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德育教育模式探索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tc_t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很多学生却出现了心理及道德方面的问题。这不仅给社会、家庭教育造成影响,更给学校教育带来了难度。农村初中必须打破传统德育教育模式,融入新的德育教育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德育教育;三位一体;网络;社区;家庭
  一、农村初中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些问题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村中独生子女与留守儿童比例增大。由于家长的宠溺,或者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家庭教育没有及时跟上,部分学生出现心理及道德方面的问题。比如,以自我为中心、攀比思想严重,劳动观念淡薄,沉迷网络等。许多家长由于自身所受教育的限制,无法正确恰当地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反而造成更大的伤害。而相对于学生、家长存在的这些问题,学校的德育教育只重讲授,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活动单一,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无法取得最好的效果。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强调,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注意同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紧密结合,要注意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促进形成良好的社区育人环境”。那么,如何在当前的农村初中学校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呢?
  二、充分发挥“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作用
  什么是“三位一体”?——把德育教育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共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德育主题活动
  如今网络发达,很多农村初中也能配备多媒体,这就给德育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学校或班级围绕德育课题目标,可组织开展一系列基于学生生活的德育主题活动。比如爱心教育,网络上往往有很多图片、文章、视频是关于贫困儿童、受灾群众和孤独老人的,能让学生看到身边真实的世界,产生心理共鸣。所谓心理共鸣,是运用心理学中“情感共鸣”的原则归纳出来的一种说服方法,就是要将学生心中隐藏的情感激发出来,让原本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爱心和同情心的学生大有感触。另外,中央电视台的《身边的感动》节目也非常不错,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最富有模仿性的动物,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模仿,而榜样则是模仿行为发生的关键。用身边“正能量”树立好榜样,感动学生,能收到较好的德育效果。
  2.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德育教育不能只靠书面、口头的教育,更需要实际行动。社区德育有利于克服传统德育的弊端,改变封闭单一的德育模式,使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受到更大的教益,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干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事,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发现自身的潜力和价值,也学到了生活的本领。
  笔者所在学校从2011年开始进行社区实践教育的课题研究,其中一个实践基地就是本地敬老院。实验表明,经常参加敬老院活动的班级,比不参加此项活动的班级更富有爱心、同情心。在家能体谅父母,主动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外能主动捐款、捐衣物给西部贫困山区的孩子。因此我们说,社区既是青少年参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也是青少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课堂。
  3.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表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中国有数亿的农村家长,担负着千千万万未来栋梁的教育责任。但是,中国农村家长自身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导致在家庭教育上缺乏理性认识。孩子犯错,个别家长棍棒相加;有些家长则置之不理,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教育的事情,他们不用管。有些家长对孩子宠爱过度,导致孩子屡教不改,愈演愈烈。很多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更加值得关注。事实证明,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学生的许多不良心理状态是由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因此,班主任必须弄清楚学生的家庭背景,调查可能导致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主动与家长联系,帮助和指导家长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孩子。
  学校是农村德育教育的主战场,它担负着联系家庭、社区二者关系的重担。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工作者必须摆正位置,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紧密联系家庭、社区,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思维和方法,使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治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12.
  [2]李菊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56.
  [3]钱源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134.
其他文献
当前,社会上往往会把学生概括为“三不”:“对人不感恩,对事不关心,对己不负责。”许多孩子对父母长辈的爱已经习惯于接受,理所当然地享受他们的照顾和无私奉献,
目的:探讨治咳川贝枇杷滴丸治疗四季外感"热性"咳嗽的止咳效果。方法:病例来源为2011年10月15日~2012年10月15日我院呼吸科门诊普通感冒引起咳嗽的患者,纳入中医均属于四季外感"热
本文从青少年的一系列恶性自杀事件出发,反思了挫折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科学的挫折教育的两方面要求,从自我认知、情绪健康、意志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人格五个方面分析了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作为动态的生成过程,是师生进行的一种多层面、深层次的交流与碰撞,只有实现所有学生智慧和情感的和谐共生,才能实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下面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奏响“对话”主旋律,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精心预设——对话成功之前提    “阅读是学生人性化行为。”虽然作品的价值,是由学生自己在阅读鉴赏中得以实现的。但有个事实
班主任教育管理的过程也是自身的生命过程。在教育学生学会热爱生活的同时,教师自身就得热爱生活,我们要让这一过程有滋有味。为此我们要做到:热爱班主任工作,对工作要有激情,我们的年龄在增长但心态不能变老。要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学会控制自身情绪尤其是消极情绪。要学会宽容,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学生的缺点有时也是教师的不足。  我任教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已经有两年多了,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和学生从相识
摘 要:本文对农村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和分析,对未来农村中学实施新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村;普通高中;新课程;教育资源;反思  问题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培训不到位,教育理念更新不及时,少数教师仍是“穿新鞋走老路”  农村教师总体素质偏低,观念落后,教法陈旧,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具体表现在:有些教师长期依赖于确定性、精确性、稳定不变的课程结构,长期习惯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偏重知识,偏重考试,偏重分数,教学过程中各元素间结构欠合理,关系欠和谐,影响了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呢?笔者在这里谈谈几点体会。   一、师与生的和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轻松的教学流程
一、情境-问题-用模情境:追捕偷猎者一群在青藏高原偷猎藏羚羊的不法分子被发现后朝喜马拉雅山方向逃窜,当地环保部门打算对喜马拉雅山进行搜索。运用该地垂直自然带图分析:
周期性是三角函数的重要性质,如何求最小正周期是三角函数知识的一个重点、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大多数的函数式比较复杂,这就需要把函数式适当变形后,再利用定义,周期公式求
墨菲法则有着深刻的管理内涵,通过对墨菲法则的深入学习,将其原理引入科室管理实践中,从流程设计、制度执行以及文化管理上重视墨菲法则的应用,科学分析差错本质,客观评价工作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