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究竟“综”在何处?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j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一个目标,备受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命题老师的青睐,成为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上的一块热点、一大亮点、一个考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命题现象,毋庸置疑,“新课标”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因“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将语文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于语文的具体实践中,实现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通”,也就是说重点体现在一个“综”字上。无疑这样的解释是精当的,同时也是具有权威性的。那么如何去准确地把握新课标所陈述的这样一段话呢?我想结合自己在指导毕业班复习这一板块时的一点认识拿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究竟这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它“综”在何处。
  我们先来看两道2007年中考语文试卷上有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试题。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班里准备在这天下午3点,在本班教室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假如你参与了这次活动,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8.为营造活动氛围,教室里需要张贴几条名人语录,请你推荐一则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19.“小演说家”明明准备在活动中作“我是如何读书的”主题演讲。他为撰写演讲稿搜集到以下三则材料,但有一则不符合他演讲的主题要求,请你帮他找出来,并说明不符合要求的理由。
  材料一:现在常听人说:“多读杰作,学取技巧。”这话是不错的,但倘使他读杰作的时候,心里总惦记着,“快学技巧呀!”他在杰作的字里行间时时都发生“这是不是技巧”的问号,那他绝学不到什么技巧。(节选自茅盾《论“入迷”》)
  材料二: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节选自李国文《我的阅读主张》)
  材料三:最近,东方图书市场内各类包装精美的高价图书特别畅销,不少人买了是作为礼品送给亲戚朋友的。对此现象,有关学者认为,将包装精美的图书作为礼品送给别人,虽然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的重视,但如果仅限于此,就会流于形式,导致读书浮华风气的蔓延。(摘自2007年3月8日《今日早报》)
  20.4月22日下午,你去邀请语文王老师参加这次班会活动。请你将对王老师说的话写出来。
  21.为配合这次活动,班里还准备办一份读书小报。请你参考下面的示例,为这份小报拟写一个栏目名称,并简要介绍这个栏目的内容。(栏目名称为4个字)
  (2007年安徽省课改区中考语文试题)
  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世界上许多国家过母亲节,但母亲节的日期不尽相同:美国、意大利等国都在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法国的母亲节是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泰国的母亲节是8月12日。
  有人提议我国也应该设立自己的母亲节,以提醒人们不忘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1)假如我国的母亲节已经确立,请你仿照下面示例(2005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句式,为我国首届母亲节拟定一个宣传主题。(字数不限)
  示例: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假如从下面的候选人中推举一人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你推举谁?写出理由。
  候选人:孟母(孟子的母亲)岳母(岳飞的母亲)
  冰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在母亲节这一天给母亲洗一次脚,请写出给母亲洗脚前想说的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年河北课改区中考语文试卷题)
  无需过多去分析这两道试题,我们即能发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试题的一些规律,尽管这些试题在实质上始终还不能摆脱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的特点,但就其形式而言,还是体现了综合性“综”的特点。翻阅手头近100套2007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对其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试题进行分析,得出“综”的特点不外乎以下四个
  方面。
  
  一、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
  
  作为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试题,它不可能只涉及哪一个方面的问题,而要体现出它综合性的特点,像2007年南京市的一道极富影响力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试题,就明显地考查了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另外像河南省的第7题,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陕西省的第5题,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
  这里我们不妨拿2007年齐齐哈尔市中考试题第8、9题,来说明这一问题。题目如下:
  齐齐哈尔市某中学初三某班开展“漫游语文世界”综合实践活动,在总结会上,有三个小组分别进行了汇报。
  第一小组发现这样一些字:
  家俱(具)另(零)售烧并(饼)
  第二小组发现广告中常有这样的“成语”出现:
  步步为赢咳不容缓默默无蚊
  第三小组在报纸中发现这样的标题:
  超女“粉丝”成千上万东北“玉米”不减当年
  8.结合三个小组的汇报,说说你从中发现的语言现象。(答出两点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假如你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会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明显,这是一道具有综合性质的实践题,考查了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命题者把它放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来考查学生,绝不仅仅考查学生识字的能力,自然还将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二、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综合
  
  为了陈述这一问题,这里还是先来看2007年广东汕头市中考语文试题的第6、7、8题。题目如下:
  班上将开展“话说广东历史人物”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你在活动中介绍一位广东历史人物。为了完成任务,你将采访有关人士。
  备选历史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詹天佑、孙中山、廖仲恺、蔡廷锴、彭湃、叶挺、叶剑英、秦牧、李小龙(也可另选)
  6.你准备介绍的历史人物是____________。你打算采访的对象是____________ 。(写出采访对象的身份)
  7.为联系采访,你打电话给采访对象。开头你该怎么说?要求说明目的,语言得体。涉及学校名称和自己姓名时,请用A、B、C等字母代替。
  你说:____________ 。
  8.请你根据需要,拟定3个准备在采访中提出的问题。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 。
  这是一道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试题,它不仅涉及到语文方面的知识,还涉及到历史学方面的知识,如果我们的考生在答题时仅就语文知识这个角度去答题,势必会使答题不够完整,从而导致失分,如果我们能够注意到这是一道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综合性试题,然后再按照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试题的特点去答题,就不至于出现失分现象。
  类似的试题还有像2007年河南省的第7题,2007年山西省的第3题,2007年江西省的第4、5题,2007年武汉市中考语文试题的第6题,成都市的第14、15题等,等都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科知识综合性的特点。
  
  三、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综合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一道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如果不适当延伸,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教材无非是例子”,这是所有命题者所形成的共识,所以在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题中,课内与课外知识的结合题,相当之多。比如像2007年安徽省的第19题,虽然考查了学生课内阅读的情况,但更多的还是考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再比如2007年甘肃省的第28、29题,既考查了学生课内掌握对联知识的情况,同时又考查了学生怎样将对联知识运用到具体题目中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况,也就是说在不少省市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考试题中,命题者既注重考查考生课内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要考查学生课外掌握知识的情况,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这里不妨拿2007年浙江丽水市中考语文试卷第3题来具体说明这一问题。题目是这样的:
  3.学校举办以“生活处处有语文”为主题的“语文活动周”,你和班里的同学参加以下几个板块的活动:
  【语文纠错】社会语文环境需要保护和净化。同学们寻找生活中使用语文不规范的例子,在校园网上发布,如:
  “即来之,则安之。”____________(出版物)
  “招聘启示” ____________(街头广告)
  (1)请对这两个例子进行“语文纠错”。
  【名著有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学习语文要多读名著。活动中,同学们读名著、谈名著蔚然成风。
  (2)写出《水浒》中最精彩的一个故事,并说明理由。
  【社会扫描】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有同学关注到了身边的标语,并引发了一场讨论:
  宣传标语在中国几乎随处可见。很多标语确实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但也出现了不少奇怪的标语,如:“今天,你税了吗?”“放火烧山,牢底坐穿。”“光纤没铜,偷也没用。”
  (3)请选择其中一条标语,从内容或语言等角度作简要评析。
  很明显,这道题既考查了学生课内知识掌握的情况,同时又考查了学生掌握课外知识的情况,通过这样的考试形式,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课内外知识,同时对未来参加中考的学生又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四、课堂教学目标的综合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维课堂教学目标: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明显,在知识与能力这个目标里,我们在第一个方面已经作了讲述,这里就不再赘述。至于第二、三个教学目标,我觉得在我们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试题中也是表现得很突出。比如2007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的第5大题,就是考查了学生对价值观的认识,尤其是南京市的中考试题第2、3、4、5题,不仅考查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考查了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另外像常州市的第5、6小题,也都具有考查学生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识。
  这里不妨来看一看2007年湖南省益阳市的中考试题:
  狂追刘德华13年的兰州女歌迷杨丽娟,终于在今年3月25日与刘德华合影,但长期支持女儿狂热追星的父亲杨勤冀第二天凌晨却以女儿只能同偶像合影而无法与偶像好好聊天为由,留下遗书一封跳海自尽。此事引发社会广泛讨论。由此,学校准备举办一个“远离病态追星”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除了杨丽娟事件,你还知道哪些“病态追星”故事?请写一个。(不能出现本校校名或人名)
  (2)你认为该怎样医治“病态追星”?请向有关部门或个人提出两条建议。
  答:① ____________ 。
   ② ____________。
  很明显,这是在考查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考生在答题时都必须带着很强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去完成这类试题。
  综合以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试题“综”的特点,我们觉得这种以考查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的考题,正是由于它“综”的特点,在今后几年内还将受到命题老师的青睐,所以我们的老师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切不可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这种新鲜的题型等闲视之,甚至蜻蜓点水,一语带过。
  我们坚信这种以检验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和探究精神的试题,因为它具有内容的开放性、知识的综合性并且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将会日益受到命题老师更多的关注,也必将成为中考语文试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通联:江苏海安古贲中学]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第三册《白马篇》有这样两句:“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对这两句,课文注释说:“宿昔秉良弓:平时手执良弓。宿,平时。昔,过去。楛矢何参差:楛木杆的箭(装在箭袋里)是那么不整齐。”笔者认为,这两个注释中,对“宿”、“昔”和“参差”的解释都欠妥。因为一方面“平时”和“过去”这两个意思,在汉语里无论如何也揉不到一块,违背汉语的语义关系;另一方面“楛木杆的箭(装在箭袋里)是那么参差不齐”,这个解释
据笔者与部分高中生谈心了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学生原以为语文学习可谓是“吹糠见米”、“一分辛劳一分收获”。但他们很快发现与理科学习相比,语文学习规律难寻,很难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学习效果,这使学生感到眼前一片迷茫,内心产生学习无助感、无成就感。语文学科的学与教是一项双边活动,这个活动过程既是学与教双方互相适应的过程,又是使学习主体将知识向能力进行转化的过程。语文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存在普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忽略意象对人物的表现;偏离诗歌意境场景、主观想象概括人物形象;脱离诗歌整体感知、单一片面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等三大问题。如何在不影响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前提下,解决这些学情问题成了我一段时间的备课困惑。   在一次市区课改课教研活动中,我开设了一节以情景任务为主体的诗歌人物形象鉴赏课。活动带给我很多反思,借本文梳理并总结我对此次实践的认
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为主要内容的文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作为纲领性文件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记叙文写作的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没有明确规定,那么高中记叙文写作的目标是什么?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记叙文的写作目标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是简单重复还是存在翻天覆地的变化?   初中阶段对写作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第四学段的“写作”当中,“第四学段(7-9
魏晋时期的文人士子,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有两个鲜明的群体特征:一是重生命的感性体验,从人的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到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风花雪夜,无不令他们充满兴趣地去关注、赏评和体验;二是对生命执着的珍爱、眷恋,因而他们对人事无常、人生短暂极敏感、极易兴发悲慨。魏晋文人士子的这种心理型构、精神气质,在魏晋时期的诗歌、散文及志人记事小说《世说新语》中都有鲜明的表现。有了这一历史文化背景作参照,再
高中语文任务群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教学任务,积极主动探索与应用相关资源,从而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助协作的学习,完成既定任务,提高交际能力和学习能力。   高中语文任务群以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内容为目标导向。同时,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要求符合一定的原则:兼顾整体效益与个体差异;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整合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多维度发展;注重“任务群”和“专题”的交融。  
在探索部编教材“三位一体”课堂模式的过程中,我从一开始的教读课“用力过猛”,自读课“无所作为”,课外阅读课“任意发挥”,到现在渐渐萌发了自己一点点的想法: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应该着眼于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这本“小课堂”,走向课外阅读这个“大世界”,从而拓宽阅读时空。   一、目标引领,为自由阅读掌舵   部编教材相对于其它版本的教材,更注重单元设计,怎样落实单元重点,如何串联篇与篇之间的阅读要点,
一、如何从“会解读”到“会上课”  高中语文教材的特殊性,使得语文科新教师有着比它科新教师更大的困境。首先,它科教材以文字直接表述知识,而语文教材由选文组成,教材上的文字表达的是人性,语法篇章等等知识是在此过程中间接折射出来的,因此语文科新教师无法像它科新教师一样,拥有一条照本宣科的退路。其次,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往往比较“深”,在理解上较有难度,无法采用低中学段浅显选文的简单教学模式去执教。第三,
课外阅读活动课游戏化尝试,既注重课外阅读方法和技能的传授,又重视文本的阅读,这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人类观念改变的必然,它对课外阅读的深入性发展可谓是事半功倍,也会备受欢迎。   快乐成长的童年,需要多彩、精彩的生活。让阅读融入生活,让学生快乐的成长,在游戏中教出好孩子,在玩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形势的需要和发展的必然。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摒弃阅读中的一些功利色彩,从小学生的身心
铃声响过,我在黑板上板书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几个字,字还没写完,下面就传出一声叹息:“杜十娘真是太可怜了!”听到这里,我的心里不禁一震:难道学生们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杜十娘?于是我决定转变先前设计的教学思路,决定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走近杜十娘的生活,走近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人生。  我首先提了个问题:“杜十娘怒什么?”以此检查学生对作品的熟悉程度和对主题的把握情况。同学们很快就给出了答案:怒孙富的卑鄙,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