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你的盖头来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433968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歌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众多诗词名句,宛如一粒粒珍珠,放射着迷人的光芒;又如陈酿千年的美酒,散发着醉人的芳香。这些诗歌或飘散出浓浓的清香,或流淌着如歌的岁月,或沾染着历史的烟尘,或蕴涵着深邃的思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诗歌的解读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那么怎样才能掀起罩在古典诗歌上面的红盖头呢?
  一、从题目入手
  题目是作品的眼睛,它可以给我们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可以据此推知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如: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先从字面上分析这首诗歌。诗中的半亩方塘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是那样的澄澈明净,天光云影倒映其中,微风吹来,徘徊不定,多么优美的意境啊!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般清澈?就因为它不是无源之水,而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仅看诗歌的表面内容,似乎就是写景的,连后面的议论也没有离开前面所写的景,这是不是就是一首纯粹的写景诗呢?待一看题目《观书有感》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首诗歌是写读书心得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告诉人们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这都是题目给我们的暗示。
  二、从注释入手
  很多诗歌鉴赏题都有简短的注释,由于它往往在诗歌的下面,并且又都用小字号排版,常常被我们忽视。实际上这些注释常常向我们传递出了重要的信息,有时这些注释甚至会成为我们准确理解诗歌的关键。如:
  (200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下面我们先解读一下诗歌:前两句大意是说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张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似乎要挽留住春天的脚步。但网毕竟留不住春天,眼前所见,唯有“落花狼藉近黄昏”的景象而已。诗人失意后的寂寞惆怅已通过这黯淡凄凉的景象表现出来。诗人情绪为什么这般低落?诗歌下面的注释告诉我们是诗人“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最后两句的大意是说“我”住的地方十分冷落没一辆车经过,在阵阵归鸟声中关上柴门,忍受着孤独。“我”住的地方为何这般冷落很少有人前来拜访?还看注释,是因为自己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自己不在其位了,所以别人就不来拜访了。由此我们推想在诗人被免职前应该是门庭若市吧。
  三、从关键词入手
  诗词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往往选用极富表现力、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我们如果能找出这些关键词,并把这些关键词作为鉴赏诗歌的切入点,就可以以点带面地把握住诗歌的思想内容。如:
  行 秋
  徐玑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诗中纯然一派秋景,秋水如镜,秋叶生浪,秋蝉吟唱,秋柳披拂,傍柳闲行,构成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投身自然、拥抱自然的闲静安逸的心态。而这种闲静安逸的心情,一个“闲”已显露无遗。诗人赏溪、观叶、听蝉,闲行,“动”无处不在,而这种“动”又与内心的闲静紧紧相连。因其“心”静,才有赏景的情趣;因其“心”静,聒噪的蝉鸣才变成了悦耳的筝音;因其“心”静,一叶生浪的细微变化才未逃出作者锐利的目光。因此,动景的描写也反衬诗人闲适宁静的心境。
  四、从意象入手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常常选用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意象往往打上了诗人的感情烙印,我们可以通过抓住这些意象,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这首词表达了惜春伤春之情。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在上片选取了一系列极具感情色彩的意象来渲染,有“铺满小径的落红”“与岸齐平的春水”“霏霏弄晴的小雨”“憔悴的杏园”“哀啼的杜鹃”,再加上下片“脉脉的斜晖”,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让我们感到花已残、春将尽,让人无限惆怅,这些意象就把“无奈春归的”浓浓的惜春伤春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样,我们抓住诗歌当中的主要意象就把这首词破解了。
  以上介绍了几种读懂古典诗歌的方法,这些方法不是割裂的,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应综合应用,这样才能掀起罩在古典诗歌上面的红盖头,这样才能更准确、全面地理解诗歌。
  (作者单位 河南上蔡县第二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期刊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的核心是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个人的成功;不良的行为习惯可能导致一个人的行为偏差,更严重者将会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由此,教师责无旁贷。作为高中教师,我总结积累了以下案例与各位同行商讨。  一、针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的培养方法  (一)案例一  小张,原是我校高2006级19班的学生,开学
期刊
在社会保障水平目前的发展状况下,我们进一步对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进行了研究.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社会经济增长会远远落后于社会保障水平的增
教育部将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以学生就业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开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新局面。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 T
“有班主任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基本合格;班主任不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很优秀;可是,如果班主任在,学生仍不能做好,那么这个班主任无疑是失败的。”我信奉这段话。如果说学生是产品,那么班主任这一角色,就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每个产品。因此,我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和所有的工作激情都寄托在班级管理与建设上,潜心致学,身体力行,用自己的热情、激情、爱心、耐心激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在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
期刊
小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是什么?写作文。一写作文,学生就会愁眉苦脸,唉声叹气。造成这一窘境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不会选材,觉得无米下锅;不善表达,觉得无从下笔;不会修改,难以润色。所以,选材、表达、修改,是学生通向作文之路的三道“难关”,而多媒体的介入能有效地引导学生闯过这三关。  一、望远镜——拓展时空,提供素材  学生写作文的首要问题是题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况且学生不是“巧妇”,动炊之“
期刊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教读、辅读,而忽视自读的教学,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那么对自读课文应该怎样教,如何使学生在学了讲读课文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地进行知识的巩固、加深、融合、勾连和拓展?笔者的回答是:只有突出阅读,注重思考,加强练习,才能上好自读课。  一、激发自读兴趣,培养好读习惯  上自读课时,如果教师仅叫学生多读几遍,那么学生只会感到枯燥无味。怎样才
期刊
一、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养成“在生活中换个角度看问题,多方面思考”的思维习惯。  2.教学重点:会画立方体及其组合图形的三视图。  3.教学难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二、案例实录  2009年4月上旬的一天上午第一节课正好上数学,探讨“如何将立体图形分解成平面图形来表示”,即“三视图”。一走进教室,同学们很快就被黑板上的一首诗吸引了。(这是
期刊
“老师,我们初中的英语课和你在小学上的英语课一样,上课时,我们可以大胆地表现自己,从不担心有错,英语课真是我们表演的舞台。”这是上初中的同学回母校的时候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听到学生的心声,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我感到成功了。  小学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
期刊
酣畅淋漓的性爱之后,“不解风情”的男人倒头呼呼大睡,是让很多女性朋友感到非常扫兴却又无可奈何的事实。事实上,据英国《每日邮报》日前报道,这并非男人不懂女人的心,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