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典范——天一阁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hao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到过北京,如果你站在北京城的中心——景山的万春亭向南望去,紫禁城宫殿一片金碧辉煌。可在这片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屋顶中间,唯有一座宫殿瓦顶却是黑绿色的,格外引入注目。它的墙壁和柱子也不是朱红色,而是青冷色。别的宫殿多为9间、7间、5间成单数,而它却是6间。还有的传说紫禁城的宫殿有9999间半,比天上玉帝的天宫要少半间。这半间就在此楼西侧。为什么它有这么多独特之处呢?原因就在于它是皇家藏书楼——文渊阁。所有这些与众不同之处都有根据和说法。因为它是模仿著名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民间藏书楼,是中国古代藏书的典范,是宁波藏书文化和中国藏书文化的象征。


  宁波藏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宋以来,宁波藏书事业勃兴。①在宁波的历代藏书事业中,私人藏书为主,书院、官学藏书为辅,名楼迭出。北宋时鄞县的楼郁和陈谧、丰稷,声名颇著,开宁波藏书风气之先。进入南宋后,出现了二大藏书家,玫瑰主人楼钥居月湖之南,楼曰“东楼”,史守之居月湖之北,楼曰“碧沚”,人称“南楼北史”。全祖望《湖语》有“藏书之富,南楼北史”之语。宋亡后,浙江文物陡衰,元代省内藏书之家殊鲜,唯宁波胡三省石窖藏书、袁桷东轩藏书独领风骚。尤其是袁桷“广蓄书卷,国朝以来甲于浙东”,不仅甲于浙东,钱大昕《抱经楼》曾谓“清容袁氏,藏书之富,甲于海内”。至明代,宁波藏书日趋繁荣,现享誉宇内之天一阁自不用多言,他如丰坊万卷楼圾忠彻瞻衮堂、范大沏西园、陈朝辅四香居、陆宝南轩,无不远近闻名。至清代便达鼎盛,名楼接连而出,黄宗羲之续钞堂、郑梁之二老阁、冯云濠之醉经阁、万斯同之寒松斋、全祖望之双韭山房、卢址之抱经楼、徐时栋之烟屿楼、陈励之运甓斋、蔡鸿鉴之墨海楼、董沛之六一山房、郭传璞之金峨山馆、沈德寿之抱经楼等,都时负盛名。民国以来,余绪不绝,后起之藏书家有张寿镛、张之铭、冯孟颛、朱酂卿、童藻荪等名家。总观宁波历代藏书名家名楼,洋洋洒洒,不绝于史,书香有续。


  宁波的藏书文化除了“名楼迭出、私家为主”外,尚有“藏书世守、代有传人”、“学人藏家、一身二兼”、“留意桑梓、集刊文献”、“嗜书如命、聚书建楼”和好读、收藏、克守、开放、爱乡、爱国的人文主义精神。由于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天一阁留了下来,天一阁的藏书留了下来,天一阁的精神留了下来,天一阁成为宁波藏书文化的象征,成为中国藏书文化的象征。


  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是明代嘉靖年间人,字尧卿,一字安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今宁波)人。自27岁考中进士后,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他为官敢于冒犯权奸,勇于抗击倭寇,最后于嘉靖三十九年升任兵部右侍郎,同年十月辞官归里。范钦酷爱书籍,每到一地都留心收集,尤其重视收集当代人的著作,总数达7万余卷。使范钦彪炳史册的,不是他的政绩,而是他辞官归里后修建的藏书楼。大约在1561-1565年间,范钦按《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于宅东建藏书楼,将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阁前所凿水池称“天一池”。天一阁楼上不分间,以体现“天一生水”之说,楼下分六间,以应“地六成之”之义,甚至如藏书橱的制作,其尺寸也合六一之数。这种迹近迷信的做法,体现了阁主人以水制火的用意。


  范氏重视保护藏书,不仅反映在阁名上,而且也体现在其严格的管理制度上。400多年来,它固执地阻挡了很多人的脚步,令许多慕名而来者碰壁而归。在一楼的楼梯口,一眼就能见到一块半人多高的“烟酒切忌登楼”的禁牌。从禁牌边窄而陡的楼梯上去,迎面板壁上赫然又是一块禁牌,上曰:“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祭三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外,永行摈逐,不得与祭。”范氏族人“以不与祭为耻,以天一阁后人为荣”,恪守着家族的规定。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讲一讲那个令人难过的传说了。嘉靖年间,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钱绣芸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姑娘,一心想要登天一阁读点书,竟要知府作媒嫁给了范家。现代社会学家也许会责问钱姑娘你究竟是嫁给书还是嫁给人,但在婚姻很不自由的时代,她既不看重钱也不看重势,只想借着婚配来多看一点书,这是非常令人感动的。但她万万没有想到,当自己成了范家媳妇之后还是不能登楼,一种说法是族规禁止妇女登楼,另一种说法是她所嫁的那一房范家后裔在当时已属于旁支。反正钱绣芸没有看到天一阁的任何一本书,郁郁而终。临终前,钱女泣告其夫说:“我之嫁汝,为书也,今生不能见书,望死后葬于阁之左近,则妾瞑目矣”。这个传说,可知天一阁禁规之严,也可见钱女爱书之深。
  当然,天一阁也有选择地向那些真真的大学者开放。1673年,黄宗羲先生以其自己的人品、气节、学问,叩开了天一阁的大门。在此后的200余年间,获准登楼的仅李邺嗣、万斯同、徐乾学、全祖望、阮元、缪荃孙等数十人,他们的名字都是上得了中国文化史的。因而1673年被余秋雨称为“天一阁历史上特别有光彩的一年。”


  上得楼来,我们可以发现楼上通六间为一间,每间之间用书橱隔开,正中有明隆庆五年(1571)郡守王原湘所书“宝书楼”匾额。历史上天一阁的万卷藏书就藏于此。从流传下来的天一阁书目及各家所记天一阁藏书之精华,有五个特点:一、孤本多。如《周易要义》、《论语笔解》、《经义贯通》、《铜人针灸经》等。二、抄本多。天一阁影宋影元的精抄本有好几百种,为历来藏书家抄本之最。三、精校本多。有《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北堂书钞》等可与他本印证之书。四、 明代文献多。尤以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有名。五、金石碑刻多。以宋拓石鼓文最有名。此五特点,当为天一阁藏书未大量流失前之特点。随着阁书从7万卷减至13000卷,以及人们对于史部类书的重视,天一阁的藏书特点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地方志和科举录成了天一阁遗存书中的双璧,以至于我们今天言天一阁藏书,必曰地方志和科举录。   以地方志和科举录为代表的明代文献,反映了范钦具有超越前人的藏书追求,他不像历代多数藏书家那样独醉心于珍本秘籍,也钟情于当代的文献贤料,包括明朝的实录、地方志、进士登科录、名人传记及诗文集等,其中许多是一般藏书家不屑一顾的所谓“时人之集”、“三式之书”、“下邑陋志”。现存的17000卷天一阁原藏书中,大多数为明代抄本和刻本,不少已是海内孤本,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登科录为特色。现存271种方志中有65%为孤本,370种科举录大部分也是仅见之本。现在均成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无价之宝,显示了范钦的眼光与见识。


  在天一阁的藏书中还有一部《古今图书集成》,它的书橱特别高大,橱门上还雕刻着双龙图案,因为这部书是乾隆皇帝赏给天一阁的。乾隆三十八年诏修《四库全书》,特地指名天一阁进呈图书,范钦八世孙范懋柱迫于压力,进呈了638种书籍,受到乾隆爷赏识,先后奖天一阁《中今图书集成》一部和《平定回部得胜图》、《平定两金川战图》两部铜版画。乾隆还因为天一阁“藏书房屋、书架造作甚佳,留传经久”,特派杭州织造寅著到天一阁察看书楼建筑和书架款式,并开明丈尺,绘图呈览。“书楼四库法天一”,后来庋藏《四库全书》的天下七阁全都仿照天一阁格局营造,使天一阁更享盛名,誉满九州。
  “历劫仅余五分一,至今犹有万卷余”。天一阁历经430余年,在这风风雨雨的改朝换代、沧桑变迁中,由于官吏侵吞、窃贼盗卖、虫蛀霉变等原因,书籍破损、散失严重。至解放前夕,只剩下13000余卷。劫后余生,阁书尚未散尽,也是不幸之中的大幸了。“地六成之逢解放,人民珍惜胜明珠”,解放后,经文物工作者多年访求和当地藏书家的慷慨捐赠,阁藏古籍已达30万卷,其中善本80000余卷,蔚为大观。


  如今的天一阁,不准进阁读书的禁令早已解除,藏书归人民所有,对外开放,允许看书、抄书,充分发挥藏书的价值。这正如郭沫若先生挥毫为天一阁所题:“好事流芳千古,良书播惠九州。”


  作者简介:虞浩旭(1964- )
  1964年11月生,浙江慈溪人。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曾为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政协宁波市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委员、第十三届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兼),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阅读推广委员会委员、藏书文化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中国阅读学会学术顾问,宁波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宁波市阅读学会副会长。曾被评为宁波市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宁波市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优秀人才,二次入选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才。
其他文献
吴晓丹  1993年至2008年创办北京恒昌电子有限公司,2008年创办北京红珊丽人珠宝有限公司,从事红珊瑚的珠宝设计销售。  除了收藏红珊,还收藏许多其它的门类,圈内人习惯称之为红珊美人。  藏品定义  红珊瑚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罗马古印度及中国西晋的石崇斗富的故事都可以找到它的芳踪。在古代的世界,红珊瑚被各个民族种族宗教视为吉祥瑞宝,最长的历史可以追朔到五六千年之前,至今红珊瑚仍是有机珠宝之王
期刊
1990年,《青苹果》获得首届中国油画精品展的金奖。画面中是一个彝族女人穿着大衣服,蹲在地上用秤称着几个苹果。拱形的构图,秤上的刻度清楚可见。依然保留着那时流行的古希腊式的古典趣兴,只是在她的衣纹与秤盘的质感之中,不经意间流露出了自然主义的表现技巧。  它的创作者何红舟这一年26岁,在浙江美院毕业后,正留在浙美附中任教。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记者问:“你在追求些什么?”何红舟回答在追求一些结构上的
期刊
地 点是在孤山南麓,梅妻鹤子,雨打芭蕉。当年的国立艺术院,如今的浙江西湖美术馆,蔡元培与林风眠的铜像静静地伫于一侧的路旁。面对着如梭的游人,他们一坐一立,衣衫萧索,两双眼睛同时望向远方。  蔡元培在1928年所亲手提写的国立艺术院的笔迹,已由后人于1999年重新制成了巨大的石条安置在更远处的角落里。青草从石缝中钻出,开始肆意地生长。当年沪上洋人大亨哈同强占孤山平湖秋月边一块长条土地所建的罗苑,如今
期刊
的  “持拂药叉女像”静默地站在巴特那博物馆一楼正厅的中间,是此馆的镇馆之宝。  她的著名不仅在印度,在整个东方的影响,也不亚于西方断臂女神维纳斯。就在我们前往巴特那博物馆的路上,对马上能直接目睹她的美,队伍中专业研究佛教艺术的教授们,兴奋得眼睛闪闪发光,特别是的阮教授,一直激动不已地谈论着。  “真美,太美了!”这句由衷的赞言,2000多年来,一定无数遍地回荡在她的身边,她的美能让所有见到她的人
期刊
本期,焦点艺术杂志按照年代顺序为您选取了浙江写实油画家中的几位重要画家:全山石、胡振宇、王羽天、任志忠。他们都是浙江写实油画的中坚力量,虽然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都功底扎实深厚,且具有学院教育的共同背景。下期我们还将继续浙江写实油画家系列的介绍。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艺术家,走进艺术!
期刊
HISTORY 浙江的艺术传承  在浙江这片温润的土壤上,自古以来名家辈出,从元代的黄公望、明代创立的浙派到近现代油画大师林风眠、吴大羽、吴冠中等都离不开这片神奇的土地。正是由于这么多“巨人”的存在,浙江历代的大师们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因此浙江的艺术家们似乎也更看重“传承”的意义。在油画上,浙江的渊源也是相当深厚,从林风眠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美术学院——国立艺专开始,许多的写实油画大家都是从这
期刊
文艺复兴三杰  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臻于成熟,其代表画家有被誉为“艺术三杰”(文艺复兴后三杰),他们分别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画家的画作人体动势生动大胆,色彩明快,强调光影变化,比文艺复兴时代画家还要更强调人文意识。典型代表是法兰德斯的鲁本斯、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开兹等。   17世纪荷兰艺术  17世纪荷兰美术以写实,纯朴为特点
期刊
晚秋的苏州别有一丝萧索,在人烟尚稀的清早从阔家头巷转进网师园,蓦然会觉得自己徘徊在二三十年代的苏州,那个汇聚了文化精英的“上海的后花园”,而那时的网师园则在看似平淡的花墙里孕育着一次照耀世界的绽放。  网师园在苏州城东南,原是南宋侍郎史正志建的“万卷堂”,后为清乾隆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得重建,他自比归隐渔钓的渔父,故号“网师”。乾隆末年太仓富商瞿远村又整修添筑,布局遂大。清同治年间,曾国藩幕僚、江苏
期刊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两家的艺术思想各不相同,但都主张“艺”与“道”的和谐统一。十二月画会油画展里的诸多写实油画,从“技”的层面,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离“道”还有多远,留给观者去评说。  “艺”与“道”的统一是理解中国艺术的关键,因此中国艺术家眼中的自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对“道”的了解,并加以重新表现了的自然,画展里的诸多作品通过艺术家的眼睛,给人们一个又一个全新的视觉感受,充满勃勃生气。 
期刊
十二月艺术研究会,是一个湖北地区有名的艺术团体。  2012年11月25日,十二月艺术研究会第四回作品展在湖北佳和当代艺术博物馆隆重开幕。现场人头攒动,各界人士纷纷捧场。  共有20几位艺术家参加了展览,包括:刘意、王尊、沈祥胜、熊天祥、熊胜强、王用家、王忆桦、祁存华、叶建华、张人杰、刘群、潘宁、盛晔、王予嘉、谢傥、杨永生、肖智生、曾辉、吕东波、钟鼎;以及特邀画家:冷军、郭润文、薛吉生、刘春冰、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