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身上的时光

来源 :凤凰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fei19881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著名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曾经说过:“假如我死后百年,还能在书林中挑选,你猜我将选什么?……在未来的书林中,我既不选小说,也不选类似小说的史籍。朋友,我将毫不迟疑地只取一本时装杂志,看看我身后一世纪的妇女服饰,它能显示给我们的未来的人类文明,比一切哲学家、小说家、预言家和学者们能告诉我的都多。”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服饰史,就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一批人——锦衣褴褛中张扬的个性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知识分子,他们敢怒、敢言、敢爱、敢恨,除了文字和语言的力量,也许最能彰显其人格魅力的就是他们的衣裳。梁实秋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中国旧式士子出而问世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团和气,两句歪诗,三斤黄酒,四季衣裳。”可见这身外之物并不可等闲视之。
  屈原大概是史上最喜好打扮的男人,“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他从江边走来,高冠博带,仙袂飘举,极为夸张的衣服上还披着香草鲜花,气宇非凡。他的服装构成的浪漫瑰丽,和他的为人与为文一样,充满了理想化的激情。
  潘岳写《秋兴赋》,说到晋朝士大夫的生活情景:“高阁连云,阳景罕曜,珥蝉冕而袭纨绮之士”。士大夫们穿着上等的罗绸绉纱,袖口是特大加宽号,这种衣服一度非常流行,文人们也未能免俗,特立独行者如魏晋名士也是这种大袖宽衫的追随者,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这和当时名士服用“五石散”有关,这种药吃下后产生巨大的内热,必须穿宽大的衣衫方能散热。
  到了近代,文人们对穿衣更是讲究了,比如邵洵美先生就非常讲究衣着。上世纪30年代的邵府钟鸣鼎食,有客来,邵先生常常轻裘缓带相迎。他穿衣的品位,折射出他典型的末代贵族气质。有人说邵先生趣味宽泛,一辈子都很会花钱,又乐善好施,可惜不擅生产。但是邵先生晚景再凄凉,也从未在服装上马虎过自己。同时代的张爱玲更是一个别出心裁的服饰爱好者。有一个段子广为流传,说是为了自己的书能印制得精细,她多次穿著自己设计的新衣跑印刷厂,使得印刷工人停下手中工作,目瞪口呆,叹为观止。张爱玲还向一女工传授穿衣秘要:“要想让人家在那么多人里只注意你一个,就得去找你祖母的衣服来穿。”女工吓了一跳:“穿祖母的衣服,不是穿寿衣一样了吗?”张爱玲说:“那有什么关系,别致就行!”
  “五四”一代的作家,虽然在思想上相当“西化”,但说到西装大多都摇头。徐志摩给陆小曼的信中,就专门说到西装的坏处:“脖子、腰、脚全上了镣铐,行动感到拘束,哪有我们的服装合理,西洋就是这件事情欠通。”林语堂在《论西装》一文中对西装更是深恶痛绝,他将穿西装者分为以下几类:一、“在要人中,惧内者好穿西装”;二、“满口英语,中文说得不通的人必穿西装;或是国外骗得洋博士,羽毛未丰,念了三两本文学批评,到处横冲直撞,谈文字,盯女人者,亦必两装”;三、“洋行职员,青年会服务员及西崽一类”;四、“月薪白元的书记,未得差事的留学生,不得志的小政客等”;五、“华侨子弟、党部青年、寓公子侄、暴富商贾及剃头大师父等”。
  与中国相反,西方文人对于服饰却是持不屑一顾的态度,以此来证明对自身修为的重视。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时常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地出现在市集上,当人们嘲笑他的时候,他只会淡然地说:“人的价值不是通过衣服来体现的!”
  所以,诚如莎士比亚所言:“衣裳常常显示人品。”
  
  两个时代——思想解放时盛开的繁花
  
  人受衣服的摆布并不是衣服的错,而不过是受制于政;台的、道德的等其他文化因素影响罢了,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刚刚完成,科技的突飞猛进使欧洲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顶点。而在东方,更早以前的唐朝,政治的昌明与制度的开放, 带来了经济贸易空前的活跃与繁盛。有这样一种说法——“从女人的裙子的长短可以看社会的繁荣与萧条”,反过来,思想和时代的解放同样可以在服饰中找到痕迹。
  服装的压迫往往以束缚的姿态出现,而束缚导致的结果之一,便是在被迫的变体中开出奇异的花。从这个角度来看,中世纪之后的紧身胸衣正是一个极端的象征,那种用鲸须甚至钢筋塑造体型的方式不仅奇特,而且疯狂。紧身胸衣和撑裙的演变史,几乎可以看作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服装的发展史,正如所有的革命部离不开领袖一样,这场服饰革命也同样造就了一位英雄。
  1845年,当年轻的沃斯怀揣一张五英镑的钞票只身前往巴黎的时候,谁也没料到他的到来将引发一场时装界的地震。那一年沃斯20岁,曾在巴黎著名的Maison Gagelin纺织品公司里工作了11年。这11年间对沃斯来说最重要的事之一,就是1848年爆发的法国“二月革命”。那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多变的政局使政客们提心吊胆,但对于一个活跃的设计师而言,却正是他大讨女人们欢心的好时机。
  


  沃斯成功地活跃在达官显贵之间,成为上流社会的妇女们不可或缺的时尚领袖——尽管那时“时尚”一词尚未发明。在此期间他筹划了服装行业里的第一个时装发布会,并将那些用以展示的服装穿在真人身上——这一举动开创了服装史中的一个新行业,时装模特由此而诞生。用真人展示服装的做法使服装得以在动态的审视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不仅如此,这些走动的女郎还将沃斯的服装展示会变成了热卖场。
  1855年, 沃斯以层叠的布料衬裙取代了传统的裙箍设计,将妇女们的身体从夸张的“母鸡笼”里解救了出来。对这一变革做出积极响应的女人中,有一个被称作那个时代的戴安娜或杰奎琳·肯尼迪,这就是拿破仑三世的妻子欧仁尼皇后,以她当时在装界的影响力, 可以说随便选择一种布料就可以改变纺织上业的命运。所以,当她喜爱上沃斯的布料衬裙,沃斯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很快,他决定脱离原来的公司另起炉灶。当他与一个叫奥托·博贝夫的衣料商在巴黎的和平大街上开设了“沃斯与博贝夫”时装店,一个由服装设计师左右潮流的时代宣告来临。服装师们不仅销售成衣,还销售白行设计的服装图纸,这种带有独创意味的经营方式,将服装师们与以前的宫廷裁缝区分开来。从此沃斯的步伐迈得更大了,他不再满足于硬布衬裙带来的成功,而将挑战的目光投向女人的全身。沃斯用抬高女装的腰际线、放宽下摆、加长裙身的做法,使女装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沃斯不仅让女人们体会到了长裙曳地的优雅,也让她们体会到不戴披肩和帽子的轻松和简便。
  中国的女人与西方女人相比,似乎在更早以前就享受过了服饰解放的快感,那就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鼎盛的时代——唐朝。当时的统治者在国力强盛,有看充分自信的前提下,实行了一种开明、开放的政策,博采和吸收各方的文化。唐代的妇女更有着难以想象的自由。不仅一改过去笑不露齿、站不依门、行不露面的传统,在服饰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尝试,像废弃了遮蔽脸面的纱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天宝年间,不少妇女还模仿男子的装束,着起幞头袍衫,最初在宫里中流行,后渐传至民间,成为普通妇女的日常装 束。这可以从唐代著名画家张萱所画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看到。
  唐朝服饰色彩之华丽,女子衣装之开放也是历代罕见的,妇女尤其对裙子情有独钟。初时,裙子窄而瘦长,穿者将裙子提得很靠上,甚至齐到胸乳,故唐诗中有“惯束罗裙半露胸”的句子。这是中国古代装束中最为大胆的一种,足见唐人思想开放的程度。
  唐代出现追随时尚的潮流,其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它是年轻女子极为青睐的一种服饰款式。这种裙子色如石榴之红,不染其它颜色,往往使穿着它的女子俏丽动人。至今人们还喜欢用“跪拜在石榴裙下”来形容对女性的崇拜,而这一俗语传说与杨贵妃有关。唐明皇爱看杨贵妃酒后的醉态,常把贵妃灌醉以观赏她那妩媚之态。而石榴是可以醒酒的,故在观赏之后,唐明皇常剥石榴喂到杨贵妃口中。朝中大臣因此对杨贵妃怨言口生。杨贵妃听闻闲话,很是不满,便借一次偶然的机会将此事告诉了皇上,唐明皇于是降下旨意:以后无论将相大臣,凡见贵妃均须行跪拜礼,否则格杀不赦。于是,大臣们见到杨贵妃都诚惶诚恐地拜倒在地。因为杨贵妃平日总喜欢穿绣有石榴的裙子,所以那些大臣私下都用“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话来开玩笑。
  
  三种服装——岁月沉淀下永恒的经典
  
  服装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在融合与碰撞时,服饰也会呈现出别样的风情。时尚在变,风格永存,经过岁月洗涤的衣裳,才能在潮起潮落中保持自己独特的韵味。西服、旗袍、牛仔裤,当时光机器驶入2l世纪,服饰已成为时尚的一种象征。这时服饰已不仅是御寒之物,而是溢出实用之外自成一派。
  西服是一种“舶来文化”,这—点无可讳言。现代的西服形成于19世纪中叶,但从其构成特点和穿着习惯上看,至少可追溯到17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略短的“贝斯特”,以及紧身和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构成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和许多穿着习惯。在中国最早穿西服的是雍正皇帝,至今在故宫尚保留他的这一画像,这如同玩赏钟表一样,是统治者满足追奇猎艳的心理,并无社会意义。乾嘉时期洋装开始在中国城市出现,人们对此讳莫如深,无人仿效。孙中山对男子服饰的改革做出很人贡献,他以西式服装为基础设计的中山装,首先在青年学牛中流行,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中国礼服。“春江水暖鸭先知”,站在民国服饰大潮前沿的那些时髦新派的男女,使当时的服饰时尚主流全面西化。
  而女式服饰最经典的当属旗袍,它在中国传统服装旗服的基础上,吸收了欧美服装的特点,突出了女性的曲线美,成为中国对世界服装文化的一大贡献。据资料记载,最早穿袍旗的汉族妇女是上海的女学生。她们穿着宽敞的旗袍,引起了各界妇女的羡慕,并纷纷仿效。同时,社会舆论对此也大加赞扬。于是,旗袍竟成了当时女子最时髦的服装。上世纪20年代初,旗袍开始普及,其式样与清末的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旗袍的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了。
  

上世纪20年代末,因受欧美服式的影响,旗袍式样也有了较大的改变。穿着比以前更称身合体,也更能衬托出女性的曲线美。到了上世纪30年代,旗袍已很盛行。先是流行高领,不久又兴起低领来,领子越低越“摩登”,甚至有穿无领旗袍的。袖子的变化也是时而长时而短。以后由于各种原因,穿旗袍的人越来越少,但旗袍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的民族服装,在国际上仍有一些影响。谈到旗袍的特点时,张爱玲说:“这样聚集了无数小小的有趣之点,这样不停地另生枝节,放肆,不讲理,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正是中国有闲阶级一贯的态度。唯有世上最清闲的国家里最闲的人,方才能够领略到这些细节的妙处。”
  在西方文化中,特别是美国的通俗服饰文化里,牛仔裤是不得不提的经典。它原是19世纪的美国人为应付繁重的日常劳作而设计出的一种作业服。时过境迁,当年粗重的劳动装,如今跻身时装界,巧妙地迎合流行,不断地变换出新的款式,风靡全球,在时装领域占据了极大一块地盘。
  牛仔裤的诞生,有一个人李维,斯特劳斯(Levi Strauss)功不可没,大名鼎鼎的Levi公司的创始人。人们甚至尊称他为美国牛仔裤之父、牛仔裤的鼻祖。李维·斯特劳斯十八岁时,远赴美国纽约与亲人团聚。1848年,詹姆士·马歇尔在美国两部加利福亚发现了金矿,无数做着发财梦的人们开始如潮水般涌向荒凉萧条的西部,引发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淘金热”。20岁出头的小伙李维,并没有直接去从沙土里淘金,而是改从淘金者身上“淘金”。1853年,已经成为美国公民的李维出洋到三藩市开办干货批发生意,并且售卖成衣、床上用品和亚麻布料给加利福尼亚州和西部的小型商店,生意十分兴旺。但他所采购的大批搭帐篷、马车篷用的帆布却无人间津。为处理积压的帆布,李维试着把帆布裁成低腰、直腿、臀围紧小的裤子,兜售给淘金工。由于帆布比棉布更耐磨,这种裤子大受淘金上的欢迎。于是,李维开办了专门生产帆布工装裤的公司,专门为淘金工、伐木工以及其他蓝领工人生产廉价、朴素、耐磨和功能性强的可充当工作服的裤子。“李维的裤子”不胫而走。为了实用及美观,他改用靛蓝色粗斜纹布,并以自己的名字“Levi’S”作为品牌。1873年,李维和雅克一起为牛仔裤上所用的“撞钉”申请了专利,并且开始在三藩市生产钉上铜铆钉的上作裤,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牛仔裤诞生了。
  服装,是心灵的镜子,也是历史的镜子——镜子外,姹紫嫣红,镜子内,风情万种。那批人,那个时代,那些华服,皆因为染上了时光的颜色,而变得更加妩媚动人。
其他文献
每一个人的脑海中,散落的记忆碎片,都是一把开启历史的钥匙,一面还原真实的镜子。  四十年前,“文化大革命”爆发时,我正随着当兵的父亲住在江苏无锡的一个炮兵军营里;三十年前,我随着转业的父亲离开军营回到湖南老家后不久,“文化大革命”落下了帷幕。而我的童年,正是在军营里度过,并贯穿了“文革”的始终。  “要文斗,不要武斗”是大多数人对文革的记忆。  无锡市的“武斗”情况我知之不详,但1967年我父亲被
期刊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义引申,还是“国家”和“家国”之间的词义考量,中国人总会把蕴藏在同一屋檐下的持家智慧提升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这一方面说明国人的家庭观念极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家和之道”的重视。  “家”本身是—个抽象的概念,其具体化的形象可以是一个庭院深深的四合院,也可以是巷子深处的老宅子。不管是哪种形象,“居住在同一屋檐下”却是一个“家”的必要条件。屋檐下的家长里短
期刊
和大多数在大陆工作的香港人一样,陈吟挥天天“两点一线”:早上从香港驱车到深圳沙头角的黄金大厦处理公司事务,晚上匆匆赶回香港和家人吃晚饭。但这个看似平凡的女人去和丈夫林世荣创造了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全世界最豪华洗手间”和“全世界最昂贵的坐厕”。  2005年,陈吟挥让香港歌后陈慧琳坐上了价值六千万港币的金钻马车开巡回个唱,极尽奢华和富贵,让世人对“金至尊”这个珠宝集团刮目相看。想象中,作为这样一
期刊
如今的广州西关有一条窄小的马路,名叫十三行。清朝年间,这一带曾是盛极一时的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十三行的商人群体曾经被西方人认为是18——19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人,堪称“富可敌国”。而“十三行四大家族”之潘家更是富甲一方。而今由广州荔湾区编志办主任胡文中讲述那一段辉煌的家族史,百年羊城大富之家之兴衰瞬间跃然而出,让人无限唏嘘。  清代共出现过三个商业群体,分别是两淮的盐商、山西的晋商和广东的行商。
期刊
20年前,全总话剧团有一个以调皮捣蛋闻名的三兄弟组合,老大逄小威,老二葛优,老三李洋,那时候的葛优未必想到自己会成为电影明星,但那时候的逄小威却期待着有一天能拿起相机为中国的电影艺术家们拍摄肖像。  20年过去了,葛优成了著名影星,逄小威成了国内著名的摄影家,葛优在戏里,逄小威在戏外。但在逄小威的镜头下,记录的却是中国电影百年影人的全景式画卷。  2005年底,逄小威在中华世纪坛举行了纪念百年电影
期刊
去年网民选出的最受欢迎博客中,有三个是菜博。看来在博客的世界里更能体现芸芸众生的“食色性”。  不过,说到让人耳目一新的菜博,无人能出其右的是胖星儿的“相对美女私房菜”。看看博士的宣言:边做菜边谈爱!就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教人如何做菜的博客。不过,如果再把宣言两个词组的动词对调一下,相信点击率会更高,当然这是外话。  胖星儿去年夏天受朋友影响开始写起了自己的博客,原本只是在中国博客网写着一个静悄悄的
期刊
大学像一个记忆的魔盒,装满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回顾自己的大学,也曾书生意气,也曾忧国忧民……年华老去,大学却被永远打上青春的印记!    大学同城 菁菁年代    和国外的大学不问,中国的人学是喜欢扎堆的。辨识中国的大学很简单——地域是一个显著的标志,如清华北大所在的北京,复旦交大所在的上海,以及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所在的广州。这三地也是中国大学分布最密集的地方。  我们也可以通通过另一种方式
期刊
汉堡    很显然,处于社会中层的中产阶级就是汉堡中间夹的那点肥肉。看上去挺肥,挺富足,挺让人羡慕的。但说到底,再好也都要夹在面包片中间,上上下下下、左左右右地包裹着,透不过气,出不了头,各方面的压力都要承受,各方面的事情都要考虑。活得不容易呀。  ——上海台资企业资料工程师 王丹    中药柜子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中产阶级像中药铺里放中药的,那种有很多抽屉的柜子。乱七八糟,又分门别类地装载
期刊
王子与公主的冰上幸福事  交叉点      一个是西方骄傲的冰上王子,一个是东方美丽的冰上蝴蝶,文化的差异并不能阻止他们相爱,反而使他们感情笃厚,共同徜徉在跨国情缘的幸福里。  [丹尼斯·潘采夫]俄罗斯圣彼得堡人,1992年冬奥会双人滑项目的冠军得主,人称“骄傲的冰王子”。  [陈露]中国著名女子花样滑冰运动员,1995年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女子单人项目冠军,人称“冰上蝴蝶”。  陈露(朋友在劝她找
期刊
五一“黄金周”至今已经历七年之痒。7天的长假既满足了现代都市人对休闲的渴望,也成为不少人头疼的事情。有人从几个月前就开始谋划黄金周做什么,也有人到了黄金周就蒙头大睡,把黄金周变成“黄金睡”。其实不妨翻开历史,看看前人的假日休闲,体味那个时代的摩登风尚。 现代假日制度是工业革命后工时制度确立的附属品,在中国更是近代的产物。但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尽管从未成文规定,但几乎一年二十四节气和春节、中秋、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