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来源 :报刊荟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z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文学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更是缺一不可,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创造性
  一、译者的主体性
  什么是译者的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主体的本质特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的特性。具体地说,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王玉樑:1995)。译者作為翻译的主体,是指“译者在收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等特点”(屠国元,朱献珑:2003)。查明建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查明建,田雨:2003)。总的来说,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翻译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但是译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并不代表可以随意对原文进行改造,而是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为了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使译入语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文学翻译是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过程,文学翻译更是一个难点,因为文学创作融入了作者的感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跟原作者思想感情不一致的地方。译者首先作为一个读者对原作进行解读,然后作为一个译者把所感悟到的原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自己的语言再进行一个诠释,其中的过程译者的主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译者必须结合跨文化意识和自己本身积淀的文化底蕴,在不扭曲原文内容和感情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准确传递作者的思想,在读者和原作者之间扮演好一个沟通者的身份。
  二、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1.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翻译活动中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对原文的充分理解和解读,此时译者的身份就是一个普通的读者。因为译者所翻译的其实并不是原作者的意图,而是译者自己对原文所理解的内容和思想,所以很多情况下由于对原文理解的不同就会导致多种不同版本的译文。作为读者,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审美判断、情感、想象等文学能力,解读原作中的空白,在这个时候译者自己的主观因素例如个人情感、价值观等会不可避免地侵入原文,所以在真正的翻译活动前译者首先作为读者理解原文时就已经在开始发挥译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体性也就显露无遗。
  2.翻译策略的选择
  由于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活动,翻译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两种文化的交锋。因此,译者是这两种文化的调解者,译者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倾向会反映出他们对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曾经提出翻译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劳伦斯·韦努蒂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有的译者选择异化法,认为这样可以更接近原文,并让译文读者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异国文化。而有的译者则会选择归化法,认为这样可以更接近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更容易被接受。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异常丰富,尤其是小人物口中的俗语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俗语说得好:“杀人不过头点地。”《红楼梦》较为著名的翻译版本有两个,一个是杨宪益翻译的版本,一个是英国的汉学家霍克斯。下面简称杨译与霍译。
  杨译:Remember the proverb “A murder can only lose his head.”
  霍译:You know what the proverb says: “He who checks a moment’s rage, shall clam and carefree end his days.”
  可以看出,杨宪益在处理本句时采用了直译法,霍克斯使用了归化法,没有拘泥于原文,而是引用了西方常用的谚语来表达相似的意思,目的是想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不能说哪个翻译得更好,只是两者在处理类似的文化现象时所考虑的问题不同,从而导致了翻译策略上选择的不同,但也正是这种翻译策略选择上的不同,更凸显了译者在翻译过程的主体性的地位。
  3.译者的创造性
  讨论文学翻译中译者创造性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白翻译文学作品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纯文学翻译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把根植于异域环境的艺术文化转化为另一种文化传统和环境的具有相同效果的艺术文本,再现原作的艺术美,让译文读者能获得同原文读者相同的审美体验。为了再现原作的艺术美,译者一方面必须忠实于原文,受到原文的约束;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因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原因,跳出语言层面的束缚,结合译入语的语言文化背景,在原文的框架范围内重新构思,对原文的内容含义和文化精神进行再创作。
  例如许渊冲先生的翻译尤其是英译中国诗歌就充分体现了译者的创造性。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在转换过程中,如果逐词逐句对应进行硬译,原诗的诗意反而会受到损害。而许先生在深刻领会原诗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地突破语言形式的束缚,充分发挥个性特长,灵活而富于创造性地运用符合译语规范的词语、结构,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艺术美。这就是译者在完全消化原文、忠实于原文基础上的再创造,这样的译文读者愿意去话费时间欣赏。许渊冲先生认为文学翻译要使读者愉快,得到美的享受犹如原作者在用译语写作,这就是再创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学翻译在翻译中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其重要性不言自明。正是由于文学翻译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就不得不发挥出来,任何忽视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力量都是不彻底的理论,译者的主体性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译者应该把握好其主体性与文本客观性之间的平衡,在翻译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要克制不适当的创作冲动,从心所欲不逾矩,最大限度地再现文学的艺术美,给读者更好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王玉樑. 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特点[J]. 哲学研究,1995,(6).
  [2]屠国元,朱献珑.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 中国翻译,2003,(6).
  [3]查明建,田雨.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 中国翻译,2003,(1).
其他文献
首先,学校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防范工作,切实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  学校管理部门应经常对全校师生进行安全教育,经常性地开设各种专题讲座,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安全防范的演习。每学期开学要上好安全教育第一课。以“珍爱生命、远离危险”、“消防安全伴我行”、“安全校园,和谐校园”等为主题,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各类教育活动。利用早读、主题班会、校园广播、橱窗等多种途径开展安全主题系列教育。利用安全知识讲座、安
期刊
摘 要:新课程下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应以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以及做人道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教学方法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化学的主
期刊
摘 要: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往往比较含蓄,诗人常把无影无形的思想感情蕴蓄在各种具体形象之中,因而鉴赏诗歌时一般要通过认真的揣摩形象、细细地品味语言来把握其思想感情。但在考场上鉴赏诗歌时,考生并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吟诵、品味,那么通过抓住诗歌中的描述对象来快速品味“情语”就尤为重要了。在本文中,笔者主要结合新课标全国卷的真题来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  关键词:诗歌中的描述对象;思想感情;全国
期刊
摘 要: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被广为人知,二者常常被混为一谈,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对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的差异性进行比较与分析。  关键词: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差异  一、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的发展起源  (一)胶州秧歌的发展起源  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胶州市文化志》一文中曾记载东小屯“马、赵二姓,弃家闯关东。在逃荒路上,从乞讨卖唱,后改为边舞边
期刊
摘 要:如果我们从别人的实际痛苦中得到快乐,这样解释,那么我们从绘画中获得快感也大致相同。唯一的区别只是绘画模仿现实,并且除通常由真的灾难引起的同情之外,还能产生来自艺术模仿效果的快感。悲剧远远不及我们的同类遭受的实际苦难。然而人对人的同情是模仿人性的各种艺术所引起的快感的原因,艺术的情形尤其如此,因为在绘画中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人的外形,而且是人的内心活动。  关键词:艺术心理学;悲剧;快感;共鸣
期刊
摘 要:《珍珠港》是一部典型的战争影片,一上映就备受争议,它从艺术的角度还原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宏大战争场面,为我们近距离地展现出战争之残酷,本文主要从《珍珠港》创作和立意两大方面进行解读,便于更好地理解这部影片,理解战争。  关键词:《珍珠港》;立意;人物设置  一、基调  《珍珠港》是迈克尔·贝关于战争题材的电影。主题与基调是分不开的,谈到基调,便要深入研究一下电影的立意了。战争电影的立意无非是
期刊
摘 要:安德鲁·怀斯是美国著名的美国著名的怀乡写实义绘画大师,本文从安德鲁·怀斯的绘画取材方面来谈,收集描述关于怀斯的绘画创作资料并进行整理的相关文献综述。以此为基础,探讨怀斯在美国艺术史上的地位及他对中国艺术界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怀斯;现实主义;乡土情怀  乡愁一词让我们想到了语文课本中余光中借诗词来书写乡愁,塔可夫斯基用电影中的影像来表现乡愁,以及许多歌唱家用旋律来咏叹乡愁。而如今我们面
期刊
摘 要:生态语言学是语言学和生态学交叉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它突破了传统的语言学模式,将语言看作是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对语言的生态因素进行研究,指出从语言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出发,来研究分析语言。了解语言与环境的关系,时刻提醒着人们注意当今社会语言环境的生态平衡。绿色语法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绿色语法中的“绿色”被赋予了环保和生态的意思。在生态
期刊
摘 要:中國本土宗教的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很早就随着中华民族对外交流走向世界。特别是对汉文化圈中的周边诸国影响深远。其中,在日本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也没有特定的道教实体。但在中日交流史中道教思想在日本的传播留下了深深地足迹。本文在中日交流视域下,解析东汉至明清时期的道教思想在日本的传播过程及特征。  关键词:中日交流;道教思想;日本;传播  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期刊
摘 要:从理论上对“创伤”做出系统研究的最早可以追溯至法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皮埃尔·让内和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以他们为代表的早期研究者对创伤的探究均从心理分析学角度展开。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伤理论对越战老兵“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从此创伤研究进入了跨学科研究的新阶段。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众多学者与研究者,如朱迪斯·赫尔曼、肖珊娜·费尔曼、多丽丝·劳伯、罗斯·莱斯等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