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被遗忘的记忆 还是无法承受的经历

来源 :报刊荟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624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理论上对“创伤”做出系统研究的最早可以追溯至法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皮埃尔·让内和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以他们为代表的早期研究者对创伤的探究均从心理分析学角度展开。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伤理论对越战老兵“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从此创伤研究进入了跨学科研究的新阶段。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众多学者与研究者,如朱迪斯·赫尔曼、肖珊娜·费尔曼、多丽丝·劳伯、罗斯·莱斯等等,分别从心理分析、精神病学、社会学、教育学、电影、文学批评等不同角度对创伤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凯西·卡鲁斯;《沉默的经验》
  凯西·卡鲁斯,当代“创伤理论”的开创者与“定义者”,她成功地将创伤理论运用于文学批评,在批评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卡鲁斯与其他当代创伤研究者合著的论文集《创伤——记忆的探索》在学术界一经问世就颇受好评,随后又出版了关于研究创伤体验与书写的专著《沉默的经历——创伤、叙事与历史》。在卡鲁斯看来,文学作品为创伤经历打开了一扇得以叙述之窗,教会读者怎样倾听那些只能通过间接的、非常规的方式讲述出来的经历。
  书中卡鲁斯提出,在这个“创伤经历不断泛滥和令人困惑”的时代,无论是在创伤事件发生的那一刻,还是我们试图去理解其如何产生的时候,我们有能力去识别出历史中可能发生的事,而不再只依赖于直接经验和参考这种简单的模式,那么无论对创伤受害者还是对于历史的真实性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通过卡鲁斯对创伤概念从另一个角度的诠释,使读者与受害者获得一种新的意识,那就是直接地、完全地了解历史是不可能的,但从其他方式片面地了解是拥有其可能性的。
  一、不得不经历的重复
  二十世纪是一个“创伤”的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改变,新的问题业已层出不穷。几次大规模的战争的影响不止带给了战胜国物质上的福利,也从心理上带来了“意外之喜”。从战场归来的勇士在一次又一次被噩梦惊悸醒来之后,也变得惶惶不安、不知所措。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变得迫在眉睫。最终,美国精神病协会将其纳入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研究的范畴之内,其研究范围也因此随之扩大。虽然其研究范围更加宽泛,可其研究的形式仍旧只是在病理学范围内探求创伤产生的原因,而面对那些“无法解释”的症结,需要的不仅是将相关问题细化、分类,更需要的是一种反思。
  在卡鲁斯与其他当代创伤理论家看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不能由事件本身或者扭曲事件来定义,因为扭曲事件由于权利的作祟可能与个人主观性意义相联系。卡魯斯认为症状的定义应该完全取决于创伤经历的动态建构与反映之中。
  二、令人彷徨的不确信
  这种对创伤经历的不确定性是源于创伤发生的瞬间突如其来的心灵裂痕来得太快以至于创伤无法被受害者的意识所掌握。在弗洛伊德的《超越唯乐原则》中他所描述的场景中,也可以说明受害者的这种不确定性,书中描述“患者无法完全记忆起被压抑在心中的内容,而他不能回忆起来的那部分内容也许正是实质性的东西。因此他对于别人告诉他的那些正确地构造起来的东西无法产生信服感。他被迫将被压抑的东西当作当下的体验来重复,而不能像医生所期望看到的那样,把这些被压抑的东西作为过去的经历来‘回忆’。”
  创伤性事件对受害者的影响的程度是因人而异的,而造成创伤的事件以及受害者的这段经历其强度却通常是灾难性的,其后果也令受害者无法直接承受。所以创伤性事件常常是以记忆的形式而存在的,并且它们不能立即被确认为真相。通过弗洛伊德的叙述也可以说明创伤受害者对于这段呈“遗忘”状态的记忆是持怀疑态度的,而这段记忆在反复地侵扰着他,只会令其怀疑的程度加深,最终将受害者推入痛苦的深渊。
  三、被遗忘的经历与历史
  这段记忆何以被“遗忘”,而受害者又是如何重新拾回的。对此,卡鲁斯断定这是一种“内在的遗忘”。弗洛伊德用“创伤性神经症”来定义火车爆炸事故后“明显未受到伤害”的受害者所出现的症状,他将这一症状出现以前的一段事件称为“发酵周期”。弗洛伊德在逃离维也纳,在伦敦落脚后的一段相对安稳的日子里又重构了摩西与犹太人的历史。犹太人杀死摩西后似乎因为愧疚感而选择集体“失忆”,直到创伤记忆再度归来,这段相安无事的日子被弗洛伊德定义成“潜伏期”。在弗洛伊德看来,创伤是“一串连续性的运动”,从创伤事故发生,经过潜伏期,直到创伤经历以梦,回闪,幻觉等形式的归来这一系列的表现。承袭弗洛伊德的观点,卡鲁斯认为创伤受害者都存在一定的“内在潜伏期”。这段时间里创伤受害者不会意识到那些可怕的回忆,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着。这段潜藏在无意识之中的回忆似乎被当事人“忘了”一样。
  而主体真正的经历和体验这段创伤是通过延迟性的重复过程开始的,很明显卡鲁斯发展了弗洛伊德创伤理论中的“事后”原则但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她认为创伤经历构成了症状与病理的核心,创伤经历不再是某种病理,而是“虚假和意义错位”的历史本身,这是因为由于幸存者创伤记忆的不确定性使得世人永远无法接近历史上的真实,所以她断言历史将是创伤性的历史,然而在她看来创伤经验与历史真实之间的艰难互动却是重建历史真实和复原创伤症状的唯一途径,虽然对于创伤事件的延迟回忆对于患者来说极其痛苦,虽然无法到达,但是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设法接近历史真相并帮助患者治愈创伤。
  四、结语
  卡鲁斯对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研究是具有洞见的,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她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与拓展。她专注于创伤症状的普遍表现,将虚构性叙事无法完全表征创伤的特性用文学和语言的形式代替来见证创伤。因为创伤不可能被认知或被完全还原,卡鲁斯提出只能借以行动和外部介入的方式进行“见证”,并最终达到创伤治疗的目的。另外,她也首次提出了创伤向文化维度发展的可能性,但是最终却未能成形。同时,卡鲁斯也将创伤史的概念引入其理论,美中不足的是对真实历史的探讨缺乏完整的体系与说服力。虽然在《沉默的经历》中包含了对历史的反思与论证,但具体论证时涉及的历史却被抽象化,变成了类似于寓言的故事,这似乎降低了实证力度,也是其理论自身所存在的弱势与短板。虽然未能自圆其说,但也未尝不是一种新见解与探索,为后继者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为创伤理论体系的完善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
  王群(1988.09—),女,回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15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彼得潘是拒绝长大,热衷冒险的男孩。他永远住在梦幻中的永无岛,成长的代价是失去了幼年时期的纯真。然而彼得潘就是一位永远捍卫纯真的小飞侠。他无拘无束,可是自由过头就是孤独。小飞侠彼得潘有许多别的孩子不曾经历的快乐,但是有种快乐永远与之无缘。他缺少了家人的关爱,也错过了许多生活的经历。人生不可能简单的就像童话世界一样,没有人可以像彼得潘一样永远不长大。  关键词:童年;成长之旅;冒险  最近我重
期刊
首先,学校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防范工作,切实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  学校管理部门应经常对全校师生进行安全教育,经常性地开设各种专题讲座,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安全防范的演习。每学期开学要上好安全教育第一课。以“珍爱生命、远离危险”、“消防安全伴我行”、“安全校园,和谐校园”等为主题,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各类教育活动。利用早读、主题班会、校园广播、橱窗等多种途径开展安全主题系列教育。利用安全知识讲座、安
期刊
摘 要:新课程下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应以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以及做人道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教学方法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化学的主
期刊
摘 要: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往往比较含蓄,诗人常把无影无形的思想感情蕴蓄在各种具体形象之中,因而鉴赏诗歌时一般要通过认真的揣摩形象、细细地品味语言来把握其思想感情。但在考场上鉴赏诗歌时,考生并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吟诵、品味,那么通过抓住诗歌中的描述对象来快速品味“情语”就尤为重要了。在本文中,笔者主要结合新课标全国卷的真题来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  关键词:诗歌中的描述对象;思想感情;全国
期刊
摘 要: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被广为人知,二者常常被混为一谈,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对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的差异性进行比较与分析。  关键词: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差异  一、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的发展起源  (一)胶州秧歌的发展起源  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胶州市文化志》一文中曾记载东小屯“马、赵二姓,弃家闯关东。在逃荒路上,从乞讨卖唱,后改为边舞边
期刊
摘 要:如果我们从别人的实际痛苦中得到快乐,这样解释,那么我们从绘画中获得快感也大致相同。唯一的区别只是绘画模仿现实,并且除通常由真的灾难引起的同情之外,还能产生来自艺术模仿效果的快感。悲剧远远不及我们的同类遭受的实际苦难。然而人对人的同情是模仿人性的各种艺术所引起的快感的原因,艺术的情形尤其如此,因为在绘画中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人的外形,而且是人的内心活动。  关键词:艺术心理学;悲剧;快感;共鸣
期刊
摘 要:《珍珠港》是一部典型的战争影片,一上映就备受争议,它从艺术的角度还原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宏大战争场面,为我们近距离地展现出战争之残酷,本文主要从《珍珠港》创作和立意两大方面进行解读,便于更好地理解这部影片,理解战争。  关键词:《珍珠港》;立意;人物设置  一、基调  《珍珠港》是迈克尔·贝关于战争题材的电影。主题与基调是分不开的,谈到基调,便要深入研究一下电影的立意了。战争电影的立意无非是
期刊
摘 要:安德鲁·怀斯是美国著名的美国著名的怀乡写实义绘画大师,本文从安德鲁·怀斯的绘画取材方面来谈,收集描述关于怀斯的绘画创作资料并进行整理的相关文献综述。以此为基础,探讨怀斯在美国艺术史上的地位及他对中国艺术界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怀斯;现实主义;乡土情怀  乡愁一词让我们想到了语文课本中余光中借诗词来书写乡愁,塔可夫斯基用电影中的影像来表现乡愁,以及许多歌唱家用旋律来咏叹乡愁。而如今我们面
期刊
摘 要:生态语言学是语言学和生态学交叉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它突破了传统的语言学模式,将语言看作是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对语言的生态因素进行研究,指出从语言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出发,来研究分析语言。了解语言与环境的关系,时刻提醒着人们注意当今社会语言环境的生态平衡。绿色语法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绿色语法中的“绿色”被赋予了环保和生态的意思。在生态
期刊
摘 要:中國本土宗教的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很早就随着中华民族对外交流走向世界。特别是对汉文化圈中的周边诸国影响深远。其中,在日本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也没有特定的道教实体。但在中日交流史中道教思想在日本的传播留下了深深地足迹。本文在中日交流视域下,解析东汉至明清时期的道教思想在日本的传播过程及特征。  关键词:中日交流;道教思想;日本;传播  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