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与“诗化”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潮起——乱花渐欲迷人眼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自课改以来,各类赛课、表演课、观摩课层出不穷,做课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更加到位,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更加熟稔,对教材的处理更加新颖独特……面对这纷繁芜杂的语文课堂以及教师极佳的演讲口才,笔者曾一度佩服得五体投地,继而效之仿之,却总感觉貌合而神离,这让笔者开始探索怎样规范语文课堂的教学用语……
  [点评:开篇引出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繁现象,引发读者重新思考被我们熟视无睹的课堂语言。我们的教师总是想要展示自己的语言功底,而忘了“简单,其实也是一种美”!让课堂语言回归简洁而充满韵律,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追求。]
  回落——二月山城未见花
  2008年2月29日,我校开展了一次特殊的校本教研活动,对开出的课堂进行了全方位的观察与诊断。这暴露了一些平时隐藏在课堂当中不易被察觉的弊端。此次观察的课堂是一年级的《松鼠与松果》,我们年级组详细记录了“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以下是我课后整理的观察记录表: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分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教师讲解用了大约14分钟,而在“师生问答”这一块,教师的导语、提问语加上评价语大约占了一半时间,即12分钟左右。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话就占了约60%的时间,这个数据足够引起我们的深思,教师在课堂中一刻不停地启发、引导、评价……是否都有必要呢?教师说的时间严重霸占了学生说、写、练乃至思考的时间……教师的“滔滔不绝”是否也是造成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的直接原因呢?
  教学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凭借和手段,其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那么,我们该如何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点评:教学语言是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的纽带,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但往往被教师们忽视。作者用校本教研中的一次课例来说明现在课堂语言存在的弊端,确属常见,说服力很强,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潮平——云开雾散红日升
  有了这样的认识,笔者便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进行了一番观测,聆听了其他一些语文教师的课,并进行了分析,发现语文教师的教学用语存在两大弊端:
  (一)繁琐,泥水语言多
  现下,语文教师总喜欢在课上过度发挥自己的口才, 教师过度的“滔滔不绝”发挥在哪些地方呢?
  1.提要求不精练,修饰语多
  语文教师相比于其他学科的教师,总喜欢把原本简单的东西说得过于复杂。语文课是学习语言的课,教师自己的语言若也成为语言学习的一个范例,那本无可厚非。然而,小学生毕竟年龄较小,在对他们提出学习要求时,要简明扼要,若加了过多修饰语,反倒会混淆主次,找不到主语,抓不住要点,学生就不明白你的要求了。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棉花姑娘》时,提了这样一个要求:小朋友们,棉花地里长满了棉花,请你认真地看看这幅美丽的图,雪白的棉花是怎样的,碧绿的叶子又是怎样的?图上还有哪些东西?你看到了什么?这样的要求拖泥带水,学生不甚了了。
  2.问答式教学,无意义提问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无疑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启发思考,它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总喜欢问一些思维价值不大的问题,使教师的教学语言显得琐碎,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语文课堂中的无意义提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问题零散,主线不明;第二类是相当于过渡语的对答式提问。如教师在课堂上总喜欢问:“这样的景色美吗?”“你想读吗?”“你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吗?”等等。
  3.重复学生语言,废话多
  现下的教师都有一个通病,喜欢接学生的话,更喜欢重复学生的话,语文教师更甚。这种无意义的机械重复学生的话语,既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一层次,又容易养成学生不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的习惯!教师的这种课堂语言容易给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且使整个课堂教学繁琐不简洁!
  (二)枯燥,缺乏诗意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执教的国语是诗的筋骨,因此,我们的教学语言应该充满诗意。充满诗意说的不是一种教学操作、一种方法,而是一种教学观念、一种艺术境界。它追求的是:让我们的课堂像诗一样蕴涵丰富,像诗一样意境优美。
  有人说:诗意的语言就不简洁,简洁的语言就不诗意,这两者相互排斥,无法融合,其实非也。正因为诗词、经典语句的一种特性,它们概括性强,表达意境深远,蕴涵的情感丰富,才更具有表现力。诗意与简洁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教师的课堂语言呈现无穷的魅力。
  然而,在当下的课堂中,语文教师的授课语言庸俗平淡者比比皆是,这样的语言缺乏感染力,既不能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又导致效率低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李渔在《闲情偶记戒浮泛》中道:“然一味显浅,而不知分别,则将日粗俗。”同一句话,同一个词,不同的教师说出,其教学效果截然不同。
  [点评:细细品味,的确,我们的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着“繁琐”与“枯燥”两大弊端。作者对这两大弊端进行详细的论述,用具体的事例指出存在的现象,有理有据,并且归结出这两大弊端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问题细化、实在。发现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潮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针对语文课堂中教学语言“繁琐”与“枯燥”这两大弊端,笔者认为应对语文教师的课堂用语作基本规范,做到“简化”与“诗化”齐飞,营造“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语文课堂!
  (一)简化——还语文教学清新的课堂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中出现的教师用语的繁琐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化,还语文教学清新自然的课堂!
  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要求简明
  巧用修饰语确实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煽动情绪、渲染气氛,但多用、滥用就适得其反了。特别是低段学生,理解能力较弱,教师宜把要求提得简明扼要,让学生一听了然。如上面的例子,教师说了那么多话,归结起来就一个要求。教师不如直接告诉学生:“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棉花姑娘怎么了?”表述清楚准确的要求容易被孩子接受,不仅节省了课堂时间,还能提高学生完成要求的效率。
  2.冗沉削尽留清瘦——精减提问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它既是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拐棍”,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方法。针对无意义问题中的第一类,教师要精心设疑,力求“以少胜多”、问得其所。每一堂课可设计几个有一定思维价值的提问,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引起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或争辩。
  如一位教师教学《妈妈的账单》时,在出示了两份账单后,一连提出了7个问题:彼得为什么想到给母亲开一份账单?彼得的账单里写了哪些内容?妈妈的账单里又是怎么写的?她为什么要在每一项款项后都写“0芬尼”?这两份账单有什么不同之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又想说些什么?学生在教师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轰炸”当中疲于回答,试想,还有多少时间是留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更别提主动参与学习了!其实,我们细想之下,上面这7个问题,可以把它精减为两个问题:这两份账单有什么不同?你体会到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妈妈的账单中所蕴涵的无私、无价的母爱。像这样,提问精当,概括力强,能以少胜多,有较强的指向性,宜于学生通过读文、思考,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另外,针对无意义问题中的第二类,教师应完全杜绝。例如“这句话写得美吗?你想读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完全可以改换成陈述句:“这句话写得真美,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这样一来,不仅表达了你的意思,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做好读文的准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删繁就简句句精——不重复学生语言
  语文课堂上,学生说得很多,教师重复得也很多,几乎每一位学生说完,教师总会把他的话重复一遍,再接着问:“还有其他的想法吗?”第二位学生说完,他又接着重复,乐此不疲。我们应该要求语文教师不随意重复学生语言。假如发言的学生说得很轻,可以要求学生自己重复一遍,这样一来,学生既锻炼了胆量,又重新整理了自己的思路,表述起来一定更清楚。假如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需要引起其他同学的重视,可供其他同学学习运用语言,有必要重复一遍,我们既可以让学生本人重复,也可以让其他学生重复,这种形式既提醒了学生要认真倾听,又能让转述的学生习得精彩语言,可谓一举两得。
  4.此时无声胜有声——等待学生
  我比较喜欢听数学课,因为数学课上,总留有时间让学生静静地思考,扎扎实实地练习。曾有一位教师在手记中记下一节数学课(新授课)教师的全部用语,也记下一节语文课(新授课)教师的全部用语,比较发现,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几乎是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三倍。在语文课堂上,难得有静的时候,一节课总是热热闹闹。很多语文教师总是见不得课堂上的相对冷场,在提出问题后,学生一下子想不出答案,就急着自己奉上答案,或者一句接着一句地启发、引导,直至得出答案。其实,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我们在课堂上应该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二)诗化——还语文教学灵动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的确,充满诗意的教学语言,就会有激情的飞扬,就会有情感的磁场,就会有创造的火花。
  1.饱读诗书,丰富储备
  语文本姓“语”,而语文教师就是以语言为载体来教育我们的学生。要使自己的课堂用语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成为学生学习的范例,教师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只有“腹有经纶”,才能运用自如。
  我们总是以名师的课堂语言作为我们学习的范例,何也?正因为他们的语言充满了诗意,激动处,激情飞扬;愤慨处,扼腕长叹;悲怆处,潸然泪下。殊不知,名师的课堂语言之所以如此经典,无一不是他们具有丰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
  2.提高意识,精心设计
  精心设计课堂中的一些关键导语、提问语等,能有效避免课堂语言的随意性、零散性,使之更简洁、精练,并充满一种灵动的美。
  王崧舟老师教学的魅力就是教学语言富有文采美,他设计的课堂教学语言,精练而又丰富,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教《慈母情深》时,他紧紧抓住一个“深”字,用自己诗意化的课堂教学语言,引领学生品悟“震耳欲聋”、四个“立刻”等语言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深情”。在问答的应接上,王老师的设计颇富匠心,他善于用精妙的语言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如学习“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一形象刻画时,王老师引导学生把看到的母亲与记忆中的母亲形象联系起来:
  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背?
  生:僵硬的、瘦弱的、弯曲的背!
  师:在你的记忆中,母亲应该拥有什么样的背?
  生:挺直的、坚实的背!
  师:母亲转过身,你看到了一张怎样的脸?
  生:布满皱纹、蜡黄的脸!疲惫的、眼睛深凹的脸!
  师:在你的记忆中,母亲应该拥有什么样的脸?
  生:白净、有光泽、溢满青春的脸!
  师:你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睛?
  生:布满血丝!疲惫不堪!
  师:在你的记忆中,母亲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眼睛?
  生:炯炯有神!清澈的、会说话的眼睛!
  师:母亲啊!母亲啊!你曾经挺拔的脊梁,你曾经红润的脸,你曾经水汪汪的眼睛到哪里去了?
  生:消失在“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里了!消失在生活的重担下了!
  是什么引起学生如此富有诗意的回答?是什么让学生如此深地解读了文本?是王老师精心设计的导语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是王老师富有诗意的教学语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脱口成诗”。
  3.叩击心灵,恰当运用
  教学语言需要诗意化,但许多教师曲解了诗意的内涵,以为把课堂语言诗化、文学化、高深化就是对诗意语言的诠释。其实不然,诗化课堂用语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能叩击儿童的心灵,能激发儿童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心弦的共鸣。若不能产生这种效果,一味玩高深,这样的诗意语言只能成为另一种程度上的“泥水”语言。
  请看两位教师同上《她是我的朋友》一课的不同导入:
  一位教师以这样一段语言来导入:朋友是琴,演奏一生的美妙;朋友是茶,品味一生的清香;朋友是山,信赖一生的伟岸;朋友是水,荡漾一生的清澈。毋庸置疑,这段话很有诗意、很美。但仔细品一品,我们不难发现,要想理解朋友之间的友情与琴、茶、山、水的关系,需要丰富的阅历与文化积淀,而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语言他们听起来自然是一头雾水。上述导入中,教师的语言诗意化得让学生不解其意,怎么能唤起“学生心中能响应的那一隅”呢?
  另一位教师的导入听起来就亲切、易懂多了:朋友是下雨天为你撑起的一把伞,朋友是在你遇到困难时给予你的帮助,朋友是病床前一声声亲切的问候。同样是诗意的语言,因为教师充分估量到了学生可以触摸的高度,以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为背景,用孩子们能产生情感共鸣的语言来表述,孩子们的心自然会激荡起层层涟漪。
  由此可见,诗意化的语言不仅要准确、明晰、生动形象,充满诗情画意,而且要能真正拨动孩子的心弦,走进孩子的心灵。
  [点评:怎样让我们的课堂语言更加规范?作者针对现象中提出的两个弊端“繁琐”和“枯燥”——展开论述,用生动的例子说明对策,让人不觉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对策中的两大板块:简化和诗化,并不是普通的并列式构段,而是递进式呈现。“简化”是“诗化”的基础,“诗化”又是“简化”的提升,步步剖析,带给读者对课堂语言的重新认识。]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纽带,是课堂上师生间交流的重要工具,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让繁琐的语言变得简洁,让枯燥的语言充满诗意,还课堂语言准确、简约的风格,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条途径。让我们用精练的语言传授知识,用诗意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习,让课堂语言“简化”与“诗化”齐飞,从而营造“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语文课堂吧!
  [总评:早在我国古代,教学语言艺术就备受重视。从孔子到孟子,从吕叔湘到夸美纽斯,无不对课堂中的教学语言有精辟的论述。而在我们的教学语言起到应有的过渡、导向等作用后,作者提出了新的观点:要“简化”和“诗化”教学语言。文章视角比较独特和新颖,不乏有生动的例子,可见是来自一线教师的亲身实践和思索,如一股“汩汩”的山泉淌进读者的心田。一线教师只要带着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头脑走入教学,研究教学,就能发现教学中一些不和谐现象,并由此生发感悟,思索对策,这应该是一线教师论文题材的最好源泉。真实性是本文的一大亮点,作者是一位教学的有心人,从平时教学中引发了对课堂语言的思考。如此有感而发的文章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可学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强。作者论述比较透彻,可见思考之深入,各个环节丝丝入扣,步步回旋,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浙江省缙云县紫薇小学 321400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310012)
其他文献
关键词:阳光体育;引领;棠张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2-0014-01  铜山区棠张中学坐落在美丽的浪溪河畔,是徐州市目前唯一的“国家级排球传统项目学校”。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用“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浸透心灵。建设了和谐高效充满活力的校园体育文化,推动了阳光体育的
关键词: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开学  2020年4月3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部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宝生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学习传达3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分析研判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形势,部署进一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  会议指出,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疫情形势的变化发展和教育领域的防控工作联系越来越紧、影响越来越大,教育系统要更加精准研判、准确把握,
本刊记者:王老师,我通过微信号对您的工作室主旨有所了解,能否介绍一下该主旨的背景和思考?  王德刚:我们工作室的教育主旨是:探索课堂教学奥妙,谋求教育科研品味,提升教师职业幸福。该信念主旨的拟定是以我及工作室成员的成长阅历、工作体悟和发展愿景为基础,以学校体育工作的方法实践、教育科研和创新发展为主体的。该主旨在工作室成立之初就已确立,并写进了工作室的台账资料和微信号页面,在工作室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
数学教育从本质上讲是数学文化传播与学习的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多少年来,数学教育一味注重数学知识的传递、数学技能的训练,漠视数学本身所蕴涵的鲜活的文化背景,漠视浸润在数学发展演变过程中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精神本质、力量以及数学与人类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数学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在教师的课堂里一直处于难学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一线体育教学教研40余年的实践经验,对当今主流的“学、练、赛、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和升华,从实践中总结出“课标、课程、课堂的理念认知与理解贯通的一体化”“教材、教案、教法择撰一体化”“气质、气动、气场磁力一体化”“准备、基本、结束三段式教学一体化”等实操性强、针对性强的教学理念,为广大一线同仁体育教学提供借鉴,并以一个老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创新向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献礼。 
[教学理念]   这是一堂典型的情感感悟课。课文是一篇情节叙事看似比较简单的课,但非常感人,且很紧张。每一个情节,仔细品味,都蕴涵丰富的情感因素,几乎处处精妙,值得慢慢咀嚼。在教学中,不仅应充分展示教学内容的显性情感因素,而且要发掘隐性情感因素。让学生体味到文本蕴涵的深义,感受到贯穿全文的母爱。因此,必须有一条线将这些富含情感因素的点串起来。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所有自然、社会、管理科学等的工具和语言,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但是,我们看到在教学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排斥甚至厌恶数学学习,原因在于这类学生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理解问题时易发生困难和错误,这种困难积少成多,导致思维受到了限制,造成数学学习水平下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学生知识表面化的根源往往是数学语言学习中
打开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课本,我们不难发现:前6组21篇课文,有10篇是精读课文,11篇是略读课文,在小学阶段的教材编排中,首次出现略读课文多于精读课文的现象,这说明略读课文的地位是何等重要。然而,略读课文的教学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据笔者调查,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等同于精读课文的教学,略读课文的功能被精读课文所取代,削弱了学生的自主作用。二是由于略读课文既没有识字、写字的任务,也没有词
“三角形三边关系”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中的第三课时。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该课时是在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教材在编排时先安排了生活情境,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觉得从家到学校的三条路中走中间这条路最近,由此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接着教材呈现了三组纸条6、7、8;4、
关键词: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优势;品牌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4-0004-03  为了贯彻落实大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2014年3月初,教育部体卫艺司王登峰司长深入北京市东城、西城、海淀、延庆、密云等各区县,围绕学校体育开展情况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