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放性练习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c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它是思维过程中的最高境界。在数学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练习,可以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使处在不同的经验和能力水平基础上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获得不同层次的创新体验。开放性练习往往包含着多种结果,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这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去寻求合理的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我就创新教育中开放性练习的设计的原则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借助情境,诱发矛盾冲突
  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情感这两大系统互相作用、相互制约下进行的,其中,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是通过一定的条件的刺激产生的,创设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重要一环。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课的开始,可以创设矛盾冲突的情境,先用电脑出示一个长方形平面图,(1)问学生:怎样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呢?学生思考后回答,用面积单位去量。(2)让学生用面积单位度量的方法求出桌面的面积。(3)电脑出示模仿的游泳池(装有满池的水)怎么办呢?学生小组讨论后,会出现以下两种意见:第一种可以量:A.把水放掉去量;B.用泡沫去量。第二种不可以量:A.有水,把水放掉太可惜;B.有水,面积大,量起来不方便。(4)老师启发:在实际生活中,你有没有看到叔叔、阿姨们把水放掉用面积单位去量或者扛着一块块泡沫去量呢?他们是怎么去量的呢?在老师的启发下,有学生会说出:像测量游泳池、教室等面积较大的物体的面积,通常是先测量它们的长和宽,再求面积的。(5)得出:必须找到一种计算长方形面积的简便计算公式。老师创设合理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每一个矛盾的解决都由学生自己确定解决方案或办法,这样的导入,可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使创新意识在矛盾冲突中不知不觉地产生。
  二、结合实际,灵活解决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熟悉了许多人与事、景与物,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这些都成为学生头脑中的记忆表象,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题时,就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促使学生顺利、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例如:让学生解决下面这个问题:黄阿姨卖一种桔子:1角钱可以买到1个桔子,3个桔子皮可以换1个桔子,给1元钱你可以买多少个桔子?
  一般思路:1元钱可以买到10个桔子,10个桔子皮又可以换3个桔子,这样1元钱共可以买13个桔子。进一步思考:除了第一种换13个桔子外,还可以把桔子皮换得的3个桔子吃掉,再换1个桔子后,这样就可以得到14个桔子。创造性想象:剩下的1个桔子皮与换得的3个桔子吃后再换1个桔子后剩下的1个桔子皮,合起来是2个桔子皮,如果先向黄阿姨借1个桔子吃,那就有了3个桔子皮,可以再换1个桔子,最后可以还给黄阿姨,这样拿1元钱可买15个桔子。
  这样的练习设计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自然喜闻乐见,学起来也就更有兴趣。
  三、一题多用,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思维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追求多样性的思维,常见练习有以下几种。
  1.一题多解
  主要是对同一个问题存在几种解决方案,结果是唯一的,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并从中评价思维的质量,鼓励独创,发展学生的个性。如在教学“退位减法”时,我出示例题:“23-7=?”让学生用学具小棒(每捆10根)操作出减的过程,学生在操作与思考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思路:都取出2捆和3捆,即总数23根。
  同一道退位减法题,出现了不同的“减法理由”,最后的结论都是一样的(23-7=16)。这样的练习设计与组织,尊重了学习活动主体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一题多变
  同一个题目,条件和问题、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引起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变化,学生在“多变”中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并从中体验到知识本身是深刻而又充满情趣的。如:同学们做黄花25朵,做紫花18朵,做的红花与黄花、紫花的总数同样多,做了多少朵红花?启发学生思考:红花与黄花、紫花的总数的关系除了同样多还有什么关系?(多几朵、少几朵倍数、几分之几等关系)这样将原题的第三个条件改一下,解题思路、方法和结果都会改变。
  四、分层设计,人人获得发展
  教学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更要满足学生发展为需要,因此,我们在设计开放性练习时必须照顾到学生的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能进行创新,都能获得成功。
  如,在教学完“圆的周长”这一内容后,我播放一段田径场上跑步比赛的录像,当200米赛跑起跑时,我将录像定格,设计练习:同学们,大家看一看,这样的比赛公平吗?为什么?学生很快就能从运动员起跑时的位置不一发现问题,引起激烈的争论。这一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学生通过观察均能找到答案,解决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却未想过的问题。接着我再次设疑:假如跑道每道宽为1.2米,你能不能算一算,在200米、400米的跑步比赛中,起跑时相邻的两道外道应该比内道分别前伸多少米?于是刚刚学会的圆的周长的知识会被学生灵活运用了起来。学生均能很好地完成。然后我再一次设计开放性的练习:在800米、1000米、10000米比赛中,起跑时相邻的两道外道应该比内道前伸多少米?学生计算完毕,我出示跑道模型,问:你觉得你的答案有什么问题吗?有些学生指出:当比赛距离变长时,前伸的距离会越来越长,最后会超过400米,即一圈的长度,这样比赛时就会给计算圈数发生混淆。于是我又问:你有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吗?学生纷纷讨论后,我再一次播放比赛录像剪辑,此时学生方才恍然大悟。
  这一开放性练习的设计,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从而使学生逐步发展,层层提高,在每个层面上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学生真正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了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结构振动系统的一类随激励频率变化的未知物理参数的识别问题。提出了在一部分系统响应未知的条件下,系统此类未知物理参数的摄动迭代识别方法,及证明了方法的收敛
数学教育的道路是没有尽头的,很多人都在这条路上探索着.但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数学是门极其枯燥的学科.小学生天真烂漫,最爱游玩嬉戏,可为了学习他们却只能面对着各种各样的习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课堂中也应处处渗透生活,让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活的乐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让生活真正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变得可感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已经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调节的重要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工程实践分析,说
全国晚报十杰摄影记者评选于10月上旬揭晓,这是晚报界近年来首次进行的评选。入选的“十杰”都在晚报的新闻摄影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现就他们的工作情况及所在单位的新闻摄
该文首先叙述了ITD时域法的基本原理,然后结合工程问题的特点,详细而明确地给定了各项自选常数选取的原则,识别了某运输车的频率和阻尼比。该文还使ITD时域法能在微机上运行,为在
会议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养的基本途径。教师应自觉地以创新教育的理论为基础,根据教育目标、任务、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织教学,形成有价值、高效率的教育思路、方法、步骤,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教师引导在小学数学创新教育中如何运用呢?  1.引“学”,就是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