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课堂序曲,引入源头活水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elg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而且应该甚至可以说更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序曲——预习环节上,语文课程教学更是如此。只要善于指导学生有效预习,就能为课堂引入源头活水,让课堂阅读异彩纷呈。
  关键词: 常规性预习 预测性预习 针对性预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预习是培养学生良好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的有效途径之一,“预习是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新课”(《现代汉语词典》)。在阅读的预习活动中,学生预先自学语文基本知识,自主地与文本对话,自主地体验文章的感情,并在这一过程中丰富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阅读的预习活动,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或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只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就能为课堂引入源头活水,让课堂阅读异彩纷呈。下面笔者就自己的阅读教学实践,谈谈如何精心设计预习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常规性预习:形成语感,训练思维
  语文阅读的预习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是对新知的尝试学习。从读书角度看,常规性预习包括以下几点:(1)积累新语言知识(主要是词语)——做到会认、会写,能理解、能运用;(2)大致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主要内容或情节);(3)自己读出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并大胆质疑。因此,在预习卡上,笔者主要设置了包括“我能行”(读课文、自学字词、标注自然段、形近字组词等)、“我发现”(围绕字词或文章结构、写作方法等)、“我积累”(文中成语、优美句段或与本文有关的课外知识)和“我想问”(不懂的地方、不理解的词语)四项常规预习内容。这样的预习训练,能教会学生如何抓关键词体味、如何摘录值得学习的词句、如何发现问题,做到读、写、思三者有机结合,实现语感能力训练上的“绿色接力”,逐步增强学生“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语感。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三册《山沟里的孩子》之前,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预习要求:(1)查字典,写出生字的音序、部首,再扩词;(2)解释指定的词语:笼罩、面貌、神奇、启程、理想、黎明;(3)思考:“山沟里的孩子每天是怎样上学的?”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4)提出一两个问题。
  对于这一个预习要求,可以做这样的解读:
  第一,预习有助于落实培养语感的基本训练。第1、2项预习要求:“写出生字的音序、部首,再扩词。”“解释指定的词语。”引导学生先从字的音、形、义方面进行初步感知。这是培养语感的最基本的训练,也是一次与语言文字的亲密接触。
  第二,预习是对课文语言理解的铺垫。通过带着问题“山沟里的孩子每天是怎样上学的”,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学生自主感悟,初步体会、感悟山沟里的孩子刻苦学习、不怕艰苦、不怕困难的精神,为课堂的学习做铺垫。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启程、理想、黎明”等词本义的理解,为理解课文主旨和领会语言文字的内涵、情味等打好基础。
  第三,预习有助于引导学生的语感领悟力往深层次发展。通过“我想问”这一预习环节的长期性训练,有效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多角度“立体”地理解课文的能力。同时,通过倡导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提“还有什么发现吗”、“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培养学生的语感领悟力和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二、预测性预习:激发思维,敏化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布置预习时应重视并正确运用“阅读期待”,设计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给学生预测的机会,引导学生先猜后学,培养学生敏锐的预期能力。在课堂阅读过程之中,学生发现自己的预习预测和课文内容一致,其阅读认知结构就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同化)。如果在阅读过程之中,学生发现其预习预测与课文内容之间出现不一致,就可能检查自己的预习思路,对自己的预测进行调整,对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顺应)。如北师大版第六册《田忌赛马》这一课,笔者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1)读题时,你们想到些什么,有些什么推测?(2)自制马的学具,动手演一演孙膑用的方法,想一想有什么疑问?(3)想一想:有没有比孙膑更好的赛马方法?
  这节课,学生通过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抓住“胸有成竹”、“快不了多少”、“得意洋洋”、“轻蔑”等词进行思考和朗读体味,一步步探明人物的内心世界,明白孙膑这一办法看似简单,却是仔细观察、周密分析、认真推断的结果。
  这种先入为主的预测性阅读,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阅读内容,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并经过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通过人物的外部形象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的过程是全面深刻的阅读,有助于阅读的深化,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针对性预习:强化语感,促发思维
  阅读教学中,教材内容各种各样,文章风格多姿多彩,只按常规性预习,往往难以适应文本特点,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增加了一两个有针对性的预习要求。如北师大版第六册《给家乡孩子的信》一课是巴金在87岁高龄给家乡孩子的回信,信的内容深刻而促人反思,催人进取: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
  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让生命开花结果”这些含义深刻、令人回味的句子呢?笔者结合前一单元主题“奉献”,指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预习:
  (1)我们学过哪些与奉献有关的课文?从那些文章中,你们对奉献有了怎样的认识?请以“我不会忘记”的形式写一段话,字数不限。(这是预习的第一层次,以旧知来引入新知,以写一段话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奉献的感性认识,也是语感造型功能的强化训练。)
  (2)请收集与奉献有关的名言佳句,有道理的话都可以成为“佳句”,你也来写一两句话,表达你对奉献的理解。(这是预习的第二层次,是知识的运用,也是对于语言感悟力的训练。)
  (3)初读了《给家乡孩子的信》,你对“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有了什么样的理解和感受?(这是预习的第三层次,是对文章主旨理解的升华,是知识的内化,也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化和巩固。)
  这节课,设计有针对性的预习题,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引发积极思维,使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个性解读、鉴赏,真实地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在课堂上,大多数学生不仅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还联系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解读。这样的训练与内化,强化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不仅充分领会了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领会了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深刻理解了“奉献”的内涵及种种具体行为,抒发了自主阅读的独特情感体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用心设计预习,阅读会真正成为师生特别是学生与文本间双向交流的活动,课堂教学会更高效、精彩。同时,随着语感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将越来越丰厚,学生的知识将越来越丰富,教师也会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真正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秦友旺.浅谈预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09(33).
  [2]严鸽燕.重视预习指导培养自学能力[J].上海教育,1999(01).
  [3]唐方翠.浅析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课堂阅读预习策略[J].学园(教育科研),2012(18).
  [4]吴志敏.教学生学会预习——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研究之一[J].教育探索,2000(11).
  [5]陶红玉.浅谈新课程下语文的有效预习[J].文学教育(上),2009(08).
其他文献
摘 要: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学习科学课的过程包括从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让学生经历生活实践,规律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等,所以科学课程必须充分重视实验。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资料学习,对于小学实验课从创设实验情境,实验材料的选
摘 要: 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学习语文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从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出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语文教学走出疲倦的一条途径。教学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明确有效目标,创设有效情境,引导有效阅读,设置有效提问,提倡自主探究,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
书是心灵鸡汤,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捧读一本好书,感闻书香,细细品读,徜徉在文字的世界里,怎能不说是美事一桩?我们欣欣然向往着,在每个孩子的心田种下一颗阅读的种子,于是,每月共读一本书的计划付诸实施。然而,要我们的孩子读整本书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们的阅读能力参差不齐,而且经过观察研究,发现许多孩子不会读书:有的手捧书本,心浮气躁,眼神飘忽;有的走马观花,读过就像过往云烟,影迹全无;有的逐字默
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中,我得到了深深的启发,德育应以体验教育触及学生的心灵,转化为他们的精神内在与自觉行动,才能收到实效。因此,结合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让孩子产生欲望,敢于体验  体验是一种个体的心理活动,是通过实践在情感和认知上产生的感受和体会,是一种可能转化为动力并付诸行为的情感过程,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只有当孩子们真正进入实践的氛围中,让孩子的内心具有强
从教十六年来,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对于《语文课程标准》中“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一课程性质的阐述,深有感触。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促进其精神成长呢?我认为,语文课堂首先要充满“人情味儿”——因势利导,深入挖掘文本的人文因素,让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浓浓的人文关怀。  一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已经过了一轮了。对这一轮的实践,许多教师存有困惑,新课程下的数学该如何教呢?《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新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此,我认为,首先,新课程不仅仅是要学生能获得知识,而是能自主地获取知识;其次,获取知识的方法已不再是教师的给予,更多的是学生自己体验并得到的;最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并非是教师强加的而没有任何积极情
摘 要: 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依据,文章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创设情境三个方面挖掘教材中口语交际的潜在资源,让学生以教材为范例学会表达,善于表达,乐于表达。  关键词: 语文教材 低年级 口语交际能力 教材 培养策略  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儿童树立在别人心目中的威信和良好形象,有利于儿童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主动进取、大胆开拓的良好个性的形成,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增
摘要: 小学高段学生识字写字回生快、错得多。文章认为,在识写教学中可提高识写的有效性,增强识写的趣味性,挖掘汉字的规律,培养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高段学生识写的效率。  关键词: 小学高段 识字教学 教学策略  笔者在四年级教学时,多采用的是反复抄写、听写的策略,但效果不佳,很多学生遇到同音字、形近字等“拦路虎”,纷纷“缴械投降”,习作里“大红灯笼高高挂”。看着满目疮痍的学生作业,我不止一次地探问:
摘 要: 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理论,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实践,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教学做合一”。  关键词: 教学做合一 语文实践 语文实践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要通过语文实践来实现。语文从生活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学生拥有语文实践能
摘 要: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探索性,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获得个性化和创造性体验,提高写作水平和能力。然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出现了学生“望文生畏”的现象。为改变现状,作者总结多年语文教学经验,提出小学语文作文创新教法“三部曲”,以期为广大教育同仁摆脱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困境提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