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诗人朱英诞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ao3954957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便是研究现代文学史的学者,恐怕好多人不知道朱英诞是谁。作为一名诗人,这是他的悲哀。然而,这种局面现在要被打破了。最近收到陈均先生寄来的《新诗评论》2007年第二辑(总第六辑)以及《新文学史料》2007年第四期。这两本书里都收录有《朱英诞专辑》——不妨把这看作是朱英诞被重新“出土”的一个重大信号。这一册《新诗评论》由陈均主编,其中有两个专辑,一是《林庚纪念专辑》,二是《朱英诞专辑》。这两个专辑占了全书将近一半篇幅。
  朱英诞(1913.4.10~1983.12.27),本名仁健,字岂梦,笔名有朱石笺、庄损衣、杞人、瑁朗、净子等,生于天津。他是朱熹的后裔,他的父亲朱绍谷擅长诗词,少时享有“神童”之誉。1928年,朱英诞入南开中学,未满一年因摔伤而休学。1932年考入北平民国学院,与李白凤同学,时林庚在该校任教,三人常在一起写诗论诗。1935年秋,朱英诞在林庚的介绍下结识废名,从此在诗坛追随林庚、废名二人。不久自费出版诗集《无题之秋》,此系诗人生前唯一一部公开面世的著作。1940年至1941年朱英诞在伪北大担任讲师。在沦陷区的文坛,朱英诞非常活跃,发表大量诗文,曾与沈启无一起编辑《文学集刊》,并编选废名、沈启无的诗合集《水边》。解放后朱英诞在贝满女中教书,直至退休。后半生一直坚持“民间地下写作”,留下几千首诗和大量遗文,均未出版问世。1983年逝世前的半年里他写下两万字的自传《梅花依旧》,极具现代文学史价值。他所补充完整的废名的《新诗讲义》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新诗讲义前半部分为废名的《新诗讲义》(世人误为《谈新诗》),后半部分为朱英诞所添加,并对前半部分进行了评点。一部完整的新诗史著作终得完稿,此真可谓现代诗坛中师生合著一部诗话的佳话。
  《朱英诞文章选辑》共收录朱英诞的文章31篇,大多是朱英诞关于诗歌或诗人的见解,颇多独到之处,有些还起到了丰富文学史料的作用,而这些文章又多半系“地下写作”,未曾公开发表过。如《苦雨斋中》《废名先生所作序论》《俞平伯小识》《水边集序》等很值得关注,为相关人物提供了一些新鲜的材料。又如沈启无的学生、朱英诞之妻陈萃芬在《关于诗人朱英诞》的回忆中明确指出,周作人被刺沈启无确实是替他挨了枪的,并不是周作人在《元旦的刺客》一文中回忆的,沈启无声称“我是客”来转移刺客的注意力,这无疑为周作人被刺事件提供了新的史料。此外《朱英诞专辑》对于研究“废名圈”之现代派遗脉在沦陷区的发展历程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喜读之余,不免也有遗憾,主要是时间考证及校订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林庚纪念专辑》中收录了林庚写给朱英诞的十封信。藏书家姜德明先生早在《信及诗》一文中介绍了废名致朱英诞、林庚致朱英诞的信,明确指出林庚致朱英诞的信发表于《辅仁文苑》第二辑,并在文中做了摘录。因此,今日研究者所言“辑佚”恐有不当。而且“辑佚者”在辑佚附记中对信的写作时间判断是有问题的。
  “附记”云:“这十封信中,前八封写于北平,约为1936年,九、十三两封,则分别写于1938至1939年。”其实,从三封信所谈《冬眠曲及其他》出版之事来看,第一至第三信写作时间是1936年。
  第五封信中有言:“文楷斋书尚未送来,想须过了元宵也。元旦新春无事,即问安好”;“象贤信原能面转”。第六封信有言:“象贤亦从青岛有信来。”按:象贤即朱英诞的同学李白凤,1936年夏大学毕业后往青岛。以上说明在写第五、六封信时,李白凤已不在北平,而在青岛。因此,基本可以断定,第五封信是1937年新春之时(旧历元月)写的,而第六封信则稍晚(按:整体而言,此十封信的时序应该是从先到后的,当初作为收信人的朱英诞已编好)。又,第四封信录有《冬之情曲》一诗,时间当在元旦之前,应为1936年末。
  第七封信有言:“苦雨斋之聚亦仍照常,惟少见废公及吾兄耳。”又以为朱英诞“或已赴津”。此信写作时间应在林庚离开北平南下福建厦门大学之前。按,林庚于1937年七七事变后往天津,再经由香港于9月到厦门大学。可见此信写作时间当在七七事变之前。
  又,信中云“今日午后拟视常出星先生,明日得暇盼能来一谈,当不出门也”,“常出星先生”疑为“常出屋先生”之误。废名一度卜居于西山,周作人请沈尹默为其书斋题名为“常出屋斋”,后来在周作人、俞平伯、沈启无、林庚等师友圈子中常以“常出屋”、“常出屋斋兄”、“常出屋斋居士”称呼废名,这类称呼也时常出现在他们的书信中。而“星”又与“屋”字形相似,所以“常出星先生”疑为“常出屋先生”之误。
  第九封信中提到“戴望舒诸人均在港,近来亦不作诗人了”。按:戴望舒到香港的时间是1938年5月,而信的落款时间是“十月五日”。此信写作时间是1939年10月5日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这组信是发表于1939年12月的。这说明此信的写作时间应是1938年10月5日。 第十(标题作“十三”)封信的写作时间落款是“五月二十九”,疑即1939年5月29日,刚好在写第九封信的时间之后。但信中云“得废公书,始悉仍在平也”,则很奇怪。废名是1937年12月离开北平的,1939年时怎么可能“仍在平”呢?只好存疑,以待方家解释。
  另外,在《朱英诞文章选辑》的许多文章中出现方格,不知由于是原刊脱落还是不可辨识。记得有一次《废名年谱》作者陈建军曾向我出示过朱英诞为废名、沈启无的诗合集《水边》作的《水边集序》复印件,并元脱落之迹象,而在《新诗评论》中的《水边集序》中,“然而走后我才又沉淀的觉出不妙,无可奈何花落去矣”一句竟脱落一“淀”字。
  现在这本《朱英诞文章选辑》的一大缺憾是没有收录朱英诞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希望在废名、朱英诞合著的《新诗讲义》出版之后,能引起研究者及爱好者对朱英诞的关注,早日有人为他出版诗集。
  这么一个在沦陷区具有重大影响的诗人,长期以来居然未被写进《现代文学史》,甚至连《沦陷区文学史》《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1937~1945)》亦未提及。我想,文学史之视野不该如此狭隘,我们应当在中国新诗史上记下朱英诞这一笔。
其他文献
所谓“婚外恋”,是指已婚者与配偶之外的人发生恋情。也就是说,这种恋情是发生在婚姻之外的。“婚外恋”自古有之,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婚姻制度的不同,婚外恋的形态和结局却很不相同。  “五四”时期是新旧文化的交替期,很多“五四”时期处于青年年龄段的人们都跨越和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种婚姻模式。一方面,大多数已经进入婚姻年龄的“五四”青年都在家庭的影响下结成了传统的婚姻家庭,另一方面,这些青年学子们在经过
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题总能引爆全社会的一次话语狂欢。2019年的作文题能够毫无悬念地淹没六月七日中美贸易战、波斯湾危机、梅姨辞相等世界性话题,自然一点也不奇怪。八道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类型,你媚我怨,瑕瑜互见。笔者不揣浅陋,拟对八道作文题在题材、题旨面向、话语腔调、写作具体要求和技战术考查要点诸方面展开。期待方家批评。   一、题情概述及概观   题情概述既是考生作業之首务,也为命题评议所必需。概述能
文化沙漠化就是只有消费型文化,没有生产型文化    问:您提出中国文化现在有一个“沙漠化”的危机。请问,您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观察?  李德顺:关于文化沙漠化这个问题,我们最初在1999年出版的《家园》一书中曾提到。当时是从历史上、学理上,以及现实情况的分析中,探讨我国文化发展上可能发生的问题。之所以提出文化沙漠化这个概念,主要是想发出一个预警。在上世纪末的时候,我们观察到这样一些情况:封建迷信沉渣
很早就想写一写侦探小说。从传统上说,侦探小说不入主流文学殿堂,只茶余饭后消遣品也,但个人认为这值得商榷。我从少年时代就受家庭影响,喜读探案小说。从中国的公案小说读到欧美的侦探小说又到日本的推理小说,直到阿加莎、西默农等等,越读越有兴味。我以为,这其中最大收获当属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手头这本《点与线·零的焦点》正好可用来做引子。  此书是日本推理文学大师松本清张的杰作,南海公司2007年11月出版,2
《走向田野与社会》  行龙著,三联书店2007年12月版,35.00元  有句云:“青史有待垦天荒”,二十多年前,社会史领域还是一片天荒的时候,我认识了晋人行龙先生。那时,他正一页一页地翻看山西各县的地方志,做卡片,写提要,准备在社会史领域开出一片新天地。我那时与他有同好,研究的是民众信仰问题,但后来我落荒了,兴趣转到了写历史随笔,与他便失了音问。二十多年过去了,一日,忽然收到他寄来的一本书,棕黄
20世纪90年代初,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文明史研究所编了一套《古史新译》丛书,我只收集到《格尔蒂法典》和《汉穆拉比法典》两种(至少应该出版过三种,后来似乎无疾而终了)。这两种都是原文和中译文对照,前者根据希腊文译出,后者根据阿卡德文译出。《汉穆拉比法典》中的阿卡德文原文当然是经过拉丁转写的(否则估计在出版社还找不到配套的铅字)。  我不研究法律史,收集《汉穆拉比法典》,一个原因还是好古成癖的老毛病——
2010年1月23日,北京零下16度,报上说是几十年来气温最低的日子。这天我在南浔。  湖州博物馆近年来总有大手笔,举办了“归去来兮——赵孟頫回家展”、“海上双璧——吴昌硕王一亭书画精品展”、“又见江南——齐白石书画精品展”、“晋韵流衍——沈尹默书法艺术精品展”等大型展览,全部是真品。这次来湖州,是应湖州博物馆之邀,准备联合举办“鲁迅的艺术世界——鲁迅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展出的内容拟包括鲁迅所
给赵勇的信。    赵勇兄:  谢谢你给《最后一班地铁》写的书评。  你总能置身在一个宽阔的空间里观察、思考和批评,你有着以常识性理论洞穿文本的能力。通过你的批评,一个文本被放置到了它应在的位置上。这不是我看了这一篇书评才有的感想,而是在读过你许多的批评文章后早就有的一个感受。  你说到创伤经验和创伤记忆下所形成的我的写作风格,我不得不承认,我确实更爱那些被摧残的个体。我爱“这个社会的失败者,多余
肖培东老师说:“这个世界,所有的深刻必然要积累许多的清浅,那么,从浅浅起步,慢慢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味、体悟语言的深层意蕴,走向语文的深厚,这是我的教学愿望。”其实这也是我的教学理想。下面就以《品质》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小说教学模式。   一、浅从学生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南宋学者陈善曾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则是入书法……”真
关于作者问题  嘉靖年间,明世宗崇道修玄,高级官员竟以青词取宠,“工者立超擢,卒至入阁”,时称“青词宰相”(《明史》卷193《袁炜传》)。近人言及嘉靖青词,多举袁炜所撰“洛水岐山”联语为例,其出处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嘉靖青词》:  世庙居西内事斋醮,一时词臣,以青词得宠眷者甚众。而最工巧最称上意者,无如袁文荣(炜)、董尚书(份),然皆谀妄不典之言。如世所传对联云:“洛水玄龟初献瑞,阴数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