些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五点问题 改革方向
  
  一、教学内容乏味、与生活脱节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课程观,“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这种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课程观,显然不再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现行语文教材有一些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接受有一定困难,一些内容过于繁难,一些内容又过于简单,不同程度地脱离学生的实际。当今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为此,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教材的乏味、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脱节的现象,充分利用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素材,将教学活动引入生活,引入社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受、体验和领悟,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在含义,才能真正获得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才能真正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二、教学形式模式化、单一化
  “模式化”就是教师不顾主客观条件是否允许,在课堂上机械照搬他人的某一教学模式,甚至千篇一律地加以重复。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解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开始成为国内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一些教师墨守成规,他们对新的模式没有深刻的理解,只是生吞活剥、简单模仿,结果是千堂一面、千文一腔。学生置身凝固的课堂,兴味索然。殊不知,任何一种教学模式虽然总是与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的水平相联系,受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制约,但更多地表现在对教师把握教材的视角差的承认,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的关注,对教学对象个性的认同,更体现在教育者自身素质的个体差异上。缺少变化的课堂结构、程式化的教学步骤,不仅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而且只会加速大脑皮层的疲劳,抑制思维的活动,阻碍兴奋点的产生。
  三、教学评价简单化、一刀切
  “一刀切”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视或忽视学生的差异性的存在,在实施教学行为和衡量学生发展程度时出现的简单化现象。
  承认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精髓,是对人的多样化发展的承认。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我们往往不允许出现错误,热衷于区分优劣,否认差异,于是我们会在课堂上导演出一幕幕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受不了”的滑稽剧,抱怨甚至歧视学困生,并用一切手段把学生放置在一个整齐划一的“模”中加以铸造,扼杀个性的自由发展。
  因材施教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原则。“材”主要是指学生的个性差异,包括智力差异,只有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教师才能区别对待教育对象,使受教育者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既达到统一的基本的教学要求,又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并获得进一步发展;才能面向全体,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正确把握教材的分量和难易程度,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提出恰当的学习要求,使教育目标控制在既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又完全可以经过努力达到的水平上,所谓跳起来就能摘到桃子。
  四、教学方法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部分教师习惯于课堂上照本宣科,轻视社会实践,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简单地变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教师在课堂上,高频率、低效率地向学生提问,以致问题充斥课堂,把饶有兴味的课堂教学弄成了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枯燥的问答课。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口气连发数问,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问得学生紧张兮兮,目瞪口呆;有的教师习惯于用没有思考价值、赫然呈现在学生面前的“问题”,(实际上这样的问题算不上问题)向学生发问,学生尽可以信口雌黄,教室里却“异口同声”;有些问题则超过了学生的认识水平,结果挫伤学生积极性,抬不起头来;还有些问题则是老生常谈,学生厌烦反感。
  教学是在不断地设疑、解疑的过程中进行的。必要的发问是课堂上教师强化重点、突破难点的手段,是激发动机、激活思维的利器。可是滥问则会消耗宝贵的时间,降低课堂教学效益,在热闹气氛后面,隐藏的是学生思维强度的减弱、学习动机的消退,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重负。发问的主要目的不是激发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而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适宜的检查。所以教师千万不要满足于课堂提问的现状,而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少问巧问。缺乏明确目的、仅有一个“花架子”的提问,是不能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只有根据学生的思维规律,充分考虑提问的频率和场合,调整提问的内部结构,使“问”作用于读书,作用于观察思维,作用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作用于情感的熏陶,才能产生激发动机、引起思考的积极效果。二是让学生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活跃教学气氛,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和勇气;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于质疑;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让学生在信息交流、探究的过程中解惑。
  五、教学过程超负荷
  中小学生的减负问题一直受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所关注,但时至今日,由于学生承载失度、发展失谐、心理失衡的现象依然存在。它的产生根源于教师、学生、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超负荷”即指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教育观念和自身素质的原因而引起学生学习负担的失度、失衡的行为。从根本上说,这种现象是“应试教育”结出的一个恶果。
  有的教师重量轻质,相信“教师教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多”,于是唾沫横飞,头头是道;有的教师一味强调苦学多练,认为“学习时间越长,学生学得越好”,便依靠书山题海,频繁考试;有的教师求深求难,使得绝大部分学生不知所云,忧心忡忡。日复一日,学生对读书便再也提不起兴致了。
  我们既要肯定学生要有必要的学习负担,又要坚决反对逼学生超负荷学习的做法。这就要求教师平衡德、智、体、美、劳各学科的学习任务,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的书包再轻一点,作业再少一点,考试频率再低一点,学习时间再短一点,给学生一片蔚蓝的天空,还他们一个美好的童年。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必将成为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的课题、我们既要立足当前,务实求真,切实解决现阶段课堂教学中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又要放眼未来,探讨课堂教学领域中的一些深层的问题,努力寻求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的增长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朱英.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辽宁教育,2007,(9).
  [2]陈洁.浅析创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策略.考试周刊,2011,(76).
  [3]吴丹青.“体验—探究”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7,(上).
  [4]陈爱鹏.当前语文教学几个定位问题的思考.语文教学之友,2008,(10).
其他文献
摘 要: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式的教学尤为关键。教师应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鼓励师生在交往互动中即兴创造,强调学生本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开放的思维、开放的时间、开放的方式下,让学生更好地阅读文言文,更快地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开放式 阅读教学体系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然而,多年来,文言文教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与教学正孕育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要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每一位教师必须从教育情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彻底变革。语文素有“百科之母”的美誉,因而,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走在新课改的前列。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该如何实施呢?  1.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仅仅告诉学生自己和教
脏腑生克传化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治疗以及预后与各脏腑关系密切,本文试从脏腑传化的整体角度来解读溃
摘 要: 自2002年语文教学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传统的阅读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者对各种文本的阅读教学纷纷进行了探讨,但对科技文这一块却有所忽略,本文从开放式阅读的角度探讨了科技文在新课程改革中教与学的新路子。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科技文 开放式阅读    自2002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教学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阅读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人
阅读能力生成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阅读教学价值观相应从对文本的“一元解读”转变为“多元解读”,“多元解读”要建立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并强调注重个性化阅读。建构主义学习观也认为,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时,每一名学生所带到新的学习环境来的原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都是不同的,而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依据其原有知识、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语文阅读不是随意的消遣性阅读,漫无目的;也不是一般的了解性阅读,浅尝辄止。它应该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性阅读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不同剂量调衡方对Foxp+Treg细胞的影响,用免疫组化法检测Lewis肺癌荷瘤鼠和H22肝癌荷瘤鼠肿瘤局部微环境中Foxp3、TGF-β、IL-10三项指标,阐释中医扶正祛
1选育良种,适时施肥收挖时选择根直长大、健壮的植株作种苗,移栽于种子田,行距30厘米,株距20厘米。移栽前施足底肥,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每亩施2000千克厩 1 Breeding, timel
当今的高中语文课堂中,广大教师正积极实践开放的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出现了好的势头,语文课堂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那么如何构建开放式语文阅读教学呢?  一、开放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利用。我们在要求学生学好教科书的内容,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要求的同时,应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真正在学问上有所
孩子学习缺少主动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孩子学习兴趣下降,不愿意摸书本,怎么办?孩子回家就看电视、漫画书,打游戏成瘾怎么办?追根溯源都可归结为:孩子缺少阅读的好习惯。  2008年中青网调查显示,在6—14岁的少年儿童群体中,仅有不到5%的孩子保持阅读的习惯,64%的家长认为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重要性远次于参加补习班、特长班等,而言情小说、漫画、娱乐杂志及网络小说占据了中小学生90%以上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