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参与一定的数学活动,联系与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熟悉的生活情景,通过操作、观察、猜测、比较、尝试、计算、画图、推理、抽象、交流等活动,把课堂中的数学现象和事实不断地进行数学化,从而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获得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提升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参与一定的数学活动,联系与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熟悉的生活情景,通过操作、观察、猜测、比较、尝试、计算、画图、推理、抽象、交流等活动,把课堂中的数学现象和事实不断地进行数学化,从而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获得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提升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为了巩固数学知识、丰富数学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而安排的,本文拟以数学实践活动《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为例,谈谈数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全文查看链接
(2)同伴合作,共同研究。老师提出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大家通过刚才的研究发现,当a=1时,钉子板上的多边形面积正好是边上钉子数的一半;那么当a=2时,多边形的面积又是什么呢?”请每小组4名同学合作研究,其中3人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多边形内有2个钉子的图形,算出面积,数数边上钉子数,组长观察每一人的操作过程,帮助他们核查,然后把得到的数据报给组长填写在规律探究表2内,共同研究,发现规律。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一节好的数学课并不是偶然出现的,有人说“好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上课的技巧和手段”,笔者认为只有技巧与手段的数学课只能是一个花架子、空瓶子,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那么,备课的起点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合纵连横式地学习与研究,即教师对教学内容背景的准确理解,知识点前后联系的准确把握。 一、正确理解教学内容的背景 教学内容的背景包括知识体系背景和学生认知背景,只有正确理解教学内容的
叶 柱 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教学研究室小学数学教研员,人教版课改实验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分会学术委员,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学科审查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绍兴市名师培养工程导师、学科带头人、十佳青年教师标兵、教科研先进个人。 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潜心课堂,钟情教研。曾获浙江省第十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华东六省一市第十届小学数学优
比较指的是通过对比确定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比较有时是在同一类事物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有时是在不同事物之间进行比较,寻求事物间的联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要用到比较的方法,只要能正确地使用,它会给课堂带来精彩,有时甚至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山重水复:在比较中建立概念 在《百分数的认识》的教学中,丁老师首先给同学们提供了这样一些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些材料进行适当分组
策划人语: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思维能力产生于实践,随实践的发展而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课程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由此可见,小学各科基本上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儿童的成长就是发展。儿童要健康良性地发展,需要良好的成长文化,需要教育对童年进行理想的文化设计。这是确保童年良好生态的需要,也是教育之必然。苏联著名教育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可分为“天生的”与“文化的”。所谓文化的发展,“不只是文化经验的掌握,也是文化行为的形式与习惯的养成,以及这种文化的推理方式”。“文化的发展有助于透视使用符号去解决问题,解释读写能力的学习与发展。也就是说,经过使用更抽象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于2012年秋季开始出版,2014年春季起开始在全国部分地区使用二年级下册。 修订后的二年级下册教材,教学内容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一)、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十个单元的内容以及“小小设计师”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其中,“
新的评价理念认为:课堂评价要存在于教学活动中,在教学的始终应该贯穿评价。但在教学中,教师却常常走进误区。 误区一:评价语格式化。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教师评价语单调、空泛,大多是“你真棒!读得真好”之类。更有甚者,学生形成条件反射:“棒棒棒,你真棒!” 误区二:评价语泛滥。有人用“四过”“一弱”来概括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的现状。“四过”是指表扬过滥、过频、过高、过花,“一弱”是指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趋于
伟大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文盲不仅指不能阅读文字,也指不能阅读音乐”,虽然不会识读乐谱也能唱歌、欣赏音乐,但“具备识读乐谱能力的人将比没有这种能力的人掌握更多的音乐文化”。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识读乐谱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扫盲的基础,也是学习音乐文化的重要工具,更是音乐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正了识读乐谱的表述,不再是模糊的“巩固、提高识读和运用乐谱的
【教材依据】 人教版语文第五单元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 【设计思路】 陈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这篇课文原是初一学生所学,现在提前到小学六年级。课文文质兼美,但是词句的理解却有难度,尤其需要学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柳顽强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与勇气更是有困难,毕竟这些小学生身在蜜罐里,长在温室中。课文中有一段对青海高原柳树的描写,一段对这株柳树生长历程的想象,我主
就像人的生命的能量及活力来源于不断补充营养,儿童学习的动力往往来自于好奇和兴趣。在数学学习上,如果这两方面都做好了,那么儿童学习数学就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路在何方?我联想到平时烧菜,这不就是既要让孩子喜欢吃,又要吃得有营养吗?古人云:“治大国如烹小鲜。”我想,教学与烹饪肯定有许多相通之处。于是在数学教学中,我大胆开展了“舌尖上的美味数学”的尝试,借鉴烹饪对于营养的意义,注重采用陌生化的手段,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