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毕加索“蓝色时期”绘画作品研究综述

来源 :报刊荟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yi02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蓝色时期”是毕加索一生中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之所以说它重要,是因为在这个时期,毕加索进行了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次自我反思,经过这次心灵的撼动,她确立和明晰了自己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位艺术家的立场和身份,为他随后的立体主义革命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和心理基础。“蓝色时期”是毕加索的自省初期,对生命和人生感到忧郁和痛苦;“粉红色时期”是自省的后期,确立了人生的定位和意义。
  关键词:毕加索;蓝色时期;自我反思
  毕加索是整个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绘画的第一个时期是1901—1904年。这个时期是他创作的“蓝色时期”,画风不成熟,绘画内容大都以蓝色为主调,充满冷寂、凄凉和迷惘。对于毕加索的“蓝色时期”,人们除了说代表忧郁的蓝色是和卡萨格马斯的死有关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毕加索受到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有意识地使用这种色调以加强画面中的诗意成分。但是,不管怎么说,毕加索的艺术从蓝色中起飞了。
  目前,涉及研究毕加索的书籍资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①介绍毕加索生平逸事和创作生涯的专著。如[英]罗兰特·潘罗斯的《毕加索:生平与创作》,[英]约翰·伯格的《毕加索的成败》,[美]迈克尔·C·菲茨杰拉德的《制造现代主义:毕加索与二十世纪艺术市场的创建》,章媛的《毕加索的创造和毁灭》,唐林《毕加索传》。这类书籍详实叙述了毕加索的一生和他创作历程。②毕加索的语录。如杨身源,张弘昕的《西方画论辑要》,迟柯的《西方美术理论文选》,克里斯蒂昂·泽沃的《与泽沃的谈话》。这类资料收集、整理了毕加索谈论艺术的观点。③研究毕加索的“蓝色时期”,如蒋一谈策划,读图时代:世界艺术大师图文馆《毕加索画传》,杨斌著:《毕加索传》,紫都、王静著《毕加索:生平与作品鉴赏》,徐芸芸著:《毕加索关键词》等,硕士论文有2篇,期刊共17篇。④研究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如[美]约翰·拉塞尔的《现代艺术的意义》,该书第四章《重构的现实》,论述了立体主义的发展过程;[美]赫伯特·里德的《现代艺术哲学》,该书第八章,分析了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作品的特点;[德]瓦尔特·比梅尔的《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该书第三部分结合尼采的哲学,分析了立体主义的特征;王天兵的《西方现代艺术批判》,该书第五章《塞尚不知道怎么画了》和第六章《塞尚重新设计空间》,论述了毕加索如何受到塞尚的影响,从而创立立体主义。这类书籍都单列出一个章节,从不同角度系统评论了立体主义。⑤毕加索与女人的关系。如[法]弗朗索瓦兹·吉洛的《巨匠与情人》,[美]亚丽安娜哈芬顿的《毕加索和他的情人们》,这类书籍主要讲述了毕加索与他的妻子、情人们之间所发生的事情。⑥零星散落在西方美学史中,如张坚的《西方现代美术史》,易英的《西方20世纪美术》等,这类书籍涉及到对毕加索一部分名作的解析,如《亚威农少女》、《哭泣的女人》、《格尔尼卡》等。
  毕加索的绘画风格可以说是“变幻多端”的,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艺术本身不变,而是人们的思想在变,因此艺术家之所以变,正表明他的思想在变。假若一位艺术家改变了他的表现风格,也恰好说明他的观察现实的方法发生了变化,如果这种转变能和时代思想的改变结合在一起,那么,他的作品就会变得更好,否则,它会变得更糟。”毕加索多年以后说:“抄袭别人是必要的,抄襲自己是可怜的。”
  1946年,毕加索对弗朗索瓦说:“绘画就是写诗,以造型艺术的韵律写成诗句,而绝不能写成无韵的散文。”他大胆地将韵律也纳入了绘画的基本质素之一。例如毕加索在巴塞罗那画出了蓝色时期的最优秀的作品《生活》作于1903,规模相当大构图煞费苦心。此画是毕加索为怀念好友卡萨格马斯所创作的。画面上一共有7个人物,左侧一对裸体的情侣,比喻放纵的爱情,男人的手指向右边,女人循着手指望过去,显得惶惶不安。右边一个抱婴儿的母亲,象征着生活的重负,母亲一脸沧桑,看着前面的男生,神色冷峻,目光有责备的意味。背景是两幅素描,女人的姿势都是缩成一团,只不过上面一幅的女人是窝在男人怀里,无情地揭示出从相依为命到孤苦无依的必然之路。在画中增加人物形象,这种“拼贴”是不是含有裁缝索累的技法呢。当然,这只是表面。绘画应当走出只能摹写自然的局限,他完全可以表达戏剧化的感情体验。
  在毕加索《盲人用膳》(图一)这幅画上,一个盲人坐在桌前,眼窝深陷,毫无生气,枯瘦如柴的手摸索着桌上的水壶和面包。即将饱餐一顿,也看不出什么兴奋,面包没长眼睛,它下次会不会飞到盲人的手中呢?另一方面,看与知之间有很大的出入。不用眼睛,更能探究到艺术的真谛。眼睛看到的,都是表面的,肤浅的,戴着欺骗人的面具。要走进内心,走进人类的本质,必须睁开第三只眼睛,也就是毕加索所说的“内在的眼睛”。
  几十年来,关于毕加索研究的论文,专著数量颇为可观,在各方面都有相当的成就,但是研究“蓝色时期”的较少,毕加索在世时作品就已出名,其中不免会出现赝品,加上蓝色时期是他最落寞的时候,其中有很多作品是否完好保存,所以会造成其作品统计有误。蓝色时期的由来描写较少且不是很准确,众说纷纭;除了以上观点外,谈谈在研究过程中自己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①审视材料不够仔细,以至于寻找最具代表性文章时出现错误。②相关书籍文献太少,能用的资源太少。③对外文书籍的掌握能力太差。
  参考文献:
  [1][英]罗杰·弗莱:《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M],沈语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吴新宇:《毕加索》[M],辽海出版社,1998年。
  [3]杨斌:《毕加索传》[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
  [4][美]雅瑞安娜·哈芬顿:《毕加索:创造者与毁灭者》[M],金城出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
  李冬梅(1993—),女,汉族,贵州六盘水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程下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应以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以及做人道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教学方法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化学的主
期刊
摘 要: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往往比较含蓄,诗人常把无影无形的思想感情蕴蓄在各种具体形象之中,因而鉴赏诗歌时一般要通过认真的揣摩形象、细细地品味语言来把握其思想感情。但在考场上鉴赏诗歌时,考生并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吟诵、品味,那么通过抓住诗歌中的描述对象来快速品味“情语”就尤为重要了。在本文中,笔者主要结合新课标全国卷的真题来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  关键词:诗歌中的描述对象;思想感情;全国
期刊
摘 要: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被广为人知,二者常常被混为一谈,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对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的差异性进行比较与分析。  关键词: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差异  一、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的发展起源  (一)胶州秧歌的发展起源  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胶州市文化志》一文中曾记载东小屯“马、赵二姓,弃家闯关东。在逃荒路上,从乞讨卖唱,后改为边舞边
期刊
摘 要:如果我们从别人的实际痛苦中得到快乐,这样解释,那么我们从绘画中获得快感也大致相同。唯一的区别只是绘画模仿现实,并且除通常由真的灾难引起的同情之外,还能产生来自艺术模仿效果的快感。悲剧远远不及我们的同类遭受的实际苦难。然而人对人的同情是模仿人性的各种艺术所引起的快感的原因,艺术的情形尤其如此,因为在绘画中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人的外形,而且是人的内心活动。  关键词:艺术心理学;悲剧;快感;共鸣
期刊
摘 要:《珍珠港》是一部典型的战争影片,一上映就备受争议,它从艺术的角度还原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宏大战争场面,为我们近距离地展现出战争之残酷,本文主要从《珍珠港》创作和立意两大方面进行解读,便于更好地理解这部影片,理解战争。  关键词:《珍珠港》;立意;人物设置  一、基调  《珍珠港》是迈克尔·贝关于战争题材的电影。主题与基调是分不开的,谈到基调,便要深入研究一下电影的立意了。战争电影的立意无非是
期刊
摘 要:安德鲁·怀斯是美国著名的美国著名的怀乡写实义绘画大师,本文从安德鲁·怀斯的绘画取材方面来谈,收集描述关于怀斯的绘画创作资料并进行整理的相关文献综述。以此为基础,探讨怀斯在美国艺术史上的地位及他对中国艺术界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怀斯;现实主义;乡土情怀  乡愁一词让我们想到了语文课本中余光中借诗词来书写乡愁,塔可夫斯基用电影中的影像来表现乡愁,以及许多歌唱家用旋律来咏叹乡愁。而如今我们面
期刊
摘 要:生态语言学是语言学和生态学交叉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它突破了传统的语言学模式,将语言看作是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对语言的生态因素进行研究,指出从语言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出发,来研究分析语言。了解语言与环境的关系,时刻提醒着人们注意当今社会语言环境的生态平衡。绿色语法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绿色语法中的“绿色”被赋予了环保和生态的意思。在生态
期刊
摘 要:中國本土宗教的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很早就随着中华民族对外交流走向世界。特别是对汉文化圈中的周边诸国影响深远。其中,在日本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也没有特定的道教实体。但在中日交流史中道教思想在日本的传播留下了深深地足迹。本文在中日交流视域下,解析东汉至明清时期的道教思想在日本的传播过程及特征。  关键词:中日交流;道教思想;日本;传播  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期刊
摘 要:从理论上对“创伤”做出系统研究的最早可以追溯至法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皮埃尔·让内和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以他们为代表的早期研究者对创伤的探究均从心理分析学角度展开。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伤理论对越战老兵“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从此创伤研究进入了跨学科研究的新阶段。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众多学者与研究者,如朱迪斯·赫尔曼、肖珊娜·费尔曼、多丽丝·劳伯、罗斯·莱斯等等,
期刊
摘 要: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文学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更是缺一不可,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创造性  一、译者的主体性  什么是译者的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