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n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学好它,预习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良好的预习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但是当前,学生的预习情况怎样呢?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是预习形式单一,教师不外乎让学生抄抄词语,查查词意,机械重复的预习作业让学生索然无味。二是教师缺乏正确的指导,学生对如何预习摸不着头脑。三是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后,缺乏检查督促的手段,让学生感到预习可做可不做,于是不能持之以恒。那么,究竟应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 未成曲调先有情——激发预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把预习当成乐此不疲的学习任务,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前,首先应关注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如果一开始能让学生感受到预习的快乐,那么在以后的预习工作中,学生将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搜集论述预习重要性的文章介绍给学生;选择几篇课文,进行预习与不预习的对比测试;树立榜样。请班上成绩优秀,预习做得好的同学谈谈自己预习课文的体会感想,现身说法,让全班同学认识到预习的好处:既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也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激起全班同学预习的兴趣。
  二、 要把金针度于人——关注预习指导
  预习,听起来是一项简单的为学习做准备的活动,然而它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性和技巧性。有了科学的教育策略,科学的学习方法,思想、态度、习惯才会有好的收获。因此,我们要关注预习指导,合理、科学地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课前预习的“金钥匙”,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知识掌握扎实,智力得到锻炼,能力得到培养,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1)明确语文预习的内容。阅读课文,认识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文章中心,了解体会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文章的写作特点,思考有关练习,联系现实生活,深入体会文章。
  (2)掌握语文预习的步骤。①阅读课文。②过字、词关。③了解作者。④划分层次,找出中心内容。⑤写批注,要求在预习中发现疑难之处,或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就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批注,发表意见。如预习《最后一课》这篇课文,句子:“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经过阅读体会后,可在这句话下面画条线“——”(表示这句话很重要),并在空白处写上看法:这句心理描写写得好,表示小弗郎士对侵略者的讽刺和憎恨,嘲笑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⑥质疑,就是要求在精读课文,思考揣摩课文有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去钻研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就学得深刻,便于讨论研究。如预习《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只要学生认真研读,便会发现一些疑惑不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这条紫藤萝缓缓流着,带走了我心中的忧伤和悲痛?”“我心中的忧虑和悲痛为什么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提出这些问题,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很有帮助。⑦解疑,复习旧知识,看有关参考书,联系现实生活看看哪些问题是自己所能回答的。⑧把预习的问题整理出来,做预习笔记。
  (3)教一些必要的阅读技巧。知识之间有一种触类旁通的关系,在教学中,我告诉了学生几种简单的方法。①整体阅读法。即让学生通读全文,先从整体上感知原文,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再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再到整体的关系系统掌握全文。②快速阅读法。即先用最快的速度浏览全文,避免学生由于对课文先入为主的逆反而影响对全文的阅读,然后让学生用此方法至少读三遍,以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③举纲张目法。即在预习过程中能慧眼识真金,在逐步的阅读过程中能够有一种披沙拣金的技巧與能力,分析出各种文章的主干部分与枝叶部分,达到掌握重点知识,节省时效又能快速掌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三、 转轴拨弦三两声——关注预习反馈
  坚持不懈地预习对学生来说是件吃苦的事,学生预习较难做到自觉,更难做到坚持。为了进一步落实预习目标,教师应关注预习的反馈,必须对每次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反馈预习成果。
  (1)课前检查。为督促学生自觉预习习惯的养成,预习作业教师可不定期检查,可组织学生互查,还可逐渐培养小组长来检查。如发现有偷懒或遗忘不预习的,一定要叫其补上。
  (2)课堂提问。教师上语文课时,还可以通过提问考查学生预习中是否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和见解。
  (3)总结讨论。提供机会让学生交流预习的成果,为学生创造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展现个性,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4)巧用评价。教师要重视自己的评价导向,在学生的预习工作之后,不能忽视对学生预习成果的定性、定量评价。对于预习完成出色的同学,要及时表扬、鼓励。尤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这会更利于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使预习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只要教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地督促和指导,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便能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自然得到相应的提高,学生就会获得终身的发展。
  (南康市新世纪中英文学校)
其他文献
五年前,我和老伴在滿60岁的时候,特地去婚纱影楼拍了一组婚纱照(结婚时只拍了一张小二寸的半身照片),并让摄影师在一幅放大的像片右下角写上“花甲之春”四个字。  我自己还在婚纱像册扉页写了一首词:“月儿蓝,梦儿蓝,正茂风华意缠绵,花开并蒂莲。累也甘,苦也甘,相濡以沫驱暑寒,花甲春更妍。”  奇怪的是60岁以后的近三四年以来,我们还真的犹如进入了第二个春天。在服装打扮上,比以往更加得体新潮,在身体健康
水井,是故乡的眼睛。透过井水,可以看到父老乡亲的世界。  清晨,井边的蛙集体咏唱,总也起不好头。蜂鸟每天都要在井边揽镜自照,偶尔清一下嗓子,唱上几句。数完星星的女孩,盛满水桶,再在水桶里漂上几片叶子,这才想,家里正等着用水呢。  故乡的水井不多,方圆十公里地,只有两眼。  常年有水的井叫大水井,就是三年大旱,大水井也没有干涸过,每天清晨排成长队的挑水人,都没有本事将水舀完。大水井其实并不大,长三尺
目前,各国公司法对'董事义务始于任职'的观点是一致的,公司法中所规定的也大多是董事在任职期间所应当担负的义务.但是董事离任后,他们在公司任职时的影响并不会因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在课堂上造成的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重大意义。”列宁也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有滋有味,充满情趣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政治教学实践经验,从幽默教学、联系实际、激发学习情趣、创设实践、灵活开场、重视结尾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幽默教学,增加学习情趣  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就是政治理论性
一、民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原因1.环境推动.我国民营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直接受到外部环境的推动.这些具体的环境因素既有宏观方面的,又有微观方面的.宏观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富有个性地学习,构建自主课堂,诱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展示他们的主体人格,体现他们的主体价值,让他们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會合作、学会探究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一、积极创设参与情境     课堂教学中参与情境的创设,对主体参与的过程起到引导定向的作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理想的参与情境,是主体参与的前提。   1. 让学生有机会参与  
一、引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与发展,发生在金融机构与企业、金融机构与个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各种资金借贷关系
尽管我们从江苏省东台市东台镇金墩居委会那里摸到了百岁老人蔡如圣的准确地址,居委会负责人也事先给蔡老打了电话,让他在家中等待我们的采访,可当我们来到蔡老家,
一、对“源”的追溯    一个数学教师,如果不能对自己的学科怀有一种追本溯源的态度,如果不能对“什么是数学、数学与人的关系、数学教育存在的意义、数学教育之目的”等有一份深切关注与深刻思索。他的工作则,必然就带有一种盲目性与追逐性,自然就无法在纷繁复杂的数学教育变革中寻得“不变的东西”。  【课例】《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片断。片断1:全班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在课前都准备了三个小盘子和10颗花生,活动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外包被美国和日本广泛的运用,在下一轮的竞争中完全依靠内部技术将不会连续获得成功的观点已经被广泛接受,从外部获得支持,在可预见的未来创造出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