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浙派”话成长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pelessc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钟玲(以下简称“钟”):张老师,您好!我一直想问您一个问题,我们的工作站冠以“浙派”这个称谓,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接受“浙派”这样的提法。那您认为我们“浙派”有哪些共性的东西?我们又该如何保持特色又能兼容并蓄?
  张化万(以下简称“张”):好,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分析“浙派”教学流派的特色,必然要联系浙江文化的特色来谈。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浙派”特色:
  
  1 继承的传统
  我们的汉文化、儒家文化有着鲜明的个性。你们看,我们的方块汉字很多是象形字,功能强大,多义、灵活、深刻,很多意思外国文字根本无法翻译。汉文化以主流性、人本主义、“仁义”为显著特征。其次,汉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佛学、道教、儒学,在唐以后三教归一,唐代禅宗受庄子思想影响,不~定要念经拜佛,一切都顺其自然。汉文化的包容性让它能与其他各民族文化兼容,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是被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统治的,但汉文化依然是主流文化。
  浙江是一个积淀着厚实历史底蕴的文化之地,人杰地灵,且具有独特的教育文化传统,有着广泛的教育研究基础和雄厚的研究力量。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曾有着“北南开,南春晖”之经典传说。南开之所以成为南开,是因为南开培养了以周恩来总理为杰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对国家和民族作出突出贡献的诸多知名人士。而春晖中学的名声鹊起,则是因为它云集了如经亨颐、夏丐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杨贤江等一大批知名硕学鸿儒。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校不在大,有大师则名。可以说是大师铸就了“春晖”之魂。
  再看当代浙江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浙江的教育随着社会发展一直稳步向前,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当代浙江教育的发展改革之路同样名师辈出,流派纷呈。
  
  2 务实的作风
  浙江省是一个农业省,蚕桑之地,鱼米之乡。在农业经济的背景下,不劳动是没饭吃的。受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历史上浙江的一些教育名人做的都是一些务实的事情。
  比如:在中国近代史上,温州是中国现代数学史上的一方“沃土”。近百年来,温州先后涌现了众多卓有建树的数学家,他们创办专业学校和数学刊物,受此影响,出现一大批在温州土生土长或祖籍温州的数学家:涌现出姜立夫、苏步青、谷超豪等数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1886年,孙诒让在瑞安募捐创办学计馆,传授数学、物理、化学,1901年把瑞安学计馆、方言馆改为瑞安普及学堂。这一行为推动渐南兴办起三百余所学校,对南方教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再看浙派语文教学,更是体现出实在的教学风格。近二十年来,浙派语文也提出了不少自己的教学主张,从语感教学到诗意教学,从虚拟体验到全息阅读,从生活化语文到艺术化语文,可以说浙江语文教坛从来没有沉寂过。但与此同时,浙江的语文教师又总是那么的脚踏实地,并不只会面壁苦思,更重视教学实验探索,认真摸索,不断总结经验,让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3 开放的心态
  浙江作为沿海地域,文化受外来思想及多种流派影响。近代,随着东南沿海城市开埠,浙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起来。你们知道对真理执著的追求以及对于生命意义的强烈诉求,即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在个性精神世界中的确立,是教育的重要目的。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人才可能具有免疫力,也只有在充满各种诱惑的环境中,人才能生长出抗拒诱惑的能力。在这一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民国时期出生于浙江绍兴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他主张思想学术自由,在执掌北大时,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允许各种学术派别自由发展,允许有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在大学任教。这样的心态正是整个“浙派”教育的主流特色之一。
  
  4 创新的精神
  七山一水两分田,浙江向来人多地少,地域决定必须走出自己的路,创出自己的天,才有饭吃,才可能立足。所以浙江人绝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也因此有蔡元培、鲁迅这样的一代英杰。
  自本世纪初兴办新式学堂、实行分科教学开始,在最初的年代里,其他科目都借鉴欧美、日本一些国家的经验来编制本科目的新式教材。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国教育尤其是浙派教育家开始探求教育的革新之路。叶圣陶先生就曾独辟蹊径从剖析语文教材的性质和作用,进而尝试编制各种教材。
  改革开放30年,浙江始终是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列,“敢为天下先、勇争天下强”的创业激情与精神已成为浙江发展的品牌和标志,浙江教育,特别是我们从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在全国也是一面改革的旗帜。
  胡珏(以下简称“胡”):听了张老师您的这番分析,我觉得作为浙江的青年教师是很幸福的。在这么好的环境中成长,可以学习借鉴的很多。张老师,您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之一,能否谈谈您是如何确立个人研究方向的?您目前的主要研究与思考点是什么?
  张:首先纠正,我不是教育家,只是参加“当代中国教育家丛书”一本书的写作。我现在从事的是教师教育,希望更多的年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获得成功和幸福。如何给教师们提供实际的、有针对性的帮助,如何顺应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提供适时适度的引领和帮助,让他们经历人生,经历成长,逐步从青涩走向成熟,从一般走向优秀,优秀地积以时日,慢慢地走向卓越。
  钟:谢谢张老师!您为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想得多,做得多。张老师,您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变”与“不变”的?
  张:随着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积累,工作岗位的变化,我的关注重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一线教师更多关注一个班、一本书、一堂课的改革和完善,到寻找语文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从教课文,到用课文教,重组课文,重组教学,优化训练,再到编写教材:从培养学生到从事教师教育,培养教师。
  一点没有变的是寻求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最优化,想让教师寻找自己语文教育教学生涯的成功和幸福,想让我们的学生获得一个快乐的健康成长的童年,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中获取精神生活的愉悦和语言学习的成功。追求没有变化,痴心不改。
  胡:张老师,您能否谈谈在您的教学生涯中对您影响比较大的人?
  张:影响过我的人,很多很多,我感恩这个时代,感恩我的领导、师长、伙伴,还有为我的语文教育教学事业做出牺牲的家人。但我心中最感谢的是我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没有他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我。学生和教师是互为人生读本的双方。只有读懂学生,才可能做好教师。一个优秀教师最重要的本领是迅速、准确地解读儿童的信息码。最重要的品质是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只有保持一颗童心,才可能准确体会儿童的思想情感。师生一心,教育教学才不会变成两张皮。只有学会换位思考,才能知道他们想什么,要什么,怕什么,才不会自说白话、自怜自盼,既不会和儿童冰火两重天,也不会用教师自认为最美的一切淹没儿童,造成他们语言学习和精神生活的窒息。只有 真正蹲下身子,把自己的审美、情感、语言等等尽可能和儿童的世界衔接,教育教学才谈得上引领和优化,学生才可能取得真实的进步,摘取语言学习的果实。
  只有读懂学生,永远保持一颗童心,教师才可能具备品尝教育教学幸福的能力,才可能让自己的责任感变成顺应儿童成长的、充满教育爱的良心,才可能把自己对事业的执著、对学生的承诺变成365天儿童盼望成长的阳光和雨露。
  钟:张老师,除了学生和家长,还有哪些人对您的教育教学生涯影响比较大?
  张:有很多良师益友,最重要的有三个。第一个是我师范的语文教师班主任徐浩,他非常儒雅,他从军校调来,温文尔雅,执著于事业,钟情于学生,上课充满激情,朗读字正腔圆,极具感染力。这些整个杭师一致公认。因为他的人格,他迷人的课堂教学风格,让我在朦胧中种下了做一个像他那样的教师的心愿。杭师傍晚的校园,我常常会跟着大喇叭里广播电台好听的播音学习普通话,我工作后,他依旧一封封的书信告诉我怎么上课做教师,怎么当个好班主任,为我普通话比赛得奖而兴奋,为我的烦恼而排解……可惜十年浩劫,他英年冤死他乡。可我们那个班中走出一个正厅级干部,两个省特级教师,严定安、张文花成了盛名省内的名校长,周武提出的“第十名现象”的解读,通过央视激起热烈的讨论,同学都在教师岗位上默默奉献直至退休,我们都用行动告慰徐老师的英魂。
  第二个是天长小学的老校长,全国劳动模范李承龙。他是著名的教育改革实践家。他把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天长小学品牌的铸造中。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部第一次评选教育科研成果奖,李承龙校长领导的《小学生综合优化实验》就获得了一等奖。人们说名校靠名师,名师是学校的对外窗口,是学校的顶梁柱。但是校长是办学的灵魂,是学校的旗帜。天长小学那么多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成长,没有李承龙可能吗?十年浩劫时,我是全区的铁杆倒李派。但1984年浙江省第三批特级教师推荐时,他依然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秉公办事。我当时患肝炎在家休息,他拿着推荐单到我家,诚恳地说,经过全校民主评议,党支部和学校行政决定推荐我为第三批特级教师候选人。这太出乎我的意料了!1984年是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李承龙是书记兼校长,否决我的理由太好我了。可是他没有。“代表组织郑重推荐他的竟是他过去坚决要打倒的校长!”消息传开,上上下下说什么的都有。毕竟“举贤不避仇”,说说容易,实施是几乎不可能的呀!两年后我被批准为特级教师,李承龙校长作为全国劳动模范上了北京。在这里,我看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光明磊落与宽宏大气,一个钟情于事业的校长对事业和人才的一种承诺。他给我奠定了价值观的重要基石。
  第三个是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特级教师宋寿朝。我把教师当做事业,是受杭州宋老师的影响。他是解放前的地下党员,省内外知名的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我是一线普通的小教师。他带过我多年。尽管没有文件确认,也没有举行过什么仪式,但在我的心里他一直是我的导师。在我起步的时候,是他经常和我研究课堂教学的改革,给我好多忠告和无私的帮助。我第一篇论文是经他推荐发表的。为了让更多领导专家发现我、认识我,帮助我,宋老师一边帮我磨砺人生,完善语文教学;一边帮我争取在更大更高的平台研讨锻炼。80年代初,是他千方百计在省小语会确定的发言名单外,力荐我去做15分钟的要点报告。那次汇报的《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尝试》在大会上激起热烈的反响。1985年评特级教师前,杭州市教委主要领导全部便装到天长小学大礼堂听我上课,实地考察我语文课堂教学的水平与修养。那堂被教师、专家们津津乐道的《草船借箭》是和宋老师一起商量定下来的。是他一步步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领域,推着我走向新的高度。我在跨世纪园7-52程和浙派名师培养工作站对学员们讲的许多话,就是宋老师当年跟我讲过多次的。“课是你上的,一定要自己做主”,“要虚心听别人的意见建议,但不要顾忌别人的说法。还是从学生出发,从怎么教有利出发”,“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课,课堂教学总是有遗憾的”……我从他这里学到了做人的真诚朴实,待人的热忱坦诚。可以这样说,没有他的引领和鼎力相助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愿借肩膀给学员,一次次坦诚地和学员们磨砺课务和人生,其实也是师承。1986年我和他一起被评为特级教师。
  追寻小学语文的最优化之路一直是我的梦想。浙江大学的张定彰教授曾多次来听课,肯定我的“最优化”探索实践,并鼓励我把这些实践的成果、心得变成一篇篇论文。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杭州大学朱作仁教授和湖北省人大常委、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提携第一线的教师,常常带领我们到外地讲学,为我的教学取得的成果擂鼓呐喊,褒奖宣传;现在浙江大学的刘力、刘志伟、盛群力教授,浙江省教育学院的小学教育系主任汪潮教授等专家对我的实践和工作都非常支持,他们的无私帮助和倾力提携都让我感动不已。
  钟:张老师,听了您的故事,我们都很感动。一个人的成长总是离不开很多人的帮助。张老师,我觉得我现在似乎到达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期,无法突破这成长的“瓶颈”地带。您认为像我们这样的青年教师要超越自我,除了自己严格要求和努力之外,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张:像你们这样的青年教师都有较好的个人素质,起点较高。首先从学历上看,具有本科文化,钟玲还是浙大的硕士研究生,具有良好的思想、语言、文化的修养。其次,你们又都是市一级的教坛新秀,是课程改革的弄潮儿,有比赛获奖、展示亮相的幸福回忆。目前还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变:
  
  1,培养一种心态
  那就是要把心先静下来,确立最简单的心愿,把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想清楚。发达的现代城市给我们的成长提供了许多便捷与机会,同时有数不清的诱惑与干扰。90岁高龄的著名书画大师吴冠中说得好:“艺术家要创作出成功的作品,感情的真挚比脑袋重要!……要把感情都投入到艺术里去,一句话,就是要忘我。”我们要练就我们的心态,一种心平气和的、平静的心态,这样我们的心智之门才能打开。只要我们练好心态,记住永远走在成长的路上,胸中永远充盈澎湃的激情,我们就能把握住今天!
  
  2,修炼两种眼光
  一种是务实的眼光,能仔细关注身边的生活,分析教育教学前台、幕后的现象和细节,改善眼前的工作。一种是哲学的眼光,能够穿透、超越面前,深究背景,锐利而超群,深邃而睿智的眼光。类似报刊的时评,我们同样看到一个事件,我们关注的是眼前、台前,他们看到的是幕后、今后。培养慧眼比培养巧手更重要。真正能决定成长高度的一定是“眼光”。
  
  3,携带三副眼镜
  一是“三百六十度广角镜”。拥有宽广的视野和胸襟,能登临远眺,能俯视平川。二是“天文望远镜”。不仅关注课堂教学现状,还要有预见性。三是“高倍度显微镜”。能在身边的生活中迅速发现问题,深入研究,培养研究的兴趣和习惯j能从文本的无华中找到绚丽:从生活的浅淡中看到妙趣,开掘教育的价值。
  
  4,促进四个转变
  能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锻炼自己成为善教书、敢思想、能治学、会生活,做一个真正的基础教育高端学科带头人。从刚站上讲台的无规无矩,到中规中矩,再回到无拘无束:从无课感到有课感再到无课感;大道无形,大法无痕,大爱无边。
  胡:张老师,您能不能给我们的研究提,最指引和建议。我们该研究什么?有哪些疑难问题值得研究?还有,就目前您看到的教师们搞的科研、写的文章,您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张:我认为应该研究学生,重读自己。学生永远是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核心。比如,怎样破解低年级识字与阅读的冲突?真正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低年级学生读书、写字、听话、说话的习惯?如何解决不断扩大的学习速度奇慢的学习问题?如何真正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师生愉悦,语言学习和教学相得益彰7活动作文教学的策略,精读与略读教学如何相得益彰,等等。为学生的发展和幸福去研究才是最有价值的。
  现在,大家都很重视教育科研,这是好现象。但是,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研究和论文,最怕高空运转,一个人或几个人,1~2年就搞一个模式什么的,大而空,弄一些虚无缥缈,无法操作的东西;最怕只会说普通话,不会说自己的话,缺乏自己真知灼见的转述拼盘:最怕研究造假,把想的写成做的,把别人的当作是自己的,把将来可能的当做已经存在的,把数据当做面团任意揉搓。
  钟、胡:张老师,听了您的建议,我们清晰了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应该朝哪个方向去研究谢谢您!
其他文献
“三角形三边关系”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中的第三课时。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该课时是在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教材在编排时先安排了生活情境,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觉得从家到学校的三条路中走中间这条路最近,由此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接着教材呈现了三组纸条6、7、8;4、
关键词: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优势;品牌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4-0004-03  为了贯彻落实大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2014年3月初,教育部体卫艺司王登峰司长深入北京市东城、西城、海淀、延庆、密云等各区县,围绕学校体育开展情况进行了
潮起——乱花渐欲迷人眼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自课改以来,各类赛课、表演课、观摩课层出不穷,做课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更加到位,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更加熟稔,对教材的处理更加新颖独特……面对这纷繁芜杂的语文课堂以及教师极佳的演讲口才,笔者曾一度佩服得五体投地,继而效之仿之,却总感觉貌合而神离,这让笔者开始探索怎样规范语文课堂的教学用语……  [点评:开篇引出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乱花渐欲迷人
校本研修是我们一线教师提高专业水平的主要渠道,教学研讨更是有效提高教师课堂引领能力最直接的一种研修方式。上课教师从活动的准备到结束,在研教材、备预案、说思路、展示课堂成效、教学反思中不断得以锤炼和成长。那么,作为台下的参与者、听课者又该如何通过研修活动有效提升自己?如何让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突显“研修”价值,实现研修活动真正提质于日常教学?这需要参与者有心而来,有备参与。下面,笔者撷取自己前不久参加“
有这样一个故事挑水工有两个水桶,一个完好无损,另一个有一道裂缝。每天早上,挑水工都拎着两个水桶去打水。有裂缝的水桶每次漏得只剩半桶水,但挑水工似乎对此并不介意。相反,他还在每天路过的地边撤些花籽。时间长了,这些花籽发芽、生长,开出的花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漏水桶给他带来的“附加值”就是不仅可以一边挑水一边赏花,还能用鲜花装饰自己的家园,愉悦心情。这位挑水工无疑是聪明的,他很好地利用了水桶的“漏”,从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学好数学的基础。由于受重过程、轻结果这一理念的影响,新课程下的数学概念教学还存在着这么一种观点:“淡化概念,注重实质”,认为只要学生能够意会,不必强求概念阐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应该“轻其所轻,重其所重”,不能一概而论。一些学生一时难以深刻理解但又必须引入的概念,在教学中必须对其作淡化(或者说浅化)的处理,但一些重要概念还是应以
近日拜读了张西海先生的  (如果让语文教师去放牛》这篇杂  文,感觉写得很辛辣、很深刻,耐  人寻味,现颉取几段品味一番:  如果让一位语文教师去放  牛,他会拔起一根青草,向着牛群  不停地发话:  “这是什么草?注  意,不要乱说——举  手回答。”  “你们以前  “快速地嗅一嗅,告诉我它的  气味。”  “仔细观察它的样子,看看能  分几段,每段的作用是什么。”  “在这种感受的基础上,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  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145万宇的课外阅读总  目标。但知识如浩瀚的海洋,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把所  有的书都读完,更何况书还有好坏之分,这就决定了  我们读书要有选择。从教材出发,使课内和课外有机  地结合起来,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联系点,  辐射开去,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一、基于教
某市举行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其间笔者听了三堂课,分别是二年级《万以内数的认识》,四年级《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五年级《找次品》。在对三堂课教师的精心预设和学生的精彩生成赞不绝口之余,我也观察到了三堂课的一个共同点,孩子们几乎都没有用上教科书。只有四年级的一堂课翻了一次书,是用来完成书上的练习,把书作为了一种练习本,而其他两堂课学生的数学书就静静地摆在桌上,一动未动,成了被教师和学生遗忘的角落。
摘 要: 团队学习评价指标的构建是2017年出台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团队学习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规律,还要具体地规定评什么、不评什么。本文以团队学习理论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为基本依据,构建团队学习学期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为体育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核心素养;团队学习;评价指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