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应该是这样的

来源 :报刊荟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nohu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立体几何的一堂习题课中,我选择了一道关于求多面体体积的练习题,在当时选择这道题时我经过了认真计算觉得学生应该没有问题,而且相对于其它的习题这道题并不是最难的,所以备课时也没有太在意,觉得胸有成竹,学生应该会按照我的思路走,然而在课堂上却出现了问题。下面是我当时选的那道题:
  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Δ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斜边,侧棱AA1=2,点D为AB的中点,点E在线段AA1上,.
  (Ⅱ)求多面体C1B-ECD的体积。
  问题出现在第二问的解答,这是当时一位学生的解答过程:除了当有一些表达规范的问题,没有大的失误,堪称完美,因为他的解法完全在我的预料之中,所以我当时心里暗喜,毕竟我的备课应该是比较充分的。
  正当我对这道题进行总结时,忽然教室里有一位同学举起了手说到:“老师我有不同的解法,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但很快镇定了下来,我觉得我完全可以应对。于是我让他站起来说出了他的想法:
  “我连接的是C1D和DE,这样的话,所求多面体的体积就是三个三棱锥的体积之和。”我心里惊了一下,然后认真看了一下图,还真是,于是我对教室里的其他同学说到:“大家看看他说的对吗?”同学们都盯着图看了起来,然后异口同声地说:“对”,那位同学又继续说到:“但是结果和老师的不一样。”我很吃惊的看了他一眼,说到:“是吗?大家是不是亲自动手计算一下呢?”聽到我这么说,教室里的气氛突然活跃起来,因为有可能这道题有问题了。
  我意识到这样分割确实和刚才的解法不一样,因为C1D和BE是异面直线,不想交,所以比刚才的解法多了一部分,应该和刚才的答案不一样,这时其他同学也都算完了,结果就是不一样。我迅速整理了一下思路对大家说到:“大家通过刚才的两种做法,认为哪一种才是正确的答案呢?”教室里开始了热烈的讨论,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但是我内心却非常激动,因为这样一个失误却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连平时爱瞌睡的同学此时都非常主动地参与讨论,我脸上不觉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经过大家激烈的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两种做法都对,同学们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我,我笑着对大家说:“同学们说的没错,两种方法都对,所以对于多面体来说,不同的分割方法就会有不同的解法。但答案只有一个,这个题应该是个个例,可能出题的人也没有意识到会有不同的答案,或者说他忽略了第二种分割方法。但是我们却从这个题上收获了分享的喜悦和探索的快乐,我说的对吗,同学们?”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通过这次教学,使我感受到预设和生成均能出彩。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理论指出: “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完全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成是在教师的预设之中的,固然值得庆幸。但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学生是活泼的、开放的、有差异的,总会遇到很多始料未及的“意外”。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始料未及的“意外”,予以高度重视,重新调整教学结构,并有效利用这些非预设性生成资源,课堂教学将会真正焕发生命灵性和无穷魅力。我的这节习题课就源于这种意外的生成,给我和学生带来了意外的收获。
其他文献
摘 要: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往往比较含蓄,诗人常把无影无形的思想感情蕴蓄在各种具体形象之中,因而鉴赏诗歌时一般要通过认真的揣摩形象、细细地品味语言来把握其思想感情。但在考场上鉴赏诗歌时,考生并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吟诵、品味,那么通过抓住诗歌中的描述对象来快速品味“情语”就尤为重要了。在本文中,笔者主要结合新课标全国卷的真题来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  关键词:诗歌中的描述对象;思想感情;全国
期刊
摘 要: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被广为人知,二者常常被混为一谈,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对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的差异性进行比较与分析。  关键词: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差异  一、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的发展起源  (一)胶州秧歌的发展起源  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胶州市文化志》一文中曾记载东小屯“马、赵二姓,弃家闯关东。在逃荒路上,从乞讨卖唱,后改为边舞边
期刊
摘 要:如果我们从别人的实际痛苦中得到快乐,这样解释,那么我们从绘画中获得快感也大致相同。唯一的区别只是绘画模仿现实,并且除通常由真的灾难引起的同情之外,还能产生来自艺术模仿效果的快感。悲剧远远不及我们的同类遭受的实际苦难。然而人对人的同情是模仿人性的各种艺术所引起的快感的原因,艺术的情形尤其如此,因为在绘画中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人的外形,而且是人的内心活动。  关键词:艺术心理学;悲剧;快感;共鸣
期刊
摘 要:《珍珠港》是一部典型的战争影片,一上映就备受争议,它从艺术的角度还原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宏大战争场面,为我们近距离地展现出战争之残酷,本文主要从《珍珠港》创作和立意两大方面进行解读,便于更好地理解这部影片,理解战争。  关键词:《珍珠港》;立意;人物设置  一、基调  《珍珠港》是迈克尔·贝关于战争题材的电影。主题与基调是分不开的,谈到基调,便要深入研究一下电影的立意了。战争电影的立意无非是
期刊
摘 要:安德鲁·怀斯是美国著名的美国著名的怀乡写实义绘画大师,本文从安德鲁·怀斯的绘画取材方面来谈,收集描述关于怀斯的绘画创作资料并进行整理的相关文献综述。以此为基础,探讨怀斯在美国艺术史上的地位及他对中国艺术界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怀斯;现实主义;乡土情怀  乡愁一词让我们想到了语文课本中余光中借诗词来书写乡愁,塔可夫斯基用电影中的影像来表现乡愁,以及许多歌唱家用旋律来咏叹乡愁。而如今我们面
期刊
摘 要:生态语言学是语言学和生态学交叉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它突破了传统的语言学模式,将语言看作是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对语言的生态因素进行研究,指出从语言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出发,来研究分析语言。了解语言与环境的关系,时刻提醒着人们注意当今社会语言环境的生态平衡。绿色语法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绿色语法中的“绿色”被赋予了环保和生态的意思。在生态
期刊
摘 要:中國本土宗教的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很早就随着中华民族对外交流走向世界。特别是对汉文化圈中的周边诸国影响深远。其中,在日本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也没有特定的道教实体。但在中日交流史中道教思想在日本的传播留下了深深地足迹。本文在中日交流视域下,解析东汉至明清时期的道教思想在日本的传播过程及特征。  关键词:中日交流;道教思想;日本;传播  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期刊
摘 要:从理论上对“创伤”做出系统研究的最早可以追溯至法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皮埃尔·让内和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以他们为代表的早期研究者对创伤的探究均从心理分析学角度展开。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伤理论对越战老兵“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从此创伤研究进入了跨学科研究的新阶段。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众多学者与研究者,如朱迪斯·赫尔曼、肖珊娜·费尔曼、多丽丝·劳伯、罗斯·莱斯等等,
期刊
摘 要: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文学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更是缺一不可,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创造性  一、译者的主体性  什么是译者的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主
期刊
摘 要:“蓝色时期”是毕加索一生中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之所以说它重要,是因为在这个时期,毕加索进行了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次自我反思,经过这次心灵的撼动,她确立和明晰了自己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位艺术家的立场和身份,为他随后的立体主义革命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和心理基础。“蓝色时期”是毕加索的自省初期,对生命和人生感到忧郁和痛苦;“粉红色时期”是自省的后期,确立了人生的定位和意义。  关键词:毕加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