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法初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zs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让学生、老师都头疼的部分:学生怕背,老师怕批默写;让学生自己学,学生往往无从下手,由老师来讲,学生往往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这就特别需要摆正“扶”和“放”的关系。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环节中,我积累了如下一些做法。
  一.诵读环节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步骤,也是关键的步骤之一。在开始一篇新的文言文教学之初,我让学生使用字典,自己解决读音的问题。然后要求他们慢读,每字每句都要读准读精确,一般来说,三遍以后学生可以初步熟悉课文,不再会有读音问题。全班可以达到一个整齐的诵读节奏。在慢读达到要求后,我要求学生逐步加快诵读的速度,如发现有较多学生不能跟上,则略微放慢,待大家都熟悉之后再加快,如此反复,直到又快又准。这种做法,看似不讲科学,学生像念经一样,其实不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找到了文言文的语感,还能体会到文言文的音韵节奏之美。我还尝试和学生比赛,教《与朱元思书》的时候,在学生熟读之后,我提出和他们比赛,能够比我读得快的同学,可以得到我的小礼品,但前提条件是一个字都不能读错,读错就失去了机会。我先读了一遍,25秒。学生在惊呼之余,开始跃跃欲试。在经历了几个同学的失败之后,终于有一个学生做到了,不仅读音准确,而且比我少用了2秒,全班都沸腾了,积极的学习氛围已经营造好了。
  二.疏通环节
  以往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疏通环节往往是老师讲、学生记,老师讲得累、学生记得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改变了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找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然后向老师、同学提问。起先很多学生问不出来,总说自己不懂的已经被别人先提问了,我就逼着他们再找,慢慢地有的学生发现了一些一字多义的问题,有些同学对注释中有整句翻译的句子中的词语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对一些同学的问题,我还高度评价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兴趣更浓了,深入探究的习惯逐步养成了。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我不给予回答,而是把机会留给其他学生。有的问题,以前在其他文言文的学习中曾经学过,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可以解答,例如,学习《陈涉世家》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会天大雨”中的“会”如何翻译,他还没问完,就有同学“插嘴”说道:“和《口技》中‘会宾客大宴’的‘会’一样,都是‘恰逢’的意思。”有些问题,学生可以根据对上下文的理解,猜测出正确的解答。对能够回答别人问题的学生,我都会大张旗鼓地表扬,以调动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学生不能回答的问题,我也不急于回答,而是逐步地引导,一步一步接近正确的解答,最终让学生自己说出。比如《岳阳楼记》中“感极而悲者矣”的“感”,学生不能回答,我就叫他们组词,“感动”、“感觉”、“感情”一系列错误答案,我都没有马上否定,学生也继续“猜”,终于有人说出了“感伤”、“感触”这个正确解答,并得到了全班同学的一致肯定。
  三.整体把握环节
  文言文的整体把握不必面面俱到,抓住文章主旨就可以了,重点在语言的品味上。文言文的语言一般具有简洁、精准的特点。在教学中,把一些较能传神的字词拿出来和学生一起赏析,往往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教《醉翁亭记》的时候,我和学生对“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句中的一些词语进行了赏析,并尝试用一些词语来替换,学生从中体会到了这些词语的简洁、精准,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练习环节
  语文新课程标准上说:“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的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除了常规的练习外,我还尝试让学生学写简短的文言文。刚听我提这样的要求,有些学生高呼太难,但听了我的分析之后,他们觉得不难了,有点想尝试了。我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先用现代文把一件事记叙下来,然后看看哪些词语可以用学过的文言词语替换,在替换的过程中,注意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词序不同,这样就可以完成作业了。经过学生的努力,和师生一起的修改,一篇篇文言文就在这些学生手上诞生了,有的我贴到学习园地上去了,有的我发到校刊上去了,有一篇还在报纸上发表了,看着自己的作业被别人欣赏、羡慕,学生们逐渐尝到了学习文言文的甜头,从此爱上了学习文言文。
  总之,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该“扶”的时候“扶”,该“放”的时候“放”,游刃有余地把文言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李莹,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教育教学的改革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技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学校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新一轮课程改革施行以来,当前的基础教育
一    “对压迫者的圣母情结”[1]是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揭示了作家创作背后的深层次心理动机,反映了潜意识状态中的创作倾向。在作品中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第一,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普遍流露出对底层苦难人民的极大同情与关注,这与19世纪以前的众多作品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与进步。第二,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圣母”式的人物,表现了母性的宽容、仁爱与救赎。  “圣母”这一概念可追
前不久,听了一堂公开课,上的是一篇课外阅读文,文章情节很感人,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似乎配合很默契,所以课上得相当顺利。临下课老师提出“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不懂”,学生们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举手。为打破尴尬,老师说“如果你们没有问题,老师想提几个”。最后老师匆匆忙忙地提了几个问题,草草收场。是无问题吗?没有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不难看出,这是一堂精心设计、反复试讲过的公开课,整个教学过程过于流畅,只是没想
提起学生作文,不少老师都是谈教色变。有些老师过分追求华丽的辞藻、严谨的结构等,无形中提高了学生作文的难度,让学生写作更加无从下手。而《新课程标准》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理念的核心应该是“简单”、“本真”,就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淡化作文概念,让作文无处不在  不知从何时起,“作文”这一个概念似
柚香开始让我怀念五瓣白色小花  怯怯看着镜子自己成长的模样  习惯窗外,树叶摇晃替代飞鸟划过  今天,海把蔚蓝一样的忧伤还给了天空  浮云,犹豫片刻,飘来荡去  退潮的海面,倒影零乱将有些虚无拥抱  岸边有些脱漆的灯塔,忽明忽暗  风越来越大,云也越来越黑  我依然在窗前凝视沙鸥起飞,一前一后  以向上仰冲,直撞  镜子里的陌生人  或许,是雨后彩虹  秋风,吹过枝繁叶茂的末夏  斑驳的光影,麻雀
其实大家都知道,21世纪就是一个终生学习的世纪,一个人在学校学的那些东西是微不足道的,需要在你在学习和工作之后不断地涉猎大量新的知识,所以自学的能力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生存本能,你通过自学能够提升自己这种本能,可以使你受益终生。在明白了学习的含义和学习的意义之后,为了保证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我认为应该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从学会听话开始,进而引导其学会听课。  有关言语交际功能的资料表明:在人们日常的言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有一种令我们尴尬的情况:学生对教师批阅的作文,只看分数,不看评语,更谈不上对自己的作文再次修改了。这种情况制约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如何打破这一尴尬局面,使学生的作文水平能够稳步提升?我做了一点尝试,把批改作文的权力交给学生,引领学生进行评点式批阅作文。  我之所以这样做,首先,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是作文的主体,他们用文字表答对生活的感受、感知、认识,教师不能取代之。教师在整个作
新课程标准规定:“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新课标已在农村实施四年,农村初中生现有的口语交际水平如何呢?笔者对此作了一番调查。    一、口语交际现状    前不久,笔者参加全县初中生演讲大赛,参赛选手来自全县各中学。比赛结果,前三个等级奖的分布为:县城8名选手有5人获奖,其中一等奖1人,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人;农村
中考临近,初三学年将进入一个最紧张、最繁忙的时期,如何搞好初三的复习工作,如何使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最后几个月学有所获,在中考考场上交一份令学校、家长、自己满意的答卷,这是我们大家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新课程实施以来的四年初三语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努力探索积极有效的复习方法。下面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要提前做好合理的计划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复习开始,
徐常耘,男,安陆市第二高级中学校长兼党总支书记,安陆市十佳教育工作者、孝感市名教师、孝感市中学地理专业委员会会长、湖北省骨干教师、有五十余篇地理论文、管理文章等在全国各级获奖、交流和发表,主编和参编了《高中地理教学与评价》、《高中地理会考指导与评估》、《高中地理快速记忆法》、《思维大革命——高考地理第一轮全程总复习》、《学会感恩》、《安陆二中文化手册》等书。    碧山隐诗仙,灵水育英才。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