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的土壤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d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不止一次地好奇,那些生动而鲜活的光彩是怎样悄无声息地汇集在简短的词句里,经过无数次磨洗与冲刷,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流淌。于是,我放下一切,去找寻那孕育了灵感的土壤。
  一
  我撑着油纸伞,走过春季里的烟雨江南。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是小小的寂寞的城……”在江南,在雨中,我輕轻地吟着郑愁予的小诗,耳边响起哒哒的马蹄声和那温柔细腻的吴侬软语。三月的江南,杨柳如烟,细雨如丝,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柔情,像极了少女曼妙的情愁。涓涓流水浸着花瓣的气息,流淌着缕缕芬芳;堤岸上的花树投影在波心,倩影在柔波里无声地荡漾。
  走过如水的周庄,走过角直的小巷,忽然想起余秋雨的《江南小镇》。在他的“文化苦旅”中,他走遍大半个中国,从遥远的西陲,到清丽的江南;在时间的静默中,他书写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书写着世间的温暖与寒冷。
  是不是,自然的风情、真实的感受,便是灵感最好的温床?
  二
  我仰望苍穹,徘徊在荒草丛生的古战场。
  号角峥嵘之声,早已被千年的风尘湮没。余下的,只有一块刻着字的石碑,无声地昭示着山河曾经进发的血泪。
  然而我分明看到,千余年前,一个人如现在的我,踯躅在华夏这片土地上。他的身前是金戈铁马的战场,他的身后是因战乱而垂死挣扎的百姓!那一刻,他痛断肝肠,发出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哀叹。
  他被称作“奸雄”,但广阔的襟怀让他对无辜的百姓产生最深切的悲悯。 由惨烈而生悲悯,由悲悯而成诗篇,终传唱一时,名垂千古,引发了无数读者心中更浩大的波澜。
  是不是,切身的体验引发心底的震撼,便孕育出灵感?
  三
  我凝视远方,信步走在茫茫大河之畔。
  古老的江河滋养着人们的灵魂,赋予他们最质朴的品性和敏捷的才思。那氤氲在平凡生活中的灵秀之气,不自觉地在唇齿间留驻、滋长,融入华夏儿女的血液,铸造了中国文化的根基。
  我想起瓦尔登湖熹微的晨光、清香的泥土。梭罗一定有世间最澄澈的灵魂,因为只有最干净的心灵才能耐得住长久的寂寞,在最圣洁的地方散发着哲理的光芒。
  是不是,平凡的生活、纯真的心灵,便是滋养灵感的土壤?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物皆有灵性,凡人皆有慧根。大千世界,人生百态,这里,有灵感悄然萌发。
其他文献
贝多芬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中的天才,也因此保留着他的天真,做任何事都付出全部热情。  那张严峻的脸,活现出波拿巴充滿着野心的火焰。  法国大革命的战火烧到波恩,贝多芬带着他炽热的情感来到维也纳,热情地为他崇拜的拿破仑谱写战歌。这时,正值壮年的贝多芬的事业也有了较好的发展。  譬如我看见一个朋友陷于窘境:倘若我的钱袋不够帮助他时,我只消坐在书桌前面;顷刻之间便解决了他的困难……你瞧这多美妙。  这是贝
题目解析  写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反复研读题目材料,聚焦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解读材料中的逻辑层次。这则材料有两个逻辑层次:第一层是“欠缺”和“弥补”这组关键词,第二层是如何发现欠缺进而去弥补,是“自我发现”还是“受他人或社会影响而做出决定”。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我们要对材料所涉及的话题做深入探讨,从而确定文章的立意方向。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欠缺,有欠缺自然需要去弥补。那么,我们如何去发现自己的欠缺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一度赴梨花之约的时节。空气中似乎都飘着梨花的清香,我的心已经飞到了梨园。  周日,我跟随父亲赶赴这场梨花之约。汽车沿着蜿蜒的小路缓缓前行,车窗外不时闪过梨树的身影:或三两株,或一小片,也有娇小玲珑独自成景的,羞涩地站在某个院子外的墙角处。它也许是多年前一个孩子随手丢弃的梨核,沐浴了春风夏雨秋露冬雪,破土而出,生长成一株戴着花冠如娇羞少女一般的梨树。 
这世界上的山谷、小溪、花海、繁星,都可以映在我们的眼中,但内心的世界,只能靠自己建立。  小时候,我最爱看《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之间插播的旅游广告。这些旅游广告或是塞上无边的沙漠,或是黔南秀丽的山水,或是承载着独特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令我心驰神往。当我看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时,欣喜不已,觉得它完全道出了我的心声,心中的冲动瞬间喷涌而出,想马上背起行囊去旅行,看尽这世间的美景。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道,马可·波罗曾容光焕发地向忽必烈描绘威尼斯的美妙,忽必烈却摇摇头,一脸茫然。  忽必烈的脚下是黄土地,自然想象不出水城的梦幻。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们现在的生活。在共享经济发达的今天,足不出戶便可在网上搜索到各种旅游攻略,驴友们在用一张张图片向你诉说他们的旅游感悟。然而,共享的仅仅是图片罢了。你可以看到定格的风景,却无法体会到旅游的劳累或欣喜;你可以想象清风拂
各位同人:  写下这封信时,我已经在监狱中服刑了。可能有人会疑惑,作为一位知名律师,我为什么会锒铛入狱?那是因为,我触犯了法律。如今的我追悔莫及,深深地体会到:公正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当年,初入职场的我怀着满腔热血,全心全意,秉公办案。我接手的第一个案子的委托人,是一位小姑娘。她家境不好,却乖巧懂事,父母对她寄予厚望。可谁知,她在学校遭遇了校园霸凌,被同学欺负。那个学生是“官二代”,是臭
去年,我买了一本书,书的封面设计就像一封老旧的信,由此激发了我写信的欲望。我决定给远在老家的表妹写一封信。说写就写,我绞尽脑汁地写完信,贴上邮票,将信封好投进校门口的邮筒里,剩下的,就只有等待了。  等待的过程五味杂陈,却压抑着所有的忐忑,只留下满心的期待和欢喜。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可表妹说一直没有收到信。  终于,我拿着手电筒,来到校门口的邮筒前,往里一照,那封信仍原封不动地躺在里边。我有些难过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这大概是读书人的最高境界。  但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阅读并没有如此大的作用,甚至认为读书是无用的、过时的,是本该被丢掷于故纸堆中的陈年旧事与落日余晖。比起理工科肉眼可见的利益兑换,阅读更像是一条漫无目的且收效甚微的孤独苦修。但我对此不能苟同。从某种程度上说,阅读自古以来便是一座“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独木桥,是属于少部分“精英”阶层以及渴望加入这个队伍的人的,是一条
“我不愿站在云端跳舞,我只愿贴着地面慢慢行走。”面对这纷繁喧嚣的世界,我只愿独守一隅坚实的土地,以成小我。  “小”,听上去只是微末一芥,过于轻飘,不足为众人所道。可是“小”亦有自己的光辉。  做“小”并不是卑微无为,也需要精耕细作。日本有一家小食店叫“小笹点心”,每日只做两种糕点,几十年如一日,深受人们喜爱。这是因为他们不断打磨自己的手艺,只将自己的视线聚焦在眼前的一块糕点上,所以才能以小见大,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素材A都昌妈妈耗时6年绣成《清明上河图》,为孩子树立榜样  提起《清明上河图》,大家并不陌生。这幅名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现属国宝级文物。而在江西省都吕县也有一幅《清明上河图》,不过它不是画的,是家住都吕县城的黄淑群女士耗时6年,每天从早绣到晚,一针一线绣成的。《清明上河图》全图有800余个人物形象、26座桥梁,如此浩大的工作量让很多十字绣爱好者望而却步。但黄淑群却不分昼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