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尿小童的行头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既然到了比利时,到了布鲁塞尔的国家美术馆,就不能不去拜访住在附近的“第一公民”小于连。
  小于连,就是著名的“撒尿小童”。那天从美术馆起步,经过市中心广场那16世纪壮丽的歌德式建筑群,我们向正坐在地上撒玉米喂鸽子的妇人问路,她热情指路“不远,沿西边的老街小巷直行,十分钟就到。”然后就又再三告诫,“他很小喔,不容易找到,别漏过了”。
  哦,找不到的担心可是多余了。还未走百余步,远远便看见前方的十字街口,拥聚着一群游客,想必就是那里。
  “好遗憾!谁给他穿上了衣服?”我一脸失望,喃喃地与旁边的俞因编辑叨唠。眼前的"撒尿小童”穿着一身不伦不类的大人衣服,那上衣底边挂到他的脚面上,一顶大帽子压的小童勉强露出半个小脸,照撒不误的小便,滑稽地从那衣服领带的中间,高高地急喷而出。可怜,原本憨态可掬的他,罩上了这身行头,完全感受不到他童稚的本真了。
  “作广告吗,拿小孩子赚钱?”还好,没站多久,从围栏的外面,进去一位夫人,在撒尿小童站立的大理石花坛搭上一个梯子,费劲地上去将他的衣服脱了,程序很复杂,终于裸露出他的本原……
  —— 哗哗,一片掌声!所有原静默围观的游人,顿时兴奋起来,一起欢欣叫好!为拉住尚未离开的阳光,游客们突然变得很自觉地,一个接一个,轮流着上前与小于连照相。


  2 其实,就是孩子裸体,就是孩子当众大大方方撒尿的坦荡无邪,才被大众喜爱,那本是人性潜意识的本能。
  撒尿小童出现于中世纪,他的来历迄今还是一个谜。各种各样的流传和故事,更给这个披上了神秘的色彩。说是“撒尿小童”在13世纪的一场战争中,急中生智,撒一泡“童子尿”熄灭了正在燃烧的炸药包,及时挽救了布鲁塞尔和百姓的生命。 “小于连雕像”如今已成为布鲁塞尔的象征。每逢重大节日,布鲁塞尔人民都要为小于连穿上盛装,接受人们的“拜访”;在狂欢的日子里,小于连还会撒出“有颜色的液体”———啤酒!
  人们可能会不知道比利时,或会忘记布鲁塞尔是这个国家的首都,但不会忘记“撒尿小童”,以至我到过中国很多很多已经忘记地名的地方,都能看到这个小于连的复制品,他已是全人类的宝贝,世界的孩子,因他拥有大家都喜爱的无邪童稚。
  可惜,这位载誉已满700多岁的小宝贝,却是换了的替身。
  听说撒尿小童的真身,是石雕的,年久风化,又加上这些行头的长时间折腾,不能持久。现在的铜像,是布鲁塞尔冶金匠布列克按照原石雕像铸成的。18世纪,他先被英国军队偷走,后又被法国士兵“诱拐”,还曾多次被“绑架”。 法国士兵“诱拐”的那一次,被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获悉,下令交还,并赐赠一件镶金绣袍。喔,就是这些行头造就了它?


  3 撒尿小童的行头,是一种文化的留痕,还是社会人际关系学的工具?
  一个有文化品味的地方,必然保有很多的古迹。此行,本就想看看撒尿小童的真身,想象这举世闻名的雕塑,一定有其艺术的独特之处,否则为何,这布鲁塞尔美术馆国宝级的雕塑都及不上它闻名?看着那位给小童脱衣的夫人,上上下下虔诚而熟练地忙着,想想那穿上扒下的700多套行头,倒是硬生生地扒留下了很多历史的痕迹,岁月的故事。
  今天眼前,仅仅一套换行头的过程,就生出很多花絮。想来,这也是一种保存文化遗迹的方式,尽管是仿品。
  细想,有些难以解释,这些行头竟有如此大的魅力?
  还听说,撒尿小童的第一套服装,是荷兰国王赠送的,其后各国都有不断的馈赠。小童服装由专人更换。铜像前铁栏外立有告示,预告换服日期,举行隆重仪式。从1945年起,赠送小童的衣服须经一个专门委员会审核,核准后获得一份“纸样”去缝制。1987年中国向这位撒尿小童赠送了一套杭州织锦的服装。这700多套服装,平时就存放在我们刚才经过的中心广场的帝王博物馆里。
  了解了这么多有关行头的历史,倒是我少见多怪了,只能怪自己目光短浅,行事死板。他可是责任重大,肩负起联接人类友谊桥梁的重任了。
  好辛苦啊,难为他小小身体要承载如此重担,不是铜铸的,哪行!


  4 行头,在现代社会已形成一种身份的象征。
  记得老舍在《月牙儿》中写到:“把我所有的一点东西都折卖了,作了一身新行头,我的确不难看。”可想,无论中国传统戏剧中的行头,还是现代演员时尚的价值百万的行头,都在努力地装饰人性,或是人类本性需求的一种表达载体。也奇怪,人类越是发展,或越是富有,便越是为自己身上堆积各种物件,以行头来装饰自己的身份,现在连雕塑也不放过。
  可能是小孩子比较好欺负,大人可以将世俗的意图,随意地强加于他。
  想起刚才在布鲁塞尔国家美术馆的满屋子裸体雕塑;想起,前年我在印度卡久拉霍看到其神庙外墙那满满的、千百种姿态的裸体人物石雕,包括人与人,人与兽的作爱,淋漓尽致地反映当时社会的生活情景,这一切都是人类祖先出于对艺术、对生命的崇拜和敬仰。这些裸体都大大方方的毫无羞愧之态,没有掩饰,没有做作、没有美化也没有丑化、没有故意的先锋,也没有故意的传统,更没有行头。有的只是天然的呈现。
  “伟大的艺术常是裸体的,雕塑如此,文学何尝不是如此。”想想,被行头掩饰了的这些真实,想想,舆论与真实的哲学关系。再想想,如将一件镶金绣袍穿在裸体的大卫身上,那还会是你喜爱的雕像大卫吗?
  有人说,裸体代表野蛮,人类因文明进化发明了衣服,原先自然的裸体,成为防害风化。然而,虚伪亦随之产生。
  而今天,欲将艺术炒到天价的社会,也需要这些行头,再加些噱头?
  我一时无语……
其他文献
地 点是在孤山南麓,梅妻鹤子,雨打芭蕉。当年的国立艺术院,如今的浙江西湖美术馆,蔡元培与林风眠的铜像静静地伫于一侧的路旁。面对着如梭的游人,他们一坐一立,衣衫萧索,两双眼睛同时望向远方。  蔡元培在1928年所亲手提写的国立艺术院的笔迹,已由后人于1999年重新制成了巨大的石条安置在更远处的角落里。青草从石缝中钻出,开始肆意地生长。当年沪上洋人大亨哈同强占孤山平湖秋月边一块长条土地所建的罗苑,如今
期刊
的  “持拂药叉女像”静默地站在巴特那博物馆一楼正厅的中间,是此馆的镇馆之宝。  她的著名不仅在印度,在整个东方的影响,也不亚于西方断臂女神维纳斯。就在我们前往巴特那博物馆的路上,对马上能直接目睹她的美,队伍中专业研究佛教艺术的教授们,兴奋得眼睛闪闪发光,特别是的阮教授,一直激动不已地谈论着。  “真美,太美了!”这句由衷的赞言,2000多年来,一定无数遍地回荡在她的身边,她的美能让所有见到她的人
期刊
本期,焦点艺术杂志按照年代顺序为您选取了浙江写实油画家中的几位重要画家:全山石、胡振宇、王羽天、任志忠。他们都是浙江写实油画的中坚力量,虽然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都功底扎实深厚,且具有学院教育的共同背景。下期我们还将继续浙江写实油画家系列的介绍。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艺术家,走进艺术!
期刊
HISTORY 浙江的艺术传承  在浙江这片温润的土壤上,自古以来名家辈出,从元代的黄公望、明代创立的浙派到近现代油画大师林风眠、吴大羽、吴冠中等都离不开这片神奇的土地。正是由于这么多“巨人”的存在,浙江历代的大师们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因此浙江的艺术家们似乎也更看重“传承”的意义。在油画上,浙江的渊源也是相当深厚,从林风眠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美术学院——国立艺专开始,许多的写实油画大家都是从这
期刊
文艺复兴三杰  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臻于成熟,其代表画家有被誉为“艺术三杰”(文艺复兴后三杰),他们分别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画家的画作人体动势生动大胆,色彩明快,强调光影变化,比文艺复兴时代画家还要更强调人文意识。典型代表是法兰德斯的鲁本斯、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开兹等。   17世纪荷兰艺术  17世纪荷兰美术以写实,纯朴为特点
期刊
晚秋的苏州别有一丝萧索,在人烟尚稀的清早从阔家头巷转进网师园,蓦然会觉得自己徘徊在二三十年代的苏州,那个汇聚了文化精英的“上海的后花园”,而那时的网师园则在看似平淡的花墙里孕育着一次照耀世界的绽放。  网师园在苏州城东南,原是南宋侍郎史正志建的“万卷堂”,后为清乾隆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得重建,他自比归隐渔钓的渔父,故号“网师”。乾隆末年太仓富商瞿远村又整修添筑,布局遂大。清同治年间,曾国藩幕僚、江苏
期刊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两家的艺术思想各不相同,但都主张“艺”与“道”的和谐统一。十二月画会油画展里的诸多写实油画,从“技”的层面,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离“道”还有多远,留给观者去评说。  “艺”与“道”的统一是理解中国艺术的关键,因此中国艺术家眼中的自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对“道”的了解,并加以重新表现了的自然,画展里的诸多作品通过艺术家的眼睛,给人们一个又一个全新的视觉感受,充满勃勃生气。 
期刊
十二月艺术研究会,是一个湖北地区有名的艺术团体。  2012年11月25日,十二月艺术研究会第四回作品展在湖北佳和当代艺术博物馆隆重开幕。现场人头攒动,各界人士纷纷捧场。  共有20几位艺术家参加了展览,包括:刘意、王尊、沈祥胜、熊天祥、熊胜强、王用家、王忆桦、祁存华、叶建华、张人杰、刘群、潘宁、盛晔、王予嘉、谢傥、杨永生、肖智生、曾辉、吕东波、钟鼎;以及特邀画家:冷军、郭润文、薛吉生、刘春冰、江
期刊
如果你到过北京,如果你站在北京城的中心——景山的万春亭向南望去,紫禁城宫殿一片金碧辉煌。可在这片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屋顶中间,唯有一座宫殿瓦顶却是黑绿色的,格外引入注目。它的墙壁和柱子也不是朱红色,而是青冷色。别的宫殿多为9间、7间、5间成单数,而它却是6间。还有的传说紫禁城的宫殿有9999间半,比天上玉帝的天宫要少半间。这半间就在此楼西侧。为什么它有这么多独特之处呢?原因就在于它是皇家藏书楼——文渊
期刊
(1)  时间,总是很残酷地将生命画上句号。  瞬间,西行印度续缘到今天已一年余。陆陆续续,去印度的各个圣地都写了,唯独祗园精舍迟迟未提笔。回忆这天我们赶了好几个圣地,那是我们行走的第10天,上午离开涅槃庙后,中间经过毗舍离,下午赶到祗园精舍。  这里是我们为寻觅释迦牟尼佛生前所在地的最后一站。  原计划是27日离开菩提伽耶到祗园精舍,因前边的道路被当地罢工的人堵了整整两天两夜,两个无辜的过路人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