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垃圾分类vs修复生态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ph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素材A%%龙岩火车站宣传垃圾分类


  “小朋友,你知道你手上的塑料袋属于什么垃圾吗?”2019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保护日,身穿绿马甲的南昌铁路局龙岩车务段青年志愿者正在给候车的小旅客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废旧电池、过期药品等属于有害垃圾,对环境具有很大危害,需要通过特殊手段处理……”在售票厅、电梯口,随处可见“绿马甲”们的身影,他们有的向旅客发放环保宣传资料,有的向旅客讲解垃圾的危害与分类知识。
  志愿者赵健介绍说,龙岩站每天要接待来往旅客约4万人,每天产生约5吨生活垃圾,他们希望通过候车的这段时间,引导旅客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帮助他们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提高垃圾源头分类的准确率。

它也发生在你的世界———素材B%%“修复生态环境”首次被纳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方式


  2019年6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发布,首次將“修复生态环境”纳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方式。《条例》明确指出,相关责任人在生态环境能够修复时应当承担修复责任;生态环境不能修复,原告请求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根据案情予以判决。还明确将“修复效果后评估费用”纳入修复费用范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往对生态损害所使用的惩处方式一般是民事的、行政的或刑事的,这的确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是“一罚了之”“一撤了之”“一判了之”,虽然进行了责任追究,最终却无法解决环境之殇。依法进行生态赔偿,除了“罚”“撤”“判”之外,还要在“修”“治”上想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将“修复生态环境”作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责任方式,是一种有时代价值的司法实践。

  素材解读
  龙岩火车站宣传垃圾分类,“修复生态环境”首次被纳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方式,无不表明环保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修复环境就是涵养生产力。正如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文口号———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从理念到实践,从共识到制度,从保护到修复,生态环保之路任重而道远,每个人都必须是行动者。
  适用话题
  社会责任、生态意识、蓝天保卫战
其他文献
各位同人:  写下这封信时,我已经在监狱中服刑了。可能有人会疑惑,作为一位知名律师,我为什么会锒铛入狱?那是因为,我触犯了法律。如今的我追悔莫及,深深地体会到:公正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当年,初入职场的我怀着满腔热血,全心全意,秉公办案。我接手的第一个案子的委托人,是一位小姑娘。她家境不好,却乖巧懂事,父母对她寄予厚望。可谁知,她在学校遭遇了校园霸凌,被同学欺负。那个学生是“官二代”,是臭
去年,我买了一本书,书的封面设计就像一封老旧的信,由此激发了我写信的欲望。我决定给远在老家的表妹写一封信。说写就写,我绞尽脑汁地写完信,贴上邮票,将信封好投进校门口的邮筒里,剩下的,就只有等待了。  等待的过程五味杂陈,却压抑着所有的忐忑,只留下满心的期待和欢喜。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可表妹说一直没有收到信。  终于,我拿着手电筒,来到校门口的邮筒前,往里一照,那封信仍原封不动地躺在里边。我有些难过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这大概是读书人的最高境界。  但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阅读并没有如此大的作用,甚至认为读书是无用的、过时的,是本该被丢掷于故纸堆中的陈年旧事与落日余晖。比起理工科肉眼可见的利益兑换,阅读更像是一条漫无目的且收效甚微的孤独苦修。但我对此不能苟同。从某种程度上说,阅读自古以来便是一座“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独木桥,是属于少部分“精英”阶层以及渴望加入这个队伍的人的,是一条
“我不愿站在云端跳舞,我只愿贴着地面慢慢行走。”面对这纷繁喧嚣的世界,我只愿独守一隅坚实的土地,以成小我。  “小”,听上去只是微末一芥,过于轻飘,不足为众人所道。可是“小”亦有自己的光辉。  做“小”并不是卑微无为,也需要精耕细作。日本有一家小食店叫“小笹点心”,每日只做两种糕点,几十年如一日,深受人们喜爱。这是因为他们不断打磨自己的手艺,只将自己的视线聚焦在眼前的一块糕点上,所以才能以小见大,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素材A都昌妈妈耗时6年绣成《清明上河图》,为孩子树立榜样  提起《清明上河图》,大家并不陌生。这幅名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现属国宝级文物。而在江西省都吕县也有一幅《清明上河图》,不过它不是画的,是家住都吕县城的黄淑群女士耗时6年,每天从早绣到晚,一针一线绣成的。《清明上河图》全图有800余个人物形象、26座桥梁,如此浩大的工作量让很多十字绣爱好者望而却步。但黄淑群却不分昼夜地
我曾不止一次地好奇,那些生动而鲜活的光彩是怎样悄无声息地汇集在简短的词句里,经过无数次磨洗与冲刷,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流淌。于是,我放下一切,去找寻那孕育了灵感的土壤。  一  我撑着油纸伞,走过春季里的烟雨江南。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是小小的寂寞的城……”在江南,在雨中,我輕轻地吟着郑愁予的小诗,耳边响起哒哒的马蹄声和那温柔细腻的吴侬软语。三月的江南,杨柳如烟,细雨如丝,空气中弥漫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它们看起来灰蒙蒙/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  星星生锈了,我们该怎么办?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在诗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而《看见》,给了我答案。  百度百科把《看见》定义为柴静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而在我看来,《看见》更像一本新闻
故宫,我只在很小的时候参观过。那时的我为它的高大雄伟、富丽堂皇而惊叹。如今回想起来,脑海中总是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有些昏暗的展厅里,透明的玻璃展柜中,橙色的暖光映在精美古朴的文物上,仿佛笼罩着神秘的面纱。因为这份神秘,我翻开了这本书。  爱上它不是一时兴起的轻率。它有一种扣人心弦的魔力,牢牢吸引了我的目光。阅读之后才发现,它承载了十二位顶级文物修复大师的匠人精神,承载了泱泱中华数千年的文化瑰宝。这,
真题再现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题目解析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体现了上海卷一贯的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考查学生思维为目标的特色。但是,今年的作文题,在类型和形式上与往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杭州李先生前不久遭遇了一场家长群“危机”。因为他开法拉利跑车送孩子上学,老师就在家长群向李先生建议,不要再开跑车接送孩子了,理由是会诱导其他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李先生回怼:钱是自己辛苦赚来的,不偷不抢,开跑车有什么不对?难道还要为照顾其他孩子的心情,特意买一辆普通汽车来接送孩子吗?为此,李先生被踢出了家长群。  要求:综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