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八十一难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k1981f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定得去玄奘故里看看。
  这是内心一个很执着的念头。我这番的虔诚,是否有点像当年玄奘去印度朝圣?
  整整两年3个月的810多个夜晚和白昼——酷夏,印度北部近50度的热浪考验过我们的意志;隆冬,中国西域零下近40度的寒风磨砺过我们的信念。尽管没有玄奘的九九八十一难,但我们走的路上,都曾有他的步履,我们书写的字里行间都无法离开他的影子。
  尽管我们朝圣的目的是艺术,和唐玄奘不同,却同是心灵的一种主动需求,同样需要逐而不舍的疯狂,需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西游记》中讲述唐僧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事实上,因沿途自然环境恶劣,时有强盗拦路抢劫,玄奘一路上遭遇的困难远不止81个。大千世界万物来去匆匆,无一物长住,一切也变幻不定。任何生来就是旅人的人,要完成生命在无尽头路上的跋涉,都必须经历各种磨难,无论结果你有否取到真经。
  唯心中的信仰,是生者能留住的了。
  是否,人有时无法控制信仰,便将信仰化为天神推向渺远的天堂,于是神秘的天神就变得令人畏惧了。惶惶不可终日的人为了抑制畏惧,便朝拜各路神灵。
  艺术,倒没有和人类故弄玄虚,而成为了人们终身追求的信仰。
  来洛阳,就奔玄奘故里和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而来。在地图上看,从洛阳的龙门石窟到偃师市的玄奘故居距离不远,但交通却非常不方便。很幸运,正好郭老师学校放暑假,他热情地答应开车带我们去。
  天,先给我们降了第一难。
  大雨接小雨,持续三天,想躲也躲不过去。两年来,从印度到中国,广袤天地风里雨里的艺术寻觅,使我们的血肉之躯也变得有点像孙悟空般百炼成钢了,至少意志上有一鼓气翻十万八千里的无畏吧。
  清晨雾雨缈缈,我们和车同样机械地跟着导航仪的指示,行进着。面对沿途日新月异的变化,郭老师这位土生土长的洛阳人,虽然十几年前来过,也自信不起来,最后,思维和汽车竟一起彻底陷入泥潭——
  明明导航仪的指示中目的地已到,地点是对的,知道我们的脚下就是玄奘故居陈河村的地域,但周围完全没有路,也见不到老的玄奘遗址;车和我们,傻傻的在附近转着,问着,好不容易,找到一组崭新的仿古建筑,孤孤零零地耸立在一堆翻起的黄土和荒落的菜地之中。我们兴奋地向它靠近,一下子,车轮冲进雨后泥泞的田埂,完全不能前行。
  路,开始又给我们设定了第二难。
  眼前没有路,我们无奈弃车。“应该是这儿了。”郭老师指点着,带着疑惑喃喃地说。我们一行开始徒步,跟着他转到那还散发着油漆味的仿唐古建筑身后——好哦,这里别有洞天。眼前竟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
  郭老师心痛而不解地说:“不会被拆了吧?”
  “不应该吧。”大家开始着急起来,“再走进去,找找吧。”
  此时雨停了,阴沉的天空开始放亮,可我们心头却开始阴沉下去。情绪搅在泥泞中,拔不出来。
  
  透过初夏的雨雾,从这复古建筑的身后起,一马平川,目测有进深不下2里路的工地(后听说有几千亩地),远远的直达一座大山前的30度斜坡上。我们在泥泞中,艰难地向它走了半里路,看见耸立着一个破旧而模糊的招牌——玄奘故里文化旅游区规划图,招牌后的山坡上,隐约可窥,散落着几座已看得出形状的仿唐古建筑,栋栋绰绰约约竟似盛唐王朝的身影。周围大兴土木,耸立着三四部大型起重机,和来来往往的运泥车。依稀能感觉到——它极具气势!
  这气势,倒是像那个富足的值得骄傲的时代,也具有对世界佛教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伟人圣地的神韵。
  梁启超称他为“千古一人”,鲁迅称他是“中国的脊梁”的玄奘,就诞生在眼前的陈河村。这里原野坦荡,河谷纵横,南望中岳嵩山、东与名刹少林寺为邻、西接洛阳龙门,自古就是京都洛阳朝谒中岳的必经之路。这里有4000余年建城史,1529年建都史,经历了13朝古都,特别是经历了屹立于世界之巅的唐朝鼎盛时期。
  经济和文化丰收的年代,必然也产生伟人。
  
  故居还是未找到。正失望之余,突然右身后传来阵阵山鸟啼声,一声一声地叫得特别好听,仿佛在招呼我们回头,那是群羽毛亮洁的喜鹊,忽前忽后地围聚着有百年以上而青绿苍松的老柏树跳跃着,绿荫下一座玲珑精致的古宅,跳入眼帘。
  像神来之笔,像万物滋生在大地上,生生不息的芸芸众生,玄奘故居活着!
  小小的陈河村很安静,玄奘故里位于村子的中部,眼前的玄奘故居前面有一个小广场,穿过广场有两层不高的石阶,两只石狮护卫在台阶的两侧前面,上石阶的左右有雕刻着花纹的白玉石栏杆,连接着高高的牌坊。我特别仔细地记下了牌坊背面两侧的对联:“望缑山山色苍黛物华天宝;临休水水波涟漪人杰地灵”。
  看来眼前正在大兴土木的山脉,是叫缑山了。
  想《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与它的猴山的原型,也是这里吧。我们越过牌坊,前方几步之遥的台阶上,便是玄奘故居大门。大门上方写着“玄奘故居”,门两侧仍是一副对联:“千秋独步佛教慧日;万里投荒中华脊梁”。
  中华脊梁?多少帝王驾崩,当时惊天动地,过后烟消云去,没有被称为“中华脊梁”的。而一个和尚,无权无势,死了1000多年,每每会叫人想起他西天取经的好处,老百姓又是《西游记》电影,又是著书的传颂,弄得全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玄奘降生,就在我现在所站的小小西厢房,这里主要展示玄奘只身奋斗17载赴印度取经的动人经历和19年呕心沥血翻译的全部经卷,及已被译为5种文字的《大唐西域记》。只见房门中间的上边写着“名贯五洲”几个大字。
  
  这个“名贯五洲”今天已以写实的形象方式,伸延到故居小广场前一个新建设的硕大的广场。广场很大很大,在广场的地面上,雕刻着当年玄奘走过的地域图,离开故土的去向标着红色的,回程标志着黄色的线条,每个经过的地点用黑色的大理石,刻上时间和地名。当我脚踩上地域图,顺着玄奘行走的路线,正在一步一步地走着时……瞬间,我抬起眼帘,身旁竟站着风度翩翩的少年玄奘面对我微笑着——
  “是从这里开始走。”万籁俱静,空无一人的广场,突然传来一个声音,是眼前的玄奘在和我说话?
  ——我惊诧地愣住,骤然回过神来。噢,原来是一位赤裸着上身,拿着把铁锹的老农,站在标示着陈河村起点的石碑前,对着我说话。
  少年玄奘瞬间变为老人?我的思绪仿佛还在千年前的陈河村……
  “当年玄奘的起步点就是陈河村的这里。”他用手中的铁锹比划着脚下,指点着我。我走上前,问老农:“您是陈河村人?”“哈哈,是,我也姓陈喔。”老人的语气中充满了自豪,“您在这工地上干活吗?”老人憨厚地笑着点头认可。
  “您就站在这陈河村的起点上,我给你拍个照?”老人很高兴,认真地站好。“等等,等一下。”他突然摆手要我停下拍照,将一直挂在手臂上的褂子穿上,老人有点紧张,僵硬地摆好拍照的架子。
  “将来这文化旅游景点建好,你会在这儿工作吧。”边为他拍照,边问。
  “会,会嘞。”为将来老了还能有工作,他好像特别开心。
  老人,被阳光晒的黝黑的身体,被岁月染过的满头白发,正无言地叙述着人类生存的艰难。这是人人都要面临的无尽之难吗?
  我想,人生并不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就能功成名就的,还是需要许多别的机缘和背景。虽然这里的中原地理、千年文化能造就人杰地灵的伟人,可眼前这位同样的陈河村人,已告诉我们不同的答案——老人同样也经历过各种困境,但他的人生已一目了然。
  被称为“千古一人”,一定要比常人付出更多、更多……
  
  
  思悟,又留加给我们一难——
  我们几人驻足于清溪和风的山野间,想着1500年前玄奘这位陈河村人的一生,望着他故里芸芸众生的万物,舍不得踏上归途。这种难舍难分的缘分,是因为在这里的玄奘想留我们喝口山里的新茶?还是想告诉我们“历经八十一难的值得与否……”
  知难而进,还是遇难而退?这是人生随时遇到的问题,它已让人类不得已地咬牙承认,只有知难而进,才能达到信念的目标。
  两年前起步时,本想沿着玄奘走的路,寻觅佛教造像作一场轻松的艺术散步,却历经了810多个日夜磨难。之后,惊喜发现因此而获得的果实,竟比潇洒的散步要丰硕的多。
  我很享受,苦难后得到的启迪和智慧。
  当付出九九之难后,当成功隐约显现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兴奋地回想起迈过的脚步,不会感到疲倦与艰难,不会感到自己虚弱无力,就像玄奘不虚此行。
  就像没有此行,我们便没有这本400多页面,上下两册图文并茂的书。
  没有玄奘,是否也就没有奉先寺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
  故事得从玄奘东归说起。贞观十九年正月,一条特大新闻轰动了唐都长安:玄奘法师回来了!此时距玄奘离国已有18年。虽然印度方面执意挽留,许以最高礼遇,但玄奘不忘故土,带着657部佛经,毅然辞谢东归。对于一个载誉而归的高僧,对于能协助帝王统治的一种宗教力量来说,他当初未批准的“偷渡”行为,变成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在唐太宗李世民看来,完全可以既往不咎了。皇帝亲自出城迎接,百姓自不待言,一时间万人空巷,对玄奘夹道欢迎,盛况空前。
  玄奘拜见唐太宗时,武则天就站在旁边。当时的武则天只是唐太宗身边的小才人,她见到玄奘“谈吐文雅,知识渊博,阅历丰富,毅力惊人”,不禁惊呆了,遂由此对佛教产生浓厚兴趣,并于称帝后广兴佛事,续建龙门石窟,建奉先寺,造卢舍那大佛。
  当然,玄奘与奉先寺没有必然关联。玄奘当时只关心如何尽快翻译出经书,普渡众生。翻译工作持续了19年,玄奘以身殉道,死在了工作台上。他共译出佛经74部、1300多卷,听说“印度”这个译名,也是玄奘首先确定的。不知,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记》是否在眼前这陈河村的故居所写?但其书文笔优美,为研究古代中亚及印度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国的佛教文化贡献了灿烂一笔。
  片言只语,难述玄奘一生奋斗之伟大。
  谁是你奋斗的精神支柱?在你刚开始奋斗时,当成功在遥远的地方不肯露面,脚下的路也不平坦时,你长途跋涉的动力是什么,你想好了吗?我想是信念。它支托着我们经常会枯萎或沉闷的心,它担负推动着我们前行的责任。
  心里充满对艺术的虔诚信念,我便会放弃任何忧愁,路似乎不再是路,我能快步如飞。
  人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年寿去细细看完世上的奇迹,感受完艺术给予的美妙。然而怀着与九九八十一难挑战的信念,走出去面对世界,必有收获。
  寻觅佛教造像艺术的旅程即将走完,81个磨难,是否融入我已逝去的,81个十倍的夜晚和白昼?
  可我换得了智慧,拥有了新的启迪,心情似当年玄奘西天取得真经凯旋归来般欢愉……
  我因“逝去”而“重生”。
其他文献
如果你到过北京,如果你站在北京城的中心——景山的万春亭向南望去,紫禁城宫殿一片金碧辉煌。可在这片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屋顶中间,唯有一座宫殿瓦顶却是黑绿色的,格外引入注目。它的墙壁和柱子也不是朱红色,而是青冷色。别的宫殿多为9间、7间、5间成单数,而它却是6间。还有的传说紫禁城的宫殿有9999间半,比天上玉帝的天宫要少半间。这半间就在此楼西侧。为什么它有这么多独特之处呢?原因就在于它是皇家藏书楼——文渊
期刊
(1)  时间,总是很残酷地将生命画上句号。  瞬间,西行印度续缘到今天已一年余。陆陆续续,去印度的各个圣地都写了,唯独祗园精舍迟迟未提笔。回忆这天我们赶了好几个圣地,那是我们行走的第10天,上午离开涅槃庙后,中间经过毗舍离,下午赶到祗园精舍。  这里是我们为寻觅释迦牟尼佛生前所在地的最后一站。  原计划是27日离开菩提伽耶到祗园精舍,因前边的道路被当地罢工的人堵了整整两天两夜,两个无辜的过路人活
期刊
1 既然到了比利时,到了布鲁塞尔的国家美术馆,就不能不去拜访住在附近的“第一公民”小于连。  小于连,就是著名的“撒尿小童”。那天从美术馆起步,经过市中心广场那16世纪壮丽的歌德式建筑群,我们向正坐在地上撒玉米喂鸽子的妇人问路,她热情指路“不远,沿西边的老街小巷直行,十分钟就到。”然后就又再三告诫,“他很小喔,不容易找到,别漏过了”。  哦,找不到的担心可是多余了。还未走百余步,远远便看见前方的十
期刊
上海  朱屺瞻艺术馆  《架上·写意——海上油画名家邀请展》  2012年12月22日 – 2013年1月20日  作为跨年大展,朱屺瞻艺术馆推出《架上·写意——海上油画名家邀请展》,汇集了朱屺瞻、陈抱一、潘玉良、刘海粟、关良、周碧初等海派先辈写意油画作品。  12月22日-1月20日  广州  广州越秀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大唐三彩——洛阳唐三彩文物精品展  2012年11月27日 – 2013
期刊
荧幕上传出周星驰标志性的怪笑,在空间狭小、空气污浊的“镭射录像厅”中,19岁的任志忠已经坐在屏幕前,将这部香港电影看过三遍了。在《逃学威龙》中,周星驰所在的学校传出的牢狱般的压抑之境,而在任志忠的记忆中,它代表的却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焦灼气味与躁动的氛围。  回到国美附中,他所在的学校,任志忠发现他的同学们正在“拼命的学习着专业课、文化课,准备着即将到来的考试。”与此同时,院墙之外,全国各地的最拔尖的
期刊
美国 纽约  古根海姆博物馆  毕加索黑与白  2012年10月5日- 2013年1月23日  呈现1904年至1971年毕加索于职业生涯长期探索的黑白作品。约110件,包括绘画和雕塑以及一些纸面作品。  10月5日-1月23日  法国 巴黎  Paris Pinacothèque de Paris  日本之梦——梵高Rêves de Japon - VAN GOGH  2012年10月18日 –
期刊
在东方世界,中国和印度,无论从文化传统、人口数量、国土面积等诸多方面来讲,都可以说得上是并肩的大国。尤其是两国之间以佛教为纽带的文化交流,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惊人之举。中国和印度,都是佛国。佛教虽在印度产生,却可以毫不迟疑地说,佛教在中国获大了巨大的发展,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脉。印度佛教艺术考察团顺利完成了为期16天的考察,拍摄了3000余张幅文物照片,购置了相关的图书资料,切身体验了佛祖释迦牟尼当年
期刊
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13公里,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前后。龙门石窟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代,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禇遂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  
期刊
写这篇稿子的时候,2012年即将结束,《焦点?艺术》将于2013年改版后首次粉墨登场。第一期杂志,我找到了陈丹青。自2000年从纽约回国,即执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第四工作室,2005年递交辞呈,2010年举办个展《归国十年》,到今天他归国马上要13年了。为何在这个时候选择了陈丹青?借用从年初一直备受争议的作家韩寒的小说名字——《1988我想和你谈谈》,2013年我们都想和油画谈谈,谈当代油画避
期刊
地点是在西子湖畔,美院为青年教师所提供的小画室内。王羽天与他的同事章晓明已经为一张画花了将近两个多月的时间了。当他“完全随着自己的性情玩命地画,按着自己的想法,用喜欢的古希腊式的衣纹与线条最后完成了它时”,王羽天发现几年来一直萦绕着自己的彷徨感终于离去,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并认清了自己将要走的路。  这是在1987年,王羽天27岁。这幅画是他为第一届全国油画展所准备的参选作品,名字叫《对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