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概念是整个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学习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的基础,只有把数学概念讲清楚从根本上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联系现实原型,对概念作唯物的解释
恩格斯指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它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离开了客观存在,离开了从现实世界得来的感觉经验教学概念就成了无源之水而只是主自生的东西。
二、深刻理解概念、抓住概念的实质
要想使学生能深入地理解概念,首先教师要深入剖析概念的实质,帮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例如:无理数的概念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这一概念的障碍是“写不完的、无限的不循环小数到底是什么数”,为了讲清无理数的概念,必须给学生以丰富的的感性认识,这就要求学生在无理数概念内涵“无限的、不循环的小数”的同时,也要关注无理数的外延常见的无理数的三大类①Ⅱ以及与Ⅱ有关的无理数②类似1.010010001…两个1之间依次多—个0③开方开不尽的数,通过对无理数概念外延的把握,使学生对无理数这个抽象的概念能有个具体的认识,并深信无理数的存在。
三、讲清概念要注重概念的特点,善于启发诱导学生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遵从认识规律,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是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前提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动思维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概念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这一方法。例如:在讲解平方根定义时,给同学们展示下面一组材料。
提出问题:(1)一个正数的平方是什么?一个负数的平方是什么?0的平方是什么?(2)观察上述材料发现有什么规律?(3)一个数的平方是9,这个数是什么?一个数的平方是0.25,这个数是什么?一个数的平方是0,这个数是什么?
这样有易到难,逐步启发,学生理解得比较容易,就总结出平方根的定义。
四、激发学生对概念的兴趣,强化学习概念的意识
个别学生认为概念枯燥、乏味,没有兴趣,从而忽视概念的学习,导致解题时经常出现错误,思维有局限性,还有些人认为概念定义比较简单,引不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错误,下面是有关一元二次方程定义的一道题目,如: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2)x2+(1-2a)x+a=0,则( )
同学在解题时选择B而忽视了一元二次方程定义中二次项系数不为0的重要条件,又如,下面因式分解正确的是( )。
同学在解题时选择A而忽视了因式分解定义中必须是多项式的重要条件。
五、注意概念的比较。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指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有些概念从表面上看好像差不多。例如:平方的和与和的平方,数与数字,大于和不小于,正数和非负数,直角和900等这两个概念,可以比较它们的外延,前者是角的名称。后者是角度的度量。再如:“都不”与“不都”这两个词语,可以从内涵与外延的结合上进行比较,“都不”是对所考察对象的全体的否定,直指一种情形;“不都”是对“都”的否定它与“至少一个”不具有某种属性是一个意思,一般包括多种可能情形,比如:“a.b都不为零”就是a≠0,b≠0;而“a,b不都为零”与“a,b至少一个不为零”是同义语,它包含三种可能情形:a≠0 b=0,a=0 b≠0,a≠0 b≠0。
有些难以理解的概念,还可以用对比的方法,化难为易,揭示本质。例如:“不等式的解”是—个难度较大的概念,教学时可以把它与方程的解进行比较,通过实例向学生指出:方程的解是使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不等式的解是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从“使原式成立”这一点来看,方程的解和不等式的解的意义是一致的;从“解的个数”来看方程的解和不等式的解有明显的区别,在—般的情况下,方程的解的个数是有限的,而不等式的解是—个或几个数值范围内的无穷多个解,反映在数轴上,方程的解是数轴上某一个或几个孤立的点,不等式的解则是无穷个点的集合。
六、把握概念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
在数学概念知识体系中,每个概念总是与其它概念存在着联系,每个概念又在知识体系中有一定的地位与作用,这些概念又自成体系,概念系统地展开能展示知识发展的线索。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是建立在“元”“次”“方程”这三个概念的基础上的。这里“方程”是属概念。“一元一次”是种差。教学时可着重指出:“一元一次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元”是指方程中含有的未知数,“一元”是指方程中含有一个未知数,“次”是指方程中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一次”是指方程中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一;次数是对整式而言的,所以“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整式方程。这样就便于学生抓住“一元一次方程”的本质,并为以后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等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便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只有深入地理解概念,才能牢固地掌握概念,灵活地运用概念,在推理和证明中有所依据,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兆清,浅谈数学概念的学习,甘肃高师学报2004年,第九卷第五期
[2]梅虹,浅谈数学概念的教与学,玉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二十一卷第三期
一、联系现实原型,对概念作唯物的解释
恩格斯指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它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离开了客观存在,离开了从现实世界得来的感觉经验教学概念就成了无源之水而只是主自生的东西。
二、深刻理解概念、抓住概念的实质
要想使学生能深入地理解概念,首先教师要深入剖析概念的实质,帮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例如:无理数的概念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这一概念的障碍是“写不完的、无限的不循环小数到底是什么数”,为了讲清无理数的概念,必须给学生以丰富的的感性认识,这就要求学生在无理数概念内涵“无限的、不循环的小数”的同时,也要关注无理数的外延常见的无理数的三大类①Ⅱ以及与Ⅱ有关的无理数②类似1.010010001…两个1之间依次多—个0③开方开不尽的数,通过对无理数概念外延的把握,使学生对无理数这个抽象的概念能有个具体的认识,并深信无理数的存在。
三、讲清概念要注重概念的特点,善于启发诱导学生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遵从认识规律,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是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前提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动思维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概念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这一方法。例如:在讲解平方根定义时,给同学们展示下面一组材料。
提出问题:(1)一个正数的平方是什么?一个负数的平方是什么?0的平方是什么?(2)观察上述材料发现有什么规律?(3)一个数的平方是9,这个数是什么?一个数的平方是0.25,这个数是什么?一个数的平方是0,这个数是什么?
这样有易到难,逐步启发,学生理解得比较容易,就总结出平方根的定义。
四、激发学生对概念的兴趣,强化学习概念的意识
个别学生认为概念枯燥、乏味,没有兴趣,从而忽视概念的学习,导致解题时经常出现错误,思维有局限性,还有些人认为概念定义比较简单,引不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错误,下面是有关一元二次方程定义的一道题目,如: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2)x2+(1-2a)x+a=0,则( )
同学在解题时选择B而忽视了一元二次方程定义中二次项系数不为0的重要条件,又如,下面因式分解正确的是( )。
同学在解题时选择A而忽视了因式分解定义中必须是多项式的重要条件。
五、注意概念的比较。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指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有些概念从表面上看好像差不多。例如:平方的和与和的平方,数与数字,大于和不小于,正数和非负数,直角和900等这两个概念,可以比较它们的外延,前者是角的名称。后者是角度的度量。再如:“都不”与“不都”这两个词语,可以从内涵与外延的结合上进行比较,“都不”是对所考察对象的全体的否定,直指一种情形;“不都”是对“都”的否定它与“至少一个”不具有某种属性是一个意思,一般包括多种可能情形,比如:“a.b都不为零”就是a≠0,b≠0;而“a,b不都为零”与“a,b至少一个不为零”是同义语,它包含三种可能情形:a≠0 b=0,a=0 b≠0,a≠0 b≠0。
有些难以理解的概念,还可以用对比的方法,化难为易,揭示本质。例如:“不等式的解”是—个难度较大的概念,教学时可以把它与方程的解进行比较,通过实例向学生指出:方程的解是使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不等式的解是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从“使原式成立”这一点来看,方程的解和不等式的解的意义是一致的;从“解的个数”来看方程的解和不等式的解有明显的区别,在—般的情况下,方程的解的个数是有限的,而不等式的解是—个或几个数值范围内的无穷多个解,反映在数轴上,方程的解是数轴上某一个或几个孤立的点,不等式的解则是无穷个点的集合。
六、把握概念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
在数学概念知识体系中,每个概念总是与其它概念存在着联系,每个概念又在知识体系中有一定的地位与作用,这些概念又自成体系,概念系统地展开能展示知识发展的线索。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是建立在“元”“次”“方程”这三个概念的基础上的。这里“方程”是属概念。“一元一次”是种差。教学时可着重指出:“一元一次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元”是指方程中含有的未知数,“一元”是指方程中含有一个未知数,“次”是指方程中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一次”是指方程中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一;次数是对整式而言的,所以“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整式方程。这样就便于学生抓住“一元一次方程”的本质,并为以后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等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便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只有深入地理解概念,才能牢固地掌握概念,灵活地运用概念,在推理和证明中有所依据,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兆清,浅谈数学概念的学习,甘肃高师学报2004年,第九卷第五期
[2]梅虹,浅谈数学概念的教与学,玉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二十一卷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